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一)“四看”法读懂诗歌——最直接的路径
• 1.看标题,抓题眼
• 2.看作者,知人论世
• 3.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 4.看关键词句 ,揣测情感内容
• 1.看标题,抓题眼
•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
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 1、有些题目显示时、地、人、事;
•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 3、有些题目表明诗歌题材、情感基调等。
•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
基本的信息内容。
方法回顾
• 2.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思想性格、写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其
实,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
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
相对稳定的。
方法回顾
• 3.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
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
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
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
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
的难度。
方法回顾
• 4.看关键词句 ,揣测情感内容
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
“闲”之类。
修饰词:形容词、动词 、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
悲喜心情 。
意象词: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
托着特定的情感。
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
调,统领全诗。
尾句(联):很多时候尾联会卒章显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
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正用和反用)
方法回顾
(二)利用选项信息——最快捷的路径
• 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故善于利用
选项信息,对于快速通晓诗意有很大帮助。
(三)对诗家语“咬”“嚼”“泡”——最牢靠的路径
• 读懂语言是读懂诗歌的王道,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
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
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
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
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
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
• 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如果不能笔
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一遍。
小结“三管齐下”读懂诗歌
• (一)“四看”法读懂诗歌——最直接的路径
• (二)利用选项信息——最快捷的路径
• (三)对诗家语“咬”“嚼”“泡”——最牢靠的路径
[示例]
•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 题许道宁画【注】
• 陈与义
•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 (一)做好“四看”懂诗意:1.看标题: “题许道宁画”指诗人给许道
宁的画题的诗。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题画诗。
• 2.看作者: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
明快,后期雄浑沉郁。
• 3.注释:许道宁是北宋画家,此诗是陈与义给许道宁的画题的诗。
• 4.抓关键词句:尾联是总结式的感叹,情语“吟断”一词表现出对画面深
远意境的玩味,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的极高评价。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 (二)利用选项通诗意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 [提示信息]对整首诗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进行概括,让我们把握了诗歌
的写作特色。
•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 [提示信息]点出诗歌描绘画面的突出特征,便于我们把握诗歌描绘画面。
•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 [提示信息]对诗歌第三、四句写作内容描述,借助它理解大体诗意。
•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 [提示信息]对颈联内容进行概括,利于我们直接把握颈联的内容。
• (三)对诗家语言翻译
•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树
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
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纵使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
传画中之意。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019全国卷1
(2019年全国I卷)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
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
含的丰富意蕴。
第二问,从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
不已。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①表达画中有佳句,吟遍也没有任何关系。②表达对山河辽阔
的赞叹,对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的叹惜。(1分。“含意”理
解欠准确,“评价”不准确。)
易错点: 主观臆断,语句理解错误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关键词的意思,然后
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句意,不能
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2.防止延伸意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语句表层意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语句体现的人物形象特
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要注重从诗歌整体的意思进行分析。
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看到“竹
子”“梅花”就想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
整首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等。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树
模式一:炼字型
模式二: 表达技巧型
模式三: 分析情感型
模式四:炼句型
模式五:分析语言特色型
模式六:诗歌形象型
模式七:对比鉴赏型
二、突破鉴赏易错点,规范答题
• 1.关注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
这些特殊用法体现了字(词)的用法特点。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使动用法表现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
等。
• 2.关注字(词)体现的景象特征。考生应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诗
歌描述的景象中。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
• 3.关注字(词)营造的意境。比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
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二字营造一种幽静清冷的意境。
(一)炼字题易错点:望文生义,炼字角度单一
• 4.关注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
二)》“山青花欲燃”中的“燃”,把花与“火”相比,化
静为动,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
• 5.关注字(词)体现的作者情怀。比如王之涣《凉州词》
“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
人内心的孤苦等。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
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边境)海涯。
1.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
这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炼字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
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边境)海涯。
(1)“似逐”两句:似,好像。逐,追逐。态,状态,情态。随,追随。识,认得
,辨别。
(2)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3)灯影:灯下的影子。
(4)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5)更(gèng):更加,愈加。
(6)几重(chóng):几层。
(7)“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翻译】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指尖或缓慢或急促的灵
巧拨动的变化中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
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
啁啁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
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
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层层
深重的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描绘了…的景象;
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第三步:作用 或分析使用技巧、艺术效果;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这两个字
并作简要赏析。
炼字题: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
范,请找出这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明确:
总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
分答:1. “独”,孤独、孤单、寂寞之意( 解字词义)。表现孑然枯坐、
愁对孤灯的情景(景象),何等孤独,哀愁(揭特点),渲染了凄清伤感
的氛围(揭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手法,表达了亲人离别之后孤单、寂
寞之情。(表情感);
2. “空”,空旷、空荡、寂寥之意( 解字词义), “空”表现离人远行、
无所依从的情景(景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意境),极写
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情感)。
1.准确判断表达技巧
(二)表达技巧题易错点:乱贴标签,表达技巧作用分析不到位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表达方式: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
表现手法: 衬托 、象征 、渲染、用典 、对比
结构手法: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以小见大、
照应、抑扬
2.透析表达技巧作用“3策略”
• ①贴近目的
• 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对一首诗而言,表达目的包括写景、
造境、达情三个方面,而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分析运用这种技巧,
写了什么景,营造了何种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其中,情感分析
是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②关注位置
赏析对象在诗中的位置不同,作用、手法都会不同。如首句点题、
开篇、奠定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卒章显志、以景结
情等。可见,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不失为一
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③紧扣技巧
表达技巧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分析表达效果在关注
诗歌本身的同时,还要兼顾技巧自身的表达效果。如借景抒情的效果是抒
情含蓄,意味深长;虚实结合的效果是拓宽诗境,使表达更为深广。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
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
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
艺术效果的。
思考:
表达技巧型
表达技巧型答题模式:
(1)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描绘了
什么景象,或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技巧本身效果)。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明确①想象、联想(手法):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
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颈联意为那低沉、幽
咽的筝声,好像是谁在对影愁坐;又好似是谁在望月长叹(阐释)。
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按
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效果)
②通感(手法):诗人通过“柳态”和“啼鸟”“灯影”来描摹筝声
(阐释),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效果)
③比喻、拟人(手法):颔联筝声比作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
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生动形象;颈联将筝声拟人化,像人对影
独坐,人对月长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阐释+效果)
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
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
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 1.掌握“3策略”——防止情感概括缺失
• 为了全面把握诗歌情感,要做逐句细致分析,具体可运用3策略:
• (1)切分层次
• 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
感,两句都要分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
• (2)多方联系
• 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
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
会有一层情感内涵。
• (3)注意双向
•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
只答出“一向”。就整篇而言,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较明显;
(三)情感题易错点: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
• 2.运用“3技巧”——防止情感理解牵强
• (1)立足整体考虑
• 情感分析题有的立足于全诗(词),有的立足于某一句或某一联
(片)等,无论哪种情况,都要着眼于整体理解,全面把握。
• (2)打破思维定式
• 考生在回答情感题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如
见“独”就答孤独寂寞;见“景”就答热爱自然;见“贬官”
就答郁闷不得志、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
• (3)抓住情语情由
• ①情语定调:情语,即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 ②情由探源:情语定调后,就要进一步探寻作者喜怒哀乐的原
因。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部环境和作者自身两种。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3.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
都有哪些“悲怨声”?
分析情感型答题模式:
(1)抒发什么情感。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结合诗歌相关的句子阐释分析。
思考
分析情感型
【注释】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
,失败后被贬到南陲(边境)海涯。
明确:①伤春惜别之情:颔联借用比喻、通感、拟人手法,表现
柳条摇曳、杜鹃绕啼的春天情景,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
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
②孤独寂寞的思念之情: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
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
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写诗
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
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炼字型
表达技巧型
分析情感型
小结
• 一、读懂诗歌要“三管齐下”:
• (一)“四看”法读懂诗歌——最直接的路径
• (二)利用选项信息——最快捷的路径
• (三)对诗家语“咬”“嚼”“泡”——最牢靠的路径
• 一、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描绘了…的景象;
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第三步:作用 或分析使用技巧、艺术效果;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表达技巧型答题模式:
(1)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描绘了什么景象,或营
造了什么意境,或技巧本身效果)。
三、分析情感型答题模式:
(1)抒发什么情感。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结合诗歌相关的句子阐释分析。
。
无论哪种模式,都离不开:观点+分析+作用
作业
• 1.完成试卷诗歌练习
• 2.完成手头资料相关诗歌练习
附录
• (四)炼句题易错点:以译代析,炼句架空分析
• 鉴赏方法:
• 1.理解句子内容大意,不能简单地翻译句子
• 解答“炼句”题,要根据句子描写的对象,分析句子描写对
象的主要特征,透过现象去探究本质。
• 2.全面把握句子手法,不应只考虑一种情况
• 句子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
子与全诗(词)结构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句子的精妙
之处。除“表达技巧”这一角度之外,还需要从用词特点
(叠词等)、句式特点、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等角度去赏析。
• 3.准确判定情感
• “炼句”体现的情感一定是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一,但“炼句”
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就是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所以表述句子
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分析诗歌表达的全
部情感。
• 4.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 考生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
内涵。
• 炼句型(语言类题)
• [答题模板]本句是写( )景(事、情、物、人)的( )
特点,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 )
的情怀(感情)。
• (五)语言特色题易错点:分析粗疏,语言风格胡乱拼凑
• 1.牢记相关知识
• (1)派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等;(2)
诗歌的语言特点:平实、瑰丽、清新、豪迈、明快、含蓄、
淡雅和沉郁等;(3)作者的语言特点:白居易的平实通俗、
温庭筠的瑰丽香艳、陶渊明的朴素平易、李白的豪迈飘逸、
李商隐的绮丽精工、王维的清新淡雅、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4)不同类型的诗歌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的缠绵婉转、田
园诗的恬淡宁静、山水诗的清新优美、边塞诗的悲凉慷慨、
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
• 2.防止语言风格分析出错注意“3细节”
• (1)从特殊字词入手,防止分析粗疏
• 通过字词的属性、色彩、韵律等方面分析语言风格。
• ①诗歌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
支撑。
• ②诗歌中的词语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色彩等,体现出的语言
风格。比如色彩的浓艳体现出诗歌瑰丽的语言风格,而色彩
的素净体现出诗歌淡雅的语言风格等。
• ③诗歌中的词语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比
如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明快的;
韵律单一、节奏短促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沉郁的。
• (2)从表达技巧入手,防止胡乱拼凑
• 如常见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反复、
对偶等能够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不同的修
辞手法会体现出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 (3)从典型意象入手,辨析语言风格
• 不同的意象会体现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从题目涉及的意象来分析,这首诗的语
言风格是明丽清新的。
• 分析语言特色型(语言类题)
• [答题模板]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 )的特色。诗中
某句写出了( )。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 )
的情感。 附:语言特色常用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
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
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
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 (六)形象题易错点: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
• 1.运用“2步骤”“5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
•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
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
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
“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
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 2.从“2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
• (1)特征角度。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
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
• (2)情感角度。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
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
• 分析形象型(包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
•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
诗歌中( )句写了( ),表现( );( )句
写了( ),表现了( )。诗人通过塑造( ),抒
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 )的情感(态度、情操等)。
分析意境型
[答题模板]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
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
情,心境)。
附:意境相关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