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 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37张 )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 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37张 )

ID:583375

大小:111.19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节 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 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要泡开茶叶,必有适度的开水,要读懂诗歌, 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读懂诗歌有“四看”: 一看题目——初判题材。 二看正文——意象、典故、语序等。 三看情感——抓住情感词语,晓情明旨。 四看暗示信息(作者、注释)——了解作者、背景、诗歌内容和情感主 旨。 一、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 入点。一般标题含有以下信息: 1.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的线索; 5.表明诗歌的题材; 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巩固训练1:品读下面诗歌,分析题目含义。 白 梅 [元]王 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表明诗歌题材是咏物诗; ②诗歌内容是描写梅花; ③“白”以梅花的高洁来象征人的品德,属于托物言志。 二、正文 诗歌正文是阅读诗歌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不过,也有一定的方法技巧。 (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2.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1)绝句:一般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四句尤为重要。 (2)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写景为次,抒情为主。 3.词:分为上阕和下阕。 上阕写景,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下阕抒情。 巩固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 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 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 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 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 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 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 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D D项,“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 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 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思是李正之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开、 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 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 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①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 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 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 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 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 ③“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 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 (二)理解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是用意象来营造诗歌意境,抒发作者情感的,所以要理解诗 歌,就要理解诗歌意象所蕴藉的含意。 巩固训练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徙 倚① 陆 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释】①徙倚: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 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 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 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 之情溢于言表。 C C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 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 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 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①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 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三)理解诗歌中典故的用意。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 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 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巩固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周必大(1126—1204),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 以少傅致仕。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 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 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 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 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C “回望家山渐行渐远”错误,“数点家山”是作者想象之景,因为思 念才觉得“时时浮现在眼前”,不是实写,是虚写。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 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 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 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③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不同点: 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诗是七言绝句。 ②思念对象不同:周诗思念的是弟弟,李诗思念的是妻子; ③表达技巧不同:周诗用典抒情(“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 或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虚 实相生,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或“将相思之情转化 为对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想象”)。 三、情感 古典诗词中,常常会有一两个字揭示诗歌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 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就能既快又准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 “自”“空”。“自”“空”二字含情,“自”说明草虽绿,碧草映阶,不过自 为春色;“空”说明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巩固训练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后面小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 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 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请找出两首诗中体现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分析它们所表达出的作者 的情感。 提示: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 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 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伸出援手的急切期待。 四、暗示信息 诗歌中除了标题的信息外,还有作者、注释和题干等提示性信息, 这些信息非常重要,有的甚至是解题的关键。 1.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2.厘清题干,理解诗歌内容。 3.看清注解,了解背景及把握情感和主旨。 注解内容及其作用: ①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歌句子。 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 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和意境。 ④介绍诗人——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⑤贬官或流放信息——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深层原因有关。 巩固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释】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 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 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 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 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 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 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B 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 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 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抒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 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巩固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 刘 铭① 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 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 斜阳。 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何忍脆裘②折枝远,冻 酒愁肠。 【注释】 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诗人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宋败退江南 后,诗人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 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 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绰过余”中的“过”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数日, 又复别去”暗示词的内容涉及送别之情。 B.“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是回忆当年在河阳战场击鼓山岗的情景。 “马铿锵”则指当年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情景。 C.“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句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寓亡国之痛 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直接写出诗人的满心凄冷和感伤。 D.“鬓飞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词人头发花白,年老体衰,而一 “飞”字更体现时光流逝之快;“冻酒”不仅说明天气寒冷,同时也体现践行时借酒 消愁的愿望;“愁肠”二字收束全词,“愁”字蕴含了词中的多种情感,也成了这首 词的词眼。 不是直接,而是渲染烘托。 C (2)本词上下阕诗人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上阕“忆”字回忆自己当年在河阳战场上,击鼓山冈、纵马沙场的豪 迈形象;下阕“鬓飞霜”描写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形象,“枯草颓墙” 写隐居的满眼萧条之境,“冻酒愁肠”送别好友,只能冷酒相待,心 中愁肠百结。上下阕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自己昔日英雄气概,今日英雄 末路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 伤。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