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分三维强化训练卷
19 趋势预测卷之学科交叉主题训练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历史和文学都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这是文学与历史深层的契合点。对历史的表征和对历史的
判断构成文学与历史关系的两个层次。但是文学对历史的表征与判断不限于历史学的对象,还涵盖了民族
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文学提供了实是人生、应是人生、虚拟人生的多重图景,蕴含了对文学是什么和人
是什么的双重思考,包含了文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张力与矛盾,这是文学对历史的突破与超越,也是文学
的永恒魅力所在。文学批评中的“文(诗)史互证”把文学的可能世界纳入现实世界的框架内进行对照比
勘,对文学研究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
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
行表征、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
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
性。实际上,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确有自己的叙事特征与文体风格。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
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
述语调。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
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
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
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
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
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
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
是虚拟的。历史并未在时间中消失,恰恰是叙述赋予混沌的历史以我们所熟悉的形貌。历史可以做到认识
论与本体论二者合一,因为在历史书写中表现与被表现者同时到场,因而历史具有建构性。所有历史阐释
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无法比较、批评和判断。
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
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
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
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
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
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
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
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
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
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
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
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
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
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
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
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
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
材料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
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迭,向来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无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民间演绎的传说,
我们都能从中窥到历史真实而有趣的一面。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的新作《N 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收录了 11 篇小说,讲述国王们的故事,却不
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正史”中那些位高权重荣耀无比的国王,作者把他们从宝座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又
一个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国王有一些有历史依据(比如李煜亡国的故事),有一些是作者的想象或“重构”。11 篇自成
故事,却又仿佛可在各篇章中找到彼此的身影,好似勾画了各自雄踞一方的地图,作者借助想象,以文学
虚构抵达“历史真相”。
荒诞性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特点。书中多次提到国王们的噩梦,那些梦境纷繁怪诞,令人恐惧战栗。正
因这些噩梦持续不断的困扰折磨,才使国王们有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们或放弃万里江山隐遁山门,
或找替身来管理庞大的帝国,最终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些怪异荒诞的举动,让我们看到处于权力巅
峰的国王们貌似强大的外表之下深深隐藏着的怯懦和阴暗。梦境的吊诡与现实的离奇行为,使得整部作品
弥漫着一种浓重的荒诞气息。
语言唯美是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书中描写古代国王们为了开疆拓土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挣扎,阅
读起来并不艰涩难懂,行文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这得益于这部小说典雅生动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描
写,在不厌其烦的铺陈中,体现出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艺术的技巧。
“李浩的写作,有意识地与当下各种汹涌的文学潮流拉开距离,宁愿冒险走上一条偏僻艰辛的道路……”
确实如此,《N 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就是在作者竭力营造的虚实相间的氛围中,抵达历史的真相、人性的
真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具有相似性,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
B.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C.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D.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B.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C.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D.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B.“三吏”“三别”被视为对唐代由盛转衰时期民众生活疾苦的忠实纪录。
C.《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D.《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1.D 2.A 3.C
4.①开篇提出论点。首段提出:“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接下来文章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②论据充分,真实可靠。例如文中论据:用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
所勾画的传奇女子柳如是来说明历史的情感性③论证具有完整性,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等手法。
5.①都具有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但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
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②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
③小说常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有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④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
及认知属性。⑤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分析】
1.A.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第五段“叙事性、想象性与
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可知正确。B.由材料
一第五段“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可知正确。C.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文学和历史作
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可知正确。D.“文学创作不能形成……”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说“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文学又有解构
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由此可知,应该是可以形成的。故选 D。
2.B.“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文
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C.“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错误,材
料一第七段说的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选项
缺少了“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前提。D.“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
起”错误,材料一第六段说的是“文学……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
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故选 A。
3.材料二阐述的是“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观点是“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
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ABD 三项都可以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 C.“《雷雨》
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没有涉及历史,所以不能作
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 C。
4.由题干来看,本题是针对材料一设题,问的是“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论证上的特点主要包括论证结构
和论证方法。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共有七段文字,由出处《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
的关系》可知,材料一论证的中心话题是“文学和历史的关系”,第一段分别阐释“文学”和“历史”,
第二段开头一句“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直接提出观点,这两
段是提出观点,从第三段开始,第三段开头说“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由此可知,下面围绕第二段的观点句展开具体论证。从论证方法角度来看,如第三段“比如托克维尔的《旧
制度与大革命》在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
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由“比如”可知,这使用举例论证;如第四段“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
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是引用论证。
从所用论据的角度来看,如第四段“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
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
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这里所用论证真实可靠,充分证明历史的情感性。
5.材料一第三段“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
通之处是叙事性”和第四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可见历史和文学都有叙事
性、想象性和情感性,接着再第五段指出“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
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可见虽然二者都有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但又有区别,对
于文学是整体、必备的,对于历史是次要附属的。
材料一第七段集中阐述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其次”“再次”“此外”等词语提示考生,第
七段应该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
件”,这是第二点;如“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
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这是第三点;如“再
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
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这是第四点;如“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
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第五点。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陇上行
于坚
大年初二,我们一干人去陇上,四下漫游。
这是一个失传的时代。“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比如陇上,如今还有几个人知道这
不是一道田埂,而是泛指?我一直向往着“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我以为,“车辚辚,马萧萧”“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些场面肯定是不会有的了。西安古迹众多,游人如织,令我麻木。景点就像古
董商店,都是些模特一般的死东西,看不出什么感觉。有一座寺庙,土头土脸的,在哪里已经忘了,藏在
几棵老树间,青砖灰瓦,传出的诵经声像蝉鸣。在唐朝,大约蝉也是这样鸣的吧,没有丝毫的表演性。进
去时,一行青衣僧人正排着队从经堂里出来,去绕着槐树走,都是生机勃勃的小伙子。大雄宝殿里有张桌
子,桌面摆着一本外语书,旁边有个本子,上面歪歪斜斜写着简化潦草的汉字和拼音——正在练习翻译嘛。
心头一亮,玄奘译经处,落叶满长安。唐朝活着呐,它只是在我们以为它不该在的那里。那么伟大辉煌的
唐,怎么能在这种简陋之处呢?
朋友曾带我去找渭水,最后看见一处流着脓的水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呵!我念叨了一下
午,我还以为李白杜甫写过的东西都是圣迹,被供着呢!
我带着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去吃羊肉泡馍,进店坐下,几个白生生的馍就端上来,说时迟那时快,朋
友已经捉住一馍,咬将下去,我赶紧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只好停下来。无论在路上如何紧赶
慢赶,从高速公路来,坐喷气式飞机来,进了羊肉泡馍店,你就必须按照古老的时间,慢下来,而且越慢
呢,你那碗羊肉泡馍才吃得越到位。
我一直把从长安传到西安的羊肉泡馍看成日常生活中一个“慢的仪式”,此类仪式组成了昔日中国社
会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生活的意义就是现在、此时此地;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远方。麦当
劳的吃法,是为了让你赶路,麦当劳怎么吃也是快的意思。馍的意思却是慢,这就是生活的味道。为什么
中国把“吃”吃出了独特的“道”,因为中国人对存在的理解不同。今日西方那些最前卫的智慧倒是已经
有些要慢下来的意思。前几日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他写道:“跑步的人与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
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
到自身与岁月。”怎么不说散步呢?他的说法颇有魏晋风度,嵇康、阮籍之流骑在马上还嫌快,要坐在牛
车上看风景。在当下追求快节奏的中国,这可不是什么前卫,而是“需要抛弃的传统思想”。
我几次进西安都是坐火车,直到 2002 年夏天才是坐飞机去的。从机场进城要从平原上穿过,就是“乐
游原上望昭陵”的那个原,差不多吧。汽车跑起来,一马平川,长安——而不是西安——在我的视野里出
现了,在当代这种文化语境里面,长安是很难看见的,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看不见长安了。时代的列车总是
向前,向前,再向前。只有少数人侥幸停下来。忽然发现在西安市水泥群的外面,黄土蒙蒙的郊原上蹲着
一座座金字塔式的山包,但并没有金字塔那种逼人仰视的气势,那种凌厉、精确。山包其貌不扬、敦实、
素朴、轮廓模糊、荒芜。
“是什么?”
“皇陵。”
哦,我的天,每一座山包下面,都埋着一位皇帝。
古原,灰蒙蒙的天空,外表朴素已重返混沌的黄陵……使西安的郊外有着本世纪最伟大的景象,那感
觉并不亚于尼罗河边的吉萨金字塔群。尤其是在日落时,西安郊区依然有着李商隐诗歌里面写到的那种感
觉,驱车古原,夕阳无限,已近黄昏。伟大的文明已近黄昏,但永远不会坠入黑夜。它总是在世界的后面,
它是一种黄昏式的存在,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总是被那永恒者感动、激发。我感觉中国文明的伟大传统,
是一个永远的黄昏状态——金色的黄昏。秦是铜铸的,汉朝是金声玉振的,唐朝是挥金如土的,宋朝是金
枝玉叶的,就连文明没落的清朝也是飞彩鎏金的。黄是大地之光,文明之色也是一派金黄。黄来自天地玄
黄,来自黄帝内经,来自黄袍马褂,来自佩紫怀黄,来自金樽美酒,来自金丝楠木,来自金戈铁马……最
后升华成伟大的黄昏状态。黄,永远徘徊在中国世界的后面,容纳着,守护着,那光芒有死亡的阴影,也
有人间的气息,高贵、庄严、大气、灿烂,归于朦胧混沌,但永不黑暗,它等待着、化育着。在中国世界
的局部,我常常隐隐地担忧,现代主义凯歌高奏,那满载着水泥、玻璃、塑料膜、流行音乐……的时代列
车正在一秒钟一秒钟地把中国大地填理起来,但那伟大的黄昏在一切的后面,一旦在世界的某个縫隙瞥见
它,我又感到释然。
那一日,我在西安郊区的古原上,看见伟大的黄昏中,沉重如鼎的皇陵在玄黄中一座座升起来,担忧
即刻灰飞烟灭。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对“士头土脸”的寺庙中“生机勃勃的小伙子”以及练习翻译的“潦草的汉字和拼音”等的
描写,表明了唐朝还活着。
B.西安景点像古董商店,渭水“流着脓”,眼前所见的曾经的“圣迹”的没落,是因为时代列车总是向前,
淹没了它们的活力。
C.作者把羊肉泡馍看作一种“慢的仪式”,认为这种“慢”是昔日中国日常生活的基础,但在追求快节奏
的当下,要抛弃这些传统思想。
D.黄土郊原上皇陵所蕴含的意义只有少数停下来的人能感悟,当作者领悟到表象掩盖下的文明的伟大以及
生生不息后,顿感释然。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多次引用诗句,既表现了古都长安厚重的文化,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也借此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失落情绪。
B.从“我一直向往着”“我一直把……‘慢的仪式’”来看,作者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和旁观者的视角来
铺叙所见所感,情感随所见所感起伏变化。
C.作者在描写古原上的皇陵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气势逼人、凌厉的金字塔的对比,突出皇陵的
其貌不扬、素朴和敦实。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语言平实,抒情性强烈,通过大量罗列描写自己感受的词语,透露出作者丰富
而深邃的内心思想。
8.为什么说中国文明是“黄昏文明”?请简要分析。(4 分)
9.于坚的散文选材广泛,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表达了自己的体验和经验。结合本文,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6.C 7.A
8.①中国文明古老而朦胧混沌,总是隐藏在世界的后面,是一种黄昏式的存在;②“黄昏文明”是一种金
黄色的文明,金黄是中国的文明之色,它高贵、庄严、大气。
9.①选材广泛,文章不仅涉及了渭水、羊肉泡馍、皇陵等西安风物,还通过比较中西方对食物的不同理解,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内容与中国魏晋风度的相似之处,表达对当今生活节奏的反思;②将现实中文明死寂、
商业化气息浓重的西安与古诗词中古朴、充满诗意的长安进行对比,表达对西安缺乏意蕴的失落;③在历
史上各朝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来回巡游中表达了自己对生生不息的中国伟大文明的思考。
【分析】
6.C.“作者……认为……但在追求快节奏的当下,要抛弃这些传统思想”错误,根据文章第五段可知,作
者并不主张抛弃“慢”的传统思想。故选 C。
7.A.“也借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失落情绪”错误;从“比如陇上,如今还有几个人知道这不是一道
田埂,而是泛指”“我念叨了一下午,我还以为李白杜甫写过的东西都是圣迹,被供着呢”等来看,作者
表达出的失望之情是直接且浓烈的。故选 A。
8.文章写“黄昏文明”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结尾部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黄昏”。首先,由“伟大的
文明已近黄昏”“它总是在世界的后面,它是一种黄昏式的存在”“现代主义凯歌高奏……把中国大地填
埋起来”可以看出,“黄昏”代表中国文明在当今时代的一种状态,隐含着作者的无奈,据此可概括出第
①点。然后,由“中国文明的伟大传统,是一个永远的黄昏状态——金色的黄昏”“黄是大地之光,文明
之色也是一派金黄”“黄,永远徘徊……它等待着、化育着”可知,“黄昏”是对中国文明的赞誉,据此
可概括出第②点。
9.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答题方向,考生在具体回答时,要回答清楚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选材广泛”“在
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感悟。首先,本文是一篇游记,描写了作者游历过程中的
所见所闻,“选材广泛”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由眼前西安的羊肉泡馍所延伸出来的东
西,即中西方对食物的不同理解,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内容与中国魏晋风度的相似之处;最后,“连接古今”
主要体现在文章的二、三、五段和最后两段,作答时找出其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结合具体的内容阐述作
者的感悟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
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萃,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
种, 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
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
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之上朝,
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
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节选自《明史·李时珍传》)
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
感悟,立适。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归,著
《本草纲目》。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典籍,
奋切编摩, 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岁历三十,功始成就……
臣不揣愚鄙,僭肆删述,复者芟,阙者补。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无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该
物理。”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赞曰:李公纷纷,乐
道遗荣,下学上达,良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以愧之,景纯通明。
(节选自顾景星《李时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B.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C.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 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D.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遗表,遗书。官员临死时给朝廷及家人留下的书信。内容包括遗物、遗事处理及对皇上的忠心。
B.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通称古代典籍。其中《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即指宁国府是奉皇帝诏令建造的。
D.两京,明自永乐后,称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为两京。与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所指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时珍严谨审慎。他穷搜博采,删 繁补漏,经历约三十年,在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几易其稿才
成书《本草纲目》。
B.李时珍博学善医。科场失意后,他居家读医书十年,大门不出,什么都学,无所不读。他擅长医学,并
以医生自居。
C.李时珍为人所重。因楚王世子残暴昏聩,李时珍及时劝止了他,楚王把时珍推荐到朝廷,并授予他太医
院判的职位。
D.李时珍受人敬仰。有文章称赞他彬彬有礼,热爱医道抛弃荣华,学习知识通达高深的道理,用来效法古
代圣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2)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
14.唐慎微增补《本草》后,当时的人都认为此书很完备了,为什么李时珍还要再次修订? (3 分)
【答案】10.B 11.A 12.C
13.(1)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出版发行于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2)富顺王宠爱庶子,
想要废除嫡子,适逢嫡子生病,李时珍进献汤药,名为“附(父)子和气汤”。
14.李时珍认为此书关系重大,但是谬误很多,如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
两物混为一品,他对此感到很不满意。
【分析】
10. “为”意思是“作为”,宾语是“纲”,且“余”相对于“首”,表明顺序,意思是“接下来”,且
“首标正名为纲”和“余各附释为目”结构一致,所以应在“纲”和“余”之间断开,排除 AC 两项;
“以集解”意思是“用集解”,是介宾短语,做下面动词的状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应该是“以集解详
其出产”,排除 D 项。故选 B。
11.A 项,“遗表,遗书。官员临死时给朝廷及家人留下的书信……”错误,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
的章表,于卒后上奏。故选 A。
12.C 项,“因楚王世子残暴昏聩,李时珍及时劝止了他”错误,原文“世子暴厥,立活之”是说楚王世子
突然昏厥,李时珍立刻使他醒了。故选 C。
13.(1)中,嘉,赞赏;之,代词,这部书;刊行,出版发行;自是,自此,从此;其,代词,这。(2)
中,嬖,宠爱;庶孽,庶子;适子,嫡子;会,适逢;进,进献;附同父。
14.由材料一中“时称大备”“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
草纲目》”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前一句是说当时的人认为这本书很完备,后一句是说李时珍对这本书进
行修订,可见原因应该在这两句中间,即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
品,时珍病之”,意思是“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
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这就是李时珍再次修订的原因。
【参考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梁陶
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
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
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
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书中增
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
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
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
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出版发行于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李时
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节选自《明史•李时珍传》)
李时珍出生的时候,有白鹿进入室内,紫芝现于庭院,(因此)他小时候以神仙自命。十四岁时中了生
员;乡试三次,未考取。李时珍在家读医书十年,大门不出,什么都学,无所不读。他擅长医学,以医生
自居。富顺王宠爱庶子,想要废除嫡子,适逢嫡子生病,李时珍进献汤药,名为“附(父)子和气汤”。
富顺王深有感触,(于是)就确立了嫡子的王位继承权。楚王听说了他,就聘他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良
医所是明朝的官署名称)的事务。(楚王)世子突然昏厥,李时珍立刻使他醒了过来。(于是)楚王推荐他
到朝廷里去,(朝廷)授予他太医院判的职位。一年后归家,著《本草纲目》李时珍 76 岁时,预料到了自
己的死期,(于是)写遗表交给他的儿子李建元。它大略是说:“我小时候为体弱多病而痛苦,长大以后愚
钝。我只是特别爱好典籍,振作精神深入整理研究,收集记述各家理论,尽心修订。我心想《本草》这本
书,关系重大,谬误实在很多,私下加以修订改正,历时三十年,工作方才完成。我没有顾及自己愚钝粗
陋,超越本分放肆删节著述,重复的删除,缺漏的补充。上至三坟五典,下至野史笔记,凡是有关药物的
记载,无不收录其中。虽然将它命名为医书,实际上包括了事物的道理。万历年间,皇帝下朝廷内外献书。
李建元把遗表进献,朝廷命礼部誊写,发至北京、南京、各省布政司出版发行。有文称赞说:李时珍彬彬
有礼,热爱医道抛弃荣华,学习知识通达高深的道理用来很好地效法古代圣贤;既聪明又仁爱,医道精熟
取得成功。很长时间内因为他的存在而让世人倍感羞愧,(大概)是他像郭景纯和陶弘景这样的人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送国棋①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②,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③,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④,鏖兵不羡霍嫖姚⑤。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⑥。
注:①国棋:指技艺高超的围棋国手②玉子纹楸(qiū):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③羸形:
原指形体瘦弱。此指棋型羸弱。④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⑤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
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⑥销:消磨,度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运用比喻,说明王逢棋型由弱转强,好似春水,充满了生机。
C.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D.诗人在尾联表明了自己在有生之年,期待有更多时日与朋友手谈消日,此生足矣。
16.从诗歌的题目看,本诗内容涉及到了“棋”,那么诗人借“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
句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5.C
16.①首联借二人雨中竹里对弈的场景,寓情于景,点出二人志趣相投,情感深厚。(或点出借萧瑟之景抒
发离别伤情)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赞美了友人高超的棋艺,表达了对围棋的热爱。③尾联诗人借
与好友相约,点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与盼望来日再会的期待。
【分析】
15. C 项,“还写出了好友精通兵法多才多艺”分析错误,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这两
句说棋友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
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鏖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由此可知颈联与“精通兵
法”无关。故选 C。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
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
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诗首联起首即言
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缕缕的棋兴。“一路饶”,友人是国手,难以对子
而弈,故须相饶一子。能让一子与国手对弈,说明他的棋艺也相当高。“最宜”二字,深情可见。“檐雨
竹萧萧”,暗明秋日。点出二人志趣相投,情感深厚。颔联转入对枰上风光的描写,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
棋艺,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疾
如野火燎原。比喻形象生动,三尺之局顿时充满活力,无比宽广,仿佛千里山河,铁马金戈,狼烟四起,
阵云开合。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这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
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
病鏖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这里以兵言棋正得棋中三味。这四句淋漓兴会,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
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诗意至此戛然而止,至于胜负如何,诗人未说,也无须说,因为纹枰手谈,
大开眼界,大得棋趣,二人友情由此而深,由此而笃。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
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有两句直接描摹音乐,其中“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清脆激越,
“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
(2)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_______,_______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
【答案】(1)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1 分)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___________。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
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
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
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
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
___________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
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
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3 分)
A.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答案】18.B
19.①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 ②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
20.①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突出了事物的特点。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
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更衬托出紫禁城空间的空旷浩大。③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
成伞兵,生动形象。
【分析】
18.文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是
对“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注解,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 项,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所有这一切都集中
在一个人身上”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B 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说鲁大海“现
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的原因,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C 项,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内容
由说天气转到问去上海的时间,语意是转换跳跃的;D 项,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或说话对象,内容由对妈
妈说话转向和孩子说。故选 B。
19.原文横线前面写“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后面写“这乐器”,说明横线上应出现“乐器”,
据后文“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看,本段写的建筑是紫禁城,乐器也是紫禁城,
这是比喻的说法,可推知①处应填“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样的内容。第二处横线,前面写的是
“紫禁城宜雪”,然后描写的是大雪之日的景象。横线后内容是“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
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可见②处
应该填一个过渡句,这个句子要做好由“紫禁城宜雪“过渡到“紫禁城宜雨”的衔接,如“紫禁城不只宜
雪,也宜雨”等。注意所填内容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0.原文内容是“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用“或许”一词表推测,这是说可能性,是一种主观感
受,更能体现紫禁城的空间的浩大,突出事物的特点,而改后的句子变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
就是一个肯定句,起不到突出的作用。原文内容上“慢动作”一词,使用了拟人修辞,赋予人的动作,使
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原句“似从天而降的伞兵”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的状态。“雨
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凸显雨点降落的慢,更能衬托出空间之大,改句“雨点慢慢
地降落,从天而降”显得过于平铺直叙。因此整体上来看,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1.下面文段共有五处语病,请找出四处并做修改,使语盲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②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富饶的河流之一。③据国家生物研究所统计数
据显示,④在这条绵延 6300 余公里的大江中,⑤水生生物有 4300 多种。⑥其中鱼类达 400 多种,长江特
有的鱼类就有 180 多种,⑦包括深受人们喜爱,被亲切地称为“江猪”的长江江豚,⑧以及“长江女神”
的白鱀豚。⑨独有的大量物种,也让长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答案】②“富饶”改为“丰富”;③删去“据”或删去“显示”;⑥删去“达”或删去“多”;⑧加上
“有……之称”“享有……之称”或“被誉为……”或者把“的”改为破折号;⑨改为“大量的独有物
种”。
【详解】
第②句,“富饶”和“水生生物”搭配不当,应将“富饶”改为“丰富”。
第③句,“据……数据”和“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删去“显示”。
第⑥句,“达 400 多种”成分赘余,应删去“达”或删去“多”。
第⑧句,“‘长江女神’的白鱀豚”缺少谓语,应加上“有……之称”“享有……之称”或“被誉为……”,
或者把“的”改为破折号。
第⑨句,“独有的大量物种”语序不当,应改为“大量的独有物种”。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发性常见病,人之所以会感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来原因,
一个是内在原因。外因就是外邪侵居于人体,而内因就是指我们正常的抵抗力、免疫力的下降,外因是决
定性因素,内因是主要影响因素。中医里的外因主要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而西医认为感冒的外
因是病毒或细菌侵犯人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即病毒或细菌在呼吸道黏膜增殖、复制和释放,引起上
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导致上呼吸道的症性改变。
感冒症状一般有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内因是导致感冒
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人们的日常行为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人就很容易感冒。比如生活作息不规律,缺
乏锻炼,冷暖的失调,天冷不加衣,天热经常服用冷饮,过度疲劳等行为,这些行为将会导致人体免疫能
力低下,这时再加上外部因素的侵入,就非常容易感冒。
【答案】感冒通常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外邪侵居于人体,是决定性因素;内因是我抵抗
力下降,是主要影响因素。
【详解】
通读材料可知,语段主要是介绍感冒的原因,其中“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发性常见病,人之所
以会感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来原因,一个是内在原因。外因就是外邪侵居于人体,而内因就是
指我们正常的抵抗力、免疫力的下降,外因是决定性因素,内因是主要影响因素”是总说,可概括为:感
冒通常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外邪侵居于人体,是决定性因素;内因是我抵抗力下降,是
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里的外因主要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而西医认为感冒的外因是病毒或细菌侵犯人体而引起
的急性炎症反应,即病毒或细菌在呼吸道黏膜增殖、复制和释放,引起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导
致上呼吸道的症性改变”是介绍中西医对外因的不同认识,即对外因的分说,应该忽略。
“感冒症状一般有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内因是导致感冒的
重要影响因素,当人们的日常行为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人就很容易感冒。比如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
锻炼,冷暖的失调,天冷不加衣,天热经常服用冷饮,过度疲劳等行为,这些行为将会导致人体免疫能力
低下,这时再加上外部因素的侵入,就非常容易感冒”则是对内因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分说内容,应该忽
略。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0 年 5 月 25 日,我国登山队怀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实现了人类首
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我国境内)登顶的伟大壮举,将五星红旗插上了珠峰,却因没有相应的科学设备,未
能测量到珠峰高度。几年后,我国借助苏联的测绘设备测得的珠峰高度也未获国际承认。1975 年我国登山
队再次登顶珠峰,首次用觇标测得珠峰高度 8848.13 米,影响了世界 30 年。2005 年我国登山队登顶珠峰,
采用新技术和美国 GPS 全球定位系统测得珠峰高度 8844.43 米,世界沿用至今。2020 年 5 月 27 日,我国登
山队登顶珠峰,架起了中国的 5C 基站,将全部用国产测绘仪器测量珠峰高度。
60 年来,中国登山队登顶并测量珠峰高度的攀登精神就是对中国精神的集中诠释,体现了爱国奉献的
民族精神和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
为激励同学们学习中国登山队的攀登精神,学校举行“传承精神 勇攀高峰”纪念中国登顶珠峰 60 年
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例文】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失败与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勇于攀登,
勇往直前,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金字塔顶这么高的楼层又有几个能真正的坚持下去,又有几个能够真正的到达,攀爬上去。这中间又
夹杂着多少的困难,要经历多少的风雨,没有敢于坚持下去的信心,没有勇于向上攀爬的信心,哪里能来
的成功。一只老鹰有着能够飞的本领,他可以直接到达金字塔顶,丝毫不费一点力气。可是蜗牛呢,它是
多么的弱小啊,它要登到金字塔顶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不容易啊,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不畏艰难,无
论前方有多么大的困难,都要用勇气敢于走下去。虽然话说的好:“先有苦后有甜,没有苦中苦,哪来的
人上人。”蜗牛这么弱小的动物,它能够一点一点的向上攀爬,不畏前方的道路有多遥不可及,成功,是
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经历许多的风雨,没有深刻的教训,哪里来的成功。
成功,这个字眼对很多人来说总是遥遥可及,对许多人来说就像做梦一样。蜗牛都能够到达金字塔顶,
何况我们人呢?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前方,遇到一点挫折就站不起来了,何况我们人呢,遇到困难,我们
只有向他挑战,勇于攀登,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成功的尽头,才能够感觉你不是在像做
梦一样,我们要一点点的向上攀爬,无风不起浪,没有经历困苦哪里能够成功,失败、磨难这些都是我们
的必经之路,坎坎坷坷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没有风雨,哪里能够有彩虹出现呢?老鹰、蜗牛它们有坚强的
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说一开始就放弃,那么你会前功尽弃,我们要勇于挑战,勇于攀登,老鹰和
蜗牛这两个小动物都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部,何况我们人呢?何况现在的我们正是勇于攀登的年龄。
曾经有许多人受不了高中的严格要求,高中三年坚持不下来,其实,高中三年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
部分,它是你高中三年的关键时期,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里选择了安逸,前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
便成了路。
现在的我们只有奋斗、拼搏、努力、向上,安逸的生活我们会有很多,但是不是现在,现在我们该做
什么我们自己最清楚,学习上我们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前方会有很多的困难、困苦、艰难险阻等着我们
去解决。竞争对手越激烈,我们的成功就会越接近。我们要学习蜗牛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攀爬、不向困难
低头的那种无畏精神。
不怕苦难、敢于攀登,向着梦想起航,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审题】
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新出现的题型,简单来说,
就是带有材料的作文题,它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相比“阐释型作文”,具有更强的封闭性,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
套作和虚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
别是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写作提示第一段是背景材料,介绍 60 年来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以及测量珠峰
高度的历史征程。第二段是导向材料,点明写作具体对象(攀登精神)及内涵实质(以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和
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第三段是材料任务,明确写作任务是学校举行“传承精神 勇
攀高峰”纪念中国登顶珠峰 60 年活动的发言稿。考生在明确话题“传承精神勇攀高峰”的基础上,注意任
务驱动的要求,如学生代表的身份、学校纪念中国登顶珠峰 60 年活动的背景、发言稿的文体等。立意要紧
扣“传承精神 勇攀高峰”,注意这里的“精神”指“攀登精神”,行文应指出攀登精神的内涵,在分析 60
年来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以及测量珠峰高度的历史征程中体现的中国精神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一些爱国
和创新的事例来说明如何勇攀高峰。
【参考立意】
(1)传承精神,勇攀高峰;
(2)积极攀登,同心筑梦;
(3)不惧困难,勇于追梦;
(4)承前启后,助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