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背大学生蹚水”里的傲慢与偏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久前,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6 月 14 日贵州部分地
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15 日上午,校方安排 8 名清洁工用长凳在
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事件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中的对象,这正是引发争议的角度,
“清洁工”“大学生”。由此可引发“地位”“责任”“担当”的话题。由此选取一点进行分
析论证。
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
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
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
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
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
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
“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
证即可。此题可从大学生、清洁工和学校的角度分析。
范文展示
“背大学生蹚水”里的傲慢与偏见
保洁阿姨背着大学生蹚水过“河”——这事乍听起来槽点十足:大学生咋能如此趾高
气扬?保洁工咋能如此任人驱使?于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键盘侠”们发挥了十足的
想象力和讽刺力,揶揄此事是“坚强环卫阿姨,照顾残障大学生,好励志”。也有人怒斥道,
“环卫工人拿钱是清扫垃圾不是背垃圾,大学生有多金贵?”
这些道德制高点上的棒喝,听起来相当快意恩仇。在这种标签化的逻辑想象中,保洁
阿姨是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对象,她们必定心不甘情不愿的;而大学生是享乐主义的代言,
他们必定是精致利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有了这样的群体画像,阶层扭曲的情感价值
也被一股脑套用到“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事件中去,结论便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可是
真相呢?
真相在图片上,却又不尽然。
即便是看图说话,有两个细节仍一目了然:一是背着大学生的保洁阿姨不只一个都是
咧着嘴在笑,而围观者的表情更多是温情的“好玩”、而非颐指气使的傲慢。二是在现场,
并非每个学生都排队等着保洁阿姨背过去,也有赤脚自己走过去的。再说,用长凳搭桥结
束后,更多学生是从长凳上走过去的。最关键的是,背大学生的保洁阿姨说,“我不理解网
上的人们为什么要骂?”因为在她的眼里,那些站在台阶上的,都是她的孩子。
一个普通的图片新闻,引发数十万网友跟帖,进而发酵成舆情事件——这背后的世道
人心,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值得玩味。
如果说得更直接一些,旁观者在对保洁阿姨抒情时表现出的“被害妄想症”,恐怕来自
于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阶层对立性思维。看到保洁阿姨等基层劳动群体,总觉得他们是“被
侮辱与被损害”的。这种生冷的傲慢与偏见,忽略了人情社会的另一种可能——阶层与阶
层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能是和谐而温情的关系。这就像著名的《父子骑驴》寓言,
有怎样的情怀立场,就有怎样的价值判断。好在这是保洁阿姨背了大学生,如果是保洁阿
姨心血来潮,拉着刚工作的辅导员背她一程,炸锅的舆论恐怕更要声嘶力竭了吧。
校方究竟是安排保洁阿姨“搭桥”还是安排她们背学生,保洁阿姨究竟背了多少学生……
这些关键性的信息并不明朗。即便保洁阿姨背学生是“被安排的”,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仍
是“背着蹚水”事件是否正义的核心考量。在这个信息传播越发便捷而丰富的年代,所谓
理性客观,离不开情境分析,更不能用灰色的标签去粗暴测试生动的实践。
有真假,才有是非;有是非,才有利害。摒弃思维惯性里的傲慢与偏见,探究具体事
件中的因果与细节,心里有阳光、眼里见美好,公共理性成熟起来,那么,很多公共事件
也许就不会因为先入之见而反转再反转了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
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
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