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阅读指津:语境视域下的古诗文解读路径例析
古诗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由言及文,批文入情。然而,据笔者观察,当前的古诗文
教学很难促使这一基本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常规课堂中,重言轻文的死记硬背仍是教学常
态;在公开课堂上,重文轻言的肆意解读依然大行其道。重言轻文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
趣和思维品质,重文轻言则有违古诗文教学的规律和初衷,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高能低效”的古诗文阅读现状,必须严格落实《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统称新课标)的课改精神。新课标明确指出:“在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王宁教授曾说,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
是语境。在语境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悟情感,化知识目标为情境任务,这不仅能够有效
激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能够改变上述两种高能低效的课堂模式,从而提升古诗文
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运用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小语境,是语言内环境。语言内部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解释的
功能,运用上下文语境教学是由汉语的语义规则决定的。徐通锵先生曾指出:“已知的信息
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表现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如黄厚江老师在执教《阿
房宫赋》时,有的同学对“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表示不解,黄老师便鼓励
学生结合上下文来想一想。通过联系上文,有同学得出“强调宫大”的观点;通过联系下
文,有同学得出“表达宫女不同境遇感受”的结论。黄老师对同学们的不同观点都给予表
扬,并将上下文作比较,认为此句与上文的“冷暖”和下文的“妃嫔媵嫱”有关,从而得
出了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的结论。
仍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授此课时,有同学对“绿云”一词的课下注
释提出质疑。学生认为,指代女人的长发可以用“青云”甚至“黑云”,为何用“绿云”?
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让学生查询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知网上的相关文章。《古
代汉语》将“绿云”注释为“女子黑润而稠密的头发”,对于这个答案,学生认为太过模糊;
知网上有一篇訾永明先生《“绿云扰扰”新解》,解读比较详尽,訾先生认为,“绿云”之所
以“绿”,是因为头发上抹了一种绿色的桂花油,对于这个解读,学生认为有些牵强,抹到
头发上的桂花油经过头发的吸收想必不会呈现出任何色彩。基于此,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着
结合上下文来推敲“绿云”的含义。
通过一番推敲,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从上下文看,“绿云扰扰”句与“明星荧
荧”“渭流涨腻”“烟斜雾横”句构成四句的排比,极言宫女之多、秦皇之荒淫。抛开“绿
云扰扰”句来看,作者是通过宫女们的梳妆镜、胭脂粉、椒兰香这三种“妆具”来写宫女
梳妆过程的,根据对应法则,“绿云”也应该是一种梳妆之具。[]2、“扰扰”一词在教材中
释为“乱纷纷的样子”。如果“绿云”指长发,那么“绿云扰扰”就是“乱纷纷的长发”之
意,“乱纷纷的长发”与本段主旨不符,本段是为了突出秦皇奢靡荒淫,“头发乱纷纷”有
何奢靡之意?如果“绿云”是一种发饰,“绿云扰扰”就有发饰极多之意,以此来形容秦皇
奢靡就比较恰当了。
学生的结论也许不够严谨,然而,推敲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是弥足
珍贵的。这样将学生带入上下文语境中去学习文言知识、体悟文本情感的做法无疑起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笔者将学生的思考附加上笔者的认知,整理成《再辨绿云绕绕》
一文,发表在《文史杂志》2020 年第一期上,当学生看到样刊的那一刻,脸上洋溢起灿烂
的笑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强烈。
二、联系社会文化语境
孔凡成先生认为,社会文化语境对语文教学起着全局性的制约作用,制约着学生的表
达层次与理解程度。[]比如,利用汉语文化规律解读文言字义、分析语音特点、解读语法规
则;运用知人论世法充分理解作者意图;引入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化对课文的解读
等,这都属于社会文化语境的有效运用。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一句时,就充分运用了汉语
文化语境。孙先生从造字本源去解读“执”的内涵,在甲骨文中,“执”字的左边意为“拷
手的枷锁”,右边表示“一个伸出双手跪在地上的人”,其字源本义为“用枷锁锁住犯人的
手”,引申为“紧紧抓住”。通过这种解读,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难舍难
分之情。
笔者在讲授《爱莲说》时,有同学将“濯清涟而不妖”中的“妖”字翻译成“妖艳”。
蒋老师让学生细细体会“妖艳”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下揣度“妖艳”是否
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同学们意识到“妖艳”一词与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君子风度明显不符。紧接着,蒋老师又结合汉字演变规律对“妖”字的词义衍变过程做
了梳理,通过梳理,学生意识到此处的“妖”应该是“艳丽”的意思。
再比如,笔者在进行《琵琶行》教学时,有的同学对“弟走从军阿姨死”理解有误,
认为弟弟从军、阿姨死掉对名噪一时的琵琶女有何影响呢?何至于成了琵琶女生命的转折
点?基于此,笔者将唐朝教坊文化、营妓文化等相关文化语境引入课堂。通过联系相关文
化语境,同学们明白了此处的“弟”指教坊里的师弟(也就是教坊里年轻的女乐师)、“阿
姨”是琵琶女在教坊中的养母。综合语境来看,琵琶女原本在教坊中红极一时,无奈养母离
世,许多姐妹被迫从军成为军妓。教坊中人作鸟兽散,年老色衰的琵琶女独木难支,最终落得
“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凄凉结局,最终远走他乡。
从以上三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执教者通过联系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解读一个字、
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还有对文本的整
体把握和情感的深化认知。
三、创设虚拟语境
创设虚拟语境可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为解决生活问题和语文问题的真实需要。[]古诗
文的创作和运用背景与当前中学生的认知背景相距甚远,通过虚拟语境的创设,可以为学
生提供一种模拟状态的语用情境,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化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图片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就特别擅长通过创设虚拟语境来指导学生的文本学习。比如,余
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狼》一文时,要求学生以“狼”和“屠户”的身份分别朗读,要把
角色情感读出来。通过角色代入式的朗读,学生很快就把狼的凶残狡诈、屠户的勇敢多谋
体会出来了。
再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如梦令》时,三次插入李清照不同阶段(童年、中年、晚
年)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这三种虚拟语境中朗读文本,感受作者不同时期的情感。这样
在不同虚拟语境中朗读文本,既提高了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致,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笔者在执教《阿房宫赋》时,也采用了创设虚拟语境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课堂
效果。在第一段的朗读中,笔者让学生以“秦始皇”的口吻来读,学生把对阿房宫富丽堂
皇的赞叹和征服者的快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接着,笔者又让学生以“宫女”的身份
阅读第二段,学生们读出了对秦朝统治者荒淫奢靡的嘲讽和批判;尤其是读到第三段时, 笔
者让一女生把自己虚拟为“孟姜女”,该生带着哀伤的、缓慢的、愤怒的语调朗读“嗟乎!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四句, 接下来“奈何取之尽锱珠, 用之
如泥沙”一句反问则加重语气, 把作者对秦统治者的质问带着哭诉的口吻读了出来, 学生报
以热烈的掌声。
由上可见,创设虚拟语境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句、涵泳语言的过程。学生在揣
摩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创设虚
拟语境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学生的共同创设和参与,以避免学生的被动参与,影
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之,古诗文的教学路径探究任重而道远,笔者基于语境教学的视域提出三种探索性
的解读策略,以期通过语境理念的介入,树立文言文教学以“言”为本、由言及文的教学
观念,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