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的四大题型
题型一 断句
要点1 文言断句“三标志”
标志1 词性
见到下列词性的词语,要用笔画出,往往是断句的标志。
1.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
作宾语,主语在前要停顿,宾语在后也要停顿。
2.敬谦辞,如君、公、卿、窃、愚等;代词,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等;疑问词,如谁、孰、安、胡、岂等。一般需要在其前面停顿。
3.对话词,如曰、云等,一般需要在其后面停顿。
例1 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皇祐二年,母燕国太夫人薨,命以故官,不起,赐书宠慰。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
與士太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瞻望悲哀叹息今皇帝即位,改节度风
翔,加左仆射、凤翔尹,进封魏国公。
(节选自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
A.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
路瞻望/悲哀叹息/
B.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
路瞻望/悲哀叹息/
C.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
路瞻望/悲哀叹息/
D.公事燕国以孝闻/上尝赐银饰肩舆/士大夫以为荣/及薨/自郑归葬/扶舁苍然/肩足皆胝行路
/瞻望/悲哀叹息/
B
【名师点拨】“上尝赐银饰肩舆”,“上”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C;
“士大夫以为荣”,“士大夫”,专有名词,且作句子的主语,之间不
断开,之前断开,排除A;“行路瞻望”,路上行人看见,主谓结构,
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
参考译文:皇祐二年,魏公的母亲燕国太夫人去世,朝廷以旧的官职任
命,魏公守孝不出来做官,皇帝亲自写书信抚慰。魏公侍奉母亲燕国夫
人以孝道而为人所知,皇上曾经赏赐金银装饰的肩舆(轿子),士大夫都
以此为荣耀。等到其去世,魏公亲自送郑州安葬,一路扶着棺椁过于悲
怆,肩足都磨出了茧子,路上行人看见,无不悲伤叹息的。今皇帝(宋
英宗赵曙)即位,魏公改任凤翔节度使,加封左仆射、凤翔尹,进爵封
魏国公。
例2 下面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讳,以字行。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
业事。天启元年,疏请幸学不先白政府。……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
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
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
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谥文穆。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
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
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
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
为其党所逐
C
【名师点拨】①画出名词“逢申初”“基命”“帝”“延儒”等;
②根据它们的作用进行断句。得出答案C。
参考译文:成基命,字靖之,是大名人,后来因为避宣宗的名讳,以字行于
世。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司经局洗马,代理国子监司业事务。天启
元年,(成基命)上书请求皇上巡幸学校时不提前告诉官府。……御史李长春、
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
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
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内
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
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
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
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标志2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
1.发语词,如夫、盖、至若、若夫等,关联词如苟、是故、向使、然
则等,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
2.语气助词,如也、乎、哉等,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
3.感叹词,如呜呼、悲夫等,一般需在其前后停顿。
例3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
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 其 近 于 人 情 是 以 久 传 而 不 废 而
世 之 迂 学 乃 皆 曲 为 之 说 虽 其 义 之 不 至 于 此 者 必 强 牵 合 以 为
如 此 故 其 论 委 曲 而 莫 通 也 。
【 名 师 点 拨 】 找 出 文 中 画 线 部 分 的 虚 词 : “ 惟 其 ” “ 是
以”“而”“乃”“虽”“故”。
/ /
/ / /
/
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
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
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
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
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他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
彻。
例4 对下列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
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
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
独如王何?”
A.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
人傅诸?
B.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
人傅诸?
C.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
人傅诸?
D.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
楚人傅诸?
B
【名师点拨】注意虚词“曰”“与”“此”“也”“则”,选B。
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
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
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
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说话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
他说齐国话,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齐国的繁华区住上几年,即使每
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
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
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
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
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
呢?”
标志3 句式、修辞
1.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是,则等
(2)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何……为等
(3)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
(4)固定句式:如……何,况……乎等
2.整句
文言文一般注重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偶、排比、顶
真等修辞手法,断句时可根据这些来帮助断句。
例5 对下面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张国维,已,陈时政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
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臣同官还朝十日,
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然帝终不能尽听。
A.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B.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C.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D.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
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B
【名师点拨】根据“此……也”是判断句句式,排除A、D;“拙者局
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句式对称,应在“容”后断开,排除C,
选B。
参考译文: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不久,陈述当时的政事说:“笨拙
的官员小心戒惧但求无过,用心机巧的则敷衍塞责以图保住官位,谁还
能施展身手为国家办理应做的事呢?所以皇上治国的气象精明,把臣下
看作心腹、手足一样的情义实在缺乏英明,这样说来皇上的英明察决应
该有所收敛了。我的同僚回朝十天,旁说一句话,于是就受到了贬谪,
就不能稍微轻罚,表示优渥的尺度吗?这样上下容易融洽。”然而皇帝
最终没有全部听从他的意见。
例6 对下面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
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
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
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
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说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
不好,不得志。
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D
【名师点拨】“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句式相同,动宾短语。故
排除A、B。同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也是相同句式,所以排除
C,选D。
参考译文:1099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
“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听从他们,
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
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
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
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要点2 文言断句“两步骤”
客观性(选择题)断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常考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
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
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
可遵循以下步骤。
步骤一:四个选项分两组。
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对四个选项进行分组。
步骤二:两级排除定答案。
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
一组。
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确定正确答案。
例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
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名师点拨】①按照做题步骤,把上述四个选项分成两组:根据“芝坐
爽/下狱”,可分为AD、BC两组;根据“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可分
为AC、BD两组。
②根据文言句式特征可断定“口不讼直/志不苟免”符合整句要求,故
排除B、D;剩下AC,而A项“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
开,错。最后选出答案C。
参考译文: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
就擒。鲁芝也因为差错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
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还启用他担任并
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
先锋。
例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
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
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
流品自高。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
【名师点拨】第一步,根据“革乃荐韦说相/说唐末”和“革乃荐韦说
为相/说/唐末”可把选项分为AD、BC两组;根据“/坐事贬南海/后事梁”
和“坐事贬南海后/事梁”可把选项分为AB、CD两组。根据句中,
“说”指“韦说”,后面是对“韦说”的介绍,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
D。“后”指“后来”,应与后句相连,“后事梁”。排除C项。选B。
参考译文: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虽然是唐的
名门望族,但向来不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
希甫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
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
侍郎。豆卢革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
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
例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又议遣太尉李固。未及行,会抚等进击,大破之,斩马
勉、范容、周生等,徐凤遂将余众攻烧东城县。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
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滕抚传》)
A.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B.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C.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D.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
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A
【名师点拨】“击”是袭击的意思,宾语为“徐凤”,不应该断开,排
除B项、D项。“斩之”是将他杀死的意思;“封安为平乡侯”的主语
应该是“天子”,两句需要断开,排除C项。故选A。
参考译文:梁太后担心叛贼们屯兵集结,各将领不能制服,于是又商议
派遣太尉李固。李固还没有出发,正赶上滕抚等人进攻,大败贼兵,斩
马勉、范容、周生等叛贼首级一千五百个,于是徐凤率领剩余人马攻打
烧毁东城县。下邳人谢安响应招募,率领他的宗亲设下埋伏袭击徐凤,
将他杀死,天子封谢安为平乡侯,食邑三千户。又拜滕抚为中郎将,统
领扬徐二州的军事。滕抚又攻击张婴,杀死俘获一千多人。
一、断句巩固训练
1.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
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
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
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
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
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
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
画线句的意思:树根已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
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怙
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
2.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
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
“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
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
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
/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
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D
画线句的意思:周起听讼断狱明察精审,没有积压的公务。真宗曾经亲
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
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皇上下诏听从了他的意见,并给大
堂起名叫继照。
3.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义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
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
于人听。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义/为陛下出/当辅弼明
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义/为陛下/出当辅弼明
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义/为陛下/出当辅弼明
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义/为陛下出/当辅弼明
时/左右大业者也/
D
画线句的意思: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则,治国的依据。《诗经》
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
的人,为陛下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
的事业。
4.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
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
使吴。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
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
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
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
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
画线句的意思: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其
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
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
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
5.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
去之颐浩大喜。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
当先去之/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
当先去之/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
当先去之/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
当先去之/
C
画线句的意思:起初,吕颐浩都督从江上回朝后,打算除掉异己,还没
想好计策,有人指点他(叫他)将异己者说成是朋党,并说:“在宫中的
朋党首领,应当首先铲除。”
题型二 文化常识
要点1 准确识记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包括: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宗法和礼俗,历法和刑罚,
古代音乐和地理常识。
姓名和称谓
(一)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差别,古人有除了名之外,还有另取字号的
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
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
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词义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3.号,名和字以外的称呼,一般表尊敬。古人一般都有号,如李白号
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二)谥号、庙号、年号、改元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褒
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对死者的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感情色彩可分为:
表扬性的,如文、武、景、明、惠、穆等;批判性的,如炀、厉、灵等;
表同情的,如哀、怀、愍等。
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等。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唐太宗的年
号。
4.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
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
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他
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官职和科举
1.科举
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
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
府不就。”(《张衡传》)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
“孝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
院试(童试)时间:每年一次。考试地点:府、州或县。应考者:儒生、
童生。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
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
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乡试(秋闱)时间: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地点:省城。应考者:秀
才、监生。主考者:皇帝派主考。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
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举人[前五名称经魁,
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
官。
会试(春闱)时间: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地点:礼部。应考
者:举人。主考者:礼部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
股文和试帖诗。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廷试)时间:三年一次,会试后。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
地点:皇宫。应考者:贡士。主考官:皇帝主持。考试内容:策问。录
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统称进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
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若干名)
状元:又称殿元、鼎元。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实际上真正
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唐代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
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可授翰林院修
撰、编修、主事、中书、知县等。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
年再授官职。
连中三元:乡、会、殿三试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
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陈
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
三元。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监),或者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
是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称国子监。从此国子
监与太学互称。如明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
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
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
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
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
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
提学、学政、教、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
学宫的祭酒,相对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韩愈、明代崔铣都曾任国子
监祭酒。
司业: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
训导之职。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授课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
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
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助教:协助国子监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
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
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
型。
2.官职
六部:吏部(官吏任免、考核、升降);户部(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礼部(典礼、科举、学校);兵部(军事);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工程、
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属官为郎中
(相当于现各部中的司局长),副职为员外郎,下设属官为主事。明清设
监察官员的官,叫御史,属都察院。
丞相:相国,宰相,相。如诸葛亮、文天祥。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示恩宠而无实职,宋赵普、文彦博曾加太师
衔,西汉贾谊,清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曾加太傅衔。
尚书:颜真卿、明代王翱,吏部尚书;白居易,刑部尚书;明史可法,
兵部尚书(史阁部)。
刺史:原为巡察官,东汉后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白
居易,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柳州刺史。
太守:范晔,宣城太守。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如周瑜。《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
诸将刘都督肇基皆死。”刘肇基,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次于都督,“抚
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次于将军的官职。《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知府:太守,知州。县令:知县。里正:乡官,一乡之长。里胥:管理
乡里事务的公差。
3.官职的任免词语
拜、除:授予官职。擢(zhuó):由选拔而提升。转、徙、迁:调职。谪、
贬、迁谪、左迁:降职。黜:罢免官职。斥:摈弃不用。去:去职,被
调离。出:由家居出任官员或由京官出任地方官。
致仕:辞官。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
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1.族、昭、穆
族表示亲属关系。九族一般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
孙、玄孙。
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姓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分为“昭”“穆”,这是
周代宗法很特殊的一点。在宗庙、祭祀中始祖的牌位居中,昭位次在左,
穆位次在右。
2.大宗、小宗
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子孙是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
王位由嫡长子世袭,这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
宗,但在本国是大宗;其余子再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在本族又是大宗,
士和庶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大宗和小宗明确了嫡长子的至高地位,抑止了统治阶级的内讧,巩固了
世袭统治。
3.亲属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指正妻所生长子。妾生之子为庶子。
有关嫡庶,在宗法社会中是严格区分的。《公羊传》中说:“立嫡以长
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个原则,正妻所生长子有承袭资格,
而妾生的子即使年长,只要正妻有子,也不能承袭。嫡庶制可以避免引
起争端,但在古代杀嫡立庶的例子也是数见不鲜。
4.丧服
丧服是居丧的衣服,这里只选取一些简单介绍。
丧服分为五种,也叫“五服”: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sī)
麻。斩衰最重,是三年丧;齐衰仅次之,有三年、一年、三月之分;大
功是九个月的丧服;小功是五个月的丧服;缌麻是三个月的丧服。以上
丧服依制作由粗糙到精细划分,也表明亲疏远近关系。
历法
(一)历法
1.纪年法
(1)帝王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即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
年,依次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春秋、战国时,以诸侯纪年。如:
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
颇蔺相如列传》)
(2)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相搭配,一轮六十年。
(3)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始用年号。如:建元元年,崇祯十四年。
(4)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5)常用词 载,岁,春,秋,霜,期年,累年(年年)。如:
一卧东山三十春。四十余帝三百秋。客舍并州已十霜。
2.纪月法
一月:正月、端月(政,避秦始皇讳)。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
槐月。五月:榴月、蒲月。六月:荷月、伏月。七月:巧月。八月:桂
月。九月:菊月。十月:阳月、梅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腊月。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正月:立春 春天开始 二月:惊蜇 动物复苏
雨水 始降春雨 春分 春天过半
三月:清明 草木萌发 四月:立夏 夏天开始
谷雨 雨量始增 小满 麦粒饱满
五月:芒种 进入三夏 六月:小暑 炎热即至
夏至 盛夏始至 大暑 炎热至极
七月:立秋 秋天开始 八月:白露 夜始有露
处暑 炎热终止 秋分 秋天过半
九月:寒露 露水很凉 十月:立冬 冬天开始
霜降 开始降霜 小雪 开始降雪
十一月:大雪 雪量增多
十二月:小寒 寒冷将至
冬至 数九开始 大寒 寒冷之极
3.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元日:正月初一,拜年。
上元、元宵节:正月十五。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吃元
宵(汤圆),舞龙狮。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杜甫:“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春
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戌日,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戌日。古代农村往往在社
日聚会。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
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须禁火寒食。
清明:扫墓、踏青、插柳、寒食。古人常把清明与寒食联系起来。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为拯救屈原,竞渡,赛龙舟,包粽子。
七夕:七月初七,牛女相会。妇女向织女星穿针乞巧。
中秋:八月十五。团圆、赏月、吃月饼。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登高。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举行庙
会。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
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除夕:守岁。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
叫“除夕”。
古代地理
1.地区名
崤:崤山。
函:函谷关。
岱:泰山。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江表、江东、江左:长江以南地区。
关内、关中、关西、山西、三秦:函谷关以西地区。
关东、关外:函谷关以东地区。现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有时也
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
列传》)
河北(河内)、河南(河外):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地区。
要点2 掌握解题“两步骤”
步骤一:根据积累初步判断。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对选项做出初
步判断,排除明显错误选项。
步骤二:联系推断,排疑解难。首先,联系选文内容,综合相关信息,
推断疑难选项正误。其次,联系所学教材和历史知识,联想与疑难选项
相关的文化常识,类比推断正误。
例1 (2018课标Ⅰ卷)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
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
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
的谦让行为。
C
【参考答案】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
“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
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答案C。
例2 (2018课标Ⅱ卷)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
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
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
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
时均可指国都。
D
【参考答案】“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师”单用不
指京师,而是指“老师”或“军队”。故答案D。
例3 (2018课标Ⅲ卷)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
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
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
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
指皇帝印信。
C
【参考答案】C项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
的例子则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不合,在课文中,“令尹”
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可知此项解说错误。
二、文常巩固训练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
太宗、高宗等。
B.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主
管教务训导之职。
C.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如:帝辇、
凤辇。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帝王死曰崩,有爵位
的大官死曰薨。
B
“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副长官”理解有误。为国子学或国子
监的主管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授儒家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
至尊”“君临天下”等词语。
C.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
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C
“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错误,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
为可以授予官职之人。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
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
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
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C
“十里为一舍”错误,应是“三十里为一舍”。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内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
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文官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
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
敕、谕等。
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
褒有贬。
“‘丁内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错误,应该是遭逢母亲丧事。
A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兼任官职的意思。与之意义相同的还有“兼”“判”。
B.户部,是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负责全国税收、土地、户籍、接
待外宾等事务。
C.斛,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未满期而重新起用,称作“起
复”。也可以指降职或革职后重被起用。文中指的是第一个意思。
“接待外宾”错误,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
事宜。
B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因为在古代不同时
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B
7.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品级的官员称为品官,品官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等也不
同,以示尊卑。
B.省,指官署名。“省”有“禁中”的意思,尚书等官署设于禁中,
因而称为“省”。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长官为吏部尚书。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郊祀典礼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
的祭祀活动。
C
武官任免一般由兵部掌管。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均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秦而
完善于汉。
B.领,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署”“摄”“行”“迁”等类似。
文中指兼任较高职务。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
后形成制度。
D.三公,古代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后为虚衔。东汉以太尉、司徒、
司空为三公。
B
“迁”不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句中其他词语有别。“迁”是一个汉
字,本意是指迁指移动,搬换,转变,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古代称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题型三 分析综合题
一、客观题选择
分析综合客观题的七大比对角度
1.比对人物——防止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
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
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比对时间——防止时序错乱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乱。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
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识破
“时间错误”的陷阱。
3.比对地点——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
4.比对关键词——防止望文生义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把握。
5.比对添加内容——防止无中生有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
有或于文无据。
6.比对因果关系——防止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加
因果关系。
7.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防止以偏概全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
的陷阱。
例1 (2018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所害,芝襁
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
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
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
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
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
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
“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
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
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
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
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
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
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
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
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
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
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
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
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B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要按照七大比对要求去
训题做题。
【参考答案】B项“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
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此处属于地点概述错误,
故选B。
例2 (2018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
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
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
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
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
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
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
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
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
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
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
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
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
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
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荐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
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望。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
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
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D
【名师点拨】读懂课文,用选项内容从七个方面逐一比对,找出原文差
别最大的一句。
【参考答案】D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属增加部分,无中生有。“一
岁断狱,不过数十”可见比较清闲。
例3 (2018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纯礼宇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
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
“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
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
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料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
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
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
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
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
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
切以宽处之。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
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
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
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
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
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
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
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
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
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
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D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需要读懂内容,逐一比
对。
【参考答案】D A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范纯礼所说的“陵寝皆在邑境,
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一语,
据此可知该项表述正确。B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草场火,民情疑怖,守
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
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
以赎,命释其株连者”,同时要注意前文的“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一语,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自“以龙图阁直学
士知开封府”至“以不应为杖之,足矣”部分,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D项内容涉及文本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一句,
由此句可知该项表述错误:是王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
属于张冠李戴。
二、简答题
分析综合简答题
文言文分析概括简答题,是新考高增加的新题型,主要考查对内容要点
和文中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然
后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筛选相关的信息;最后将筛选出的信息以自己
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翻译原句。
例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
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
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
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
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
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
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
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
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
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
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
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
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
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
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
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
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
谋。爵除。
(节选《明史·陈德传》)
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请简要说明。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考生简要说明陈德
最后被削除爵位的原因。阅读并对最后一段中重要词语,如“追
坐”“被镌责”“通谋”等几个词的透彻理解,就能明白“爵位”被削
除的原因。“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
通谋”的句意是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
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由此可知,陈德最后被削除爵
位的原因:一因他是胡惟庸朋党而获罪;二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
三他与胡惟庸勾结合谋。
【参考答案】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
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所以爵位被削除。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
功曹,守郑县令。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
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
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
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
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
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
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彧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
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
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
是残一郡之民也。”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畿居郡
一月,以计縻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
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
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
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
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班下属县,举孝子、
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
犬豕,皆有章程。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
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
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
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
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杜畿在被太祖派遣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大军征剿?结合文章内容作
简要说明。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
需要仔细审题,例如本题“杜畿在被太祖派遣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
大军征剿?”然后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具体语句进行理解分析作答。
根据第二段,他所说的话来进行总结。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
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
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
民也。”句意为,杜畿说:“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决不是人人都想作
乱。现在如果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做好事也找不到带头的,就
一定会因为惧怕而服从卫固。卫固一旦消除后顾之忧,必然要拼死抵抗。
我们讨伐他如果不能取胜,四周的邻郡就会响应他,天下的变乱就平息
不了了。如果我们能够取胜,也是摧残一郡的百姓。”可以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河东郡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作乱,大兵压境,容易使人们
归附于卫固,反而消除了卫固的后顾之忧。
②用兵如果不能取胜,邻郡就会响应,天下就会大乱,难以平息,
③即使取胜,也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分析综合题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
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
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
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
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患政。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彦光
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
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
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
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
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
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
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
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
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
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
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徳
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
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
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
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
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D
D项,“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错,由文中“有好诤讼、
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可知梁彦光让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
坐到庭院中,并不是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2)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第一次,仁(宽)政,以静镇之;第二次,严政,发擿奸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
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
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
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
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
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
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
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
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
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
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
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
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
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
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
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
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
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
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
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
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
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
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C
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2)“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
臣”?请简要说明。
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
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题型四 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来分数稳定在10分。如果我们熟记
常考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得分也不难。
一、明确文言翻译三大得分点
(一)实词(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
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
解词语进行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二)虚词(思考译不译)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
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
(1)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焉”;
( 2 ) 现 代 汉 语 中 有 与 之 相 对 应 的 虚 词 进 行 互 换 的 。 如
“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
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夫”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别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
切不可强行译出。
(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
是关键。
五大文言句式:
1.判断句:……者,……也;……也;……者也;乃;为;则;非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一世之雄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富贵非吾愿
2.被动句:……于……;……见……;……见……于为;为……
所……;……为所……等。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若属皆且为所虏
感斯人言
3.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例:忌不自信。时不我待。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例:大王来何操?何以知之?
用“之”“唯……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夫晋,何厌之有?
(2)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数量词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3)状语后置:
动词+以+状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状语 月出于东山之上
形容词+于+状语 青于蓝
4.省略句
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
省略介词:沛公军(于)霸上。
省略兼语:遂命酒,使(之)快弹数曲。
5.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及其对译
(1)不亦……乎:不是……吗?不亦乐乎?
(2)何……为:还要……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为?
(3)其……乎:难道吗,大概吧。其皆出于此乎!
(4)得无……乎:恐怕……吧,莫非……吧。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
说赵太后》)
(5)无乃……乎:恐怕……吧。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6)何其,一何: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7)孰与,孰若,与……孰……:跟……比较,哪一个;哪里比得上。
(8)非……则……:不是……就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9)其……其……: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文言翻译常见七大误译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典型句例:
1.(2018课标Ⅲ卷)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误译:愚蠢的人在乡村野外什么也不了解,如果用叛逆遮住罪行,恐怕
辜负好生的德行。
正译:愚钝之人粗鄙无知,如果用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
生灵的仁德。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
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
(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第1句中的“村野”“蔽”古义分别为“粗鄙”“概括”;
今义为“乡村野外”“遮蔽、隐蔽”等。第2句中的“行李”,古义为
“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
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
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
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
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
《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
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典型句例:
1.(2018课标Ⅲ卷)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误译:正致力于前面的苛刻,还考虑不能全部弄尽,哪里有宽阔成为灾
难的呢。
正译:我正致力去除先前的苛严之政,还担忧未能尽除,哪里还有宽政
会成为祸患的呢。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
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
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1句中的“苛”“宽”译为“苛严之政”“宽政”,都应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
“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
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
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
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
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言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典型句例:
1.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
误译:阿哥潘因为自己的一百匹马充作驿站的车骑,用自己的一千口羊
代替百姓缴纳。
正译:阿哥潘用自己的一百匹马充作驿站的车骑,用自己的一千口羊代
替百姓缴纳。
2.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误译:他到了之后就招来逃亡的人,修复城郭堡垒,督促百姓种田养蚕
用它安抚他们,八十岁,死在任上。
正译:他到了之后就招来逃亡的人,修复城郭堡垒,督促百姓种田养蚕
来安抚他们,八十岁,死在任上。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
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
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第1、2句中的“以”依次为介词“用”、连词“而”,第
3句中“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
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
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典型句例:
1.(2018课标Ⅱ卷)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误译:老百姓思念他的恩德,给他建立祠堂在安阳的亭西,每次吃饭时
就敲打着船舷唱歌推荐他。
正译: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
乐歌咏而祭祀他。
2.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
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
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第1句在“为立祠”和“安阳亭西”间省略了介词“于”,
属于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补出来,并把“于安阳亭西”放在动词“立”
前面。
第2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
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
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
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
“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
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
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
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典型句例: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
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
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
(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
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
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
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
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
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
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
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典型句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
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
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
“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
“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
“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
文有“忘寝与食”一句,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
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
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误区七: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典型句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
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
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
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
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古代官职、地理、习俗等相关知识。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
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四、文言翻译巩固训练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
坐免。
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治理
才能。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
士。
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教诲开导了
他就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
良的人士。
3.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
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4.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