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部 分
现 代 文 阅 读
专 题 二 实 用 类 文 本 阅 读
语 文
2021 高 考 总 复 习
GAO KAO ZONG FU XI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
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将重大的社会
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高考对实
用类文本的考查,具体要求是“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
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和时代精神”。体现出以下核心素养:①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思维的批判性和
敏捷性,有效提取、概括、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切实提升思维品质。
②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实用类文本的语言形式美、思维结构美和人文情感美。
③文化传承与理解,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相统一,将个人情怀和人类命运相联
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内 容 索 引
题点1 综合选择题——返题入文,落实关键信息
题点2 图表信息题——非文字信息的筛选与表述
题点3 概括分析题——概括内容要点,比较报道的侧重点
[典题解码 对标高考]
典题再做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
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
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
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
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
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
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
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
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
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
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
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
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
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
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
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
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 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
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
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
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
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
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
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
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
《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
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
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一第二段“新基建是
以新发展理念……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材料二第三段“5G、
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可
知,“不利于建设……体系”分析有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
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
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
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A项,“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
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夸大其词,材料
二第二段说“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
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而非“改变
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3.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
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
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
择。(每点2分)
自我评价
答题分数统计
错误原因分析
考查要点落实
明确各题的考查点(是□ 否□)
答案符合答题要求(是□ 否□)
掌握各题型的答题步骤(是□ 否□)
知识盲点标记
名师解码
一、选材上:凸显核心价值,强化责任能力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实用类文本选取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
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当下意义重大。选取此材料,
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考生参与国家建设的责任意识。
二、命题上:题型稳中有变,考查关键能力
第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2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概括
分析能力。第3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及信息的获取、整合与运用能力。2019
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题考查了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2020年对题型又作
了调整。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更加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内容间的关系、
内容的质量和立场等。文本中有些内容需要考生深入把握,有些内容只需
了解;在不连贯的信息之间,考生还要利用自己稳定的认知结构,在它们之
间建立关联。这都是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
题点1 综合选择题
——返题入文,落实关键信息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有两道综合性选择题,分别从“理解”的角度和“分析”
的角度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从命题角度看,这类题目的命制方式
与论述类文本相似,其设误角度也有相同之处,因而解答方式也有相通之处。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必备知识建构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关键能力突破
问题一对隐性信息把握不准,理解不透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
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
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
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
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
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
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
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
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二 以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
算在温度15 ℃、35 ℃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
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
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
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
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
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
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
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
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
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
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
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
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
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
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
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
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
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
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例1】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精准抢分
了解设题手法,找准暗扣处
1.了解隐性信息设题手法
相比于在文本中能找到对应的文字的显性信息,隐性信息一般采用文外设
题的形式(如本题),表面看,选项与文本没有什么关联,是另一件事,实则考
查的是对文中某句话含意或某个概念内涵或外延的理解。
2.找准暗扣处细加分析
与显性信息的切片比对不同,隐性信息没有明显的对应点,但却有“暗扣处”,
即选项是围绕哪句话、哪一概念、哪一观点设题的,找准这句话或这一概
念或这一观点,体会其蕴含的意思、把握其内涵外延,有的还可能是情感态
度、技巧,再体会所给的选项,从而确定答案。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思维流程
1.明出处,找对应
此题对应的是“材料一”结尾部分的两句话:“修复的
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
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2.抓关键,细体会
仔细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
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不属于“ ”,而属
于“ ”。因为“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
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中有“脱水”。
修复
治理
[满分答案] A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问题二找不到概括的区间或分析的依据
【例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
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
变、温度降低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
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
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精准抢分
四步法排查概括分析题选项错误
第一步:全面读材料
实用类文本的几则材料往往共有一个新闻话题或内在的逻辑主题,但每则
材料各有侧重角度,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一道完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要全面通读,包括图表和材料下面的括号中标明的材料出处,这是解答实用
类文本最基础的一步。
第二步:圈画怀疑点
仔细阅读选项,体会选项的表述,圈画出“值得怀疑”的词句。看选项概括的
对象是否准确、概括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无中生有、叙述方法是否恰
当。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第三步:找准信息源
在原文中找出选项中“值得怀疑”的地方的对应表述。找的点要准确,最好
能准确落实在某行某句,甚至某个词语上;找的点要全面,有的选项的对应
处不止一处,表述方式也不止一种。
第四步:落实设误处
这一步与论述类文本的筛选信息解答方法是一致的,就是对圈画出的“值
得怀疑”的词句与“信息源”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一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
内涵、范围、程度、时态等方面有无改变,看有无偷换概念、曲解文意、
缩小或扩大范围、颠倒时态、改变已然与或然、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
可疑之处;二是选项与原文在句意的理解尤其是句间关系的判断上是否一
致,有无条件绝对、因果失当等问题。但要注意,有的选项,未必有具体的
对应点和设误处,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要善于从整体把握,深度分析。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思维流程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满分答案] C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纠偏补弱训练
选文关键词
敢医敢言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榜样效应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
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
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
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
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
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
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
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
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
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
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
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
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
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
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
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
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
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
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
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
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
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
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
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
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
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
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
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
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作者》,
《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1.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
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
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
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
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D
解析 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最后一段中有“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
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
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
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
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
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D
解析 D项,“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
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说法不当。文学如何回应时代与现实
的问题,是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不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选项属
于曲解文意。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
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
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
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每点2分)
题点2 图表信息题
——非文字信息的筛选与表述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信息”,不仅指一
般意义上的文字信息,而且还包含材料中的数字、线条、符号、色块等非
文字信息。这些非文字信息,主要来自柱状图、曲线图、扇形图、统计表。
对这四类图表的准确解读,是筛选非文字信息的关键。信息的图示表述,是
将材料中的有关信息,用图示的方式表述出来。
必备知识建构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关键能力突破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问题一不清楚提取图表信息的方法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2017年1~12月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1 966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9%。
目前,个人所得税仍是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之后的国内第四大税
种。12月个人所得税收入为870亿元,占当月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8.0%,环
比增长0.6个百分点。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下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基本保持在840~900亿元之间,从而体现
我国税收的稳定性。
B.2017年1月个税同比增长40.8%,个人所得税收入约等于后三个月的总和,
说明年初是所得税收入征收的重要时点。
C.2017年全年,个人所得税占当月总税收比例均未超过9.0%,是位于增值税
等税种之后的第四大税种,因而在我国并不重要。
D.2017年8月个人所得税收入为868亿元,占当月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环比增
长2.6个百分点。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精准抢分
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三步法”
第一步:整体认读图表内容
首先要阅读图表中的文字,包括标题、图例及注释,确定图表的基本内容。
其次要看图表中各项内容,尤其要注意数据两头(多与少、大与小)及其比
例关系,判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或发展的整体趋势。最后,关注文本中与图
表内容相关的表述文字。图表式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
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
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数据表格要注意极值
(最大数值、最小数值)的意义等。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第二步:关注图表细节数据
注意图表细节,如图表下“注”等提示文字;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
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信息的源头。
第三步:把握选项转述词语
①对图表中的两头数字(或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差别转述是否准确。②
对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注意对攀升、增长、
下降、下滑、突破、断崖等词语的运用。③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
用词是否准确。如表比较的词语有“同比”“环比”“增长率”等;表明增长趋
势的,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
长……”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
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近一半(约50%左
右)”“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
几成”等。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思维流程
选项 对应的图表信息提取及分析
A.
从图一看,“2017年下半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基本保持在840~900亿
元之间”是正确的,“从而体现我国税收的稳定性”则
。仅从个税收入无法看出我国整体税收的情况。
B.
“2017年1月个税同比增长40.8%,个人所得税收入约等于后三个月
的总和”错误。图一中的“40.8%”“2 833亿元”是2017年1~2月个税
的总和,而不是 。
以偏概全
1月的个税收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选项 对应的图表信息提取及分析
C.
从图二看,“2017年全年,个人所得税占当月总税收比例均未超过
9.0%”是正确的,“是位于增值税等税种之后的第四大税种”,在图
二后的文字材料中有具体体现;但“因而在我国并不重要”的推论
。
D.
从图一看,“2017年8月个人所得税收入为868亿元”正确;从图二
看,7月是5.5%,8月是8.1%。因而“占当月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环比
增长2.6个百分点”正确。
没有依据
[满分答案] D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问题二读不懂图示表述的信息
【例2】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
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
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
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
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
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
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
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
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
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精准抢分
走好三步,读懂图示信息
第一步:强调通读意识,整体把握材料
准确读文是解题的前提,解图示信息题也是这样。例如:以上这则材料共三
句话,第一句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岛
隧工程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点,第二、三句介绍了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智能
建造平台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功能。
第二步:将图示转化为文字,落实细节
这是此类题目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转化的具体方法是,以选项的第一个文
本框中关键词为陈述对象,用箭头处的动词短语串联后面文本框中各个关
键词,使之成为一个用文字表述的完整的语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第三步:注重题文比对,判断转述正误
将图示转化为文字表述后,与文本中相对应的文字进行对比,看转述后的语
句有无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曲解文意等问题。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思维流程
选项 转化图示表述的信息
A. “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创造了“智能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
和延伸了“工程建设者的感知等能力”。转述正确。
B.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
统”,保障了“工程建设的安全”。转述正确。
C. “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依托“网络层”传输到“数据层”。转述
正确。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选项 转化图示表述的信息
D.
“数据层”借助“数据库智能存储手段”实现“数据融合”。对比文
本发现:“数据层”借助“数据库智能存储手段”实现的是
“ ”,而“应用支撑层”实现的是
“ ”。此题的错误类型仍属于信息筛选中常见的
。
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数据融合
张冠李戴
[满分答案] D
纠偏补弱训练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1.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1 中国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
运营商 5G频段 2019年投资(人民币) 规划城市数量
中国移动 2.6G+4.9G 170亿 50
中国电信 3.5G 90亿 40
中国联通 3.5G 80亿 7+33+N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表2 中国移动通信新技术普及加速
技术
更迭
GSM(2G)
用户数
UMTS(3G)
用户数
LTE(4G)
用户数
5G用
户数
1亿用户
突破时间
6年
(1992—1998)
5年
(2001—2006)
3年
(2010—2013)
2~3年
(2019.4—2022)
表3 中国汽车行业网联化趋势
数 量 时 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未联网汽
车(万辆) 1 900 1 850 1 800 1 750 1 300 650 0
联网汽车
(万辆) 836 968 1 170 1 290 1 900 2 800 3 800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表4 中国5G投资规模预测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宏基
站(万) 10 60 100 100 110 50 60 40 40 20
投资
额
(亿人
民币)
340 1
800 2 700 2 600 2 500 2 200 1 400 900 900 450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对点题下列对图表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中国三大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的投资额度和规划建设5G城市的数
量来看,中国移动的投资质量最高,接下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B.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先进,从2G发展到4G,技术普及呈加速态势,但
从4G到5G的技术普及则有放慢速度的趋势。
C.2020年中国联网汽车数量首次超越未联网汽车数量,之后再过10年,汽车
将全部联网,这种变化趋势与5G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同步。
D.据预测,中国5G建设在2021年到2024年将进入一段高投资时期,而从
2025年开始快速回落,这意味着在此之后5G的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C
解析 A项,投资质量与投资额度和规划城市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B
项,“有放慢速度的趋势”的判断不准确。D项,“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的
结论错误,宏基站等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后,投资额自然会下降,但这并不意
味着投资价值下降。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
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
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是公
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
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的预警应对过程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
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学者 Michael K.Perry和 Ronald W. Perry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
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
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
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
了预警信息时,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在这一前提下,个体开始进入感知
阶段,分别是危险感知(发生概率和结果的感知)、危险应对感知(可选用的
防范行为感知)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感知(影响其行动选择的利益相关者感
知)。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
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其中环境因素或推动公众采取其本不欲施行
的应对行为,或阻碍公众采取其欲进行的应对策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越过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比
如,当预警信息极为可信或预警方极为强势时,即使对于为何采取这种防范
方式或哪种防范方式更为合理没有任何解释,也可能会得到即刻和绝对的
服从。
(摘编自陈琳等《公众应对地震预警的行为
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
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可知,感知阶段并未“决定”防范行为决
策,且最终决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摘编自《中国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白皮书2017—2018》)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2015年起,中国智慧城市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趋势明显,预计
2018年后每年都将增长一百多亿元,2020年接近700亿元。
B.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增长速度在2018年前呈不断攀升状态,预计2018年增
长速度达到顶峰后会产生回落,但增长速度仍高于25%。
C.智慧城市的投资大部分来自私营机构,占总投资的60%,但在应用数量上
公共部门占比较高,是多数应用的拥有者。
D.从智慧城市投资的收益状况来看,有55%的投资能获得积极的财政收益,
而其中的45%没有直接的财政收益。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D
解析 D项,“有55%的投资能获得积极的财政收益,而其中的45%没有直接
的财政收益”错误,从材料中“智慧城市投资及收益状况”一图来看,45%的
无直接财政收益和55%财政收益为正的情况都属于“公共部门收益比例”,
并非智慧城市投资的全部收益状况,因为智慧城市的投资既包括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营机构。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选文关键词
卫生健康 餐饮文明 大局意识 观念更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分餐制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一
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的专家指出,虽然合餐没有直接加速疫情的蔓延,但很
多感染者是通过聚餐这类密切接触感染的,合餐等传统饮食习惯是疫情流
行的幕后“推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餐与一些消化道类的疾病关系密切。而这些消化
道类的疾病,也是卫生领域的专家一直以来不停地呼吁使用公筷公勺、实
行分餐制的主要原因。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许多卫生领域的专家指出,相当多的食源性疾病传播与合餐时的唾液
交融、交叉感染脱不了干系。
比如幽门螺杆菌,这是一些胃病的诱因。相关统计显示,半数以上的中
国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使得胃癌成为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
癌患者出现于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70万人。
(摘编自《推广分餐制促进餐饮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可行吗?》)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二 你家目前有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的习惯吗?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你对家庭实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的评价是什么?
(摘编自新华网)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三 不少专家认为,推广分餐制不是权宜之计,更需借助消费者疫
情期间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契机,大力推动社会转变就餐观念,打造餐桌
新文明。
目前,在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上海、山东、河
北等多个省市明确推出各种条例和标准,推行分餐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表示,分开的餐具和食物,避免了经口、唾液传播
疾病,可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研究显示,分餐制使相关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
制的42%降为17%。
相反,合餐制可能传播多种疾病。比如我们熟知的幽门螺杆菌,就常常
通过餐具进行传播。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山东某酒店集团董事长认为,一直以来,分餐制偶被提及却没有形成风
气,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的固化和制度约束,很多餐厅实行分餐制都是
“凭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中餐的特点可能掣肘分餐制的推行。中餐讲究
色、香、味、形、气,讲究摆盘美观,给人视觉享受,这是中华饮食文化的
精髓。显然,如何在推行分餐制基础上,兼顾菜品的盘式呈现,不破坏中餐
的美感,是餐饮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饭店协会曾提出餐饮企业实行分餐制,但这些
年推行效果一直不佳,其中一个原因是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分餐需要占用
更多的碗盘、筷勺,对于高档酒楼而言还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增加了企业
成本。”韩明如是说。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另外,国人根深蒂固的合餐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韩明认为,民众对
分餐制接受度普遍不高,觉得使用公筷麻烦又生分,这种传统观念短时间内
很难改变。
在专家看来,推广分餐制更需借助此次契机,转变就餐观念,打造餐桌新
文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认为,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推行
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关键。“我们要做大众的健康教育,学生的教育实际
上是最关键的。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并列为教学课程设计里面的一
个部分。然后‘小手牵大手’,学生回家后会要求大人也这样来做。”傅华如
是表示。
对许多餐饮企业来说,分餐制不仅意味着服务升级和理念升级,还意味
着新的机遇。
(摘编自《推广分餐制 立规矩更要转观念》)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4.对点题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B
解析 B项,“疾病”缺少限制成分,应在“疾病”前加“某些”。原文是“分开的
餐具和食物,避免了经口、唾液传播疾病,可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胃癌成为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出现于中国,
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70万人,罪魁祸首就是合餐。
B.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家庭推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持正面态度,部分
人担忧使用公筷公勺、分餐会影响就餐时的气氛。
C.关于当前家庭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的习惯,六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无论
是疫情前还是处于疫情时期,家中均没有这一习惯。
D.对于餐饮业来说,实行分餐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甚至更多的服务
人员,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所以推行的积极性不高。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A
解析 A项,“罪魁祸首就是合餐”过于武断,合餐只是导致中国胃癌高发的
可能的原因之一。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6.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说如何有效推广分餐制。(6分)
答案①政府部门立规推广,对分餐制推出各种标准和条例,借疫情契机加强
引导。②民众转变观念,打造餐桌新文明。③餐饮企业升级服务和理念,考
虑在推行分餐制基础上,兼顾菜品的完整性和美感。④加强青少年的健康
教育,然后“小手牵大手”。(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题点3 概括分析题——概括内容
要点,比较报道的侧重点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新闻的内容要点,既可以指整篇新闻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指某则材料的
中心或传递的主要信息。归纳要全面,概括要简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
由多种不同体裁的文本和图表组成,整体上看这些材料大致围绕一个中心,
但每则材料的来源不同,体裁、手法各异,因此,概括新闻的内容和分析新
闻报道的侧重点就成了这类文本考查的重点。
必备知识建构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关键能力突破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问题一概括要点不全,只会提取,不会概括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
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
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
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
(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
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
之为自动化新闻。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
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
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
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
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
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
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
时代。其他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
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
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
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
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
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
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
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
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
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得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
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
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
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
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
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
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
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
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
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
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
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
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
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
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
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精准抢分
解答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三步骤”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思维流程
范围 提取文中关键句或有关内容 进一步提炼概括
材料
一
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
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
具有精准性、时效性
和数据挖掘能力。
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
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在某些特定领域成就
巨大,标准化程度高,时
效强。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范围 提取文中关键句或有关内容 进一步提炼概括
材料
二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
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没有创造力和思辨能
力。
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
阅读需求,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
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
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
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
有效。
精准、有效、及时。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范围 提取文中关键句或有关内容 进一步提炼概括
材料
三
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
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
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没有人的情感、道德
内核和对现实世界的
观察与思索。
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
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
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
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
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
不能从大量的信息中
挑选作品的题材。
将这些内容要点提炼后,一定还要分角度概括,这个题目的角度十分明显,
是“优点”和“局限”。从“优点”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即可,关键是有几个
“优点”,有哪些“局限”。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满分答案] 优点:①自动化程度高,写作效率高,发稿多、快、好。②可以
用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③在传统媒体无法实时
直播的领域,能精准、有效、最快发布信息。
局限:①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力。②只能靠函数和概率,无法理解
值背后的含义,更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
题材。③机器人无法具备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
思索。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问题二不明白比较侧重点的角度
【例2】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
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
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
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
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
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
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
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
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
术的瓶颈。”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
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
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
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
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
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
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
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
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
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
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
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
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
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
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
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
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
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
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
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
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
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
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
“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
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
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
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精准抢分
四步法突破比较报道侧重点
第一步:“三看”明确方向
①看体裁。实用类文本的材料,有报告、通讯、时评、消息、调查、综述、
访谈等等。不同的体裁,特征不同,写法各异,报道的视角也不尽相同。②
看内容。不同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表现不同的观点。③看视角。看
材料是从哪个角度,有怎样的观点态度。毕竟,材料表现的对象不同,目的
不一,角度自然有差异。
第二步:找到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会在题干中给出,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准
确地找出比较点,即题干中比较的关键词语。如上题题干中的“报道的侧
重点”就是比较点。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第三步:锁定范围,深析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
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第四步:提取要点,润色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
二是“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
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题目常比较
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了,最后两相比较
就明白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根据试题的难易程度,概括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初步概括是筛选整合,是概括的起始阶段;中度概括是提炼综合,是在原文
中无法直接摘录,在整合中无法提取关键词,也不能通过剪辑组合来形成答
案时使用的方法,可以采用化具体为抽象,反向入手、正向作答或正向入手、
反向作答的方法;深度概括,就是合理推导,是概括的变式,几乎是实用类文
本特有的概括形式,如根据现象推测结果,由条件得出结论,由现在推想未
来,根据图表判断趋势,无论如何推测、推导,都必须基于文本,基于逻辑,基
于整体。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思维流程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看体裁 我国的《人民日报》
是 。
国外的《自然》杂志
是 。
日本的《读卖新闻》
是 。
看内容
介绍我国在量子
通信研究方面的
。
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
在量子通信领域的
。
介绍中国实验设施
。
看立场
《人民日报》是中
国的新闻媒体,站在
,彰
显中国速度与中国
创造。
《自然》杂志是一个
国际性科学期刊,站
在相对 的
角度,强调个人能力
和经费投入。
《读卖新闻》是日
本媒体,站在为日本
服务的立场,突出中
国投入之大和发展
之快给日本带来
。
通讯 综述 消息
巨大成就 贡献 先进
中国的立场 客观中立
压力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满分答案]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
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
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
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
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纠偏补弱训练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选文关键词
精准扶贫 制度优势 特色发展 标本兼治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
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
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
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
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
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
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
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
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
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
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
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
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
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
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
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
“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
——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
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 200多公里,
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
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
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
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
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
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
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
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
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1.对点题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
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案 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
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每点3
分)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
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
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
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
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C
解析 C项,“云南省充分发挥其……和交通资源的优势”表述不当,原文没
有依据,澜沧江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根本不具备交通优势。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
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
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
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
“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答案 B
解析 B项,“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内容表述与原文信息不符。原文材料三中除
了提及“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外,还
提到“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