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13-【赢在高考】2021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新高考版)(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黄金卷13-【赢在高考】2021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新高考版)(解析版)

ID:583694

大小:64.1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黄金卷 13-【赢在高考·黄金 20 卷】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模拟卷 (新高考版)(解析版) 分值: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021·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月考) 材料一: 中国史书叙事有久远的传统,在叙述之范围、对象之抉择以及确保所叙之事的真实性品格等方面,都 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形成了史学特有的面貌。 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 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汉书》作者称司马迁“驰骋古今,博极群书”,《后汉书》 作者又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隋书·经籍志》作者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说明 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 之分。《左传》记事,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戌”为其要旨。司马迁概括《史记》的撰述范围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即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网络历史变迁,在整体史的背景下揭示出人事 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班固《汉书》意在包举一代史事,故其所叙之“事”皆围绕皇朝统治的方方面面展 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申言“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凡此,皆表明史家 主体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史书叙事的范围。 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于卷首明确提出“立典有五志”论, 意在通过达道义、彰法式、道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五个方面,写出“天人之际”和“事物之宜”。东晋 史家常璩、干宝两人深受荀悦影响,前者提出“书契有五善”并撰成《华阳国志》,后者提出“五志”并撰 成《晋纪》。刘知几撰《史通·书事》篇,从荀悦和干宝关于“立典有五志”的论述展开,进一步讨论了史 学家应如何确立史书内容的问题。刘氏认为,荀、干二人所论“盖记言之所网络,书事之所总括”,但难 免有所未尽。于是,他尝试在荀、干之论的基础上,“广以三科,用增前目”,这三科分别是:叙沿革、 明罪恶、旌怪异。这些观点,无疑把前人关于“书事之体”的讨论扩充、深化了。如果说《史通·叙事》 篇着重从什么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叙什 么”的问题。 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 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材料二: 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记·刺客列传》 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由于该篇所叙曹沫、豫让、荆轲 等五刺客事迹跌宕起伏,世多传闻,于是太史公根据公孙季功、董生、夏无且的说法,判定荆轲刺秦故事 中的是与非,在叙述荆轲刺秦一事时未取传言中类似“天雨粟,马生角”“荆轲伤秦王”等不可信的情节。 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于战事往往“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原貌难寻,若史 家照本详叙,则易致抵牾,失于事实,固李延寿合南北史事于一书,便不详书南北交涉处,宁肯略去一些 细节,也不愿与事实有违。可见,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撰史者当反复思忖、多方考订方可下 笔。 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 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唐人刘知几称“《史记》者, 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屈细事”,在皇朝史中,国之大事是本纪的重点,人物功过则是列传的焦点,如此 方可显隐有道,洪纤靡失。 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唐顺宗永贞 元年九月初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离世,按报送制度,史馆于是月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于国 史,不载其事迹。对此,史臣路随立议指出:“凡功名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诚者,虽富贵人,第书 其卒而已。”在这个标尺之下,不能建立功名之人,虽位列将相、爵通于侯亦不立传;立节、养德、出奇、 守道之人,虽终身匹夫亦能与管、晏同列,传事迹于后世。在路随之前,韩愈的门生李翱就发出了以“功 德”为修史标准的倡议。李翱、路随提倡以“功德”为尺立传入史,使富贵者能有所屈,贫贱者亦能有所 伸。可见,史书为何人立传,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关系着史学教化功能的问题,体现出撰述者对全 局和个体之关系的把握。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的恢宏与细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屈细事”“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等科目即是 证明。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标准各异,自《史记》各有探索,遵循宏大叙事、求真精神、信史原则而忽略细微之 处。 C.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为何人立传,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 划。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宏大气象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史家对于史书理论性的探讨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后代史家继其学说得以延续 与发展。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叙什么,二是怎么叙。前者常常受史家主体思想倾向 的影响。 C.中国古代史书为人物立传,有王侯将相可书,也有匹夫贫贱者可叙,李翱、路随认为主要取决于其人是 否具有“功德”。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思考全局、综合考量,更是一个教化功能问题,需要确立标 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属于“史书范围”的一项是( )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戌 B.盖记言之所网络,书事之所总括 C.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D.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中国古代史书叙事具有的特点。 5.请指出材料一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答案】 1.A 2.A 3.C 4.叙事范围广、叙事恢弘和细微兼备、叙事有选择标准 5.材料一谈论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一是与史家见识、主观趣味 有关,二是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化对史家产生影响,最后作结。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忽略细微之处”说法有误,原文为“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 越应紧握事实”“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细微之处”不是忽略而是应谨慎对待。 C.“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划”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为“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 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 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可知“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 规划”是要求不是原因。 D.“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开创”说法不当,原文为“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 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说法不当,原文为“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 探讨。荀悦写《汉纪》……”,前人已有探讨,不是从荀悦开始。 故选 A。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原文为“《史记•刺客列传》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表现的是中国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是读者的感受,不 是“史书范围”。 故选 C。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隋书•经籍志》作者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说明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 容之丰富”可知叙事范围广、叙事恢弘。 由“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书叙事越到细 节处,越须谨慎”可知具有细微兼备的特点。 由“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 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 可知叙事有选择标准。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由“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 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可知材料一谈论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 由“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 之分”可知作者从史家见识、主观趣味的角度展开论述。 由“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可知作者从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化对史家产生的影响角 度展开论述。 由“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 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可知作者最后作结,即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 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2020·宜章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 相识成都细雨中 彭志强 ①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展,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 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后的成都。现在, 我终于可以去亲眼看一看《春夜喜雨》传诵千年之后的成都,那里是否还下着诗意绵绵的雨,是否还开着 娇美红艳的花,是否还留有浣花溪水环抱的草堂茅屋。 ②那年秋天,达成铁路还未开通,成南高速公路也还未开工,我只能选择走一条碎石公路。清晨六点 出发,坐八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一路颠簸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幸运的是,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 面而来的第一个成都表情,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 ③从北门的汽车站到东郊的师大校园,一路上,我终于真正见识了成都的雨。尽管是秋雨,却也是软 绵绵的,街道上就像铺了一匹淡青色蜀锦。车上不时有人抱怨雨下个不停,我却不觉烦闷,目光一直向窗 外搜寻。那时的二环路外多是农田与低矮瓦房,它们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醒目。一条由北向东的婉蜒沙 河很有辨识度,几乎就是一条联结城乡的纽带。 ④到了师大狮子山校区,雨渐渐小了。报到之后,我便赶去瞻仰心心念念多年的杜甫草堂,至今,我 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 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定了两件事:一是 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在成都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⑤于是,大学四年,只要有空,特别是雨天,我都会待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或者浣花溪一带。春天, 我会静坐于茅屋里听春雨,想象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温馨画面,直到傍晚草堂闭馆才依依不 舍地离去。盛夏,各色花朵沿着草堂的红墙开出一条花径,回应着杜甫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 始为君开”。我尤其喜欢雨后的这条花径,从花径尽头的草堂影壁往茅屋方向漫步,掩映在花丛下的两道 红墙湿漉漉的,更有诗的意境。秋天,草堂藏经楼后院那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会落满一地金黄色的银杏叶, 仿佛是一地金黄色的雨。到了冬天,雨化成雪,从天而降。成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 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紧地连在一起。 ⑥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对成都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雨渐渐忽略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已无心看风景。 不知不觉间,我差不多有十多年不再去草堂,也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年。为生活而奔走的汗水流出来时, 也顺带把内心的诗意和对雨的向往一并带走了。 ⑦直到 2014 年春天,还是一个雨天,一位外地朋友非要拽着我陪他去参观杜甫草堂。在草堂,在雨中, 我给他讲解杜甫在成都写的那些经典诗歌。他觉得我很懂杜甫,劝我重断提笔写作,重拾诗歌。他指了指 茅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 ⑧后来重返文学之路,我想,是被这位外地朋友说服的,还是被那天细雨的呼唤喊醒的?从那以后, 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杜甫生平, 写了一本杜甫诗传,向诗圣致敬。 ⑨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 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 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 学故事里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09 月 02 日第 20 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到“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者人生的巨大改变,暗示了读书 的重要性。 B.作者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不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也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变化。 C.杜甫在文中多次被提及,他既是作者向往成都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文学道路上的精神榜样。” D.作者的外地朋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既是对杜甫的赞扬,也是借杜甫对作 者的一种劝勉和激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十九岁那年”开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成都之美,融诗情与美景于一体,构思巧妙,真 挚动人。 B.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在草堂里看到的景色之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 诗意。 C.文章在结尾处提到《春夜喜雨》一诗,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抒发 自己对成都、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清新动人,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雨中成都的美景。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9.文章以“相识成都细雨中”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6.A 7.D 8.①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作丝线,运用拟人的手法。②生动形象。表现了雨水的细密绵长以及被细雨淋 湿之后花草的亮丽鲜艳。③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草堂茅屋和成都细雨的喜爱之情。 9.①细雨,作者行文的线索。“细雨蒙蒙的清晨”收到录取通知书,“绵绵”细雨中来到大学校园,大学 四年成都一年四季的雨把我跟成都紧紧连在一起,重返文学之路后跟着成都的雨开始重新写作。②在雨中, 作者了解了成都这座城。作者因为雨而向往成都,又在雨中第一次来到成都,在雨中作者对成都的了解逐 渐加深,从而爱上了成都,爱上了成都的雨。③在雨中,作者在成都找到了诗意,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学之 梦。《春夜喜雨》一诗激发了我对文学、对诗歌的热情,成都的雨又坚定了我对文学的追求。在因为生活的 繁杂放弃文学之后,又是成都的雨让我重拾文学之梦,重新开始写作。 【分析】 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 项,“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无中生有,“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者人 生的巨大改变,并没有“暗示读书重要性”的作用。 故选 A。 7. 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项,“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有误,文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 故选 D。 8.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 赏析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从手法上分析,该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细雨”比作“丝线”,写出了雨水小且细密的特点;“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把每 一寸花草绣得锃亮”中,作者用“缝”和“绣”两个动作将细雨拟人化,将它塑造成了一个心灵手巧的绣 女的形象。从内容上看,该句的写作对象是“细雨”,“丝线细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着重 表现雨水细密绵长的特点,“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形象的描绘出了雨后花草的鲜艳明亮。从情感上看, 作者描绘的是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看到的情景,他将眼前的景色描写的如此明亮美丽,饱含深情,表达了 作者对草堂茅屋和成都细雨的喜爱之情。 9.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 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 构思路。首先,标题中的“细雨”贯穿文章始末,是全文的线索:“一个细雨蒙蒙的清展,我意外地收到 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第一个成都表情, 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成 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紧地连在一起”,“从那以后,跟 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文中的相关内容都与成都的“细雨” 有关,故标题是线索。其次,由文中“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 后的成都”“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可知,雨是 作者想往成都、了解成都、爱上成都的主要原因。第三,由文中“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 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 在成都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可知,成都的细雨让作者的文学梦想萌芽,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由文中“从 那以后,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 杜甫生平,写了一本杜甫诗传,向诗圣致敬”可知,作者曾经为了生活而奔走忙碌,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 年,但成都的雨让作者又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又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找回了自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2020·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 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巢刺王①者不自安,往往思乱。徵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 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徵与其副谋曰: “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 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后帝尝于酒中曰:“魏徵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 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 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 非稷②所以事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媢③之,毁短百为。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 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 停叔玉④昏.,而仆所为碑,其家衰矣。 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帝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 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基,复立碑,恩礼加焉。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巢刺王李元吉。②稷:舜帝的贤臣。③媢:嫉妒。④叔玉:魏徵之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 帝心者/ B.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 帝心者/ C.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 帝心者/ D.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 帝心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他任用贤臣,善于纳谏,使国力强盛,开创“贞观之治”。 B.昏.,同“婚”,指婚姻,古代姻亲关系中,男方父亲称“婚”,女方父亲称“姻”。 C.行在..,是“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D.少牢..,古代祭祀用羊、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上低于太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徵年少不幸,但志向高远。他幼年丧父,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不以经营资产为意,而是胸怀大志, 不断学习,通晓诗书术数,后来辅佐太子李建成。 B.魏徵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隐太子李建成的河北旧部人心不稳,魏徵向太宗建议通过显示公心消除祸 患,并在前往安抚的途中释放了两名太子旧部。 C.魏徵做事坚持原则。在太宗不听从自己建议的情况下,对皇帝的话总是不马上赞同,对此太宗曾提出疑 问,魏徵回答是因为担心自己立即赞同,皇帝会匆忙行事。 D.太宗对魏徵的态度有过改变。魏徵死后,太宗痛感思念,但嫉妒魏徵者不断诋毁,太宗施加了一系列惩 罚,而辽东战役失败后,太宗又想起魏徵,并施加恩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舜也。 (2)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 14.魏徵进谏有道,知进知退,请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0.C 11.B 12.D 13.(1)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将来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事后陈说”,这不是稷用来侍奉舜的做法。 (2)等到杜正伦因为犯法被罢官,侯君集因为谋道被杀后,小人便指责魏徵曾阿附恶党。 14.①“知进”,指魏徵能够审时度势向皇上进谏。皇帝把他带到内室向他咨访天下政事,魏征也自认为 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②“知退”,指魏徵能够审时度势。当他进谏而皇帝 不接纳时,他就闭口不言。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魏徵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一天比一天更亲近他,有时请他到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徵 也自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 宗之意。 “或”意思是“有时”,做“引”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 B、D 项;“凡二百余”是“奏”的定语,不能 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C。 11.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 项,“男方父亲称‘婚’,女方父亲称‘姻’”错误,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故选 B。 12.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 项,“辽东战役失败后”错误,原文是“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帝怅然 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因此应是在辽东战役胜利后。 故选 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面,当面;方,将;乃,是;所以,用来……的(做法)。(2)及,等到;坐,因…… 犯罪;诛,被杀;阿党,阿附恶党或结党或(做)徇私偏袒的事。 14.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干中“有道”,就是有方法,具体就是“知进知退”。“进”就是知无不言;“退”就是不强求。因此 考生只要指出哪些地方体现“知进”,哪些地方体现“知退”就可以了。 体现“知进”的地方是“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 不剀切当帝心者”,魏徵认为太宗对他的赏识是“不世之遇”,因此“展尽底蕴无所隐”,说尽心中想法 而毫无隐讳。这是体现其“知进”之处。 体现“知退”的地方是太宗一次醉酒,说“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魏徵说“臣以 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舜也”,可见 魏徵能够审时度势,当他进谏而皇帝不接纳时,他就闭口不言。这是体现他“知退”之处。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 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徵,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幼年丧父,生活穷困潦倒,他放弃资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通晓诗 书术数。太宗即位,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加封他钜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一向侍奉隐太子与巢刺王的 人自觉不安,常常想着叛乱。魏徵禀告太宗说:“不示以至公之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 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魏徵在路上遇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解进京,魏徵和副使商议 说:“正好皇上已经下诏,旧太子宫廷与官署旧部一律释放,现又捕送志安等人,谁能没有疑心呢?”就 放了志安等人而后奏报朝廷。魏徵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一天比一天更亲近他,有时请他到卧室,询问 天下之事。魏徵也自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 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被授予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 后来,太宗曾经在酒席上说:“魏徵侍奉隐太子、巢刺王时,的确可恨,我能抛弃旧怨,任用才士, 无愧于古人。但魏徵每次进谏,如果我不听从,我发话时他总不立即回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徵说:“我 认为事情不妥,就进谏;如果您不听从而我马上就回应,恐怕您就会施行了。”太宗说:“只管当即答应, 等待别的时机陈说,难道不行吗?”魏微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过后又有话说。’ 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将来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事后陈说’,这不是稷用来侍奉舜的做法。”太宗大笑 道:“人说魏征举止怠慢,我只看到他姿态美好!”。 魏徵逝世后,太宗思念不止,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徵。听说此事的人嫉妒魏徵, 百般诋毁他。魏徵曾经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有才干能担任宰相,等到杜正伦因为犯法被罢官,侯君集因为 谋逆被杀后,小人便指责魏徵曾阿附恶党;又说魏徵曾记下前后谏争之言,给史官褚遂良观看。太宗因此 更加不高兴,便停止叔玉的婚事,推倒为魏征所立的石碑,魏徵家逐渐衰落。 辽东战役,高丽、靺鞨进犯,李勣等人尽力死战方才破敌。人军返还后,太宗惆怅地说:“魏徵如果 健在的话,我能有这次行动吗?”立即征召其家属前往行宫,赏赐慰劳其妻子儿女,用少牢祭祀魏徵之墓, 重新树立石碑,恩礼更加深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2020·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高二月考) 送沈记室夜别 范云①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意②我,折桂方思君。 (注)①范云,南北朝人,父范抗在郢府任职,范云随侍其侧,与记室参军沈约交好。②意,通“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清丽之笔点明送行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 B.颔联写出两地相思之怨愁,也以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点明二人心灵之相通。 C.颈联前句写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后句以对别后寂寥旅程的想象表达离情。 D.尾联运用拟人,写扪萝正在思念我,折桂正在思念你,既表达离别之意,也暗含高洁之情。 16.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指明并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想象(或虚实结合)。②首联实写离别情景外;颔联“两乡怨”“千里分” 想象别后两人分隔两地,各自对月相思;颈联“霜猿行独闻”想象友人旅途中的寂寥孤苦;尾联“扪萝正 意我”也是想象友人思念自己 【分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 D 项,“尾联运用拟人,写扪萝正在思念我,折桂正在思念你”错误,此处不是拟人手法,而是诗人设想 离别后,自己折桂时会思念友人,友人扪萝时也在思念自己,意思是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 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是虚实结合、主客对写法。 故选 D。 16.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 其水的芳香,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这两句 实写离别之景。 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本句想象离别后 二人各自思念对方的情景,是虚写。 “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一为回 忆,一为设想未来,也是虚写。 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 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想象分别后对方思念自己,自己思 念对方的情景,仍是虚写。 因此本诗最突出的手法特点是想象虚写,或虚实结合。 【点睛】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2020·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古人望月抒怀常得佳句。“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表达一种美好的期待,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与其祝愿之情相近、意境更为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娟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紧扣“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情境,可知答案。注意“雄姿”的写法。 (2)紧扣“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情境,可知答案。注意“峥嵘”“稠”的写法。 (3)紧扣“明月”“千里与君同”“美好的期待”等情境,可知答案。注意“婵娟”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期末)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 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 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 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 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 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8.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的逗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B.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C.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D.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赏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也都很少听到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8.C 19.句中把公寓时代的台北比作黑白的默片,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没有瓦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虫 鸣的台北,和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默片相似;没有树的的台北,在色彩上与没有颜色的黑白片相似。 20.原文用并列的短句,形式整齐,更能突出没有树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和虫鸣的音乐之美,强调了作 者心中的遗憾;原文采用叠词来形容鸟声、蛙声和虫鸣,更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分析】 18.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 C 与例句都是都是抒情的需要,要延长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A 句是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B 句是谓语与 宾语之间的停顿,D 是状语提前而需要停顿。 故选 C。 19.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画线句是“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首先找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结合上文“”“七十年代的 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 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的韵里找”,可知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公寓时代的台北”, 喻体是“黑白的默片”;二者的相似点,结合“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 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鸟 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树也砍光了,那月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 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可知,没有瓦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虫 鸣的台北,和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默片相似;没有树的的台北,在色彩上与没有颜色的黑白片相似。 20.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是“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改句是“那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 也都很少听到了”。二者的区别首先在句式上,原句“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也……”,用并列的 短句,形式整齐,“减了”“沉了”“减了”,更能突出没有树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和虫鸣的音乐之美, 强调了作者心中的遗憾;其次,原文有拟声词和叠音词,“啾啾”形容鸟声,“咯咯”形容蛙声,“唧唧” 形容虫鸣,更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1.(2020·湖北黄冈市·高三月考)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田铺大湾是一个有着 600 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①村里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②房屋差不多全是清一 色的土墙黛瓦,别有风情,③像这样“藏在深山无人识”的村庄全县有几十处。③我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 抓手,以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⑤先后实施了两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⑥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变成了古朴整 洁的美丽乡村,⑦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⑧年创旅游综合收入增加了 850 多万元左右。⑨田铺大坊的 经验告诉我们:⑩生态环境的好坏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1)语句: 修改为: (2)语句: 修改为: (3)语句: 修改为: (4)语句: 修改为: 【答案】(1)语句:②修改为:房屋是清一色的土墙黛瓦。 (2)语句:⑤修改为:先后实施了两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3)语句:⑧修改为:年创旅游综合收入增加了 8500 多万元。 (4)语句:⑩修改为: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全是”与“清一色”语意重复,“差不多”与“全是清一色”矛盾,应去掉“差不多全是”。 ⑤句,成分残缺,“实施” 缺宾语中心语,需要加上“行动计划”。 ⑧句,不合逻辑,年创旅游综合收入“增加了 8500 多万元左右”,“多” 后面不能用“左右”,可删去 “多”或“左右”。 ⑩句,搭配不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一面对两面,应改为“良好生 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22.(2020·辽宁朝阳市·一尺和育英高级中学高三期中)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 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 面对病毒的入侵,如何加强人体的“防御力量”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分 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上海大学魏滨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细胞内的 7 脱氢胆固醇还原酶下调机体先 天免疫抗病毒感染的功能与机制,阻断这个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卫士”——巨噬细胞来清除寨 卡病毒、流感病毒、疤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战斗力”。该研究为抵抗新发或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提供了 新型药物靶点,将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在线发表,相关发 明已申请专利。 【答案】①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大学合作研究,发现阻断 7 脱氢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疫 力。②该研究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③论文已在线发表,发明已申请专利。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道题可采用先查找关键句,再删减次要信息,最后连缀成简洁流畅的句子。注意有字数限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上海大学魏滨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细胞内的 7 脱氢胆固醇还 原酶下调机体先天免疫抗病毒感染的功能与机制,阻断这个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卫士’——巨 噬细胞来清除寨卡病毒、流感病毒、疤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战斗力’”概括为:国科学院与上海大学合 作研究,发现阻断 7 脱氢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 “该研究为抵抗新发或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提供了新型药物靶点,将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概括 为:研究有助于开发抗病毒感染的新药。 “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在线发表,相关发明已申请专利”概括为:论文已在线发表,发明 已申请专利。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2020·东莞市光明中学高二期中) 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 自己前进的路径, 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作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生, 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 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 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为“致远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就“人生是 否 需要设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给自己的春天设计一个未来 同学们: 你们好!我认为人生需要设计,我演讲的题目是《给自己的春天设计一个未来》。 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想,一句春暖花开的承诺,一身瘦马短剑的行袍,一场千里之外的邂逅。扬起理想 的大旗,怀揣着希望上路,而我要在上路之前,把自己的行程设计到云霄深处,铺展到光的天边,给自己 的春天设计一个明亮的未来。 在这一张恢宏的人生蓝图上,那个执著的梦要永远旁若无人的稳居高处,守住心的渴望,这个梦就是 人生设计的精魂。大器的愚公,将自己的梦设计到天山那端,辟山开路将一代家族引向宽广世界;执著的 精卫将自己的梦想设计到海的深处,一簇青枝一枚鹅卵,矢志不忘填海救父的夙愿;坚韧的徐霞客将自己 的梦设计到秀美山河,一生行一路,携着高山的清风和日出的霞光,风尘仆仆却将梦想亲手点亮。 为了千里之外与成功的一场邂逅,我们要设计曲折蜿蜒的行程。在设计之中要有雨露多变的四季,风 云变幻的晨昏,激荡起伏的长路,还有一束光芒四射的星光。李时珍的设计,就是一生之种草采草写草, 攀山走岩遍尝百草,以一部开先河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人生之旅;司马迁的设计,就是一生只写一部史 书,忍辱负重隐忍苟活,最终以一卷荡气回肠的史家之绝唱为自己的篇章画上完美句号;玄奘的设计就是 一生只取一部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伴着青卷古灯立地成佛,一路坎坷化成一缕尘烟,包裹住芸 芸众生传颂不息。 人生就像是过眼云烟,就像是川流不息的小河,短暂而又急促。而人就像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经 过人生的淬炼,造就了每个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英雄,希望自己是大侠,希望自己是仙女, 拥有万人敬仰,而我却希望自己有着别样风格。 对于未来,要有美好的憧憬。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必须设计好奋斗的目标,然后为着这个目标去努 力拼搏。就像苍鹰,从一出生起,它们就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展翅高飞。所以它们开始不断的练习飞行, 从不敢飞高到敢于尝试,终于有一天,鹰妈妈把它们领到悬崖边上,它们为了生存,只有选择奋力高飞, 于是,它们成功地实现了自己搏击长空的梦想。 我们都想获得成功。但是,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想去哪 里、想成为什么人有一个毫不动摇的理想,成功才有可能实现。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伟人都是早早的立 下了志向。远大坚定的理想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你走向成功,让成功离自己越来越近。 一个人的志向的确能够决定这个人的未来。达尔文 9 岁时对他父亲说: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 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而当时的他在老师眼里不过是个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的学生。可 是,达尔文却为了这个梦想一直努力着。终于在 1859 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 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摧毁了神造论。他自己最终也成为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歌德说过:“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熄,弱者遇风即灭。这盏灯,就是理想。16 岁的毛泽东第 一次离开家乡去读书,临行前,就作诗一首以铭其心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 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彰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此后的 20 多年里他不断地努力,经历了一场 场血雨腥风的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成功需要一个理想。 给自己的春天设计一个未来,需要不断修正,同时要坚持不懈。只有自己才是这场设计唯一的参与者 与执行者,虽无人知晓,到结束却能收获五彩人生。或许会走不少弯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修正。或许会 疲倦于挣扎沉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巴尔扎克曾债台高筑,安徒生受尽人生冷暖,林肯曾在社会底 层摸爬滚打,梵高潦倒一生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对自己设计的未来坚定不移,他们的目光淡 定从容,他们的身躯倔强坚挺,最后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赢了。用自己的艰辛努力为自己设计了一场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 踏一路金风花雨,摇一路驼铃声声,采一路兰芷芳菲,唱一路高歌不倒,努力实践自己的设计,终会 用成功花束在腰间打上漂亮的结,结上飞出朵朵流苏,飞出春天里最明亮的幸福! 谢谢大家。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 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 新出现的题型。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 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 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 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本题,材料中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需要设计,一种则反之。 给的任务是: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为“致远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就“人生是否需要 设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可见,呈现方式是演讲稿。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一些基本要求。 态度必须明确,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即可。 [立意] 1、给自己的春天设计一个未来 2、有设计的人生更光明 3、多彩人生,何须设计? 4、人生路漫漫,设计花艳艳 5、我喜欢一眼看不到头的人生 [素材] 1、昨天你撒下一粒树种,今天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棵参天大树,你欣喜,你满足,因为这棵大树完全按照 你的设计成长。你成功了。昨天你埋下一粒花种,今天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株鲜绿的小草,你失望,失望的 是你没有看到鲜花的妩媚,你高兴,高兴的是小草带给了你如春的绿意。你也是成功者。 2、人生的道路不在于你怎样设计,而在于你怎样去走,不在于豪言壮语,而在于你怎样行动。人生的道路 千万条,巧用你的设计,为你的设计努力,同时又不拘泥于你的设计,你就会获得精彩人生。 3、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人生的轨道不是那么固定,那么完美。那么固定,那么美,反而让生命失去了色 彩。”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也为自己初设了人生,位居官场,兼济天下,但官场的黑 暗怎容得下他的“人生设计”,于是他修改了自己人生的计划,躬耕东坡,淡泊人生,然而不就是在这一 守一动中,他创造了始料不及的另一片天吗?豪放的诗词铭刻了他豪放的人生…… 5、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生命也没有固定的法则,只要努力去经营人生,即使“设计”没有 实现,我们同样会创造另一片更美的天……巍峨之巅,一定得沿着一条蹊径才能抵达吗……成功人生,一 定得沿设计的轨道而行吗…… [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大致一样。 开头 演讲的开头,也叫开场白。 例文的第一段就属于开场白部分。有问好语,有对自己演讲题目的介绍。 主体 演讲稿在开头后要迅速转入主体,这是演讲的正文和核心部分,也是演讲稿的高潮所在,能否写好,直接 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 例文中作者说“对于未来,要有美好的憧憬。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必须设计好奋斗的目标,然后为着这 个目标去努力拼搏。”强调设计人生的重要性,并要为这个设计去努力。 又说“一个人的志向的确能够决定这个人的未来”,这是讲志向的作用。 “给自己的春天设计一个未来,需要不断修正,同时要坚持不懈。”这是更进一层,人生不仅要有设计, 而且要在前进的途中不断修正,才能有完满的人生。 结尾 结尾时演讲内容的自然结尾,是演讲稿的有机组成部分。例文的结尾非常简洁,只用了“谢谢大家”四字, 表明演讲结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