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121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复习专题突破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121张PPT)

ID:583681

大小:308.72 KB

页数:121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节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类型一 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中常涉及考查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双关、对偶、对比、反复等。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 不是泛泛而谈。 修辞手法的一般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解释它的艺术效果。 (一)比喻: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近 王 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漠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释】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②索漠:孤寂沮丧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具体分析: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山色银屏 比喻 包裹着积雪的山 峦像一道屏风 突出山的巍峨、雪 景明静 溪梅玉镜 比喻 清澄的溪水像一 面白玉的镜子 突出溪水的清澈 (二)比拟: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生 动。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①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商略:商量。 ②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其隐居之地,即是吴松。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 具体分析: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燕雁无心 拟人 把燕雁人格化 表现鸿雁悠闲自在 数峰清苦 拟人 把山峰人格化 表现山峰萧瑟愁苦 商略黄昏雨 拟人 把山峰人格化 表现浓浓雨意 (三)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 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 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 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词中首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 析它的艺术效果。 具体分析: 释运用 效果 愤怒的头发能够把帽子顶起来 一气贯注,写出词人忧愤国 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四)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分析。 具体分析: 诗歌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韦诗 皎如烛 比喻 月光如烛 描写山月皎洁,宛如夜烛 相伴 赵诗 冷晕 借代 用“冷晕”代 月光 突出月夜寒光袭人,预示 天气变化 (五)双关: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①秋,贪看年少②信船流③。 无端④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注释】①滟滟:水面闪光的样子。 ②年少:指少年男子。 ③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 ④无端:无故,没来由。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莲子 双关 “莲”同“怜”, 爱怜之意 表现姑娘对小伙 子的情思 (六)对偶:工整、简练。 例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具体分析: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独留青冢向黄昏 对偶 “一去”对“独留” “紫台”对“青冢” “连朔漠”对“向 黄昏”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 室,下句写死葬青 冢不得归故土,对 仗工整,写出了昭 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七)反复:音韵美,增加音乐性;强调。 例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具体分析: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戚 重叠 反复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 内心感受 妙用叠词,有韵律美, 增加了音乐性,增强 了抒情性;从行动到 环境再到内心感受, 表达了词人身体和心 灵遭受的摧残 (八)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 较。运用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 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燕歌行 高 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一句。 具体分析: 关键词 修辞 释运用 效果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军前”对比“帐下” “战士”对比“美人” “死生”对比“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 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 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巩固训练 1.辨析下面的诗(词)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珝《未展芭蕉》) 比喻、拟人。诗人把未展的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然后逐次进 行拟人化、形象化的状摹,从而使未展蕉叶具备了少女的品格,“怯”“藏”“暗拆” 等动词的巧妙措置,都增加了诗歌的情致,令人感到形象新奇迷人。诗人希望她 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而不要半藏半掩。实际上,掩掩藏藏是无济于事的, 她的一腔情爱终归是会被人窥察到的。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拟人。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 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 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作者巧用拟人手法, 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 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3)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扬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南朝民歌《作蚕丝》) 双关。“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匹偶”,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 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夸张、对偶。诗人以高度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 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诗成能使鬼 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 (5)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顶真。使上下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通感。《落梅花》乃一古笛曲,作者此句以“江城五月落梅花”化听 觉为视觉,以虚幻奇特之景表现出此刻笛声的宛转悠扬,形象生动, 笔势如天马行空。此外,作者也是借笛声中暗含的凄婉景色影射自己 此刻的万般愁绪与寥落心情。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借代。以花的色彩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花”的特征。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及对自己身世 悲凉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渡瓜洲①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 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注】①瓜洲:长江岸边渡口。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①对偶。前三句鼎足而对,句式工整,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 凉衰飒之景。 ②比喻。“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地描绘了荷叶凋 残蜷缩的形态。 ③比拟。“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①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 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 醉花间应有数。 【注】①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 作简要分析。 ①比喻。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 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 ②对比。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 留、逝相对照。 类型二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等。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抒情和描写两类。 表达方式的一般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一)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是怎样抒发思想感情的?又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 手法 释运用 效果 怎样 抒情 “胜作” “宁为” 直接 抒情 宁愿做一个下级军 官驰骋沙场,也不愿 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 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2.借景抒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①,云日复相鲜②。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③。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释】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③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 手法 效果 前两 联感 情 江林秀发 云日相鲜 乐景写乐情 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 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 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春心渺然 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诗人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 喜出望外的心情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 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 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词 形象 情感 形象寄托 思想情感 托物 言志 小孤山 天地砥柱 江山狂澜 孤臣 小孤山砥柱中流 的地理特征与诗 人砥柱中流的壮 士情怀 孤山—孤臣—南 宋困窘 ①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 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 ②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 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4.用典抒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 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 花秋叶泪偷流。 【注释】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 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具体分析: 要求 手 法 关键 语句 寻典 故 效果 典故 出处 及作 用 用 典 阴山 北海 窖群 《汉 书·苏 武牧 羊》 这句“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的是苏武牧 羊的典故。阴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 奴极北之地的湖泊;窖指地窖,群指羊群。 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雪摧残,但境 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 苏武。襟怀之高令人赞叹 (二)描写手法 1.白描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 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无议论抒 情,怎样 表现主题 白描 原上田、山 下荒禾未秀、 已修仓 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 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 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 的深刻主题 2.细节描写 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 语句 效果 写法上 最突出 的特点 细节 描写 临发 又开 封 诗人通过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写家书的人 心有千言万语,叮咛唯恐不至;疑惑写信匆忙, 似乎漏掉什么;临行拆封细审,似要补上几句 的心态和神态极生动地描绘出来,形象而细腻 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例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 王昌龄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注释】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 客亭:旅馆。 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 ②依然:形容思念依恋。 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颔联写景 的角度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秋月对愁 客,山钟 摇暮天 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愁客(诗 人)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 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傍晚的 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感觉, 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 氛围 4.虚实结合 例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欣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 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怎样把读 者带入凄 美意境的 结合 虚实 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去 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虚景:人美, 花美,十全十美; 今年今日是实景:花依 旧人不在,顿生惆怅 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 无限凄美的意境中 5.正侧结合 例9 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 手法?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用什么手 法描写罗 敷的美丽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头上倭堕 髻…紫绮为 上襦。” “行者见罗 敷…但坐观 罗敷。” 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 以首饰衣着的不凡来正面 衬托罗敷的美丽;极力描 写行人的痴态,从侧面烘 托罗敷的美丽动人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① [清]吴锡麒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①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 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高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 潮到来的壮阔恢弘。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作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 水如山,浪花如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 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 颔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B “化动为静,有声有色”错误。“如山”言潮头之高,“涌到”见潮势之 猛,“雪千盘”写潮之色,状潮之形——波浪是圆形的。这句诗写雪白 的浪头一个托着一个,就像白雪一盘接着一盘,层层迭迭而至。写出 了潮来时的动态,有形有色。 (2)请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一句。 化静为动,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 对岸灯火下沉。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 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 杜 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 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 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 实景,很是遗憾。 C.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 妙感受。 D.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 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D “浑”“总”“长”是修饰性词语,而“恨”不是修饰性词语;“浑”“总”不 是观画感受。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 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 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的题目。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 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 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 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 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 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 晖染红了半边天。 C 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 悲凉清冷的氛围。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 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江水正像那未 过滤的酒。 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 达胸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 作此诗时南宋国势正处于危殆之际。 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作简要分析。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 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出秋水、云霞之色,使 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 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 析。 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 的特点,诗人以竹自喻,表达了他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类型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衬托、渲染、 象征、想象、抑扬、用典等。在“类型二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对比”“虚实结合”“正侧 结合”等也可以归入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一)比兴 例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赏析全诗 比兴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桃 之夭夭,有 蕡其实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鲜嫩的桃花比兴新娘容 貌美丽;硕大的桃实比兴 多子多福;叶绿成荫比兴 人丁兴旺 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 娘的赞美和祝福 (二)衬托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完成下列题目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明确写 作手法 衬托 冰雪林中 着此身 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 对比 不同桃李 混芳尘 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三)渲染、烘托 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登 高 [唐]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首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的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分析如何 描写景物 渲染 风急天高猿 啸哀 渚清沙白鸟 飞回 开头通过写风、天、猿、 渚、沙、鸟六种景象,渲 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 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 心之愁作铺垫 (四)象征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辉,梁间双燕飞。 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 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 手法 效果 分析 句子的 妙处 红纱点灯 象征 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象征思妇 那颗寂寞的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 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 寓情 于景 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 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 又写出了闺中思妇的孤独不眠之情 (五)联想、想象 例5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 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分析表现 手法 联想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这一处联想,既写出月 光的皎洁,又点出了季节 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 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分析表现 手法 想象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 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 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 情 (六)用典 例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 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④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 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⑤去,击楫誓中流⑥。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赋闲, 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 ②剩喜:甚喜,非常喜。 ③然犀处:采石矶。 ④香囊:指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 囊。 ⑤《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⑥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大江!”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阕是怎样借典抒情的。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 手法 效果 分析 表现手 法 用典 小乔初嫁, 香囊未解 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对建功立业的 向往 赤壁矶落照, 肥水桥衰草 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 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 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 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词人忧伤 我欲乘风去, 击楫誓中流 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豪情满怀 志恢复河山的决心 (七)抑扬 例8 阅读下面这首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具体分析: 要求 手法 关键语句 效果 分析表 现手法 抑扬 赢得生前身 后名。可怜 白发生 这首词写人生的荣辱成败之感,主要情思仍 在抒壮志难酬、恢复大业未成的哀伤。全篇 上下阕共十句,前九句都是写杀敌报国、恢 复山河、建立功名的惊人壮业的,这是扬; 仅末尾,“可怜白发生”一句点题,这是抑, 透过这一句,表明前九句所写的都只是虚幻 的梦想,末尾一句压倒了前面九句,具有十 分感人的力量 巩固训练 1.下列诗句中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 句作简析。 (1)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 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象征(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杏 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 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2)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 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戎昱《桂州腊夜》) 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 的孤灯,渲染凄寒孤苦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 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 里船。(杜甫《绝句》) 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 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 (思想感情)。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 柴》) 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 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 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 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6)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与“坑灰未冷”相关的是秦始皇,与“山东乱”相关的是秦始皇、刘邦、 项羽等人。这里用相关联想,意在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 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 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 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有效措施。说 “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 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 (7)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 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释】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 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 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路途景象。“有日”“江 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 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 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 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 人凄凉之心。 B 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 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黯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 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 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 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 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吴中书事 [唐]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释】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 元年(847)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 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 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 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 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政事上的不得志,也有对 朝廷统治者不思进取的不满,以及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的惆怅。 C C项中“想象”错,应为眼前实景。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 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第一问: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 测的感叹。 第二问: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 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 诗人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 借酒消愁的悲伤。 类型四 结构技巧 高考结构技巧主要考查的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及意 象组合等。 结构技巧常用的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一)开门见山 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 手法 作用 赏析 分析 表达 技巧 少小离 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开门见山 开头进入正题,揭示 主旨或内容 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 事实,自然引出下联儿童的 淡淡一问 对比 揭示矛盾 对比鲜明 反差强烈 震撼人心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 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 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 伤“老大”之情 (二)卒章显志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题目。 渡百里湖 [清]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此诗的尾联在布局谋篇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效果 布局 谋篇 涸鳞如可活, 吾敢畏波涛? 卒章 显志 在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受一些风浪波 折也没关系 (三)以景结情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 中 [唐]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表达技巧 作用 赏析 分析结 尾技巧 山山 黄叶飞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中戛然而 止,以景代情作结,从而形 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艺术效果 秋风萧瑟,黄叶纷飞的凄凉 景象,将诗人的思归之情渲 染得更加深刻 (四)意象组合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后面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请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这首小令。 具体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表达技巧 作用 赏析 分析结 构技巧 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意象组合 为蒙太奇式的画面 组合。主要是指由 镜头组接而成的生 活片段和场景。场 景随着剧情的发展 而时时在变化,给 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此词九个意象被巧 妙地组织在一个画 面里,渲染出一派 凄凉萧瑟的晚秋景 象,从而含蓄地烘 托出旅人的哀愁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 朋友的背景。 B.“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 遗憾之情。 C.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 法来致谢。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 达真性情。 C C项曲解诗意。“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此 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 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 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 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见萤火 [唐]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巫山秋夜,萤火纷飞,有的巧穿疏帘,落 在诗人衣上。 B.颔联“琴书冷”写屋内清寂,秋夜微凉,“星宿稀”写星空寥落, 星光模糊。 C.颈联写萤火绕井群飞,映水成双,闪过花间,与花互映,生出 萤火忽明忽暗的景致。 D.尾联“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属于 正面写“愁”。 B “星宿稀”是指萤火虫飞到檐边,闪烁如星,与夜空中几点星宿混在一 起,让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 (2)题目中的“见”字有何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写“我”所见和“我”所感。 ②暗示了抒情主体,呼应尾联“苍江白发”。 ③贯穿统领全诗,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 ④交代了兴感之由,因见萤而悲秋,叹时光易逝,回乡艰难。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