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小题精练:老屋后的槐花树 等 2 篇
【原题呈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1、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
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
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
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2、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
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
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3、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
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
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
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
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
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
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
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
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4、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
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
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
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
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枕花早已下肚。
5、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
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
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
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
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
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
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
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
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
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
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6、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
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
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
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
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
到奶奶做的槐花饭了。
7、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
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
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
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
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
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8、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
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球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9、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
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
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
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颖生动。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
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
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上文化消逝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4 分)
4、请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 分)
【调色板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1、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
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4 排比手法)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
了洋槐枝头。(4 景物渲染)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
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2A 由眼前的槐花勾
引着我的思绪,似乎又看到老屋来引出后文对于槐花和奶奶的回忆,)
2、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
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
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3、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
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
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
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
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
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
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
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
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4、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
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
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
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
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枕花早已下肚。
5、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
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
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
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
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
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
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
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
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
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
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6、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
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
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
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
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
到奶奶做的槐花饭了。
7、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
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
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
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
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
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1D 槐花还在,东西的孩子,但是人却是今生难
在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
8、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
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球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9、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
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
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
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颖生动。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
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
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上文化消逝的主题。
【老师的解析】D [D 项,“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当
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
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
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感
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老师的解析】
[A 项,“又总领全文”分析错误。开头一段对槐花的描写由眼前的槐花勾引着我
的思绪,似乎又看到老屋来引出后文对于槐花和奶奶的回忆。]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
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4 分)
【答案】:
1 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
实自然过渡到旧日时光。②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麦饭还是那个味,但
奶奶已经不在,一切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情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
复杂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2 【老师的解析】这是对于问中词语理解的题目。散文对于文中词语理解的题目,
应该多方联系。主要联系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的语
境;第二,联系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三,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
社会背景。
3 4、请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 分)
【答案】:
1 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槐花盛开的迷人景象;②运用排比,“含苞的、已开的、
开过的”极言槐花之多,增强了表达的气势;③运用叠词,“簇簇”“串串”
“白白”“甜甜”,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叶
老师的解析】散文的常见手法:比喻,景物描写的手法(包括多感官综合运用,
色彩的运用,视角的变化,动静结合等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动作,神态,
心理,语言,测名描写),抒情的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衬托与对比,
联想与形象等等。
2 回答这类的时候要分别为三个步骤,第一,明确的指出手法。第二,结合文本
分析手法。第三,分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原题呈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老屋·父亲
李翰
1、 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
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
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
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
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
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2、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
了两间平房。
3、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
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
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4、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
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
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
香椿芽一朵朵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
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
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5、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
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哼唱
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和房
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6、房老师 90 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
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
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
称赏着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
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7、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
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遯翁写日记,不禁莞尔。读
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
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
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
子变暖和了。
8、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呆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
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 年 6 月 24 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
9、我的山塌了。
10、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友好,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
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
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11、中年伤于哀乐,因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
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当我们临近谢幕,
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我们又做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
爱。除了一掷乾坤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母与子女,是我们
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
12、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
来始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
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
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
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
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
仍未湮灭。 13、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
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写于己亥清明前
(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清明前撰文纪念父亲,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价值观念有意
识地继承和延续。
B.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
方遯翁的形象写出了父亲固执守旧的一面。
C.父亲和房老师以及诗友交往,写古诗,品楹联,相互唱和,散发着浓郁的古典
文化气息。
D.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上,这其中
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运用对称的句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B.“我的山塌了”,作者将父亲比作“山”,也正是“父爱如山”之意,体现出
了父亲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表达出父亲去世给我留下的强烈震撼和极度痛苦。
C.“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运用拟人手法,暗示
了父亲平凡而普通,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深深思考。
D.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
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7、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6 分)
①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
时觉得笃定、安宁。
②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
暖和了。
8、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
意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调色板解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老屋·父亲
李翰
1、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
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
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
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
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
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2、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
了两间平房。
3、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
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
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4、每年春天(6D),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
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
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
咔嚓,香椿芽一朵朵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
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
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5、春暮夏初(6B),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
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
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
和房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文章没有
写四季,只写了春天和春末夏初 6D)
6、房老师 90 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
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
翻阅,纸张尤为暗黑。(5B 父亲认真的学习古诗 )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
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
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7、大学一二年级(6D),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
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遯翁写日记,不禁莞尔(5B
结合上段公共课一看出,作者并不是在写父亲的固执,而是在写父亲在学古诗古文时
的认真与可爱)。读研时(6D),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
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开(8 动作描写)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
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8 环境描写),立时觉得笃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
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8 神态描写),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本段提到了大学和读研两个时间段,可见全文并非都是写童年,本段往后的内容都
是在作者成年后的内容 6D)
8、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呆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
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 年 6 月 24 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
9、我的山塌了。
10、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友好,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
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
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11、中年伤于哀乐,因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
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当我们临近谢幕,
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我们又做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
爱。除了一掷乾坤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母与子女,是我们
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
12、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
来始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
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
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
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
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
仍未湮灭。 13、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
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写于己亥清明前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清明前撰文纪念父亲,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价值观念有意识
地继承和延续。
B.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
方遯翁的形象写出了父亲固执守旧的一面。【“写出了父亲固执守旧的一面”有误,
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可亲可爱的一面”。】
C.父亲和房老师以及诗友交往,写古诗,品楹联,相互唱和,散发着浓郁的古典
文化气息。
D.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上,这其中
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运用对称的句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B.“我的山塌了”,作者将父亲比作“山”,也正是“父爱如山”之意,体现出
了父亲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表达出父亲去世给我留下的强烈震撼和极度痛苦。
C.“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运用拟人手法,暗示
了父亲平凡而普通,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深深思考。
D.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
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D 项,“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表述不当,曲解文意。从
原文看,作者写老屋有关季节的内容主要在 3~5 段,由“父亲又种上竹子······”
“每年春天”“春暮夏初”等叙述和时间安排上看,并没有描写老屋的四季变迁。另
外,从“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
和信心”等内容上看,文章也并不都是童年的回忆。]
7、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6 分)
①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
时觉得笃定、安宁。
【答案】:
运用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烘托出父亲的稳重、慈祥,表现了父亲给予归家的儿
子以力量和信心。②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
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答案】:
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叶老师
的解析】常见的表现技巧以及答题方法见上篇文章第四题
8、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
意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 物形象:父亲是一位带有浓郁古典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怀有陶渊明情结,
生活在田园风光式的老屋里;他热爱古诗文,爱和诗友交往、唱和。②自然环
境:老屋的春景,竹子、杏花等意象,屋子的风格,小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氛
围,都洋溢着传统的生活气息。③人文环境:父亲和房老师以及诗友的交往,
吟诵古诗,撰写楹联,点评诗歌,都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④写作手法:
作者借用老屋这一具象承载对父亲的追忆怀念,是典型的借物抒情、寓情于物
的古典文学写作手法。⑤文章主旨: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的情感价值,也突
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延续。
【老师的解析】
这是一个问法比较新颖的题,要抓住题干中说的诸多元素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
这其实给我们答题思路,具体分析哪些元素有古典意味就行了,可能同学依旧
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元素?哪些元素啊?所谓元素就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就是
我们熟悉的人物、环境、主旨、手法等等。下次,当找不答题思路时,可以考
虑从以上的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