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预习交流,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归纳预习方法。
2.积累雅词,疏通文意,把握诗文丰富内涵,体会语言精炼。
3.结合背景,勾连自我,理解诗人情感寄托,探究世外桃源。
教学设计:
活动一:互助学,有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这篇课文,我们将
分成四个板块来进行,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三项学习任务:
屏显:
1.小组合作,预习交流,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归纳预习方法。
2.积累雅词,疏通文意,把握诗文丰富内涵,体会语言精炼。
3。 结合背景,勾连自我,理解诗人情感寄托,探究世外桃源。
屏显:
预习时,你做了哪些功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信息?
——师生交流预习成果: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介绍,积累文言知识
卡,文本的写作思路等等
(设计意图: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并由此提炼语文预习的内容
与方法——借助课下注释,上网搜集,翻阅资料书自主预习)
屏显:
找出你认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两到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
——生读课文,圈画疑难字词;旁批;互批互改,互学互助。
屏显: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
不得的故事。
(设计意图:营造互助互学的氛围,鼓励学生互学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脉络,
落实重点字词的理解)
活动二:积雅词,绘美景
屏显:
勾划出你认为最有画面感的四字词,并结合文中场景,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
些词语形容的画面。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雅词,加深课文理解,体会语言之美)
屏显:
研读 1、2 自然段,思考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想象其中的画面,
说说这些画面给你不同的感受。
——明确:一片美丽的桃花林: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杂树,一眼望去,就像是
一片粉红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
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纯美的自然景观)
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环
境清幽,风景秀丽,和平安定的农村田园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默读、想象、描绘,体验诗人笔下的诗情画意和自然真醇,把
握诗文的丰富内涵)
屏显:
大胆想象,补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渔人“具言”的内容,并
思考桃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设计意图:聚焦故事情节,旨在进一步疏通文意,体会文言言简意赅的特征)
活动三:赏习俗,探主旨
屏显:
研读第 3 段,情景设计:一名同学扮作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其余学生
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访谈节目——
(1)现场采访村民 1: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
然环境吗?
(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您老高寿?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
在是什么朝代吗?
(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能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您想不想出去
看看外面的世界?
(4)现场采访渔人:你对桃花源的整体印象如何,对桃源中的人如何评价?你为什么要
几次三番的再寻桃花源?
(设计意图:情景设计任务驱动,聚焦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淳朴民风,
引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活动四:辨真伪,说梦想
屏显:
研读 4、5 自然段,结合渔人离开桃源后的言行遭遇,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 你觉得
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到底有没有?
——应该没有。从文章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还有南阳刘子骥规往未果的结局,都在暗示“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屏显: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 376-396 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
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 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 60 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
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
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屏显:
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子呢?
(设计意图:聚焦文章主旨的探究,适时拓展链接相关资料,旨在让学生勾连自我,
打通文本与生活,领悟经典文本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