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修辞手法与句式变换点评 80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修辞手法与句式变换点评 80张PPT)

ID:583381

大小:195.49 KB

页数:80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七 修辞手法与句式变换点评 学案一 修辞手法 新高考加强了对修辞的考查。高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反语、反复,双关、通感,等 等。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 比喻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 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 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 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 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1: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例2: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例3: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 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4: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5: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 号连接。 例6: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 推开……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主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1: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 如飞溅的浪花。 例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 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 美) 4.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具体就是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 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 理变得浅显易懂。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 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找不到本体或喻体。 (2)本体和喻体本质上是同一种事物。 (3)本体和喻体无外形、神情、精神等方面的相似点。(数量、质量、长 度等的相似是比较不是比喻)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 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7.答题形式 (1)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议论文中,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拟 1.定义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 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1)拟人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作用:能使读者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 情,引起共鸣。 例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2:(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 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例1: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例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 截身子长在水里。 例3: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 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答题形式 赋予某事物以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思 想感情。 三、借代 1.定义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 强调两事物间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 虚,以事代情。 2.种类 (1)借特征代本体(人和事物) 例1: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红眼睛”代“阿义”) 例2: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例3:花白胡子坐在墙脚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 例4: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圆 规”代《故乡》中的“杨二嫂”) (2)借具体代抽象 例1: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用“烽烟”代“战争”)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物品”) 例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退了帝国主 义对中国的侵略。(用“小米加步枪”代“人民军队的食物、供给物和 主要装备”) (3)借局部代整体 例1: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例2: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以“衣”代“人”) 例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 (4)借器物代本称 例1: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 队”) (5)借专用名称代泛称 例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代指“做好事的人”)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 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 平而战斗的人们) 例3: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袁 世凯”代“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2.作用 借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 四、夸张 1.定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 (1)扩大夸张 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1: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 喝他一条河。 例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1: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例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 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1:看到这样的鲜绿苗,都能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例2:太阳还没出来,地上像下了一团火。 3.作用 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强烈共鸣。 4.答题形式 故意扩大(或缩小或超前),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对偶 1.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1:水能性淡为我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例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3: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2.种类 对偶依内容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例2: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2)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 偶形式。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 力强,使表达的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答题形式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表现力。 六、对比 1.定义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例4: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作用 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3.答题形式 强调了……突出了……。 4.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称,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3)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来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来 说是对偶。 七、排比 1.定义 排比是由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 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例1: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 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 例2:这个秋夜,是寂静的,是温和的,是梦幻的。 2.种类 (1)短语排比 例1: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 都是全挂子的武艺。(曹雪芹《红楼梦》) 例2:我的书桌上摆满了东西,小小的玩偶,厚厚的字典,长长的铅笔, 真的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2)句子排比 例1:思考是开向智慧的一扇明窗,思考是刺向未知迷障的一把利剑, 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座伟大桥梁。人们因为思考而成就伟大的文明。 例2:大地像是一位巨人,绵延的山丘是他的起伏的胸肌,茂密的森林 是他的头发和胡须,天空的太阳是他手上的红气球。 (3)段落排比 例1:亲亲我的宝贝,我要越过高山。寻找那已失踪的太阳,寻找那已 失踪的月亮。 亲亲我的宝贝,我要越过海洋。寻找那已失踪的彩虹,抓住那瞬间失踪 的流星。(周华健《亲亲我的宝贝》) 例2: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 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原野中,有拙重的 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 3.作用 增强语势、说服力、感染力,起强调作用,加深思想感情。用于议论文 中往往增强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 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答题形式 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八、设问 1.定义 设问是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 三阮。 2.作用 引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九、反问 1.定义 反问是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2.反问句的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否定 例1: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例2: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教导? (2)用否定的形式表肯定 例1: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例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用否定+反问来表肯定) 3.作用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读者印象更 深刻。 4.答题形式 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十、反语 1.定义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例1:“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 了。 例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 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 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作用 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3.答题形式 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十一、反复 1.定义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反复可以是 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例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例2: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 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例3: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是多谢你们。 2.作用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十二、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 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晴”与“情”谐音]。 十三、通感 1.定义 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觉来交互表现,增强形象的 独特性,使不同感觉形象互相融通,这就是通感。 例子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例子2:这里除了紫藤萝花的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 色的,梦幻一般的笼罩着我。 例子3:夜莺的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的天空的烘托下像一道灿 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 例子4:郎朗的手缓缓地落在键盘上,他把一条大河揉出万般离情,让 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那旋律是更柔更缠绵更宽阔的声音,让你感到 这条大河画轴般在你的眼前铺展开来,伴着迷蒙的雾气,有一条小船颤 颤悠悠地摇曳而去,小船上乘坐的人已经看不清了…… 巩固训练 1.从修辞方法上看,下列所使用的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D 2.下面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 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 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 海,有的怒目相向。 A.引用 比喻 拟人 排比 B.引用 排比 拟人 借代 C.拟人 比喻 对偶 设问 D.拟人 比喻 对偶 设问 A 3.下面对联中,适合做春联的一项是(  ) A.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B.白马素车愁入梦 青天碧海怅招魂 C.坐看溪云忘岁月 笑扶鸠杖话桑麻 D.皓月描来双影雁 寒霜映出并头梅 A 4.从修辞方法上看,下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 B.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 小了一半。 C.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D.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B 5.下面一段话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一水一山,一柔一刚;一影一光,一阴一阳。微风徐来,波光点点。阳 光照时,千点碎银拥波;倒影显处,万粒宝石铺翠。气柔涧静,静得仿 佛听到那秋气掠水的气息声。如秋月恋叶,似晨露吻花。 A.比拟 对偶 排比   B.比喻 夸张 对偶 C.比喻 夸张 排比 D.比拟 夸张 通感 B 6.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障壁了。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 7.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 A.月照窗前竹 B.白鹭忽飞来 C.聊寄一枝春 D.月出钓船稀 8.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最适合作 为下联的一项是(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D A 9.为“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C.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C 10.下列语句与“雪沫乳花浮午盏”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淡淡芬芳醉笑颜 B.蓼茸蒿草试春盘 C.空花落尽酒倾缸 D.丝竹轻奏云舒卷 B 11.某服装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其中最适合的一副是(   ) A.锦绣乾坤真事业 经纶山海大文章 B.春满柜台宾客至 货盈橱贺利源开 C.丹青夺造化之工 粉黛染山川之色 D.轻黄淡绿齐生色 姹紫嫣红总入时 A项,适合纺织品店;B项,适合百货店;C项,适合书画店。 D 12下列句子与“一寸在土已有节”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由对仗内容相连、字数相同、词性相当、音节和谐、仄起平收的特点作 答,与上联的“已有节”词性相当的是“仍虚心”,故选C项。 C 13.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宜用来迎接友人来访的一项是(  ) A.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 B.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C.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D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四副对联的意思。A项,“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 月圆鸾凤鸣”是结婚时用的婚联。B项,“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 展宏图”是春联。 C项,“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是挽联。 D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杜甫《客至》中的诗句,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 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打开。这两句,前后映衬,更显示出主 人与客人的情谊深厚。 14.对下列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给我们的诊断书,是常青树上的 一片绿叶。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 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④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 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通感 比喻 排比 拟人 B.比喻 通感 排比 拟人 C.比喻 通感 拟人 排比 D.通感 比喻 拟人 排比 B 15.“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列选项最适宜当下联的 一项是(  )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16.下列句子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大地给我以生存的河床,我给大地以黄金色的乳汁,还有旋转的血。 A.对偶、借代 B.比喻、拟人 C.比喻、借代 D.拟人、映衬 B B 17.下列句子中描写箫声的感染力的对偶句的一项是(  ) A.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18.下列句子中,有一项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暖和的风,抚慰着含笑的蓓蕾。 B.她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C.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春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 B 19.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A.对偶、夸张 B.拟人、对偶 C.夸张、比喻 D.比喻、象征 B 20.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反语) C.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借代) D.他们不敢回家,怕家里的人拖尾巴。(拟人) D 学案二 句式变换点评 一、解答技巧 (1)抓住原句与变句的不同,分析出其句式、修辞、色彩、意境、用词 等方面的不同。 (2)依据分析出的不同点,作为切入角度,分析出原句与变句表达效果 的优劣。 例:(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下,“泛阅读”“云阅读”重新定义着读书的界限,一本纸书难以 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如何把消费的人气转化为阅读的文气,这是一个 新课题。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 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书店+”的新兴业态才有望激发出“文化+” 的精神力量,让书店点亮文化的角落,润泽人们的心灵。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提供可感的知识产品,打造阅读的深 入体验,倡导好的生活方式,让“书店+’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 神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名师点拨】此题考查比较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通读文段,理解 文意,重点解读画线句子,从句式、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 比较另一个句子,分出优缺点。原文: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 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书店+”的新兴 业态才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 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 组排比句,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可以 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句子搭配方面,“提供……知识 产品”“打造……阅读体验”“倡导……生活方式”,句子搭配合理, 符合书面语表达方式,把“书店+”的新兴业态的效果和作用表达得很 恰如其分。改的句子“提供可感的知识产品,打造阅读的深入体验,倡 导好的生活方式”,只是追求形式上一样,内涵缺失,语言空洞,没有 美感,不如原来句子。 【参考答案】①原文是排比修辞,语句整饬,富有气势; ②原文修饰语表述准确周密,具体形象; ③原文句子上下语体一致,是书面语,改后的句子有的是口语,语体不 一致。 二、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中秋前后是北平 最美丽的时候,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 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果店里陈列出各种各样的葡萄, 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又加上 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只供闻香儿 的海棠木瓜,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 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__①__!那些水果 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 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__②__。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很高,是蓝的,也很亮。冬季没有 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伏天的暴雨也没有挟着冰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首先从句式上进行比较,原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 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第一、二句与 三、四、五句分别是句式整齐的长句和短句,原文句式整齐,修改后这 样就没有了句式整齐工整的特点,语句也缺少了气势,而且原句更有节 奏感;最后从内容方面看,表现的对象是北平之秋,前面的一、二句指 出北平的天气情况,后面“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对其肯定赞 美,表达效果更好。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 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 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 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 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问题: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 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 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 已熟。 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 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 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 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 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 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意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 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 更充分更深沉。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镜泊潮的湖水很清,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 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 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 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 面大湖连串而成。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 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 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 的景象,在其他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 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 照应前面的“巨镜”将“涟漪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 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 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这是一幅 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 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上。粗旧的麻 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 无法挣扎,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 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四 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 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 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 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 的思念。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拟人、比喻 B.排比、比喻、夸张 C.对偶、拟人、排比 D.比喻、借代、排比 A “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运用了拟人修辞, “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运用了比喻修辞,“四百年的 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运用了排比修辞。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 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为什么? 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 ②“在巨大的木板中”突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 的观感。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 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 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 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 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 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 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 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 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 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 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 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 感情的人。 B 文本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小店, 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A.破折号的作用 是解释说明,“《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B. 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 看头啊”,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C.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 “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 乐的”在语意上构成转折。D.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 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 进行补充说明。故选B。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 析。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 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 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 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 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 段的风格更和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