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下笨功夫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在《离骚》中感慨“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人们常有时光易逝、生命
短暂而出名太晚、美名不留之焦虑。
2020 年 8 月,莫言出版了新作《晚熟的人》,他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晚熟是“对自己
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追求”。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
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中“焦虑”不必定义为贬义词,这是现代人之常态。如何正视焦虑、化解焦虑才
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短暂,我们应把“出名要趁早”作为追
求还是先安坐冷板凳肯下笨功夫?是先出镜出道还是先沉潜内敛?是选择在跳腾中成长还
是在稳扎稳打中前进?提升生命效率扩充人生价值的方式到底哪一种更合适?在网红遍地、
流量即王道的今天,在内卷日益严重、焦虑日益低龄化的当下,这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莫
言从作家(艺术创作者)的立场给出的建议是“不必着急”。“晚熟”可以理解为先沉静内
敛,先下笨功夫,先蓄积力量,先执着打磨,大器可以晚成。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提示我
们:成长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跋涉之旅。
立意
1.实现人生价值不在于迟早。
2.志存高远,不慌不忙。
3.相信“下笨功夫”是最好走的坦途,不断超越自身。
4.“修名”之获得必定是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努力成长之后的水到渠成,聪明伶俐走捷
径恰恰是我们要警惕的危途。
素材
1.正如莫言所说,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的比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们到
了三十岁以后,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慢慢搞懂自己所追求的事。说对的话,做对
的事,再去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达到“晚熟”吧。俗话说“大器晚成”,只有真正晚熟的人,
才能获得成功。张译在 10 年的演艺生涯里,一直都是跑龙套的角色,以至于女友提出分手。
张译一度崩溃,后来,他把这份伤心化为了工作的动力,在拍戏上张译更加认真,不断地
区精进自己的演技。在女友离开后,张译的事业反而进展得更加顺利。慢慢地,因为张译
的努力都被导演看在眼里,他也从一名跑龙套的变成了真正的演员,终于在 40 岁那年获得
“影帝”。
2.“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
莫言在文章中,评价他是村里最精明的人。总有一些人,在他人眼中是“傻子”,甚至这个
称号,一当就是几十年。可是,有一天,当好的机会来临了,看起来如此平常、普通的他
们,突然一跃而起,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怀着一颗达观从容的心,在平凡中耐得住寂寞,
扛得了压力,最终才有可能收获自己意想不到的人生。莫言在访谈中说到,希望自己是一
个“晚熟”的人。他希望在创作道路上,不过早地故步自封,使自己的风格固化,而是不
断地求新求变,寻求突破。而一个“晚熟”的人,在创作和创新的道路上,将会延续得更
长。
3.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著名学者胡适也曾说过:“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
数人。”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武艺高强者无数,聪明绝顶者无数,然而真正称得上“侠
之大者”,大概首推资质平庸却勤学苦练的郭靖郭大侠。可见,下“笨”功夫,也许在某些
时候意味着前进步伐会稍微慢一点难一点,但是下得“笨”功夫,才能练就真本领;下得
“笨”功夫,才是真聪明;下得“笨”功夫,巧用真本领,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4.我们生逢盛世,我们的成长成才时期,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年轻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而时代和祖国更对我们充满了期待。希
望我们忠直诚信,坚韧不拔,永远坦荡,永远奋斗,永远前进,做真正对时代、对社会、
对国家有所作为的有用之人!
范文展示
下笨功夫
钱钟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如果能“一生磨一剑”,何惧宝剑不锋
利?台上三分钟的光鲜,是台下十年功的辛苦。一个愿意下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
人,最终必然是个成功的人,即使被认为是“晚熟”。
仲永年 5 岁,未尝识书具,便能“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见其
天资非凡,没想到“环谒于邑人,不便学”。最终浪费了天资,“泯然众人”。
曾国藩小时候天资不算聪慧。某天夜里,他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多遍,还是背不下来,
可是他依旧苦读。碰巧,有个贼老早就潜入了曾家,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
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
么书?我听你念了三遍就能背的文章,你背了这么久还背不出来吗?”说完,当着曾国藩
的面,流畅地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个贼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
上君子”。而曾国藩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
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奇才。
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要靠时间去慢慢“熬”的。读书如此,著书亦然。每一部经
典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下“笨功夫”流下的汗水。
左思写《三都赋》,“磨”了十年,“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司
马迁毕其一生,写成一部“史家之绝唱”;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该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而今,作家大多高产,不知疲倦地写完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可质量却大多不过尔
尔,应时、跟风、粗制滥造的太多。这几年宫廷剧泛滥成灾,一打开电视,“宫斗”成风群
芳乱舞。戏说无底线,剧情拖沓、穿帮不断,无精巧雅致,浑然天成之感。
好的艺术作品,都是需要花时间反复修改,精心打磨,才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那种靠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速成的东西,大多是次品、赝品、废品,出世快湮没更快。
胡适有这么一句名言: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
少数人。作为中学生,我们更愿意多下笨功夫,做个晚熟的人,让成功更加坚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