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真题、模拟题训练 (50张 )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真题、模拟题训练 (50张 )

ID:583384

大小:140.29 KB

页数:50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节 高考真题、模拟题训练 第五节 高考真题、模拟题训练 一、(2020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释】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 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 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 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诗人游春的诗篇也 未能写出。 C.诗人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 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 病是目疾。 A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 展望。 【解析】 1.本题综合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 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 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 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 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诗人写了一封信,诗人回信以 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 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 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诗人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 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 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不能与友人 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 谢客,然而他却给诗人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诗人得知好友抱病,当 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 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 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 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 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 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 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释】①黮暗: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 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 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 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 警策之语。 B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 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诗人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 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 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 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 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 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 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诗人在不同时段的情 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 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 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 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 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 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 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 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 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 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 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 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 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而误;我 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 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 示。 三、(2020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释】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 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 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 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 风雨磨炼。 C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 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 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 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 么样的意境,领悟诗人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 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 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2.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 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 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 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 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 “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 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 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 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 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 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 “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 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 者相似之处即可。 四、(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释】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 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 请简要分析。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 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 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 的喜爱之情。 五、(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 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 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 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 诗的风格。 B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六、(2020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瑞的起兵失败之后。 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 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 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 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 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 关,很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 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主人的心灵品行。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 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B 2.尾联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 要概括。 ①对荀媪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 ②对自已落魄失意而无法报恩的惭愧之情。 ③对农家辛劳与贫困深切的关注与同情。 ④以韩信自况,抒发自己孤寂郁闷之情。 七、(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 将军的地位。 造访  朱门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 分析。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 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李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 表现了李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李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 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李嘉祐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①。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 【注释】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 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 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 B.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 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 C.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 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诗人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 D.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 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 首诗虽有依依惜别之情,但又因王牧出门游历开阔眼界,所以离愁也 被替对方高兴的情绪掩盖,因而决定了诗歌的明快基调。 2.这首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①富于想象,颈联想象王牧旅途中的见闻,把春日山野写得生机勃勃。 清新流丽。 ②用词巧妙,“争”写出了春雨过后山花争奇斗艳之美,“乱”写出 了雨后池塘春水上涨,潺潺流淌之态,两字出人意料,又非常自然。 ③情景交融,紧扣春天的典型意象“山花”和“春水”,境界阔大, 为友人出门游历将遇如此美景而高兴。 九、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 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 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 自作《秋风辞》”。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 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 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 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 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后者较前者更苍莽雄 放。 A 开篇二句写到了秋日意象“秋风”“白云”“草木”“雁”等,写这些意象, 分别用“起”“飞”“黄落”“南归”等动词,是写的动景,没有静态描写 的事物,选项认为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分析不当。联系注解看, 第一句中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景的欢情,第二句写秋天衰败的 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 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 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 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 望与思慕。 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 为间顿,节奏感强。 十、(2019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①,令堂清坐亦鸣弦②。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释】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 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 喻礼贤下士。 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 美之情溢于言表。 B.“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 己之意寓于其中。 C.“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 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 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 “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 别前欢笑。 2.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 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 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 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 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 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