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分三维强化训练卷
09 题型专练卷之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
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
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
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
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
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
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
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响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
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
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
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
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
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B.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汉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谒”通常指拜谒,“谒”作名帖讲时,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常是在比较庄重、正式的场
合。文中指拜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
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B.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
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C.冯元才学很高,担任各种官职。他升为龙图阁学士后,参与修撰《三朝正史》。后来在不同地方担任不
同职务,多次升迁至给事中。
D.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晚年时,
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
(2)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5.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D 2.C 3.A
4.(1)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年老,你尚且年少,能够完全通晓吗?”
(2)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更改任用崔遵度。
5.①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②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
服,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③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分析】
1.本句意为:当初,冯元七岁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
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以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母夜梦异人”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异人”是“梦”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以绀莲华与元吞之”句意完
整,“吞”是该句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故选 D。
2.C.“学士始设于汉朝”错误,学士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故选 C。
3.A.“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及
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即“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可知,是士大夫心悦诚服,
而不是国子监的大儒。故选 A。
4.(1)①治,研究;②或,有的;③皓首,年老;④通,通晓,精通,明白,懂得。(2)①宜,应该,适
宜、合适;②“讲经资善堂”,(在)资善堂讲经(状语后置、省略句);③以,认为(动词);④更,更换,
更改。
5.文言文简答题其实就是读懂原文,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这道题没有翻译要求那么严格,但一定理解
大意,分清层次。题干中“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原文答案在结尾部分,
列举事例即可。如“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可见,他除了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
过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不务名声;“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可见,即
使是亲人丧事,也只是穿戴符合礼仪的服饰,而不大办祭祀活动;“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
而已”可见,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以上事例都可看出他的淡泊名利,简朴孝顺。
【参考译文】
冯元字道宗。其高祖冯禧,唐末在广州为官,以占候、星命等术在刘氏处任职。传三代到其父冯邴,
广南平定后,冯邴入朝担任保章正。冯元幼年师从崔颐正、孙奭学习《五经》的要旨,与乐安孙质、吴陆
参、谯夏侯圭交好,他们在一起讲学,有时通宵达旦不睡觉,号称“四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阴尉。
当时诏令流内铨选取通晓经术的人补为学官,冯元自我推荐通晓《五经》。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
的要钻研到老,你尚且年少,能完全通晓吗?”冯元回答说:“明达的人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问以疑
难经义,则辨别分析清晰流畅。补为国子监讲书,升为大理评事,又提升为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
旦听到他的名声,曾经令其讲解《论语》《老子》,众子弟侍听,于是举荐冯元。天禧初年,多次与查道、
李虚己、李行简入宫在宣和门北阁讲解《周易》。升任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
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适逢崔遵度去世,于是提升冯元为左正
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后,冯元升任户部员外郎,任直学士兼待讲。与孙奭一并奉召在皇帝面前讲读
经学,从此仁宗更加倾心于学问。历任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按过去的成例,国子监多为宿儒掌管,
以后则常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同知贡举,升为龙图阁
学士,参与修撰《三朝正史》。任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次升迁任给
事中。冯元性格简朴淳厚,不沽名钓誉,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亲人奉行丧礼,
从开始束发到整个服丧期间,都根据礼仪规定而改变服饰,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遇到祭日,就与门生
们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冯元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之事颇有了解,尤其精通《周易》。当初,冯元七岁
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以
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冯元没有儿子,以其兄之子冯譓作为他的后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英,字时杰,桂阳人。五岁而孤。力学,举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
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驰至抚降甚众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景泰初,御
史王豪尝以勘陈循争地事,忤循,为所讦。至是,循草诏,言风宪官被忤者,虽经教宥,悉与外除,于是
豪当改知县。英言:“若如诏书,则凡遭御文抨击之人,皆将挟仇诬讦,而御史愈缄默不言矣。”章下法
司,请如英言,乃复豪职。未几,出为广东右参议。过家省母,囊中惟赐金十两。抵任,抚凋瘵流亡。立
均徭法,十岁一更,民称便。官参议十年,进右参政。遭母忧,成化初服阕..,补陕西。成化十年,以右副
都御史巡抚甘肃,先后陈安边二十八事。其请徙居戎、安流离、简贡使,于时务尤切。明年冬,两广总督
吴琛卒,延议以英前在广东有威信,遂以代琛。自韩雍大征以来,将帅喜邀功,利俘掠,名为“雕剿”。
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招抚瑶、僮效顺者,定为编户,给复三年。于是
马平、阳朔、苍福诸县蛮悉望风附,而荔波贼李公主有众数万,久负固,亦遣子纳款,为置永安州处之,
俾其子孙世吏目。自是归附日众,凡为户四万三千有奇,口十五万有奇。帝甚嘉之。英淳厚,然持法无所
假借。与市舶中官韦春忤,眷摭奏英专权玩贼。浔州知府史芳以事见责,亦讦英奸贪欺罔。按皆无验,乃
镌芳二官,谕眷协和共事。十六年,交趾..攻老挝,议者恐其内寇,诏问英处置之宜。英对言:“彼不过争
瓯脱耳,谕之当自悔惧。”帝从其言,果上表谢。入掌都察院事,寻加太子少保。时流民集京师者多,英
请人给米月三斗,幼者半之,报许。其年秋卒。赠太子太保。英为总督承吴琛后。而琛务谨廉,至英益持
清节,仅携一苍头之官。先后屡赐玺书..、金币,英藏玺书、贮金币于库。在甘肃积军储三十万两。两广四
十余万,皆不以闻。或问之,答曰:“此边臣常分,何足言?”人服其知大体。正德中,追谥恭简。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驰至/抚降甚众
/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
B.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驰至/抚降甚众
/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
C.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驰至/抚降甚众
/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
D.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驰至/抚降甚众
/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文中掌管缉查,历朝御史职掌不同,品秩及名称也不同。
B.服阙,古丧礼规定,因父母死亡,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
C.交趾,中国古代地名,秦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
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英坚持正义,主持公道。景泰初年,陈循攻击审查过他的御史王豪,想把他贬官外调,朱英及时指出
此种做法不当,王豪得以恢复原职。
B.朱英体恤百姓,颇有威信。他任职右参政时,抚慰困穷流离的百姓,推行均徭法,十年一换;朝廷认为
他在广东有威信,让他接替吴琛任两广总督。
C.朱英治边有方,边民归顺。巡抚甘肃时先后陈述安定边防的二十八件事,都切中事务;任两广总督时实
行安抚政策,瑶僮边族,多有归顺。
D.朱英受人诬陷,后被澄清。太监韦春和浔州知府史芳曾有事受朱英责备而攻击他,经过调查都没有证据,
两位官员因此都依法受到惩罚。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或问之,答曰:“此边臣常分,何足言?”人服其知大体。
10.朱英的清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6.C 7.A 8.D
9.(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2)有人问起,他回答说:“这
是守边的臣子通常的本分,哪值得提起?”人们佩服他明白事务大体。
10.①任广东右参议时,经过家里探望母亲,口袋里只有赐金十两;②出任广东总督时,只带一位苍头之
官。③在甘肃积存了军用储备金三十万两,在广东积有四十多万。
【分析】
6.句子意思是:浙、闽盗贼起事,朝廷选拔御史十三人与宦官分守各府,朱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同伙四出
劫掠,处州道路阻塞。朱英从小路快马赶到,按抚招降甚多,杀盗贼首领周明松等人,盗贼逃走,朱英才
班师回营。
“处州”是地名,做与名词“道”形成所属关系,意思是“处州的道路”,作“梗”的主语,意思是“处
州道路阻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根据原文可知“贼首”是指“周明松等”,构成同位短语,
作“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故选 C。
7.A.“文中掌管缉查”理解错误,文中加点的“御史”后面,记叙了朱英被选拔参加缉拿、抚招盗贼的任
务,但不能据此断言御史的职责是掌管缉盗。教材中也常见御史,文中还有御史王豪,御史是言官,负责
监察。故选 A。
8.D.太监韦眷与朱英有矛盾,未说具体原因,“两位官员因此都依法受到惩罚”也错,史芳被撤销了两
项官职,韦眷被告谕。故选 D。
9.(1)虽,即使;有,通“又”,又一次;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变直。(2)或:有的
人;常分:通常的本分;服:佩服。
10.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朱英的清廉表现在哪些方面。作答本题,首先通读文章,圈画出文章能体现朱英的
清廉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文章,文章中有三处能体现朱英清廉。第一处,
“出为广东右参议。过家省母,囊中惟赐金十两”,是说他任广东右参议时,经过家里探望母亲,口袋里
只有赐金十两;第二处,“英为总督承吴琛后。而琛务谨廉,至英益持清节,仅携一苍头之官”是说他出
任广东总督时,只带一位苍头之官;第三处,“在甘肃积军储三十万两。两广四十余万,皆不以闻”是说
他在甘肃积存了军用储备金三十万两,在广东积有四十多万。
【参考译文】
朱英,字时杰,桂阳人。五岁时父亲去世。学习勤奋,考取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职位。浙、闽盗贼
起事,朝廷选拔御史十三人与宦官分守各府,朱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同伙四出劫掠,处州道路阻塞。朱英
从小路快马赶到,按抚招降甚多,杀盗贼首领周明松等人,盗贼逃走,朱英才班师回营。景泰初年,御史
王豪曾经因为调查陈循争地的事,得罪了陈循,被陈循所攻击。此时,陈循起草诏书,说曾被告发过的负
责风纪的御史台官员,即使经过赦免宽恕,也全都改任地方职务,这样王豪应当改任知县。朱英说:“如
果像诏书这样处理,那么凡是遭到御史抨击的人都将怀着私仇诬陷攻击,而御史愈来愈缄默不敢直言了。”
奏章下到掌管司法刑狱的官署,请求按照朱英所说的办,于是恢复王豪的御史职位。不久,朱英被调任广
东右参议,路过家乡探望母亲,口袋里只有赐金十两。到任后,抚慰困穷流离逃亡的百姓。建立均徭法,
十年一换,人民都称赞说便利。朱英任参议官职十年,升为右参政。母亲去世,成化初年服丧期满,补任
陕西官员。成化十年,以右副都御史职务巡抚甘肃,先后陈述安定边防二十八件事。其中请求迁徙居住在
当地的戎人,安置流。转、离散人员,选择进贡使臣,这些都十分切中当时的事务。第二年冬天,两广总
督吴琛去世,朝廷合议,认为朱英以前在广东有威信,便让他他接替吴琛任两广总督。自从韩雍大肆征讨
以来,将帅喜好邀功求赏,从俘虏掠夺中获利,称为“雕剿”。朱英来后,以安宁平静的方式施加压力,
定规矩告诫将士,不可以大张贼人的声势,随意请求用兵。招抚瑶族、僮族归顺者,定为编户,给予免除
三年赋税,于是马平、阳朔、苍梧诸县的少数民族全都望风归附。而且荔波盗贼李公主有几万人马,长期
自负顽固,也派儿子进献钱款,朱英将他们安置在永安州居住,使他的子孙世代为吏目。从此归附的一天
比一天多,总共四万三千多户,十五万余人,宪宗十分赞赏。朱英为人淳朴厚道,但坚持国法没有宽容的
余地。与市舶太监韦眷闹矛盾,韦眷捡取琐事上奏说朱英专权玩弄击贼的手段。浔州知府史芳因为曾有事
受朱英责备,也攻击朱英奸诈贪婪欺罔朝廷。经过调查都没有证据,皇上便注销了史芳的两项官职,告谕
韦眷要协同和睦共事。成化十六年,交趾进攻老挝,朝廷有人担心交趾借机入侵,皇帝下诏问朱英处置的
办法,朱英回答说:“那不过是为争边界而已警告他们。他们就一定会恐惧、改悔。”皇上接受朱英的意
见,交趾果然上表谢罪。掌管都察院事,不久加封太子太保。当时聚集在京师的流民很多,朱英请求每人
每月供应米三斗,幼儿减半,朝廷答复准行。这年秋朱英去世,赠封太子太保。朱英在吴琛之后继任总督。
吴琛则务求谨慎廉洁,到朱英更加保持清廉的节操,仅带着一个老年侍从任官。朝廷先后多次赐与玺书、
金币,朱英收藏起玺书,贮存金币在官库中。在甘肃积存了军用储备金三十万两,在广东有四十多万,都
不加张扬。有人问起,他回答说:“这是守边之臣通常的本分,哪值得提起。”人们佩服他明白事务大体。
正德年间,追封谥号为恭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
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思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
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
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人甚称之。太守
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
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
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茸墙屋,民居市里,所过若营家焉。田
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
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
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
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B.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C.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D.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后用来特指帝王登基。
B.太守: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自行任命所属掾史。
C.近畿:“畿”,古代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近畿”,指邻近国都的地方。
D.优诏:“优”,褒美嘉奖之意。“优诏”,即皇上颁发诏书褒奖某官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远生性洒脱,做事真诚率直。他担任武昌太守后,与从前的人断绝交往,别人的馈赠不肯接受;夏天
嫌弃江水水温高,花钱买井水,别人不收钱,就运水还之。
B.何远性情刚厉,常常鞭笞手下。他在武昌太守任上,就曾经因为小事而鞭打手下人,受到了别人的控告,
被皇上召回,交给廷尉,被弹劾揭发的罪状多达十几条。
C.何远廉洁贤能,得到破格提拔。他在担任宣城太守期间,清正廉洁,废除了不合礼制的祭祀,以身作则,
受人称赞,一年后,被直接提拔为树功将军、始兴内史。
D.何远痛恨豪强,因受诽谤免官。他痛恨豪强大族,却像子弟一样对待穷人,富族大户敬畏害怕他,在东
阳一年多,又被受惩罚的人毁谤,被判免除官职遣送回家。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茸墙屋,民居市里,所过若营家焉。
(2)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15.何远生活朴素节俭,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答案】11.B 12.B 13.C
14.(1)何远在任上喜欢开辟道路街巷,修治房屋墙壁。人们居住的市镇里,经过之处就像经营自己的家
一样。(2)何远性情耿直不阿,没有偏私,和人相处谢绝别人拜访,也不拜访他人。
15.(1)衣着朴素,器物用度简陋;(2)饮食简单,只是几片干鱼片而已;(3)饥寒贫穷,家中生活犹如
下层贫民。
【分析】
11.此句大意:他离开东阳回家,过了多年,始终不谈荣辱,士人因此称赞他。他轻财好义,教济别人的
急难,说话不虚妄,大概是天性吧。
“去东阳归家”指离开东阳,回到家中,“去”与“归”的动作是较为连贯的,中间不应断开,“经年岁”
修饰的是“口不言荣辱”,指不谈荣辱的时间之长,是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 AD 两项;“轻
财好义”是并列的四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周人之急”是动宾短语,指周济他人的急难,显然无法与
前面的四字短语并列,故在其前断开,排除 C。故选 B。
12.B.“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表述错误,“州”的长官叫刺史,“郡”的长官才叫太守。故选 B。
13.C.“在担任宣城太守期间”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人甚称
之”分析可知,他是在担任“武康县令”清正廉洁,废除了不合礼制的祭祀,以身作则,受人称赞,不是
“在担任宣城太守期间”,担任“武康县令”在先,提拔“宣城太守”在后。故选 C。
14.(1)得分点:“途巷”,道路街巷;“所过”,所字结构,经过之处;“若”,好像;“营”,经营。
(2)“耿介”,耿直不阿;“私曲”,偏私,不公正;“绝”,谢绝;“造诣”,拜访,访问。
15.题干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何远生活朴素节俭的内容,考生可先到文中找到
文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1)从服饰和生活用品上看:依据原文“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可知
何远的车马服饰都非常质朴破旧,使用的器物都不涂铜漆;(2)从饮食上看:依据原文“远每食不过干鱼
数片而已”可知,饮食单一,只是几片干鱼片而已;(3)从家里生活状况看:依据原文“妻子饥寒如下贫
者”可知,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参考译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郑城人。武帝即位后,何远作后军都阳王萧恢录事参军。何远与萧恢素来友好,
在府中为萧恢尽心尽力做事,明白了的事没有不做好的,萧恢也诚恳待他,信任他,两人关系很密切。提
升为武昌太守。何远本性豪爽洒脱,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崇尚轻财好义。从此以后,就与从前的人断绝了
交往,别人赠送的东西一点都不接受。武昌的民俗都是打取江水,到盛夏,何远嫌水温过高,常常用钱买
百姓井里的凉水。遇到不收取钱的人,就运水还给他。他的行为有些像做作,但能屈身而满足别人的心意。
何远的车马服饰都非常质朴破旧,使用的器物都不涂铜漆。江东地区水产非常便宜,但何远每顿只吃几片
干鱼罢了。然而他性情刚正严厉,手下人常因小事受到鞭打,于是何远被人控告,皇上召回他,交给廷尉
处置,被弹劾揭发的罪状有十几条。后来做了武康县令,更加砥砺清廉节操,废除了不合礼制的祭祀,以
身作则,为他人做表率,人们都非常称赞他。太守王彬巡视属下各县,各县都准备了丰盛的宴会接待他。
到武康,何远只给准备了干粮和水。武帝听说他贤能,破格提升他做宣城太守。从县令直接升任京城附近
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宣城曾受过强盗抢劫,何远尽心治理,终又恢复原先的规模和名
声。一年后,升为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朗为桂州令,沿途多遭强盗抢劫。但到始兴地界,一
点也不侵犯。何远在任上喜欢开辟道路街巷,修治房屋墙壁。人们居住的市镇里,经过之处就像经营自己
的家一样。田地里的收入和薪俸,,他都不收取,在年末的时候,选择最穷的人,把这些钱充当那些特别穷
的人家的租调税,并把这当作常例。他性情果断,百姓畏惧又爱戴他,他所到过的地方,都为他立生祠,
上表报告他的政绩行状,皇帝常常优先答复他的建议。调任东阳太守。何远为官,痛恨豪强大族就像痛恨
仇人一样,对待穷人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尤其被那些富族大户敬畏害怕。他在东阳一年多,又被受惩
罚的人毁谤,被判免除官职遣送回家。何远性情耿直不阿,没有偏私,和人相处谢绝别人拜访,也不拜访
他人。不论是与达官贵人还是与平民百姓书信往来,都是平等对待。他会见人,从来不给别人脸色看,因
此常被见识浅陋之人憎恶。但实际上他的清廉公正实在是天下第一。何远在很多郡做过官,见到能引发欲
望的事始终不改变心志,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他离开东阳回家,过了多年,始终不谈荣辱,
士人因此称赞他。他轻财好义,教济别人的急难,说话不虚妄,大概是天性吧。何远常对别人开玩笑说:
“你能听到我一句虚妄的话,我就用一匹细绢酬谢你。”大家一起暗中察看他,但始终没有可记录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
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历。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
与诸大臣等。
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
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侍讲徐埕言星转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
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
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
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
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景帝立。谦入对,慷概泣奏曰:冠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
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刑关
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战起,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知
终弗可得志,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于是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请归上皇,帝不悦。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景泰
八年正月,石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构邪试,
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以极刑。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
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
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万历中,改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
部缮器甲
B.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
部缮器甲
C.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
部缮器甲
D.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
部缮器甲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通常指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的官职,约自秦朝开始每个朝代大都设置此官职。
B.监国,也称摄政,常指皇帝出京时或指皇帝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为处理朝廷政务。
C.九门,源于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文中指明朝修建北京城时设置的九个城门。
D.北狩,指到北方狩猎,也借指向北进军,文中其实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
赏赐。
B.在皇帝被俘后,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
到了郕王的认可。
C.在景帝即位之后,于谦认为边境和京城都应该做好战斗准备,以应对来自北方的敌人,景帝采纳了他的
建议。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恭顺侯吴瑾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2)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极刑。
20.土木堡之变后,徐埕建议迁都,于谦的态度是什么?他给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6.B 17.B 18.D
19.(1)于谦请郕王发文书调集各地军队急速赶赴京师,于谦按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2)他们
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另立太子,以谋反罪将于谦治罪,处以死刑。
20.态度:于谦极力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理由:①南迁动摇国家根本。②有宋朝南渡的前车之
鉴。
【分析】
16.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要留大驾”中“大驾”指皇上,做宾语,
在它后面断开,排除 AC;“守臣”是一个名词,不宜断开,排除 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
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十月,赦令于谦提
督各营军马。故选 B。
17.B.“监国,也称摄政”说法错误,监国和摄政并不相同。故选 B。
18.D.不是“陈汝言战败”,而是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故选 D。
19.(1)“檄”,发文书;“亟”,急速;“次”,次序;“经画”,策划部署。(2)整个句子省略了主
语“他们”;“构”,制造;“更”,另外;“坐”,治罪。
20.由“言南迁者,可斩也”可知于谦极力反对南迁。由“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可知于谦认
为京师是天下的根本,南迁动摇国家根本;由“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可知于谦认为应吸取宋朝南渡的前车
之鉴。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
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
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
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留于
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
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埕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
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
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延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发文书调集各地军队急速赶赴京师,
于谦按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
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
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十月,赦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马上分别调遣诸
将,带领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亲自督战。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知道不可能达
到目的,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提出把上皇送回,皇帝不高兴。终于
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景秦八年正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
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另立太子,以谋反罪将于谦治
罪,处以死刑。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秦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
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
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
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万历中,改谥号为忠肃。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
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
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
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
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
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
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
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
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没,伪
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
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期:一整月
C.帝嘉之,进一秩.。 秩:俸禄
D.辛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
2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B.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
奖谕之
C.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
谕之
D.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
奖谕之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
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
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C.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
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
文来吊唁。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5.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21.B 22.C 23.A
24.(1)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2)在阁子北
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3)秦惠王担忧齐楚联合,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5.①刚到灾区,张榜禁止囤积、强买粮食。②下令拿出公家全部钱物,借贷给有实干才能的人,不取利
息。③等到他们运回买到的粮食,约定月底到城下售卖。
【分析】
21.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意思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所以“期”的意思是“约定日期”。故选
B。
22.
句子可以翻译为: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
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元元”有平民、老百姓的意思,“以……为”是固定词组,意为“把……作为”,中间都不可断开,排
除 AB 两项。“无徒按举小吏”的目的是“应故事”,“以”,来,目的连词,中间不断来;“应故事”是
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 D。故选 C。
23.A.“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错误,根据原文“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
议不行”可见,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故选 A.
24.(1)“素”,向来;“尚”,崇尚;“识拔”,赏识并提拔;“所交”,结交的人。(2)“前”,名
词作状语,在前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当”,通“挡”,挡住;“日影”,指日光;“始”,才;“洞然”,明亮的样
子。(3)“患”,担忧;“详”通“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
礼。币,礼物。厚币,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
“事”,侍奉。
25.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由文中“始
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可知,先张榜禁止囤积、强买粮食;由“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
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可知,其次,拿出公家钱物借贷给有能
力的人去买粮,不取利息;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可知,和 这
些人约定月底在城下售卖,因粮食到得多,价格不高,百姓借此渡过难关。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
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
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
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皇上下
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丈量马殷兵营原先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
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
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
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
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
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
于是心中释然。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
曰:“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
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
“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
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
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
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
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
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
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
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
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
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
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
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
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
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
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
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
稿。时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
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
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①”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
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
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有删改
(注)①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意为“在宫里贪恋美色,外出贪图游猎”。
26.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B.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C.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D.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科,宋朝的甲科、乙科都是指考中进士,且甲科一定优于乙科。
B.薨,古代称诸侯或官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C.缗钱,指成串的铜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皇帝在位时的大事。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祖禹幼年勤学,与名人为友。幼年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内心容不得别人,闭门读书,
从不参与、关心人事纷争。
B.范祖禹淡泊仕途,不事进取。他跟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多年不进取官职。书编成后,司马光推
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人称赞。宣仁太后去世,范祖禹上奏,苏轼看到后,极力赞颂范祖禹的奏文,并放
弃了自己的奏稿。
D.范祖禹忠于职分,为官恭谨。他为皇帝讲授《尚书》时,有一次讲到关键处,他拱手诵读两遍,直到皇
帝再三点头才退下。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
(2)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30.为什么范祖禹会申请外调?结果怎样?
【答案】26.D 27.B 28.A
29.(1)富弼退体后住在洛阳,一向严肃刚毅,关起门来很少和人交往,唯独对待范祖禹很好。(2)范祖
禹平时小心谨慎,嘴上不说别人的过失,到了碰上事情时,就明辨是非,没有一点隐讳。
30.(1)当时朝廷有用章惇做宰相的意思,范祖禹竭力说章惇不可任用;他的意见不被皇帝听从,于是请
求调任外地。(2)皇上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任命他做陕州知州。
【分析】
26.这句话的意思是:宣仁太后去世,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人都在观望,做官的害怕,没有人敢说话,
范祖禹怕小人乘机破坏政局,就上奏。
“汹汹”是对“议论”修饰,是指议论的程度,两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人怀顾望”与“在位者畏
惧”是并列的句子结构,中间应该断开,且“顾”和“望”同义,“顾望”是同义复合词,不能分开;“莫
敢发言”中,“言”是“发”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C。故选 D。
27.B. “官员的死”错误,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周代称诸侯之死,唐代称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为“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䘵”。故选 B。
28.A. “他悲伤痛苦,内心容不得别人”理解错误,原文“惨怛若无所容”的含义是“他就悲痛忧伤得好
像无处容身”。故选 A。
29.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致仕:退休;素:一向,向来;严毅:严肃刚毅;杜门:关门。 (2)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过:过失,过错;别白:分辨明白,明辨;借隐:隐讳。
30.解题时,应根据题干问题,寻找对应的原文,在其前后筛选归纳出答案。首先回答“范祖禹会申请外
调的原因”,此题答案对应的原文为“时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准确理解
并翻译归纳即可得出答案为:当时皇帝有任用章惇做宰相之意,范祖禹竭力说章惇不可任用,但他的意见
没有被皇帝采纳,于是他请求调任外地。然后回答申请外调的“结果”,经筛选可知,对应原文为“上且
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可总结为:皇上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
多人阻挠,于是让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参考译文】
范祖禹字淳甫,幼年时父亲去世,叔祖范镇抚养他如同自己的儿子。范祖禹自从父亲去世后每年佳节
亲戚宾客集会庆贺,他就悲痛忧伤得好像无处容身,关门读书,从不参与人事,到京城后和他交往的,都
是一时知名的人。范镇看重他,说:“这孩子,是天下的贤士。”(范祖禹)考中进士甲科。跟从司马光编
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进取官职。书编成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在朝
廷掌权,特别爱护看重他。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
拜见王安石。富弼退休后,一直住在洛阳,一向严肃刚毅,关起门来很少和人交往,唯独对待范祖禹很好;
富弼病重,叫来范祖禹交给他秘密奏疏,内容大概是论述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语言极为激愤直率。
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范祖禹)不会将秘密奏疏上报,范祖禹最终上报秘密奏疏。吴中发大水,皇帝下诏
拿出一百万斛米粮、二十万缗钱救济。谏官说报告灾情的人造谣,请求加以查验考察。范祖禹封还谏官的
奏章,说:“国家的根本,就依靠东南地区。现在一方的百姓,呼喊诉苦,张口等待救助,来摆脱急迫的
危急,所奏灾情虽然稍微超过事实,应当忽略不追问。如果稍加惩罚,恐怕以后不会再有人敢说了。”宣
仁太后去世,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人都在观望,做官的害怕,没有人敢说话,范祖禹怕小人乘机破坏政
局,就上奏。当初,苏轼和范祖禹约好一起上奏章评论,进谏的草稿已经写好,看见范祖禹的奏疏,就附
名一同上奏,说:“您的文章,是经世之文。”最终没有再拿出自己的奏稿。当时朝廷有用章惇做宰相的
意思。范祖禹竭力说章惇不可任用,他的意见不被皇帝听从,于是请求调任外地,皇上打算重用范祖禹,
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谏官认为范祖禹修编《实录》诋毁
陷朝廷,(范祖禹)被贬为贺州安置,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范祖禹平时小心谨慎,嘴上不说别人的过失。
到了碰上事情时,就明辨是非、没有一点隐讳,曾经讲《尚书》到“在宫里贪恋美色,外出贪图游猎”等
六句,拱手诵读两遍,退后一步说;“请陛下留心听。”皇帝再三点头同意,才退下。每当讲书的前一天
晚上,他一定要端正衣服帽子,恭敬庄重如同在皇帝旁边,命令弟子侍立。他陈述古人的解释,联系当时
的政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苏轼称他为讲官中的最佳者。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衢,
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
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
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帝将有
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
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
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
罢守。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
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
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
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祜寝疾,求入朝。既至洛阳,会景献宫车在殡,哀恸至笃。中诏申
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帝以其病,不宜常入,遣中书
令张华问其筹策。祜曰:“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
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
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华深赞成其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B.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C.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D.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B.遭母忧,古代官员遭遇母亲的丧事;按规定需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
C.假节,官职名。古代使臣执行重要任务时,皇帝将节赐给他作为符信,故称为“假节”。
D.辇,本意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多指皇帝、皇后所乘的车。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祜出身名门,博学俊美。他是蔡邕的外孙,景献皇后的同母之弟;他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
须眉漂亮,善于谈论。
B.羊祜为人正直,有情有义。羊祜的岳父夏侯霸投降了蜀国,姻亲与他绝交,唯有羊祜对妻室泰然相处,
而且更加恩爱有礼。
C.羊祜聪明机智,解除边患。吴国石城距离襄阳七百多里,经常造成边境麻烦,羊祜对此忧虑,最终用计
谋让吴国守令放弃守备。
D.羊祜喜爱山水,为官清廉。他常常去岘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他明确拒绝了他的女婿要置
办家产以备退休的建议。
3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2)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
35.羊祜认为应抓住时机攻打吴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31.C 32.C 33.D
34.(1)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于是向镇守地下发文书,普遍加以禁止。(2)统一天下,
兴盛礼乐法度,皇帝就与尧、舜齐名,大臣和稷、契同功,成为百代的楷模。
35.①皇上有禅代的美名,但功德还不昭著;②吴人暴虐已经到了极点,此时可以不战而胜;③若吴国换
一位好君主,就没有机会再打败吴国。
【分析】
31.句子大意是:从那以后贤人名士,登此山远望,如同你我这样的多了!他们都随时间的推移而灰飞烟
灭,使人想起来悲伤。如果死后有知,魂魄也应登这座山。
“贤达胜士”是“登此远望”的主语,所以“贤达”和“胜士”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犹应登
此也”的主语是“魂魄”,所以要在“魂魄”前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
32.C. “重要任务”“赐给他”不准确。古代使臣执行临时任务时,皇帝将节借给他作为符信,任务完成
后节要收回,所以称“假节”。故选 C。
33.D. “明确拒绝”错。根据原文“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
可知,羊祜没有明确拒绝。故选 D。
34.本题得分点有:(1)“以”,认为;“下”,下发;“禁断”,禁止。(2)“兴”,兴盛;“齐”,
与……齐名;“盛轨”,楷模。
35.题目要求概括出羊祜认为应抓住时机攻打吴国的原因。羊祜的原话是“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
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
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从中可以看出羊祜的
考虑有三点,一是“皇上有禅代的美名,但功德还不昭著”;二是“吴人暴虐已经到了极点,此时可以不
战而胜”;三是“若吴国换一位好君主,就没有机会再打败吴国”。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清廉有美德闻名。祖父羊续,
任汉南阳太守。父亲羊衢,任上党太守。羊祜是蔡邕的外孙,景献皇后的同母之弟。羊祜十二岁父亲去世,
服孝超过礼制,事奉叔父羊耽十分恭谨。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漂亮,善于谈论。
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夏侯霸投降了蜀,姻亲大多与他绝交,唯有
羊祜对妻室泰然相处,而且更加恩爱有礼。不久母亲去世,长兄羊发又去世,居丧哀悼十余年,以德行纯
朴自居,温顺恭谨的样子像个儒生。皇帝有灭吴的志向,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依旧任散骑
常侍、卫将军。羊祜率军队出师镇守南方,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很得江汉人心。向吴人表示诚信,投降
的人想离去都听便。当时长吏死于任上,下一任长吏忌讳,经常毁坏旧官府,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
居室无关,于是向镇守地下发文书,普遍加以禁止。吴国石头城距离襄阳七百余里,经常造成边境麻烦,
羊祜对此忧虑,最终用计谋让吴国守令放弃守备。羊祜的女婿曾劝羊祜说:“置办一些家产,以备告老还
乡,难道不好吗?”羊祜沉默不回答,事后告诉儿子们说:“做臣子的为了私欲就会背弃公心,这是一大
困惑。你们应该知道我的意思。”羊祜喜爱山水,每逢好时光,必定去觇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
倦。曾感慨叹息,对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从有了宇宙,就有了这座山。从那以后贤人名士,登此山
远望,如同你我这样的多了!他们都随时间的推移而灰飞烟灭,使人想起来悲伤。如果死后有知,魂魄也
应登这座山。”羊祜患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正赶上景献皇后灵车出殡,极度悲痛。皇帝下诏晓谕羊
祜,带病引见,命他乘车入殿,不必下拜,很是被优待礼遇。就座后,当面陈述讨伐吴国之计。皇帝因为
羊祜有病,不宜常入朝,派遣中书令张华向他问询计策。羊祜说:“如今皇上有禅代的美名,而功德还不
昭著。吴人暴虐已经到了极点,可以不战而胜。统一天下,兴盛礼乐法度,皇帝就与尧、舜齐名,大臣和
稷、契同功,成为百代的楷模。如果舍弃伐吴,假如孙皓不幸死了,吴人重新立了一位好君主,我们虽有
百万军队,长江也无法跨越,将成为以后的祸患!”张华完全赞成他的谋略。羊祜的病渐渐加重,于是推
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童子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
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选无奸僦之弊,公私甚以为便。在职两
年,宽猛得中,及去官,县人甚思咏之。十三年,为济州刺制史,车驾东巡,州当大路,耀卿躬自条理,
科配得所。时大驾所历凡十余州,耀卿称为知顿之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入为户部侍郎。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使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就部
落以给之。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
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邀险,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御已还。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
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对曰:“臣以国家常业,本在京师。但为秦中
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若能更广陕运,支粟入京,仓
癝常有三二年粮,即无优水旱。”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道七百万石,省脚钱
三十万贯.,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此盖公卿盈缩之利耳,不可以之求宠也。”乃
奏充所司和市、和籴等钱。二十四年,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
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臣近日与其同班,观其举措,精劲勇烈,诚则有
余,言气矜夸,恐难成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天宝元年,改为尚书
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说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
36.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
B.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
C.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
D.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朝廷对去世功臣的祖先或本人追封爵位官职。
B.童子举,唐、宋特设考试科目。唐制十岁以下通经者即可应试。
C.幸,古代通常指帝王或朝中大员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D.贯,文中指古代的计量单位。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耀卿出身官宦,少有所成。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是追赠为户都尚书的裴守真的儿子,裴耀卿少年
聪敏,几岁时便能写文章,考中了童子科。
B.裴耀卿理政有方,颇有政绩。裴耀卿任长安令时改革配户和市之法,公府私户都感到很便利;后任宜州、
冀州二州刺史时,也都有善政,召人任户部侍郎。
C.裴耀卿洞察局势准确预判。裴耀卿受命去分赐立功的奚族官吏,他预计会有人偷袭,于是周密计划,一
天时间给付完毕,后来果然有人前来偷袭,但装耀卿已经回去了。
D.裴耀卿为国谋划,光明磊落。裴耀卿任转运使时,三年节省运费 30 万贯,有人说裴耀卿这样做是拿国
家的财产来邀功,裴耀卿于是将钱全部上交给有关部门。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驾东巡,州当大路,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
(2)若能更广陕运,支粟入京,仓廪常有三二年粮,即无忧水旱。
40.裴耀卿为什么对盖嘉运经略吐蕃感到担忧?请简要说明。
【答案】36.B 37.C 38.D
39.(1)皇帝东巡,济州是东巡的必经之路,裴耀卿亲自规划安顿,摊派很有法度。(2)如果能进一步扩大
陕州运输通道,运送粮食入京,仓库常能储备二三年的粮食,就无须担忧水涝旱灾。
40.①盖嘉运立功后日夜沉醉于宴乐,不按时前往军中。②盖嘉运神情言辞骄傲自大,恐怕怕难以成事。
【分析】
36.本题中,“但为秦中地狭”,“为秦中地狭”介宾结构,“秦中地狭”,“秦中地”主语,“狭”谓
语,本句不能断开,排除 CD;“为国大计”介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 A。
本句译为:只因为秦中地域狭隘,收获不多,如果遇到水早,当即就显得贫乏。陛下几次到达东都,是为
了到有贮积的地方取得给养,为国家大计,不辞辛劳。故选 B。
37.C.“幸,……或朝中大员到达某地,也叫巡幸”说法错误。“幸”只能用于指帝王,不能用于朝中大
员。故选 C。
38.D.“有人说裴耀卿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邀功”与原文不符,原文“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
功利”意思是有人劝说裴耀卿,请求进献所节省的脚钱,以表明功绩。故选 D。
39.得分点:(1)“车驾”,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躬自”,亲自;“条理”,动词,规划
安顿;“科配”,指官府摊派正项赋税外的临时加税。。(2)“更广”,扩大;“支”,运送;“无忧”,
无须担忧。
40.题干要求简要说明裴耀卿对盖嘉运经略吐蕃感到担忧的原因。作答本题,先找出文中叙述裴耀卿与盖
嘉运有关的表述内容,即“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
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至“臣近日与其同班,观其举措,精劲勇烈,诚则有余,言气矜夸,恐难成
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然后用自己的话针对提问内容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裴耀卿,是追赠为户部尚书的裴守真的儿子。少年时聪敏,几岁时便能写文章,考中童子科。开元初
年,不断升迁做了长安令。长安从前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深受其苦。裴耀卿到任后,命令一概取自储蓄
丰厚的人家,并预先付给钱,于是革除了奸诈囤积的弊病,公府私户都感到很便利。任职两年,刑赏适宜,
等到他调离官任后,县民十分思念并歌颂他。开元十三年,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皇帝东巡,济州是东巡
的必经之路,裴耀卿亲自规划安顿,摊派很有法度。当时皇帝经过十多个州,认为裴耀卿是安排备办最好
的。又历任宣州、冀州二州刺史,都有善政,召入任户部侍郎。开元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奉诏
讨伐契丹,诏令裴耀卿为副将。不久又令裴耀卿带着 20 万匹绢去分赐立功的奚族官吏前往部落赐给他们。
裴耀卿对人说:“夷虏贪婪残暴,如今我们携带财帛,深入敌境,不可不防备。”便命令提前出发,分道
并进,一天之内全部赏赐完毕。当时突厥及室韦等果然派兵占据险要阻截,企图袭击抢劫,等他们赶到时
裴耀卿已经返回了。裴耀卿升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连绵大雨损害庄稼,京城谷价昂贵。皇帝将要去东
都,唯独召见裴耀卿询问救济百姓的办法,裴耀卿回答说:“我认为国家帝业,根本在于京城。只因为秦中
地域狭隘,收获不多,如果遇到水早,当即就显得贫乏。陛下几次到达东都,是为了到有贮积的地方取得
给养,为国家大计,不辞辛劳。如果能进一步扩大陕州运输通道,运送粮食入京,仓库常能储备二三年的粮
食,就无须担忧水涝旱灾。”皇上很赞同他的建议。不久授任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充转运使,三年时间运
粮 700 万石,节省脚钱 30 万贯。有人劝说裴耀卿请求进献所节省的脚钱,以表明功绩。裴耀卿却说:“这
是朝廷大臣为国家盈余的钱财,不能用它来求得荣宠。”于是他上奏把这些钱交给有关部门用作和市、和
籴的费用。二十四年,盖嘉运打败突骑施立功归来,下诏加授河西、陇右两节度使,并令他经略吐蕃,盖
嘉运承受恩宠后,日夜沉醉于宴乐。不按时前往军中。裴耀卿秘密上疏说:“臣近日与他同在朝班,观看
他的举止,精劲勇烈,确实有余,神情言辞骄傲自大,恐怕难以成事。如果不可以更换他,就希望迅速派
遣他赴任。”疏章上奏,皇帝就督促盖嘉运前去军中。天宝元年,改任尚书右仆射。一年后去世,终年六
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谥号为文献。
九、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
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长秋....》.,
征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
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
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
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
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
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
卫之属起微。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
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
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
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
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4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通晓经书,擅长写作。他曾经被征召教授《谷梁》,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经编撰《新序》《说
苑》等著作。
B.刘向正直有为,疾恶如仇。他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
的宦官。
C.刘向忠君爱国,献计献策。他曾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
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刘向颇有才能,深受重用。宣帝选用贤才,他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成帝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
终没能施行。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45.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41.D 42.C 43.B
44.(1)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
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2)刘向看到自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颂扬宗族,批评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
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都出于极度忠诚。
45.反对奢侈淫逸的习俗;出身微贱的人行事不能超越礼制;王的教化应由内到外施行,从亲近的人开始。
【分析】
41. “无威仪”是“为人简易”的表现,而“廉靖乐道”的意思是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所以“无威
仪廉靖乐道”中间需断开,据此排除 A、B 两项。
“不寐”的意思是不睡觉,“达旦”的意思是到天亮,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C 项。
句意: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不和世俗相接触,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读书
传,晚上观察星象,有时不睡觉直到天亮。故选 D。
42.C.“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错误。“除”“征”“辟”都表示授予官职。“迁”
表示调动官职,一般表示升职。故选 C。
43.B.“曾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大臣请求皇上罢免”的说法不正确。由原文“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
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可知,既没有“带领”,也
没有”请求皇上”,只是有这个想法。故选 B。
44.(1)“白”,禀告;“为……所”,表被动,被动句;“谮诉”,诬陷,谗毁攻讦。(2)“讼”,歌
颂;“痛切”,沉痛而恳切;“发”,生,出。
45.本题要求概括刘向对礼仪教化的看法,解答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通读文章可知,本题答案
集中在“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两句,刘向
看到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应该从里到外,从亲近的人开
始。然后将其内容分点进行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十二岁时,因为父亲刘德被任用为辇郎。成年后,因为品行美好谨慎被提拔
为谏大夫。这时,宣帝按照武帝的先例,招引选出有名的儒士、才智出众的人放置在身边。更生因为洞明
事理能缀缉文辞,和王等一起进献应对,献上赋颂共几十篇。适逢(朝延)刚把《谷梁秋》立于学官,征
召更生教授《谷梁》,在石渠讲解谈论《五经》。元帝刚即位,太傅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少傅周堪担任诸吏
光禄大廴,都兼掌尚书的事务,很受尊重信任。更生的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然而这二人器重他,推荐
更生宗族忠诚正直,又能通晓经术有所作为,更生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担任左、右拾遗。四
人一心辅助政事,憎恶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弭恭、石显玩弄权术。萧望之、周堪、更生商议,
想要禀告皇上,(让皇上)罢免他们。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
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成帝即位,石显等人服罪,更生于是又被提拔任用,改名
为刘向。刘向凭借过去的九卿身份被召见授予中郎一职,让他管理保卫三辅都水。升为光禄大夫。这时皇
上的大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执掌政权,依仗太后,专擅国权,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刘向看到习俗
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应该从里到外,从亲近的人开始。因此
编次《列女传》,共八篇,用来警诫天子。搜集传记、往事,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并把它们进
献给皇上。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上书几十次,用来帮助皇上阅览,弥补遗漏的过失。皇上
虽不能都采用,然而内心赞许他的言论,经常咨嗟感叹。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
道,不和世俗相接触,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读书传,晚上观察星象,有时不睡觉直到天亮。刘向看到自
己被皇上信任,所以经常颂扬宗族,批评王氏和在位的大臣,他的言论大多沉痛而恳切,这都出于叛度忠
诚。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做九卿,都不被在位的王氏和丞相御史支持,所以(刘向)始终没有晋升。做列
大夫官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时去世。
十、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陈显达,南彭城人也。仕宋以军功封彭译县子.,隶齐高帝讨桂阳贼于新亭垒,大战于宣阳津阳门,大
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事平,封丰城侯,再迁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事起,显达遣军援台,
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劝显达保境蓄众,密通彼北。显达于坐手斩之,遣表疏归心齐高帝。帝即位,拜护
军将军。后御膳不宰牲,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后拜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镇西将军。
益部山险,多不宾服。大度村獠,前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
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将出猎,夜往袭之,自此山夷.震服。永明二年,征.为侍中、护军将军。显达
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上亦泣,心甚嘉之。八年,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显
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
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悦。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
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即取于前烧除之。
其静退如此。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
虑。”上乃止。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以年老告退,不许。后以为江州刺史,镇
盆城。东昏侯立,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官军继至显
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南史·陈显达传》)
46.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B.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C.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D.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爵位等级之一,有多种称号,如“县子”“开国子”等。
B.夷,原指游猎为生的东方部族,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征,指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本文指征召显达入朝担任要职。
D.导从,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显达勇敢无畏,作战有功。随齐高帝讨桂阳贼寇时,他大败敌军,被箭矢射中左眼,凭借军功被封为
丰城侯,后来升任为广州刺史。
B.陈显达忠于高帝,深得信任。沈攸之事件中,他坚决派兵支援高帝,并将持异议的属下斩杀;在御膳不
宰杀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
C.陈显达智谋过人,降服夷部。益州一带部落凭借山险大多不服管制,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并部署偷袭
大度村,从此益州部落畏惧屈服。
D.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他自降身份,乘坐旧车。面对儿子乘坐精美牛车,穿华丽服饰的行为,他
严加训诫,并烧毁塵尾蝇拂等物。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
(2)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虑。”
50.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
【答案】46.A 47.D 48.C
49.(1)陈显达一直在朝廷外任职,经历了高帝的逝世。等见到武帝,流下眼泪悲伤哽咽。(2)皇上想要
将高帝、武帝的子孙全部铲除,委婉地向陈显达询问,陈显达回答说:“这些人哪里值得忧虑。”
50.(1)每次升迁他都流露出惭愧恐惧的神色(2)车子腐坏,随从都用赢弱的,仪仗都用小的(3)常训
诫儿子不要富贵恃人,得知儿子乘坐精美的牛车,穿着华丽的服饰,很不高兴(4)儿子陈休尚被任命为郢
府主簿,烧毁他携带的麈尾蝇拂。
【分析】
46.句子意思是:朝廷军队连续到达,陈显达抵抗不住,退走到西州的乌榜村,被骑官赵潭用长矛刺落马
下,在篱笆旁斩了,血涌出溅上篱笆。
“西州后乌榜村”是村子的名称,不能断开;“骑官赵谭”做下句的主语,所以“后乌榜村”和 “骑官赵
谭”必须断开,排除 BD 项;“篱侧”是“斩之”的地点,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
47.D. “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错误,古时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
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因谓之导从。泛指前导与后卫。故选 D。
48.C. “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错。原文是“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遂
杀其使”,可见是獠帅杀了陈显达所派的使者。故选 C。
49.本题得分点有:(1)“累”,总是,多次;“忧,此处指太祖驾崩;“及”,等到;“涕”,泪。(2)
“悉”,全部,比较;“微”,暗中;“微言”,暗示;“足”,值得;“介虑”,担忧。
50.题目问: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考生需理解“谦退律己”和“严于治家”,
前者主要从他对待自身严格要求的角度筛选信息,后者主要从他要求家人的角度晒选信息。
比如“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每次升迁他都流露出惭愧恐惧的神色;
“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车子腐坏,随从都用赢弱的,仪仗都用小的。这些体
现他“谦退律己”。
再如“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
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悦”,常训诫儿子不要富贵恃人,得知儿子乘坐精美的牛车,穿着华丽的服饰,
很不高兴;“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
汝不须捉此自逐。’即取于前烧除之”,儿子陈休尚被任命为郢府主簿,烧毁他携带的麈尾蝇拂。这些体
现他“严于治家”。
【参考译文】
陈显达,是南彭城人。在宋做官,凭借军功被封为彭泽县子,跟着太祖在新亭垒讨伐桂阳王刘休范贼
军,在宣阳津阳门作战,大败敌军,一只流矢射中了陈显达的左眼,箭头一直拔不出来。战事平定后,被
封为丰城县侯,两次升迁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陈显达派兵支援朝廷,长史到遁、司马
诸葛导对陈显达说:“沈攸之拥有百万人马,胜负的情况不明,不如保卫境土聚集人马,分派送信的人,
暗地里交往。”陈显达在座前亲手斩了他们,送表章说明心向太祖萧道成。太祖即位时,陈显达升为中护
军。御家厨房不屠宰牲口,陈显达献上一盘蒸熟的熊肉,皇上就用来下饭。后来被任命为都督、益州刺史。
武帝即位,进号为镇西将军。益州山地形势险要,人们大多不服从朝廷。大度獠人,前前后后的几任刺史
都不能制服他们,陈显达派遣官差去催缴田赋捐税,獠族首领说:“长着两只眼睛的刺史都不敢要我缴纳
租调,何况这个独眼刺史”于是,杀掉了陈显达派去的官差。陈显达分别安排将领官吏,声称出去打猎,
夜里,突然发动袭击,从此山地少数民族震惊服从。永明二年召为侍中、护军将军。陈显达总是在外地任
职,经过太祖驾崩,到他见到世祖时,流泪痛哭,皇上也哭,心里很赞许他。永明八年,担任镇南大将军、
江州刺史。陈显达谦逊厚道有计谋,自以为自己出身寒微,却担任这么显要的官职,所以,每次升官时,
他都面带恐惧,表情羞愧。由十几个孩子,告诫他们说:“我原本没有这个志向,不要依仗自己富贵尊荣
而欺凌他人!”家里豪富后,他的儿子们和王敬则的众儿子,都驾着精美的牛车,穿着漂亮的衣服装饰。
陈显达知道这一情况后不高兴。等到儿子陈休尚担任郢府主薄,到九江拜别,陈显达说:“凡是生活奢侈
的很少有不败的,尘尾扇之类的东西是王谢家那样的人使用的东西,你们不要追求这些自我放逐。”就拿
过来烧掉了。他恬淡谦逊大多这样。明帝(高宗)即位,升太尉,改封为鄱阳郡公。高宗想全部除掉高帝
萧道成、武帝萧赜的众孙子(时高、武子孙犹有十王),暗示着问陈显达,陈显达回答说:“这些人怎么值
得担忧?”皇上才不实行。陈显达在建武时期心里感到不安,自己深深收敛行迹,乘着破旧的车子,引路
的仪仗,都用弱小的人陈显达以年纪大为由,告请辞职,没得到批准。后来担任江州刺史,镇守盆城。东
昏侯即位,陈显达听说京师大臣大量被杀戮,又谣传会派兵攻打江州。陈显达怕遭祸,在十一月十五日起
兵。朝廷军队连续到达,陈显达抵抗不住,退走到西州的乌榜村,被骑官赵潭用长矛刺落马下,在篱笆旁
斩了,血涌出溅上篱笆。这年他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