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附:针对性训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
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 14 种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
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
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针对训练: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
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描写讲究角
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
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
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
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
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
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
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
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
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
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
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
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
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
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静一动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鉴赏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
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
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
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
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
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近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
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
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
约可辨,夜宿的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
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
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
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
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的寂静幽独该有多么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谛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
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划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
又潜入水中。
诗歌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
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与“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
异曲同工之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
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歌后两句分写鸟、鱼,一静
一动,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
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
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绝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
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该诗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
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达到的。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
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
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
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
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
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
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
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
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针对训练:(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李诗鉴赏 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日落”“山昏”“雨
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
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
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徐诗鉴赏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
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徐熙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
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至于“山水
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
样,虽然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
此关连并不密切。
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