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清题目与内容的对应关系。
2.通过品味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探究“清”字
的妙处。
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品味环境、景物的描写,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
难点:
品味“乐”景与“清”境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Part 1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书下注释,查字典,大体读懂课文,能熟练朗诵,尝试背诵全文。
2.思考题目与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石潭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表达作者情绪的词有几个?
4.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概括全文特点,你找的是哪个字?
Part 2
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再反复朗读、体会。
2.学生齐读文章。初读文章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说说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Part 3
赏析文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
明确:
重点词语无需集中认读、解释,而是在诵读过程中伴随欣赏解析进行,使认读、
解释词语成为欣赏、解析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学生齐读、朗读第一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行文的曲折处首先表现为:未见潭,先闻水声;因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于是闻声觅水,伐竹见潭,而对潭的总体印象是“水尤清冽”,这是全文的“前眼”。“全石
以为底"道出了“石”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卷石底以出”,坻、屿、堪、岩都落实了题目
中的一个“石”字。小石潭的“石”,不是“泥沙”,这是“水清”的一个客观因素。而那
些“青树翠蔓”能够存水、滤水,也是“水清”的一个客观因素。“下见小潭”“全石以为
底”揭示出文题中的“小”“石”“潭"三个字,也集中点出潭的最大特点“水尤清冽”,“清
冽”二字最为传神。
明确:
本段段意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3.学生朗读、教师范读第二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潭中的鱼历历可数,可见潭水之清;阳光照彻,鱼影下投,也是说潭水之清;鱼之或动或
静,或来或往,也是说潭水之清。由此作者推想“鱼之乐”,颇似庄周的“濠梁之鱼”。第
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表面上是写鱼,实则写潭水之清,照应一个“潭”字,而潭
的特点是一个“清”字,所以说都是在围绕“前眼”;这里的“鱼之乐”又照应了第一段闻
水声时的“心乐之(即心之乐)”。本段通过写小石潭中的鱼历历可数等内容,侧面描写潭水
之清。
明确:
本段写作者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其写作手法也是在照应“前眼”,侧面描写潭水之
清。
小结:
以上三段,从发现小石潭到对清澈潭水的描写,再到望中探源而不得,都是围
绕小石潭本身着墨。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第四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文章接下来描写小石潭周边的环境。一番行走观赏,不亦乐乎。向着西南方向探寻
源头不得,坐下来环视四周,这才发现,“四面竹树环合”,除了作者等一行人,再无别人,
此时不由得想起了宦海浮沉。或许因为环境的寂寥使作者联想起贬谪永州的寂寥,越发感
到这里充满了凄楚忧伤。于是概括为“以其境过清”,点出了“后眼”。这样凄清的环境“不
可久居”,所以记下了行程便离开了。这句“乃记之而去”又坐实了一个“记”字。
明确:
本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写作手法是点出“后眼”,落实“记”
字。
小结:
通过上述学习,“小石潭记”四个字都得到落实,而重点写的“潭”“水尤清冽”作为
“前眼”得到充分落实;作为“其境过清"的由环境而映衬心情的“后眼”也顺势点出,且点
到为止,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5.教师范读第五段,交代写作意图。
明确:
本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结合课文诵读和欣赏进行,归纳要结合对文
本的理解进行,并要配合动态生成的板书。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无法很快给出结论,属于
正常现象,教师不用着急告诉学生结论,留足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6.古人写文章往往很重视内容与题目的照应,或者说,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脉络
提示。《小石潭记》便是如此,前面已分析了,行文有“前后眼”,这是本文十分独特的地
方。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写的“永州八记”中,多篇题目中都有“小”,例如:第三
篇《钻铒潭西小丘记》,第四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第八篇《小石城山记》。永州不大,
其景亦小。通行版本中在“小石潭” 前有 “至小丘西”四字,道出了与第三篇《钴铒潭
西小丘记》的连续性。
明确:
这些知识既可以加深体会《小石潭记》的“小”,又能帮助了解“永州八记”相关知识,
为课后拓展阅读提供可能。
7.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文题照应。
朗读指导:
教师可以在突出课文题目的字眼处叫停,并借助板书帮助学生体会。
示例:
背诵到“下见小潭”时叫停,对应课文结构板书,相应位置板书“小潭”二字,在“小”
与“潭”之间空出一格;背诵到“全石以为底”叫停,在“小”“潭"之间板书“石”字;背诵到
“乃记之而去”叫停,板书“记”字,至此《小石潭记》课题与内容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明确:
反复强调文题与内容的关系,目的有二:一是加深对课文结构的认识,这是阅读文
本的有效途径;二是为了回应文本,即把阅读所得用于自己的写作,为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提供策略。
Part 4
课后作业
1.写一个场面或一个故事。尝试将《小石潭记》的“文题统摄内容,内容紧扣文
题”的特点用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2.自选《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文章阅读,加深对柳宗元所写的“记”的理解。(选
其一完成)
Part 5
板书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偏重文句翻译、忽略章法结构分析的倾向,我们只把它视
为“古汉语”的文本。抽象地、割裂地讲解实词、虚词、语法、活用等。这样的教学枯燥
无趣、效率低,甚至成为学生厌倦文言文学习的原因。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以及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学情、动态的课程资源进
行及时调整。设置“课前准备”,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由此来确定教学的起点。
我们还可以通过熟读成诵形成语感,在有了一定篇章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概括规律。
而不先讲规律,然后用文章中的字词、语法等验证规律。重视教学的逻辑,使用“引导式”
教学,引导学生归纳相关知识,而不是用“演绎式”教学,去验证既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