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阅读微专题: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精选好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文学类阅读微专题: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精选好题)

ID:582675

大小:28.0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文学类阅读微专题: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精选好题) 散文化小说特点 【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 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 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注重对自然风光、民 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 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 【思考角度】 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 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 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 【详解知识点】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 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 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 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小说 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 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 20 世 纪 80 年代。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 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 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如汪曾祺的《幽冥钟》《茶 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 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 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 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等等。 简言之,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 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 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 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 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 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精选好题(一)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 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 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 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 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 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 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 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 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 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 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 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 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 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 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 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 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 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 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 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 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 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 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 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 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 “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 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 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 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 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 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 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 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 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番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店 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 不讲文明的恶习。B.第 4 段中通过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表现了其他顾客对 “老头”的惊讶、怀疑和愤怒的情感态度,也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C.“捡烂纸的老头”平日“穿得很破烂”,省吃俭用,“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 现了八千多块钱……捆得很整齐”,这说明他是嗜钱如命、性格矛盾的人。D.作者刻 画这个“捡烂纸的老头”意在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在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8.本文题为“捡烂纸的老头”,但开篇两段对烤肉刘的饭食和顾客的描写不 厌其烦,而结尾两段写老头的死及留下钱财等内容极为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 排?请简要分析。 9.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 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答案(一) 7.D 8.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 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 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 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9.①虚化人物。作者对捡烂纸的老头的描写刻画着色浅淡,只抓住人物的外 貌言行,写了一个片段,人物并不立体、典型,很像散文作品中的人物。 ②淡化情节。这篇小说故事性不强,几乎没有冲突,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四部分并不明显。 ③散化结构。本文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开头节奏舒缓, 结尾收笔急促,中间部分转折自然。结构安排自由灵活。 ④语言质朴,接近口语。文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性描写,多是简简单单的生 活化语言。⑤营造散文化的意境。小说开头对烤肉刘的饭馆及顾客的描写,营造了一 个充溢着浓郁地域风情色彩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的抒情韵味。 (附加)“散文化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 文化特点。 答:①淡化情节和结构,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表现出浓郁的 “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②强化环境,营造意境。《边 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以一种 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 园牧歌式”湘西风情画卷。③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化语言。如 “翠翠同黄狗躺 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 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 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④虚化人物。《边城》中的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不再刻意追求人物 形象的典型,《边城》中的翠翠与《三三》中三三的人物性格近乎相同,都是自 然纯朴的湘西民风哺育出的健康善良之化身。翠翠与老船夫身后,还有一个虚化 人物翠翠的母亲,这一人物从侧面强化了湘西“爱”的天然之美,强化了小说意 境。 精选好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 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ニ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 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 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 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 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 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 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 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ロ大酱缸。酱缸都 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 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 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 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ト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 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 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 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 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 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 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 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 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 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 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 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 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 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 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 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 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 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 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 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 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 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 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 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 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 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 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 躁的。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 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 “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 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 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 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 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 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 变迁。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 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 (6 分) 答案(二)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 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 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对他 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故选 C。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雄厚; 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 工艺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环境本 身,以及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文本的具体内涵,优化组织答 案。 9.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①淡化情节。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节链,而是片段式生 活的叙写。 ②虚化人物。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 进行塑造。 ③诗化语言。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 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 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