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1页(共 8 页)
大连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金州区专用)
注意事项:
命题人:张 锐 王富辉 李海晶校
对人:栾桂芳 钱兴怡 张 微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
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它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我国已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众多民事法律,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人大代表孙宪
忠说:“民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数量庞大,但不能毫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孙宪忠认
为,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
一体,以此来消除其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摘编自《民事权利保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人民日报》2020 年5 月23 日)
材料二:
在所有法律中,与个人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恐怕就是民法。法谚说:在民法慈母般
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它道尽了一部民法典应有的旨趣与精神。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是保护私
权利的法律总汇,被誉为“半部宪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公民“从摇篮到
死亡”,均需接受这部法典的约束。大到国家土地制度,小到百姓家庭婚姻,这部法典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难想象,如此庞杂的法典,立法也是多少年磨一剑。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
作,并在实际中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式,制定了婚姻法、合同法等多部法律。
作为权利法,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另一方面,民法
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它应当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自我
管理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法条来看,民法典草案亮点不少。比如,草案中打破世界惯例,
人格权独立成编,落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要求。人格权编不仅规定了
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还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2页(共 8 页)
个人信息保护权等。这一创新既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又展现了中
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贡献。
再如,侵权责任编草案规定“自甘风险”——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
自担风险;“自助免责”——追小偷过程中,小偷若摔伤或突发心脏病离世,无需赔付
医药费、丧葬费;未对自养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或饲养禁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
损害的,需担责。
这些规定,回应“痛点”,体现进步,符合普通人对法理法情朴素的需求,彰显个
人权利与时代精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
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自然法认为,法律是发现的,不是发明的或
制定的。换言之,法律应该是人们在交往与互动中进化出来的关于权利边界的最优解。
当然,民法典每一法条最终如何呈现,将是多种考量与多方博弈的结果。以权利与
正义为尺度,打造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良法,是大家共同的愿景与追求。
(摘编自陈盛香《民法典,你的法典》,《江西日报》2020 年7 月9 日)
材料三:
中国依然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
名的法律集合有 1260 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可比肩德国的民法典。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这部民法典不仅吸收了法律研
究的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并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 42 万中国人的 100 多万条
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法典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保护个人信
息和互联网虚拟财产的相关段落中,还体现在禁止高利贷和保护环境的条款里。备受习
近平主席重视的“绿色原则”也首次被写进了民事法律。
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在民事立法中运用了一个实际上很简单的成功秘诀,那就
是:精确的观察力、常识、不同领域的不同声音、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
经验和建议。
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对外国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中国要
实现最大限度的兼容,还要以灵活开放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发展。所以,这部民法典不是
终结。它将保持与时俱进,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留下空间。
当一些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逆潮流而动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开放向前。这部
突破性的民法典说明,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兼容性与日俱增。
(摘编自尼尔斯·贝尔格曼(德国)《民法典与改革——中国的兼容性与日俱
增》,《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 年 5 月 26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民事
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B.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数量庞大、毫无章法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整合为一体,将为社会
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3页(共 8 页)
C.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创新之举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
所以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D.民法典的兼容性不仅体现在与其他国家民法典兼容上,更体现在新时期的中国面
对未来、面对世界的开放态度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法典中“自甘风险”“自助免责”等系列规定,彰显了个人权利与时代精神,
体现了对民情民意的关注和回应。
B.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必定是良好的法律,是人们在交往与互动中
进化出来的关于权利边界的最优解。
C.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涉及民众生活诸多领域,不仅吸收
了法律研究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
D.民法典虽然在世界立法领域有重要贡献,但在充满挑战的时代里,没有一部民法
典可以保持永恒不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法律条款可能不会收进民法典的一项是(3 分)
A.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B.合同中涉及到的电子凭证或者实物凭证载明的时间即为提供服务的时间。 C.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D.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4.民法典为什么能够成功制定?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4 分)
5.如何理解“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这句话?民法典
草案制定中对此有哪些体现?(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
渐转凉,本该是稻子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
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谷粒,显得低调又成
熟。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说:“我们的水稻不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的汗
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关系,顺其
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
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
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4页(共 8 页)
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比他们早两天,但我
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灌浆不
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
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我看了十几分钟。虽然稀稀拉拉有几株稻穗已开始散粒低头,可大多数依旧故我,
真的像青春期里,那些不知轻重的孩子,只会执拗地挺着脖子,恨不得给他一下子。
“好像,还是差不多。”我过了好一会儿,弱弱答道。
沉默好久,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些什么。今年的品种是我定的,我不能让父亲担心太
多。我一字一句地斟酌:“爸,您放宽心,我们静观其变吧。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风
险和变化,或许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这是我真实的想法,但对于父亲,能算得一种安慰吗?即便算得,这安慰也是空洞
的。而且我还没有预计这对于父亲的信心是否有打击,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有什
么会比自己田里没有收成更令人沮丧的呢?
和庄稼待久了,开始有点迷信,有时会祈祷,希望丰收,因为知道有一些力量,是
人力所不及的。农人常常觉得无力,因他所面对的是自然,自然是神秘的,也是无法预
料的。比如干旱、洪涝、虫害、病害以及其他农人眼里始料未及的状况,或许都会轮番
出现。
我常常觉得,草木自有草木福,由它们去吧。种田种久了,人的狂妄的自信心是会
低下来的。低下来,得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
我记得幼时,多少次陪着父母一起,守在田埂上,守护涓涓细流流进自家田畈;也
曾拿着脸盆,在小小一方池塘里舀水入渠,为久旱的稻田送去甘露;当然更不会忘记,
农忙时节割稻和插秧,怎样地挥汗如雨,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人变得敬畏。种田人常常不明白,这世上有些人的不可
一世,是从哪里来的。
面对一块稻田,我和父亲都有变化。父亲慢慢理解我,知道我们期待的收成,其实
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即是收获。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意义非凡。我们每
一次的尝试和创新,所需要承受的失败风险,不正是其应有之义吗?时间长了,种了一
辈子水稻的父亲,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我们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低下头,也是在用另一种眼光
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我们这一季的水稻品种,是沈博士研制的新品,一种长粒粳
稻,与我们故乡历来种植的籼稻很不一样,首先生长时间就不一样——这也便是为什么
一埂之隔的邻居家的水稻已经散粒结实,垂下头,而我们的水稻仍执拗直立——当然,
我们是后来才知道这一点,因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家的稻穗,终于也日渐低下头
来;慢慢地显出成熟与内敛。
秋天快到了,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耐心等待稻子成熟。
(有删改)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5页(共 8 页)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题目“稻田里的等待”一方面表示农人等待水稻灌浆、成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
在等待水稻成熟的过程中,人也变得沉稳、成熟,而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B.文中提到试种黑糯稻“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一方面说明此事给父亲造成了一
些心理阴影,另一方面也照应了后文对“风险”的人生感悟。
C.农人在长期的劳作中,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人力所不
及的,因而狂妄的自信心会低下来,会懂得敬畏。
D.从去年试种“黑糯稻”到今年试种“长粒粳稻”都失败来看,“在种田这件事情
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只是喜欢尝试而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以“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不知轻重的孩子”比喻没有灌浆的水稻,可见
对水稻“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如同父母看待子女。
B.“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一句运用了比拟修辞,而且语带双关,表面是写水
稻,实际也暗示了做人的道理,内涵丰富。
C.“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一句,把辛苦劳作的农人比作中
华田园犬,有对只会埋头种地的农人的讽刺之意。
D.文章夹叙夹议,叙述条理清晰,顺叙之中有插叙、有补叙,事情前因后果叙述分
明;议论紧扣叙述,叙事中说理,水到渠成,自然而不做作。
8.面对“开花早”却“不灌浆”的水稻,父亲的心情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请结合文本
分析概括。(4 分)
9.文章结尾简短,但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
舆. 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
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
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
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
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
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
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6页(共 8 页)
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偕予来者,学使陈
公之子伯思、仲思。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
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
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
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
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B.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
/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C.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
/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D.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
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舆,本义是车箱,后泛指车,文中的“舆”与“假舆马者”中的“舆”都指车。B.
床,古代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与我们现在所言的只做卧具的“床”显然不同。C.
乐天,白居易的字,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也有的是成年后自己取字。D.
穷,在文中是穷尽之意,与古人所言“诗穷而后工”一句中的“穷”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游洞地处偏狭。作者陆行二十里后,舍舆换舟,舟行数里,又舍舟登陆,顺着
狭窄小路登至山巅,又坠绳而下,经一番波折方得见三游洞。
B.三游洞声响独特。三游洞“三室”结构,洞中之石,扣之,声如钟;地上之石,
撞之,声如鼓;人在洞内放歌,声音轰响;深溪则水声泠然。
C.三游洞因人得名。三游洞因白居易及其弟白知退和友人元微之三人曾于此共游而
得名,后欧阳永叔和黄鲁直亦相继到此游览,且都留下诗文。
D.三游洞带来遐思。作者因游洞而将自己与白居易等人做对比,感慨自己虽涉险来
此却不能留名,与鸟虫无异;同时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际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 7页(共 8 页)
(1)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2) 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14.作者认为三游洞的“幸”与“不幸”分别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 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颈联一“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包含了雪大、路艰、人稀多种意蕴。B.
诗人以雪藏行径、风透卧衣的描写暗示邹明府前程艰难、仕途终结。C.
尾联写诗人想象邹明府到达灵武之后的生活场景,与前文形成照应。D.
全诗语言质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却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清官形象。
16. 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短歌行》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
接纳人才。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来侧面烘托周瑜的英姿勃发, 又
用“ ”来正面描写其儒将风度。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并没有对天姥山进行直接描述,而是通过瀛州的
“ ”和天台山“ ”来衬托其有迹可寻和高峻巍峨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
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
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
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
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 望”
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
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
“ 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
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
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B.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D.
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永远在适应语言,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
的束缚。李长吉呕尽心血,就是为了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何原文不采用这种表达呢?(4 分)
21.下面文段是关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倡议书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语病,
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文体要求。(4 分)
①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③家乡的人物、景致和习俗传递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④值得我们寻访探究。⑤为
此我们打算组织同学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学习活动。⑥请同学们用适当的方式参
与和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⑦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⑧若能为家乡文化建设建言献
策,⑨我们表示敬谢不敏。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2021 年 1 月 11 日,由法国倡导的“同一个地球”峰会在巴黎召开。各国政府首脑、
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以视频形式出席会议。此次峰会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
主题,借机重启“绿色外交”,从而推动国际社会在保护自然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行
动,共同致力于保护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生态。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
行也成为此次峰会的热点议题。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陈道明出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
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这个选项。但后来阴差阳错进了天津人艺话剧团,他自言在人
艺“跑了 7 年龙套,从来没有怨气”。他弹得一手好钢琴、会画画、钟情棋艺、偶尔做手
工、喜欢鲁迅的杂文……这些爱好让他的内心更为丰富、更为强大,也让他能更从容地
处理好各种角色,成为演艺界人人称道的“老戏骨”。
陈道明的人生经历和成就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大连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金州区专用)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B(A 表达绝对,原文是“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C,
不是“创新之举”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是民法典的问世具有里程碑意义;D 曲解原文, 原
文是“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
2.(3 分)B(曲解原文,将原文应然状态表述为必然状态)
3.(3 分)C(“民法典是针对民事活动的”根据原文“法典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保护个人
信息和互联网虚拟财产的相关段落中,还体现在禁止高利货和保护环境的条款里”, 可
排除 C;C 应属宪法条款,不属于民法)
4.(4 分)①准备充分。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并在实际中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
法的方式,制定了婚姻法、合同法等多部法律。
②兼收并蓄。民法典不仅吸收了法律研究的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并在制定
过程中参考了 42 万中国人的 100 多万条建议和意见。
③与时俱进。运用精确的观察、科学的专业知识,根据现实的变化确定权利边界。
(答对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民法中,每个个体都代表国家,民法就是要像捍卫
国家一样捍卫每个个体的权利。(2 分)
(2)①尊重每个公民的权利。草案中打破世界惯例,人格权独立成编,落实“公民的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要求。(2 分)②广泛参考民意。制定过程中参考了 42 万
中国人的 100 多万条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2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3 分)D(“长粒粳稻”试种并没有失败)
7.(3 分)C(并无讽刺之意)
8.(4 分)①担心:担心水稻不灌浆没有收成。②焦虑:每天去田间观察水稻的变化。③
沮丧:看到水稻依然故我后的沮丧。④平静:父亲开始理解我,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
眼光来看待这一切。(一点 1 分)
9.(6 分)①巧妙点题:文章题目为“稻田里的等待”,结尾含蓄地照应文题。
②卒章显志:结尾揭示文章等待的主题,由等待稻子成熟领悟到人生只有学会等待,
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③意味隽永,引人深思:结尾巧妙收束全文,照应文中所写“长粒粳稻”的晚熟,同
时也表明我和父亲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学会了等待,也是一种成长、成熟的表现。(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10.(3 分)A
11.(3 分)C (古人出生之后三个月会起名,字是成年之后起的)
12.(3 分)C (“且都留下诗文”有误,原文是说他们中有的人写诗文以纪念)
13.(8 分)(1)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
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句意 2 分,“千寻”“负”各1 分)
(2)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 (句意2
分,“经”“显”各 1 分)
14.(3 分)幸:因白居易等三位名人游历而得名。(1 分)
不幸:它处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
美好风光。(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3 分)B(诗中并不能看出“仕途终结”之意)
16.(6 分)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瘦衣单,宝剑偿债,唯载书归,这些都表明邹明府为
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马瘦、衣单、宝剑偿债、唯载书归四点各 1 分,表意完
整、表达连贯 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6 分)(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
(3)烟涛微茫信难求,对此欲倒东南倾(错一字,扣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3 分)B(B 和原文的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和概念)
19.(4 分)句中把语言比作筛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①语言和筛子的作用相似,语
言用以“漏过”情意,筛子用以漏过小颗粒的物体;(2 分)②筛子有局限性,和它的格
子不同的颗粒漏不出去;这与语言不能表达所有的情意的局限性是相似的。(2 分) 20.
(4 分)①原文更加生动形象,使用比喻修辞,生动的说明了语言对于表达的束缚, 表
达不得不像脚适应鞋子那样去适应语言;改句没有使用修辞,直白平淡。
②原文有强调的意味:用“难怪“,并将呕尽心血放在后面,强调了在语言的束缚下找到恰
切的表达的难度;改句则没有这种强调的意味。
③两种表达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文更幽默,活泼俏皮,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1.(4 分)③将“传递”改为“承载”。
⑤将“打算”改为“计划”。
⑥将“参与”与“关注”对调。
⑨将“敬谢不敏”改为“感谢”。
22.(5 分)示例:①2021 年 1 月 11 日,②“同一个地球”峰会在巴黎召开。③峰会以
“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也成为热点议题。
(一点 1 分,表达流畅、不超字 1 分)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4 页)
四、写作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4 页)
23.(60分)
(1)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題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
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 合理
运用词语、句式、修 辞等。
(2)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 分)
二等
(15~11 分)
三等
(10~6 分)
四等
(5~0 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 合 题 意
中 心 突 出
内 容 充 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 刻
丰 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 深 刻
较 丰 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 显 深 刻
略 显 丰 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
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
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⑫
简洁新颖
⑬
材料新鲜
⑭
构思新巧
⑮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
有个性特
征
(三)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
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4 页)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
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
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
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
面过 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
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
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
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
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
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
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
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
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
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学
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来。但是如果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
是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
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
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
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
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
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