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作文训练导写:扫一室与扫天下(附:审题指导及名师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作文训练导写:扫一室与扫天下(附:审题指导及名师点评)

ID:582540

大小:19.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高考作文训练导写:扫一室与扫天下(附:审题指导及名师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 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 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 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译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 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 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 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 (编自 清·刘蓉《习惯说》) 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 的名句。 某校高三年级将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假如你是高三(1)班的小史同学,请 围绕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详解】 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指导】 材料看似是十分熟悉的材料,然而其关键点在于第三段,“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 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材料 论事,需要思考的其实是第三则材料中的现象透露出什么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可以 这么思考: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情,薛勤和刘蓉父亲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调?2.为什 么后人把刘蓉父亲的论调杜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点?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 “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 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 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 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 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照片大家 都见过,面对他,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 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而牛顿,也常常糊涂得闹不清什么场合该 穿什么衣服的人,然而他却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 治天下。”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 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 奋斗!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 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 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 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 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 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 还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 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 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 XXX 都没有,将来还怎么 XXX 呢?”其实孩子的某些小习惯不好,并不代表他一辈子的人生就是怎样的,提前给孩 子“扣帽子”,反而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 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立意】 1.扫一屋与扫天下没有必然联系。 2.扫一屋与扫天下,各有其优缺点。 3.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会相信的故事版本。 4.不要随意给人/事/物定性。 【范文佳作】 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观点是“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东汉的陈蕃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本来历史上是薛勤 赞赏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却被后人杜撰为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备, 还为人广为信奉。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要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 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反方观点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 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许多时间 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 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 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都长到了 他门前的台阶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依然与“鸿儒谈笑”,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 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他却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蕃名的《唐诗杂 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 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水这样的小事都 必须亲自去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 一些小事,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主席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 你能说他不能扫天下吗? 这不是说,扫一屋者就做不成大事,可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 否则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饮恨五丈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 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 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 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 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点评】 文章以陈蕃的观点遭到后人杜撰扭曲的事例,来引出自己的观点:“一屋不扫,也未必 就不能扫天下”。接着指出关键:一个人成大事,不应为身边琐事所困。并列举刘禹锡、闻 一多、毛泽东等著名人物不做小事却成就大事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要有“扫天下”之志,才能成就大事,再次点明观点。 【素材】 1.“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一屋”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 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如果说,你连基本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如果说,你连基本的道德素养 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同学们决不缺少理想和追求,缺少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行走;学校决不 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我们必须再次提倡养成 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把成长的基础打牢,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王顺友 20 年来,每天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眼里无外乎就是爬坡上坎,送信送邮件这 样一件小事。然而王顺友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他身边每一件力所能 及的小事。因此,才有了一个国家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因此,做任何 事,都不能好高务远,眼高手低,而应该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扫一屋” 做起。“一屋”与“天下”,小事关乎大事,小事连着大局,于细微处见精神。 3.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 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 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 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 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 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