2021 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2021 二月下旬最新必读时评阅读材料汇编
经典人物
【不忘初心,最美人物】
人物一“最美铁路人”于本蕃
书写钢轨上的最美风采
2021 年 02 月 24 日 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2020 年“最美铁路人”于本蕃
【故事】于本蕃,现任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
主任。他是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第一批工务派遣人员,带领线路工在被称为“生
命禁区”的唐古拉地区承担养护任务。自 2006 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运营
以来,于本蕃就坚持在平均海拔 4800 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十几年
如一日,一丝不苟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寸钢轨。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
路集团有限公司授予 2020 年“最美铁路人”称号。
【点评】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是什么感受?于本蕃
用脚步写就答案。每天徒步巡检时间超过 8 小时;每走 50 米,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
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每行走 100 多米,就下意识地用脚踩踩路基,确保线路状
态稳定……看似重复的动作,他一坚持就是 5000 多个日夜。
与钢轨朝夕相伴、与冻土日夜抗争,怎能没有困难?海拔 4000 多米,极端气温可达
零下 40 摄氏度,环境恶劣可想而知。于本蕃说,“我体力好,多干点是应该的。”
其实,哪有用不完的体力,又何来钢铁之躯?靠的不过是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
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与于本蕃一样,“最美铁路人”身上散发出奋斗的光芒;矢志
不渝、心系群众,“最美铁路人”的奋斗故事见证着为民之心。“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中,武汉站 33 名党团员骨干组成“头雁”党团
员突击队,确保援助物资不耽误一秒钟、24 小时不间断抢运;从零开始建立图形化软
件开发平台,代码量超过 100 万行,集成 600 余个标准化功能块,中国铁道科学研
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张波带领团队为复兴号装上“中国心”;20
多年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邢云堂,驾驶列车
安全走行 400 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 100 多圈……关键时刻,铁路人毫不退缩,
与生命赛跑;年复一年,铁路人爱岗尽责,书写不凡事迹。
从雪域高原到沃野平原,从穿梭在四川大凉山里的“小慢车”到奔驰在北京和张
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关乎经济社会的畅通运行。坚守在车站和
车厢,奔波在铁路边、轨道旁,从零起步探索到零误差检修……铁路人辛勤护送旅客
平安出行、保障货物顺利运达,用创新推动现代化铁路建设飞驰向前,也以奉献为群
众铺就致富的希望之路。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为民服务永不停歇,创新安全互
促互进,就一定能在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道路上,续写新的奋斗故事。
人物二“最美公务员”段莉萍
信念如磐,初心如故
2021 年 02 月 25 日 05: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最美公务员”段莉萍
【故事】段莉萍现任云南省楚雄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 27 年与法律相伴的日子里,段莉萍一路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
审判员成长为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等荣誉。
她坚持用真情办案,用微笑迎接当事人,用爱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耐心化解矛盾纠
纷,用诚心服务群众,用公心赢得信任,让法律更贴近民心。前不久,段莉萍被中央
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评为“最美公务员”。
【点评】
“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善于用行动做出最好的表率”,这是同事们对
段莉萍的评价。三个“最”字,表达了同事们对她的赞誉和认可。一名基层法官,之
所以能被评选为“最美公务员”,就在于她不忘初心、真心为民。
段莉萍常说,“法院的判决要让人信服,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真心和耐心、时间和
精力”。工作中,她坚持用情讲解、用理劝导、用心感受,在化解矛盾、案结事了上
下功夫。说到容易,做到不易。为此,她总结出了一套“三一三心”法则,即一杯热
茶、一张笑脸、一腔热情和热心、耐心、细心。这是对待群众的基本态度,也彰显了
司法为民的办案温度。
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段莉萍认为:
“人的事业要有一种东西支撑,那就是信念。”自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作为工作目标,不怕山区工作生活环境苦、敢于啃下硬骨头、勇
于挑起重担子,坚守着一名基层法官对法治的信仰。因为信念如磐、初心如故,事业
才能长久,人生才有价值。
段莉萍让法律的光辉温暖群众的内心,也是公务员队伍中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
典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福建省运输事业发展中心梁志埠,告别新婚妻
子,提前结束假期,连夜返回工作岗位,奋战在交通检疫第一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山西大同财政局吴苏俊“背着父亲去扶贫”;河北赤城扶贫办冯强 3 年走遍全县 440
个行政村……一大批人民公仆敢担当、善作为,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扛重活、打硬仗,
为群众着想,受到群众赞誉。他们是“最美公务员”,也是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
必将激励更多公务员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在新时代再创新绩、再
立新功。
感动中国,时代榜样
时评一感动中国,奋斗力量
在感动中汲取奋斗力量
来源:未来网责任编辑:王韵
2021-02-24 14:100
近日,“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揭晓。没有多么轰轰烈烈,没有多么声名显赫。
从身患绝症却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到为救援群众在洪水中牺牲的消
防员陈陆,从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到年近七旬坚持办“抗癌厨房”
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或大爱洒人间,或舍己为他人,既呈现出普通百姓的日常,
又记录了时代前进的铿锵之声。
事迹令人动容,精神催人奋进。短短几分钟的故事里,汇聚的是由他们生发出的
一股股暖流。比如,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忍着病痛,夜以继
日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为患者建起一道生命屏障,“现在回
头去看去年,壮烈但是也很平常,它就是我们的一个工作,它是你应尽的这份职责”。
极不平凡的 2020 年,以张定宇为镜子,折射出所有用生命护苍生的抗疫英雄,是他
们奋斗在一线助力抗疫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除了耀眼的“感动中国人物”我们身边,也
有许多像暗夜星光的人,在自身岗位上坚守、奋斗,传递经久不息的感动力量。“线
路医生”于本蕃坚守在海拔 4800 米的唐古拉站区,用工作“零误差”保障青藏铁路
安全畅通,入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2020 最美铁路
人”榜单;响应国家“就地过年”号召,南昌客运段的一位列车长主动提出放弃休假,
春节期间在列车上值守,为更多出行的人守护平安团圆……也许他们很普通,但勇气
和担当让平凡岗位上的他们也能熠熠生辉。
有人说,每年年初看完“感动中国”都要哭一场,再继续这一年的前行。此番语
境可以升华为感动的意义被转化为持续奋斗之力。这一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
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
3.79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国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全
部脱贫摘帽……回望 2020 年,我们交出了极不平凡的成绩。而这背后,是“唯奋斗
者进”的时代真理。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感动过后,我们更要持续奋斗。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
建党 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春伊始,让我们以奋斗之姿,砥
砺前行,不负春光。
时评二 掌声响起,礼赞英雄
掌声为何而响起
02102/2412:45:17
来源:新华网
22 日,在人民大会堂 92 岁的孙家栋院士乘坐轮椅入场、全场鼓掌致敬的画面在网上
刷屏。网友纷纷留言,对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表达
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崇尚才有掌声,支持才有掌声,尊重才有掌声。人民大会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是
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对科学家的尊重。
这样的掌声我们太熟悉了。从钱学森到邓稼先再到袁隆平,在一代代以两院院士
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看到
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总让人们情
不自禁报以热烈的掌声。就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我们无数次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
线的院士“天团”鼓掌。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他们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严谨作
风,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配得上最响亮的掌声。
掌声是充分的信任,掌声是高度的褒扬,掌声也是殷切的期盼,对科技工作者和
科学事业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研条件今非昔比,重
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动能源源不断后劲足。与此同时,我国在若干核心关键领域仍
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如同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人才培
养也需要不断向前推进。拿院士制度的改革来说,就更加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
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
度等,让院士的评选更加科学公正,让真正的科学大家成为院士,更好激励科技工作
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人曾发问:“我们国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如今,面对竞相涌现的科技成果,
显著增强的科技实力,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是中国?”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让中国一步步走向科技强国的,是那些拥有科学家精神的
“国家脊梁”,是不断为科技创新助力的制度创新,是无数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和鼓励。
掌声响起来,人心更豪迈。带着期待,带着梦想,科技工作者们不畏险阻勇攀科学高
峰,让中国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给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进步注入不竭动
力。
脱贫攻坚,中国奇迹
弘扬楷模精神 凝聚榜样力量
202102/2810:55:33
来源:新华网
初心烛照未来,楷模引领时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
院授予毛相林等 10 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 10 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荣誉称号。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和一心为民的深
厚情怀,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引领和前行航标。
他们有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绝壁开路、带头“挖穷根”的重庆市巫山
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历经 7 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 8 公里的“天
路”,支撑他的是“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的坚
定信念。被称为“燃灯校长”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燃烧自
己,烛照他人,帮助 1800 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支撑她的是“共产党员的初
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的忠诚担当。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有
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他们的理想崇高却具体、他们的信念纯粹却执着,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始终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
们学习的楷模。
他们有扎根群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生前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
县委书记的姜仕坤,为群众脱贫致富呕心沥血,用短暂的一生激荡入党誓言。内蒙古
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白晶莹,带动 2.6 万名妇女参
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十里八乡亲切地称呼她“白老师”。他们不曾轰轰烈烈,却始终
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初心使命扛在肩上,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奉献精
神,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们有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作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中国工
程院院士李玉年过七旬,率队深入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把“输血式”扶
贫转变为“造血式”帮扶。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
夫,40 年如一日扎根老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走出了
一条丘陵山区“以农富农”的小康之路。他们始终默默奉献,扎根农村、淡泊名利、
埋头苦干、矢志为农,用胸怀大爱的高尚情怀、扎实过硬的攻坚本领和顽强拼搏的奋
斗精神,在中国最基层、最贫困的地方践行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词,
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精神如号角,激荡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楷模”二字,既是对脱贫攻坚主战场
上耕耘者的最高褒奖和最美赞誉,更是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千
千万万奋斗者的鞭策和激励。让我们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统文化,青年奋斗
文化时评二青春精神,不负韶华
不负青春韶华(创见)
2021 年 02 月 22 日 05: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
减……”日前,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平均年龄 74 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
术团队员们唱起歌曲《少年》,无数观众被他们的活力和激情感动。
人们为何感动?不只因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们唱了一首年轻人熟悉的歌,还因为
这些曾经的“少年”身上依然葆有可贵的青春精神。少年时代,他们有过无悔而不凡
的青春,而后又在奋斗中度过不曾庸碌的岁月;如今,才能意气风发,“历尽千帆,
归来仍是少年”。
这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少年”们已不再年轻,但奉献奋斗的精神,依然有着青
春的印记。这种心境与精神,对当下的青年来说,更加值得珍视与借鉴。
青春的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需要
我干什么,我就一定要干好。”舞台上,78 岁的吴毓鸣这样说。1968 年,他从清华
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服从分配,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
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是艺术团成员们在年轻时共同的选择。今天的年轻人,依
然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脱贫攻坚
战场上,在创新创业舞台上,在破解科研难题的日夜攻关里,理想之光继续闪耀。
青春的精神,是追梦路上的不懈奋斗。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得到真学问、练就
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
永不气馁,是青年人奋斗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依然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闪光。在
前不久评出的 2020 年“最美大学生”中,清华大学学生单思思争分夺秒,在疫情防
控中用科研成果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武汉科技大学学生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
国守边疆、护国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刘智卓与同学们深入治沙一线,一坚持就是 5
年……
当传承的青春精神与当下的青春年华交相辉映,意味着青春的延续,也意味着由
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青春之我”,组成“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
造历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当代青年应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迈向新征程,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文化时评三传统工艺,平凡伟大
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民生观)
2021 年 02 月 22 日 05: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或许无法选择生活的环境,却可以决定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前不久,一位福建龙岩的木工爷爷在网上火了。视频里,老人家熟练地在木材堆
里拣选、锯刻、钉胶,不一会儿,一架造型憨态的木马车便有了模样。爷爷牵着木马
车,车上骑着小孙子,咯噔咯噔向前跑,引来数十万网友在线点赞。
老爷爷直播做手工,为何能引发网友围观?
无论是“螳螂车”还是“木坦克”,那些用传统榫卯结构纯手工打造的儿童玩具,
将古老的智慧和童真的趣味融为一体,外观精美,内涵丰富。一件件作品让人惊艳,
而木工爷爷努力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更让人感动。视频里,老人实实在在记录
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渲染不修饰。可越是这样,越涌动出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每
一次精雕细琢、每一道复杂工序都能引来网友的啧啧赞叹。大家的肯定,也是对他精
彩人生的一种奖励。
人或许无法选择生活的环境,却可以决定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认认真真生活、踏踏
实实干事的人,总能在寻常生活中做出不凡的业绩、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为了梦想,
付出努力,心中就会养育出一片富足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越丰富,越不会被眼前的
琐事和烦事困扰,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眼光就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
站在人生的大舞台,有不少人像木工爷爷一样,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年逾六旬
的退休老人在短视频平台记录生活,用指尖流淌出的钢琴曲向更多人传递音乐文化。
普普通通的大学保安身怀绝技,有人 3 年背诵了 1.5 万多个外语单词,能和留学生流
利对话;有人自学编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扎根生活、积极向上,用持之
以恒的努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生活打开了一扇扇美丽的天窗。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
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
就。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自己从事何种工作,都应以认真乐观的态度,努
力提升自我、服务社会。毕竟,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中有光、全力奔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