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重构阅读信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有一个读书人,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
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
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然而,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有些人却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那些
无益甚至有害的“垃圾书”上。
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
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如果不善于辨别就可能迷失了自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对阅读取向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展现出不同的阅读现状。第一则材料
是英国一个读书人用一年时间阅读了大文豪们的作品,然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
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我们不禁要问,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炫耀?不过,他肯
阅读经典,这一点倒值得肯定,比起那些脚步匆匆只肯留恋手机中各种信息的人来说还算
不错。这是从阅读的目的角度来说的。第二则材料是笛卡尔的名言,告诉我们阅读杰出书
籍的价值和意义。这个是从阅读内容角度提醒我们该读什么。第三段则是现实情况,我们
阅读的渠道多了,阅读更加方便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干扰也增多了。各种网络作品良莠不
齐,各种信息五花八门,如果没有定力,不加选择,恐怕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因此,当
今的阅读更要学会辨别好坏,善辩真伪,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当然,互联网阅读、手机
阅读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你善加利用,就会让它为你服务。
【立意】1.网络时代,阅读可以更精彩;
2.阅读经典,永不过时;
3.阅读,需要借我一双慧眼。
【素材】
1. 自仓颉创立文字以来,直到现在网络的飞跃发展。中华民族的图书,早已经浩瀚如
烟海,与之相比,人生不过是短短的片刻。即使你愿意去读,如此浩如烟海的图书,哪里
容许你一部一部地去仔细研读。所以我说,在孔夫子的年代,一个人也许有“皓首穷经”
的可能。现在,“皓首”倒可早早实现,“穷经”几乎就是痴人说梦了。所以,我们必须去
浅阅读。
2.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
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
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
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
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3. 电子书的出世,有了一丝英雄的味道。文字泛滥,人们泛读。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
渴求新奇的味蕾察觉了旧面孔中的新味道。人们开始低头,开始动手指,越来越精巧的机
身让他们爱不释手。可是,那冰冷的屏幕哪里沾得上一丝阳光的温暖?只是让我们的灵魂
越来越远,最后无法触及。
优秀范文:
重构阅读信仰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
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
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
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
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
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
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
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
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 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
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 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
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
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
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阅读取
向也应当如此。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
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
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
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
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
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
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
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
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
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
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
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
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
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
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
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
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
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