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苏轼与黄州》群文课堂实录
苏轼在黄州蜕变为苏东坡,黄州在苏东坡的加持下,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刘洪
涛老师选择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代表诗作,利用常规课的三课时引导学生以意象的挖掘
与内涵探究,来洞悉东坡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以意象的比较与拓展提升,来体悟东坡的生
命态度。
师:本节课我们来进行群文学习,专题名称为《苏轼与黄州》。我们来看苏轼的一首诗,
《自题金山画像》,通过苏轼去了解苏轼。
师:1101 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六月经润
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1101 年六月,苏
轼一直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自题金
山画像》是苏轼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自己
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诗中,总结自己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州”,这三地其实都曾是苏轼的被贬之所。我们通过表格来了解一下。
师:1080 年—1084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
“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余秋雨认为,苏轼
在黄州尽管经历了苦难,却也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本节课,我们选取苏轼被贬黄州时
的六首词,从中体悟苏轼那时的凄苦挣扎与精神突围。
师:讨论的核心问题为:赏析六首词中相似或相同的意象及具有象征意味的词语等,
体悟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凄苦挣扎与精神突围。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几首词,再以小组为
单位,合作探究。
(生朗读并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的声音渐小,看来大家都有了各自的见解。下面我们来展示,仍以小
组为单位,组内同学轮流发言,并记录关键词到黑板上。
生:我们关注的是“月”这个意象。在《西江月》词牌名中就有月,这首词是在中秋
时节写的,中秋时候是圆月,以中秋佳节为背景,奠定感情基调。在“月明多被云妨”“中
秋谁与共孤光”中“月”和“孤”字都能体现词人的出孤独和凄凉。在《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有一句“一尊还酹江月”,这里“江月”代表的是过去经历的坎坷,“一尊还酹”是
把美酒洒向江中,表达出内心的旷达、超然、洒脱、豪迈。江月表达悲伤,因为没有悲伤,
何来旷达呢?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第一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
更”中“夜饮”和“三更”都是月的变式。
师:月的变式,回答得很好。
生: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第一句“缺月挂疏桐”,“缺月”就是“残
缺的月亮”,并不完美,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师:好。这一组同学的发言中出现了两个金句,第一句是(师生共答)没有悲伤,何
来旷达。第二句是:这些都是月的变式。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边听边记。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月明多被云妨”这句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比较明亮的月亮,
被乌云所遮盖”,我们讨论认为这个“乌云”可能是一种意象,它指代朝廷上那些贪官
师:“月明多被云妨”中“妨”是什么意思呢?
生:“妨”是“被云遮盖”的意思,照应了他被贬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悲愤、怀才
不遇的情感。
师:刚刚你说“云”代表的是?
生:一些贪官污吏,小人。
师:反面人物是吗?
生:对,然后“月明”代表他自己。
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探讨“月”的还有哪一组?
生:“月明多被云妨”可以理解为月亮虽明,却多被乌云遮住,这是运用比喻的方式,
把“月明”比作那些事情的真相,而“云妨”是那些被掩盖住的东西。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所以我们只能被那些云蒙蔽了双眼,苏轼当时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以这是自嘲的
写法。诗的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孤身一人,加上中秋节的背
景,更突出他的孤独和凄凉。
师:刚刚同学提到了自嘲。
生:还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月”是词人从怀古到伤己,从缅怀历史到
对自己的悲伤。“江月”既代表他之前的历史和不堪经历,也寓指自己之前被击败了,之后
要迎接未来的自己。
师:这句话很好,再重复一遍。
生:送走了过去的自己,用现在的自己去迎接未来的自己。
师:刚刚同学说到了“月明多被云妨”,这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这句和刚刚说到的“月明多被云妨”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月明多被云妨”说的是害怕,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在最高层”是不畏浮云遮
望眼,不害怕被浮云遮住。
师:他说“自缘”,在什么地方?
生:在最高层。
师:有“一览众山小”,“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所以说,它们的用法或者是所蕴含的
情感还是有区别的,是不是?
(生点头)
师:关于“月”这一意象,还有没有补充的?
师:好,关于“月”我们暂时分析到这里,同学们把握的非常好,其实“月”作为最
传统的一个意象,蕴含着思乡,也暗含着团圆。当然,月分圆月,也分残月,残月意味的
可能就是离别和悲凉。关于“月”,我们在苏轼的六首词中又读出了以上内涵,在这些“月”
中,我们似乎还读到了除了愁之外的旷达和洒脱,这种旷达和洒脱或许只在苏轼这里是一
个例外,好的,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上节课的问题,继续分享。
生:这六首词中的第一首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一场大梦”,还有《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间如梦”,分别把世间的事比作梦,把人生比作梦,表达了对虚
幻人生的苦闷与无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这句话中没有直接描写“梦”,但“飘渺”这个形容词可以看出他虚无的人生。“影”是
一抹“影”,在刹那之间就没有了,也在表达人生的虚无。再者,《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
醉》中“江海寄余生”,将余生时光寄于江海,感叹悲惨无时的人生。在《鹧鸪天·林断山
明竹隐墙》中的最后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又”是指“再一次”,“浮生”是“虚幻的”,
“凉”是“没有了”。这里的“浮”要单独解释一下,在古玩城有一种玉石,这种石头是圆
石,割开会发现表面浮着一层绿,里面什么都没有,还是石头,所以,就叫“浮绿”。这里
的“浮生”用于表达那种华而不实、飘渺无时的人生。在这六首词中的五首都表达了对人
生虚幻、时光飞逝的感慨,表达了苏轼的无奈与不甘。但在“江海寄余生”中又有一丝的
旷达。
师:同学们一定要边倾听边做笔记,边听边勾画。
师:刚刚老师关注到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基本上是词的结尾部分。他们提到说“江海寄
余生”的前半部分是伤感惆怅的,但到后来还是有些旷达的,有和他们意见不一样的吗?
组内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我来补充一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缥缈孤鸿影”,“孤鸿影”是展
现形单影只的画面,非常孤单。“江海寄余生”中“寄”是“寄托”,是把余生都寄托给江
海,有种四处摇曳、散乱的感觉。这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关,与苏轼的情感或政治上的遭
遇也有关。
师:刚刚同学说“四处摇曳”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关,和苏轼的情感或者是政治上的
遭遇也有关,这点说的很好。你们组还有补充的吗?
生:他说“梦”是无奈的,但是……
师:先说一下是哪部作品里的“梦”。
生:《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说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且皆如白驹过隙,人生只是
天地间偶然的漂泊,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人
生趋于平衡,表现出一种旷达。
师:“世事一场大梦”,这里面的“梦”应该是一种旷达,反而不是苦闷和无奈。其他
同学还有没有研究这个“梦”的?
生:“世事一场大梦”不是很多场大梦,苏轼是把他活在这个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比作一
场梦,感觉在做梦一样,总被贬的伤痛也感觉在做梦,感觉是不真实的,因为梦就是不真
实的。他没有释然,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苦闷。他一直被贬,他感觉被贬的这些事是梦,但
它们不是梦,是真实的,不能遵从本心就很苦闷。梦是不真实的,他希望这些事情也是不
真实的,但是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师:你的意思是苏轼把这些事想成了一场梦,梦本身飘渺的,不真实的,但是,这些
经历毕竟是真实发生的。关于“梦”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前面同学说苏轼对他之前的挫折是否定的,并不想承认,但苏轼本身就是一个豪
放派词人,他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但他本身是个旷达之人,他不可能将自己的亲身经历
想成梦,而不想认可。
师:好,关于“梦”,你能阐发一下自己的发现吗?跳出与前组同学的对峙。除了这一
处,你们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就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说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
梦”与之前的周瑜对比,再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能体现出苏轼本身的追求,因为苏轼
的词都是结合儒道佛思想的,他的词本身有一种道家的超然和旷达,所以我觉得“人生如
梦”能看出他对当时自己内心平衡的追求。
师:关于“梦”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世事一场大梦”后接的是“人生几度秋凉”,苏轼刚回来就又遭遇了贬谪,我认
为他这种“梦”带有极不确定性,过于好或者过于坏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好像是在做梦
一样,他的心境是跌宕起伏的。我觉得这首诗并没有很旷达,他更多抒发的是一种惆怅和
孤寂的心情。因为是中秋了,但是他自己独自一人,与亲友们也不在一起,我觉得应该是
一种孤寂惆怅的情感。这个“梦”的意思也是抒发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感觉并没有太多的
旷达。
生:我来说一说我们组的观点,作者对人生释然的态度像是一场大梦,分别在《西江
月》《念奴娇》中感叹世事如“梦”,而且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历尽沧桑之后,并非看
破红尘的醒悟,而是无奈于梦境般的人生。“如梦”意味着不拘于现实世界中的忍辱得失。
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化莫测,在经历失败打击后,仍需面对现实,好好生活。在感慨人
生的忧伤苦闷、孤苦寂寞之时,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尽向往与希望,始终相信前方的光明。
他不是主要写忧伤,将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政治报复寄托于远方的梦,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
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作者借不同意象,托物寓意,表现自己的孤高自许、超凡脱俗的理想
境界。
师:这组同学对老师给的补充材料做了整合,而且语句非常凝炼,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补充的?你认为的这个“梦”终究是什么?
生:这个“梦”是理想的。
师:这个梦中蕴含着某种理想是吗?
生:对,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研究“梦”的?
生:前面组同学读出词人的旷达。但是,人毕竟是人,各种情感总是分离不开的,苏
轼经过了多次的贬谪,心中肯定会有忧愁苦闷。哪有真正的旷达,只不过是把心中的各种
难过放平淡了。
师:他提到了旷达,哪有什么真正的旷达?对吧,继续。
生:诗人是淡然,就像一滴墨滴在一缸清水之中,是不断的被稀释了,虽然表面看来
不是那么明显,但在心中还是有的。
师:比喻得很形象,他认为内心的苦闷总是有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前面同学说“哪有什么真正的旷达”,我觉得是无耐,不过就是无耐罢了。他说一
滴墨水滴入一坛清水,我想到的是当高锰酸钾遇到双氧水时,(生笑)高锰酸钾是紫灰色,
双氧水是无色的,高锰酸钾滴到双氧水中去,又是无色的。就是……(生无法解释)
师:你说的这个老师没听太懂,课下再想一想。
生:关于“梦”我想到一首歌,叫《空》,有一句歌词叫“不过是大梦一场空”,所有
的东西都空了、没了,就有一种旷达之感。
师:当我开始读这首词的时候,读到“世事一场大梦”,就感觉是不是某一首歌词里面
有这个诗句的化用,结果被你发现了。
生:我来补充,前面同学说“哪有什么真正的旷达,内心依旧是苦闷的”,我感觉挺正
确的。因为词中的确先写惆怅,然后写“也无风雨也无晴”,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梦”
是表现自己的旷达,将这些忧愁与苦闷通过“梦”埋藏在心里,心中有一场海啸,不让他
人知道,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但其实内心依旧是苦闷的。这是我补充的。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材料中讲苏轼一生中经历过许多任皇帝。人生最后时又更换了一个皇帝,皇帝召
他回京,他对此很响应,在年迈之时,仍是坐车回京,虽说在路途中去世了,看出他还是
对政治上有种种挂念。
师:所以呢?
生: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苏轼只是把心中的各种苦难放平淡了。
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吧。
生:为什么我觉得我一开始说的观点和前两组差不多呢?我一开始说的就是“世事一
场大梦”,这个“梦”表达的就是那种忧愁、惆怅的情感。因为苏轼刚刚又遭受了贬谪,也
是自己远在异乡,一个人过中秋,唯一的亲友,他的弟弟也在很远的地方,但他只能把自
己的苦闷全都寄托在这首词中,全词都寄托了他的那种悲凉孤寂的感情。
师:好。其实关于这个“梦”,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在之前和大家也分享过,就
是说夜长梦多,对不对?说到这个“梦”,它的确是虚无的、虚幻的、飘渺的,是在人们神
经系统的感知、记忆、存储等功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其实“梦”蕴含着人们潜意识中的
某种愿望和情感。你会发现苏轼他经常会提到“梦”,大家记得经常写“梦”的还有一位诗
人是谁?
生:李清照。
师:李清照也写“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还有一位诗人他的“梦”特别神
奇,是谁呢?李白吧,李白也喜欢写“梦”。通过这样的所学所讲,你会发现,我们知道的
古代文人很多人都在写“梦”,李煜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
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欧阳修的“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孟浩然的“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白居易的“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对不对?这个
“梦”,它成了某种精神上的象征,或者某种精神上的寄托,或者情感的寄托。大家需要注
意,老师刚刚说的其实是什么呢,“梦”它不是现实,但终有一天“梦”会醒来,那同学说,
这个“梦”醒了之后,留下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一个问题。
师:刚刚分享的同学有关注到整首诗、整首词,因为是在中秋这样一个特定的节日环
境当中。那么大家在读词、读诗的时候,在诗歌鉴赏的时候,也一定要关注到诗词整个的
环境氛围、节日氛围。
师:关于“梦”,我们就暂时探讨到这里,其他组有没有探究不同意象的,或者找到直
接抒情、间接抒情的词句与我们分享的?除了“梦”“月”,还有没有其他?
师:大家边听边记,动笔写一写其他同学说过的精彩的句子。
生:我们组选择的意象是“斜照”。这个“斜照”分别出现在两首词中,一首是《定风
波》,还有一首是《鹧鸪天》。《定风波》中的“斜照”是“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
组认为,这个“斜照”应该是山头的斜阳在迎接我,给人一种曙光的感觉。《鹧鸪天》的“杖
藜徐步转斜阳”,是说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跟“梦”有些联系,给人
一种人生如梦之感,转瞬已是太阳西落。
师:这两个“斜照”它蕴含的情感是什么呢?这位同学发现并分析的两处“斜照”,大
家能接受吗?
生:能。
师:那背后蕴含的情感是什么,你能再解释吗?
生:背后蕴含的情感,“山头斜照却相迎”应该是有一些旷达的感觉,但是到《鹧鸪天》
中的“杖藜徐步转斜阳”应该是比较惆怅、凄凉的感觉。
师:谁还有补充?
生:“杖藜徐步转斜阳”有一种感叹人生、转瞬即逝,没有什么经历就已经年老了,所
以我感觉“斜阳”也意味着自己年龄已经大了,没有什么能力了。而“山头斜照却相迎”
却富有力量之感,感觉自己还能够取得一些成就,相比较,“杖藜徐步转斜阳”就有一种落
寞之感,仿佛认定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好像看淡了人生。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一层意思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组内同学有补充吗?
生:我的补充是“杖藜徐步转斜阳”中的“斜阳”可能代表他经历的不好的事,或者
挫折。这两个意象都有一种以哀景衬哀情的意味。
师:大家来看黑板,前半部分我们有三组同学进行了分析与分享:第一组是关于每首
词,找到的是每首词最后的部分,做了串联。接下来第二组同学引出了“梦”,“梦”究竟
是苦闷无耐还是同学们所说的“它是一种寄托”,或是“一种超然和旷达”,在这里我们做
了进一步探讨。另外一组是关于“斜照”的赏析,他们找到了两点,分别在两首不同的词
当,一位说“斜照却相迎”是一幅曙光铺面而来的画面,有一种迎接曙光的感觉,明明是
落日的余晖,在词人心中却成了对曙光的一种迎接和拥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感觉。
但是“徐步转斜阳”,同学分析说有一种时光的流转在里边,特别是同学还说到这种经历,
花发、年老,在这首词里有一种对时光的慨叹,隐含的是一种落寞。再看“斜照却相迎”,
“斜照”成了“曙光”,尽管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尽管被贬,但是词人内心还是有力量的。
通过这两首词,大家会发现,“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写于 1082 年,“徐步转斜阳”
(《鹧鸪天》)写于 1083 年,前面是迎接“曙光”,到后面就突然多了一些落寞,所以同学
们通过这两首词中“斜照”到“斜阳”的变化,你能发现苏轼的心里也在变化吗?不是一
直的在旷达,对吧。这节课我们分享到这里,下课。
第三课时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接着上节课,继续分享。
生:有“风”的句子是第一首《西江月》中的“夜来风叶已鸣廊”,还有第二首《定风
波》里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第四首《临江仙》里的“夜阑风静縠纹平”,将这三首词中
的“风”一起分析,我们发现“风”有三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自然界的风,第二重其
实也不算含义,是根据环境分析风的剧烈程度,第三重是根据一和二整体分析,风在某种
程度上也代表词人的一种心境。第一、二重含义,“风”是自然界的风以及风的剧烈程度,
比如“夜来风叶已鸣廊”中风已经把叶子吹出声响,形容风很剧烈,从这个剧烈程度上看,
根据苏轼的当时人生经历,因为他被贬黄州,他心情是比较波折的,从风的声响程度也能
间接反映出词人的内心是不平静的。第二首词“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一种旷达的感觉,
所以词人的心情从风上来看是一种旷达明朗的感觉。第三首词“夜阑风静縠纹平”中,“夜
阑风静”中的这个“风”是平静的,从这里可以暗示出作者内心也是平静的,没有波澜,
对一切已经看淡了,内心豁达。我们组又对这三个“风”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分析,“风”间
接的表达出一种漂泊不定和飘渺无依的感觉,如果把这个“风”进行拟人化,我们会发现,
“风”的前进之路是曲折不平的,表达出一种凄苦孤独之感。
师:如果以 1082 年 9 月为“今天”去算的话,两年前的 8 月词人就已经感受到了风吹,
“夜来风叶已鸣廊”(《西江月》),这一组同学关注的是“风”的变化,凸显的是词人内心
情感或者是心境的变化。还有补充的吗?
生:“夜阑风静縠纹平”我认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风很静,另一种寓指词人内心的平
静与旷达。“料峭春风吹酒醒”中春风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和的、柔和的。“微冷”是说词
人内心有些凄凉和孤独,但后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又表达了词人的旷达。
师:一首词当中多次出现了“风”,前“风”和后“风”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春风”;
可似乎又不一样,前“风”是自然景中温和的、柔和的“春风”,后“风”则是内心所感的
“无风”。关于“风”,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没有,那我们就分析下一个,有没有其他的
意象或象征性的词语?
生:我们分析的是声音。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写的是不要去听那风雨
的声音,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雨、乐观旷达的积极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
描写大江东去,浪潮汹涌的壮丽画面和水波翻涌的声音,本因挫折而颓废的作者不仅没有
自暴自弃,反而以壮烈的景观表现自己心中的报国大志,写出了作者豪迈、旷达之情。还
有《临江仙》中“家童鼻息已雷鸣”和“倚杖听江声"这两句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
息如雷和江声衬托出夜深人静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沉浮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
之孤寂。
师:大家听清了吗?说的有点快,再放慢语速 0.5 倍。
(生放慢速度说)
生:(其他生笑,生边回座位边慢速说)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写的是不
要去听那风雨的声音,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雨、乐观旷达的积极态度。
师:《定风波》当中的风雨,他关注到的是什么?
生:乐观。
师: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吧。好,然后继续。
生:(生在座位中慢速重复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描写大江东去,
浪潮汹涌的壮丽画面。
师:他说这里面的风,这里面的声音,给人以壮丽的画面。好,然后。
生:本应因挫折而颓废的作者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如此壮烈的景观来表现自己
心中的报国大志,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与旷达。
师:豪迈与旷达。这个声音的分析角度,老师认为很新奇,很好。
生:还有《临江仙》中“家童鼻息已雷鸣”和“倚杖听江声”这两句以有声衬托无声,
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江声来衬托夜深人静的一种境界。
师:这里,同学提到了一个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去衬无声。我们在分析的过程当
中又一次提到了手法,好,继续。
生:从而烘托出词人历尽宦海沉浮,心事浩茫,心情孤寂。
师:嗯,浩茫和孤寂,这两个词用的也不错。然后,继续。
生:《卜算子》中“漏断人初静”这里的声音是指没有声音,写在露壶水净,夜深人静
之时,词人在深夜中孤独的徘徊,这是一个孤寂的夜晚,陪伴词人的只有清冷的月光和寂
静凄凉的小院,渲染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展现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师:这里“漏断人初静”其实写的是静,是无声,那在这样的无声的状态之下,你想
想,人的心理活动肯定是复杂的,对吧。
生:对。
师:好,感谢你的分享。
(生鼓掌)
师: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最后一首词《鹧鸪天》,“乱蝉”和“衰草”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师:同学说“乱蝉”和“衰草”形成了一个对比,能解释一下,这里怎么就形成了对
比呢?
生:“乱禅”有一种乡间轻闲的夏日之感。
师:同学说“乱蝉”写出了夏日乡间的闲适意境,这里苏轼写的是“乱蝉”,你有没有
关注到柳永《雨霖铃》当中写到的是什么蝉?
生:寒蝉。
师:“寒蝉”就是深秋时候的蝉了。寒蝉意味着生命的即将终结,“衰草”和“寒蝉”
意蕴相近。这里是“乱蝉“,大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我们这儿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感觉,
到北京,特别是当你走进四合院,悠闲地躺在藤椅上,看着书,喝着茶,院中经常会蝉声
四起,“寒蝉”和“乱蝉”的意境果然不一样。这里“乱蝉”和“衰草”形成了对比。还有
补充吗?
生:“夜来风叶已鸣廊”,在冷若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蝉在空旷的
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独自一人徘徊在清冷的长廊中间,唯有风叶作伴,表现作者的孤
独。
师:嗯,你分析的是那一首词?
生:第一首《西江月》。
师:嗯,这里其实也有声音,风声。还有吗?关于“声音”,我们先分析到这里,接下
来进入下一“话题”。
生:第一首词《西江月》中最后两句是“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意思是,
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的望着北方。这两句词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的那种孤独凄苦的心情,
时间的流逝,词人心生感慨,有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也有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豪放的
词人,有旷达超然的一面,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生:下一首是《临江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师:一句还是两句呢?是两句(生笑),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考试的诗词填空,是两
句。
生:那就最后两句。第一首是“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第二首后两句是“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它的意思是,架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余生。赏析
词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词人情不自禁的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他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
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师:刚刚同学提到“激发了词人浪漫主义的遐想”,说到“浪漫主义”一般我们大家会
想到李白是吗?
生:对。
师:“浪漫主义”作品常常会使用的手法是?
生:想象。
师:对,是想象。所以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有词人想象的层面在里边,
大家可以标记一下。他真的消逝了吗?没有,这是他想象的,或者是内心希望的。继续。
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使他不满世俗,
向往自由的新生。《卜算子》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拣遍了寒冷
的树枝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寂寞凄冷。也是同样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的
处境,这里还暗含了词人以高洁自诩的意味。
师:孤寂的处境,怎么就体现词人高洁了呢?
生:因为词人不是说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吗?
师:然后就高洁了吗?那老师感觉你也特别高洁呢?(生笑)为什么不是高冷呢?能
不能给大家深度解析一下?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助他。赏析文字中有引用,给同学们读一下。
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身怀忧恨,惊恐不已,在寒枝
间飞来飞去,拣尽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躲到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的夜晚。
师:苏轼被贬黄州之前,官场上一直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可曾经的生活和现
在的处境简直天差地别,这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借写孤鸿,实写自己,的
确给人一种以高洁自诩之感。大家听没听过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
生:有。
师:你能把歌词给大家读一下吗?会唱的能给大家唱一下吗?
生:(唱)“……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师:很好,歌中唱的是思念,也有孤独和寂寞。我们继续。
生:第四首是《鹧鸪天》,最后两句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思是,
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我的赏析,
首先,这是苏轼当时乡间悠闲生活的自我写照。三四两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
细香”描绘的这个画面能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最后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这里“又”字分
量很重,揭示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又”字表示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的消磨岁月的
消极情绪。我总结一下,我们组认为这六首词,每首词的最后一句都表现了乐观、悲苦、
凄凉、高洁、壮志难酬的情感。尤其是《定风波》最后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有两个字是“萧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间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也是表现一种悲悯、壮志难酬以及悲凉的心绪,我们组就这些。
师:有补充吗?老师忽然间发现一个问题,大家看一下这些词,老师关注到每一首词
当中都提到了“人生”,发现了吗?《西江月》这首词提到了人生很悲凉,一提到人生的时
候,他这里就提到人生几度悲凉。大家看第二首,第二首词提到“一蓑烟雨任平生”,情感
明显的就发生了变化。再看《念奴娇》中“人间如梦”,这个人生如梦,其实也有些许的惆
怅和悲凉。下一首中“江海寄余生”,这里说寄托剩下的时光,这里又有一些旷达,但旷达
当中又有了一些悲凉的意味。再往下,下一首《卜算子》当中有没有人生?
生:没有。
师:《卜算子》这里边好像没提到人生,但我们能体味到一种人生态度,然后最后一首
中“又得浮生一日凉”,我们关注这些“人生”似乎也能感受到苏轼有不同的情感变化、心
境变化、生活态度变化在里面。大家还记得在网课期间,老师说要把选修课教材中的内容
和必修课教材进行“串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一首苏轼的诗,老师给大家投
在屏幕上,我们来看一下。这是《新城道中(其一)》,大家还记得吧?
生:记得。
师:我们来齐读一下。
生:(齐读)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师:老师记得当时我们在学习“苏轼直播带货”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写到了絮帽,写
到了煮芹烧笋,还有写春饼的,大家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感觉苏轼的这首诗里有苦闷、悲
凉、不快吗?
生:应该是没有的。
师:怎么就没有了呢?你猜一猜这首诗大概写于什么时期?
(生未答出)
师:请大家看注释,这首诗我们边讲边学。我们看一下注释,这个词应该读西崦(yān),
别忘了积累生字词。我们继续来关注注释,看一看这首诗写于哪一年?注释是这样的,宋
神宗,熙宁六年,当时是 1073 年春,苏轼是什么时候遭遇乌台诗案后被贬的?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补充材料也不一定是第一手材料,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材料里边
大概是哪年的时候?是 1079 年。也就是说 1073 年的苏轼,此时词人心情应该还不错,处
境也可以。
师:我们再来看背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士的诬告和陷害,
苏轼感到处境艰难,想要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
士的诬告和陷害,苏轼感到处境艰难,想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于是在公元 1071 年做了杭
州通判,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
州西南,为杭州属县。词人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
耕景象,满心欢喜,写下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这是被贬之前的一首诗,你
能感受到苏轼的内心,碰见春耕、农人耕作的时候,他内心的感想,特别的高兴,特别的
欢心,是这样一种感觉。大家想,每一次人生的磨难、每一次人生的苦难的经历都会成为
一个人成长或者是改变的契机,但老师还是喜欢韩寒的那句话,“给你教训,不给代价,多
好,就怕全给你”。同学们看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给了他教训,
又给了他代价,大家想想,对苏轼而言,这印象太深刻了,每一次经历都会是一次成长,
同学们也要珍惜你每一天的经历呀。好了,希望大家能理解这首诗,情感中渗透的是一种
喜悦。那你能说一说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拟人。
师:嗯,如果考炼字呢,会考哪些字词?我们要学会猜测出题人怎么出题?
(生自语)
师:“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如果炼字的话,会考哪个?如果要考的话
可能会很多,比如“笑”,比如“摇”,比如“短”,比如“清”,请同学们下课认真思考。
师: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出题人的意旨是什么,所以我们既要读懂诗词,又要读懂诗
词背后的情感。我们用三课时的时间,品析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六首词,我们从词中意
象切入,从词中具有象征意味的词句说开去,一步一步,越来越靠近苏轼的精神境界。尽
管六首词中涉及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但是请同学们找到每首词中最能反映这首词情感的
一个关键词,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情感为纵坐标,建立一个坐标系,看一看苏轼情
感有没有波动,有哪些变化,好吗?好的,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