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见字如面
文题
请以“见字如面”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写作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次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以“见字如面”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见字如面” 见
到字就当是见到本人,这里指的是书信。题目没有过多的要求,即对书信展开联想与想象。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书信维系着天各一方人
们的情感。现今,书信依然可以起着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但已经“小众”化,被
更多的人所抛弃。书信也成为了一种“慢生活”的象征。学生可对写信这种“小众”化的
文化现象进行评论,可以肯定时代的进步,也可以呼唤书信所代表的质朴情感得回归。
立意
①时代进步不忘质朴书信情;
②书信已然没落,呼唤情感回归;
③快节奏生活也应时常停一停。
素材
1、从前的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至今读来都有
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那种烟火气息,生活的五味,温暖人心,引发内心柔软的共鸣。可
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中,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的邮递方式,该如
何对待我们千年以来的传统。
2、信息社会虽然沟通方便了你我他,却远没有书信带来的那种承重感。时间越来越快,
我们总是常常感叹,时间都去哪了?然后追求的高效率的交友,工作模式。可交友的高效,
真的能带来朋友吗?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那种一路偕行的陪伴,真的能带来知心朋友吗?
3、可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信件又能支撑多久呢?未来又何去何从呢?时代在发展,信
息交流便捷是必然的趋势,已经成为纪念里的信件,又能支撑多久呢?
4、古老的书信,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类无数情感空间。往事如烟随风而去,
那散发着浓浓亲情的三尺素笺,依然还保留着它永远的真挚与纯洁,隽永美丽,温馨持久、
令人回味和眷恋。
5、虽然传统的书信方式从写信、写信封、贴邮票到寄出,程序缓慢繁琐,但正是在这
个缓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很多细腻的感受。内心所有的情感都一点一滴地浸透在
笔纸间。
范文展示
见字如面
曾几何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那时和亲人、朋友最常用的联络方式就是
书信,是信件开启了最初情感交流的沟渠。
习惯了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写信那温馨的年代
已一去不返,想念他人的时候,只需按下十个熟悉的数字,就可以让天涯变成咫尺。书信,
正在渐行渐远,慢慢地成为一道古老的风景,沉淀在岁月的长河。
回眸岁月,不读嵇康的诀别书,我们不知道古人在好友选择背离当初的理想时,那种悲
愤和决绝。
不读瞿秋白的信件,我们不会知道这位中国早期的领导人对这片土地爱的那么深沉。
不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我们无法想象,那曾经的热血青年,在面对国家腐朽,官吏贪污,
民众麻木时的悲愤和对挚爱的诀别。不读书信,也许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只是我们凭吊的
英灵。读了它我们却发现,他们也曾经和我一样,都是热血的青年,有自己的挚爱、有家
人牵挂,可当他们面对积贫羸弱的国家时,他们却选择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抗争,走向了死
亡。
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看来儒雅英俊的周公,在爱情面前,
也曾表现的那么炽热。更不会知道原来爱情不仅仅是爱情,还可以是理想者共同的纽带。
不读赵一曼的书信,我们又怎知她那母性的光辉和对祖国深沉的期盼呢?
古往今来的书信,是那么的厚重和深刻,作为我们,又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信息社会虽然沟通方便了你我他,却远没有书信带来的那种承重感。时间越来越快,我
们总是常常感叹,时间都去哪了?然后追求的高效率的交友,工作模式。可交友的高效,
真的能带来朋友吗?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那种一路偕行的陪伴,真的能带来知心朋友吗?
我们享受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却不必被科技蒙蔽了双眼,“提速”是手段,人
才是目的。
忙碌之余,展开信纸,写下去。
点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
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
提取,如此题可围绕“见字如面”这一中心论点从“社会现实”“古代书信”两个角度论述,
进一步阐述“书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
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