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离骚》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注意节拍。背
诵重点句。
2、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古诗文的能力。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
爱国情感。
3、品味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
忧国忧民、献身理想、高洁不阿的美好品德。 2、品味诗歌的比兴手法。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
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重点句。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
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
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
全文,细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建议本课从端午节的由来导入。
一、关于楚国。(供教师参阅)
屈原是楚国人大家都知道,但楚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恐怕大家就比较陌生
了。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物产丰茂。
在这生活着羋(mǐ)姓楚贵族和被羋姓贵族征服的南方部落集团。羋姓贵族源
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
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
2
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
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
“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
有相当高的地位。楚国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子
民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汉书·地
理志下》楚国的文化 “信巫鬼,重淫祀”。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
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
楚怀王亦是如此,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
楚国到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家之间兼并激烈,根
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
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
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
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
品质。
二、简介屈原
1953 年,联合国教科组在世界范围内评世界选四大文化名人,其一便是屈原。
其他三位是:莎士比亚,但丁,哥白尼。
“屈原” 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尤其能想到他。
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铭记的人。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
的精神和他的高尚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
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
3
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
治理好,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此文写于屈原因受同僚靳尚
的陷害,被楚怀王疏远之时。“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他
两次被流放,即使身不在其位,屈原依然心忧故主,关心国家。屈原对自己的
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的《离骚》、《天问》、《九歌》、《九
章》《招魂》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
三、初解课文
(一)写作背景
《离骚》作于公元前 305 年左右,即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怀
王 16 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
失左徒之职,又因多次上疏,终被流放。
(二)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
字。一般一句分为 2—4 节拍。 “兮”字适当延长。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
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 之多艰。
4
余 / 虽好修姱 / 以 / 鞿羁兮,——謇/ 朝谇 / 而 /夕替。
民生 / 各有 所乐兮,余 / 独/ 好修 / 以为常 。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请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并注意重音,注意感情。
诵读小结 《离骚》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
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
很强的节奏感。
《离骚》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
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
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三)合作探究:诗章整体内容
( 1—7 ):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 8—13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
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四)疏通难点词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形作名)美德约束(自己) 进谏 贬黜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废弃,引申为贬黜 加上 以:因为 (纕蕙揽茝:采集佩带香草,比喻美好
的德行。)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由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5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本来 善于取巧 违背 通“措”措施
世俗本来是适合于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忳郁邑 (郁邑通郁悒)余 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也。
忧愁苦闷 失意 走投无路
(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选择。延伫:久久伫立。反:返回。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步:让┅缓行,使动用法。焉:于彼,在那
里。
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入朝作官 (离通罹)遭受指责 退隐 比喻原先的志向
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由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
的衣服。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了解我 算了 只要 确实美好
6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五)内容归纳
(1—7)述怀:受屈遭贬,不同流合污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妒
(8—13) 反省:献身理想,九死不悔
志向:屈心抑志,洁身自好
四.幽愁忧思 ——理解诗人情感
合作探究:请找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关键语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不为小人们的丑态、伎俩所动,宁死不与
之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追慕先贤,为正道而死,与小人的矛盾不
可调和。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自己虽遭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洁身修行,
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7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重点赏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
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
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
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
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五.合作探究:《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内在品质: 忧国忧民,刚正不阿
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至善至美
外部形象: 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
香花装饰,芳草相伴
唯美高洁
六.品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塑造形象的手法)
(一)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
美人以媲 于 君。”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
喻自己的美德)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
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8
品味《离骚》的比兴手法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
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
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
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
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
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
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
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
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二)比兴:重在比喻
再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9
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
行)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
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七.学习小结。
(一)《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价值:
1. 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
希望楚王效法历代圣君,“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
覆辙。
2. 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
诗人批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
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 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他炽热的爱国激情、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
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
(二)《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成就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
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
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比兴言志,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
的抒情传统。
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
10
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结束语(屈原的影响)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
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
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如西汉
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可以说,哪里有
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
灵的家园。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
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
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
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
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八.作业
作业一:解读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11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作业二:写作
请仿用《诗经》或《离骚》的句式为屈原写一段推荐词,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
解他,崇敬他。
要求:有历史之真和文学之美,5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