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春望》说课稿及教学随笔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杜甫的《春望》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
设计:
1.说课标 2.说教材 3.说学情 4.说教法 5.说过程 6.说板书。
一、说课标
2011 年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诵读古代
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
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
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古诗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
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工程。
二、说教材
(一)文本简介:
《春望》是杜甫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歌,千百年来因其博大的情怀而获得永久的生命
力。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
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
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位置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春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诗歌。其
他几篇课文依次分别是第一篇《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第二篇《愚公移山》、第三篇《周亚夫军细柳》、第四篇诗词五首(《饮酒》
《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都是文质皆美,品格不凡的作品。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单元内容明确指出:“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
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阅读这些经典,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
慧与胸襟。”可见,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在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上,
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读出精神。
3.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我把本课的教
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读出诗歌的感情。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过程与方法:用品味词语的方法、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诗歌。诵读品味,理解文章
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感悟“诗圣”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依据:
教学重点:炼字。
教学难点:感悟“诗圣”的博大情怀
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
(一)说学生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诗歌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
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
有一定困难。八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学习过了中国古代历史,对于安史之乱的背景有所了解,
对于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二)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古诗文知识进行自主的翻译和理解,为此我设计的
学习活动有:
1.朗读法。多形式的朗读:集体诵读、名家范读、老师范读、师生合读、学生范读、
评价朗读等朗读方法产生榜样效应,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诗歌的节奏、韵律、感情内涵
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小组合作法。小组成员互译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小组交
流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组员之间的讨论,可以提高创新思维,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
3.比较法。比较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有利于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能提高学生的
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
4.想象法。古诗的遣词造句精辟深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学生赏析核心词语时,
通过形、声、情、意的想象和联想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强于老师的语言灌输,机械记
忆。
四、 说教法
1.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个读、互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喜欢诵
读学会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兴奋的状态。
2.讲解法: “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歌鉴赏方法。由于时间距离、年龄距离、时
代距离,学生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果把搜集到的背景资料一股脑的倒给学生,学生会
觉得索然无味,被动接受,对理解诗意帮助不是很大。因此我在教学时,会把与诗歌相关
的资料尽量变成像人物传记一样的故事讲给学生,学生听得有意思,与作者情感共鸣,同
喜同悲,就会联系前面讲过的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去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效果较好。
3.提问法:用一个个问题引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起学生深思。
4. 多媒体辅助法:名家范读有助于创造美的艺术范围,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
悟直接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讨论探究法:师生对话,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
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自主解决。
五、说过程
这堂课,我用三首诗串起杜甫的一生。分别是青年时期《望岳》作为序章,中年时期
《春望》是宏大正文,老年时期《登岳阳楼》作为尾声。《望岳》在七年级下已经学过,复
习导入,《登岳阳楼》是课外诗歌,拓展篇目。整个安排算是“小白级”的群文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青年时期
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听见过石壕村悲惨的夜啼、曾有过“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怒控诉、也曾发出过“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号……他就是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春望》,感受诗圣的
伟大人格魅力。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用一首学过的《望岳》来作为我们这堂课的一个序章。学生
们对诗歌内容相当熟悉了,读得气势磅礴青春洋溢。在这首诗里,我们望见了一个年轻的
豪气冲天的杜甫。
(二)学习新课,中年时期
1、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这首诗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大家都读得黯然神伤,由两首诗情感的截然不同引出学
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
2.知人论世,介绍背景.
3.通诗意
(屏幕展示《春望》的详细注释)
教师引导:读诗须解其意,方能感受其魅力。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
(1) 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借助课后注释、及屏幕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自
己理解不了的问组内其他同学,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一起解决。
(2)请四位同学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大体内容。
(3)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整体感知诗意。
4.悟诗情
教师引导:古人写作诗歌讲求炼字,精炼、凝练、简练,我们刚才 读懂的只是字面意
思,至于每一个字每一行诗背后还藏着千言万语,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赏析诗歌来
挖掘出诗歌背后的种种感情来。
教师提问:我们赏析诗歌都有哪些方式方法呢?
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具体问题回答,全班同学总结:修辞、描写、表达方式、画面描
述等方法可以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先在四联中分别划定核心词语,同桌之间讨论,再请学生代表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赏析这些词语的背后含义。重点讲解赏析方法。
(1)屏幕显示:《春望》中作者“望”见了什么?
(2)屏幕显示:从“————”这些字(词)中,我知道作者“望” 见了————,
我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屏幕显示:我从本诗中“望” 到了诗人的形象,这是一个-----的杜甫。让学生踊
跃回答。
教师引导:好不容易从长安城逃离,顾不上去看望生死未卜的妻儿老小,杜甫选择第一
时间继续去找唐肃宗,想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结果怎样呢?因为与皇帝政见不合,杜甫
弃官离开朝廷,人虽不在庙堂之上,可从未放弃过对国事和黎民的关注和担忧,直到他生
命的终点。
(三)课外拓展:晚年时期
1.教师正音
2.全班齐声朗读
3.结合屏幕上的注释,学生集体翻译课文。
4.介绍写作背景
5.教师说一个诗中的字或词,学生们说出这个词表现出杜甫当时的所思所想所经历。
6.诗人形象: 我从----这些词“望”到了诗人此时的形象,这是一个-----的杜甫。
(四)总结概括
从青年时期昂扬的《望岳》、到人到中年沉郁顿挫的《春望》、再到老病但不改其志的
《登岳阳楼》,期间还有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大量诗作,可以说杜甫的一生都是用自己的一片
丹心“望”天下百姓,用悲悯之心去抚摸这个世界,用博大的胸怀来抒写忧国忧民之大爱。
这便是杜甫,这便是“诗圣”。
(五)缅怀诗圣
用一副对联缅怀诗圣杜甫,要求全班放声齐读,横批连续诵读 3 遍,并且声音逐渐变
大,最后一遍几乎是吼出来。在这种呼号中,我们永远纪念诗圣。
上联:望岳望春望洞庭望家国昌盛
下联:写诗写史写人生写丹心永恒
横批:诗圣杜甫
六、说板书
本节课在与学生的探讨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板书设计。这也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概
括,主要体现本文的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也是对学生学习思路的一个体现。
教学随笔
少陵塬,在长安区韦曲东南处。杜甫纪念堂就在此处。
杜甫远祖是京兆杜陵人,来到长安的他就住在此地。这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最
后汉宣帝葬于此,称为杜陵。汉宣帝的皇后许皇后也埋在这里,陵园规模小,称为少(小)
陵。
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不喜欢杜甫,觉得他就会“嘤嘤嘤”,一脸苦相,既不浪漫也不爽
快,成为社会人之后的际遇除了浣花溪畔的草堂那一小段相对而言春风拂面的美好之外,
剩下的好像就只是无尽的碰壁和一脸灰……
人到中年之后再读杜甫,才知道力透纸背的除了才气,更是勇气!既有忠心,更有初
心!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为目标奋不顾身不稀奇,可贵的是奋不顾身一辈子。更可贵的是贫
病交加死亡边缘还不放弃,并且这目标里几乎没有他自己。活着的时候,人和诗都不受待
见。驾鹤西游百年后人们才忽然发现赫然一个诗圣,诗也圣,人更圣。
后来我听说了这么一句话“少读李白,老读杜甫。”深以为然。千遍读你,读你困苦的
一生、艰难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感谢、敬仰、缅怀!正所谓少陵塬痛失“野老”,疮痍人
间幸得“诗圣”!
李白的冲劲与热情、自信与乐观、浪漫与逍遥、更容易博得少年人的喜爱。而杜甫却
写出了无名英雄的落寞、俗世的不堪、生活的琐碎、对家人的疼爱、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
注,而这些只有有了一定阅历的人才能读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像很多儒家代
表人物一样,杜甫把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忧虑放在首位。千百年来,这种爱国主义
情怀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性格,熏陶了中国历代无数的仁人志士。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
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二:一是爱国,二是骨气。”所以,我把对“诗圣”的解读当做本课的一
个重点。我想让风华正茂不知人间疾苦的十三四岁的学生们明白,从“天生我材必有用”
到“安得广厦千万间”,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 ……这些力透纸背的理想、信念和胸怀,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语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兴趣,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民族气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积极传承。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荣幸,更是毕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