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分三维强化训练卷
17 趋势预测卷之艺术鉴赏主题训练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
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
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
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
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
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
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
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
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
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
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
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
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
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
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
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
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
疑的了。
(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
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
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
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
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
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
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
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
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
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
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
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
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
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
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
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
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
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
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
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
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
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
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
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
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
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
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
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
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灵感、
直觉来建构。
D.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
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夜,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
C.在美学家看来,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转化为其经典水墨画中一系
列栩栩如生的“虾”。
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3 分)
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B.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4 分)
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雅人雅事,在叶朗看来,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从“作诗、行酒令、
品茶、下棋”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1.B 2.D 3.A
4.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
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
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5.用意是: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具体情节: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
理解: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
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分析】
1.B 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
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
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故
选 B。
2.D 项,“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说法错误。艺术家
创作的艺术之源是“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而不是“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样的“眼中之虾”。故
选 D。
3.A 项,梅,在古时是地位仅次于盐重要的调味品,古人利用其果酸作调料,这句话强调“梅”的实用价
值,不是“审美体验”。故选 A。
4.由“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
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
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
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出:审美体验的含义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无
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由“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
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
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
疑的了”可概括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由“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
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可
以概括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由“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
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
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
干事业”可以概括出: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5.依据“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
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
茶……有关的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如“猜灯谜”“酒令助兴”“扎放风筝”等,对其加以阐释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
陈益
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一座座石
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
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
妇就围拢来了。
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
了冬天才开捕。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乱
跳的鱼儿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
1948 年上半年,钱穆花四个月时间,陆续写成三十篇文章,编成一册《湖上闲思录》。当时他任教于无
锡江南大学,临近太湖,距故乡荡口也不远。“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光明难
睹,时时徜徉湖山胜处,或晨出晚归,或半日在外。即暂获间隙,亦常徘徊田塍鱼塘之间。尽抛书册,唯
求亲接自然,俯仰逍遥以自遣……”夜灯下,随笔抒写这些出自闲思遐想的文章。十年后,钱穆在香港新
亚书院,再次披阅,决定刊而布之。他觉得恍如读别人的书,更令人高兴的是生平竟有那一段闲暇的日子,
堪作回忆,弥自珍惜。
又过了二十余年,86 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
次写下跋文。那时他已双目失明,无法读报,却仍捉笔写稿。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后,
他怅然写下这段文字:“自惭学问未有进步,而国事世风,每况愈下。回忆当年太湖边一段心境,亦已有
黄鹤一去不复返之状。抚今追昔,感慨何似”。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
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
些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
曲折,每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这里古朴风貌犹存。店铺里的美食,小笼馒头、青白团子、甘露青鱼、
糯米酒酿……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钱穆故居,是一处经过精心修葺的清代建筑,前门临街面水,后边
有一个绿荫笼罩、花木繁茂的庭园。四周静谧得几乎能感觉时光流逝的声响,恰好可以读书。
《湖上闲思录》随心所欲地谈论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艺术与科学、礼与法、乡村与城市,涉猎
面非常广泛。其中的《情与欲》,有这样的表述:
“历史人生却不然。他之回忆过去,更重于悬想未来。过去是过去了,但在你心上,岂不留着他一片
记忆吗?这些痕迹,你要保留,谁能来剥夺你?那是你对人生的真实收获,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灭的。
人生不断向前,未必赶上了你所希望,而且或离希望更远了,希望逐步幻灭,记忆却逐步增添,逐步丰富
了。人生无所得,只有记忆,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劳而获的。那是生活对人生惟一真实的礼物,你该什
袭珍藏吧!”
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在云南宜良写成了《国史大纲》一书。国事未定,变端莫测,他决意不返平津,
不滞京沪,先后去了昆明、成都。不料患上胃病,久治不愈。恰逢江南大学创办,遂去往太湖之滨的无锡,
游神淡泊,自求宁静。家乡的风土饮膳,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很大转机。由此,我们不难感受故乡的湖荡在
钱穆记忆深处的位置。而不管身在何处,他从未忘记自己在湖畔的闲思遐想。故乡给他的真实礼物,始终
永藏心坎。
“中国传统思想似乎只偏重在内心情感方面,对于知识自由,未能积极提倡。西方近代自由呼声,最
先是为科学知识之觉醒所唤起,但后来无限度引用到政治和经济方面去,则亦不胜流弊。”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如此鞭辟入里的叙述,依然能给人警醒。
荡口的傍晚,潮润的南风掠过湖面,送来凉爽。人们顺着长长的栈桥,在鹅肫荡边漫步,享受夕照中
的湖光水色。放眼看去,湖上碧波闪烁着涟漪,摇曳的船桨呼唤岁月的回声。青檐依水相连,绿树肆意铺
张,花瓣漫天浮落。
(选自 2020 年 6 月 17 日《中华读书报》)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将古镇充满水乡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
B.钱穆虽自称《湖上闲思录》出自闲思遐想,但内容却涉及社会与人文等诸多方面。
C.钱穆对闲适、静谧的湖边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实际上是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D.故乡不仅治愈了钱穆身体,还抚平了他心灵的焦虑和荒芜,这是弥足珍贵的馈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修辞使用巧妙,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信手拈来,富有文学气息,与文章充满人文气息的情调甚
为契合。
B.文中引用了钱穆《湖上闲思录》中的句子,文字虽多却不觉其繁,这些文字与作者行文融为一体,表情
达意恰到好处。
C.在述及钱穆《湖上闲思录》一书成就时,提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所具有的意义,使文章
具有了时代性。
D.末段以景结情,荡口山水依旧风清气爽,生活在这里的人依然惬意自在,作者委婉表达了再有如钱穆般
大师出现的期待。
8.为什么说“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文章围绕“湖”来写了钱穆哪些“闲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C 7.D
8.①钱穆先生晚年远离故土,落叶难归根使他内心有无限乡愁。②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沉的思考,他
感慨其颓势却因年老力衰而无能为力备感惆怅,这种担忧远比乡愁更深重。
9.①钱穆写荡口鹅肫荡优美热闹的自然景致,抒发亲近自然、逍遥自在之情,反衬出自己对时局动荡的担
忧。②对湖畔古镇居民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回忆,使得钱穆思考历史人生、过去未来。③晚年寓居他乡,故
乡湖荡带给他的美好回忆,让他反思中国文化的现状。④对故乡湖荡的恒久记忆,让钱穆思索中外思想的
差异。
【分析】
6.C.“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分析不当,这里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故选 C。
7.D.“委婉表达了再有如钱穆般大师出现的期待”无中生有。这段景物描写意在表现虽人世沧桑,但对
故乡的遐思永远不会改变。故选 D。
8.要分析句子的含义就要将其放入文段中,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此句在分析时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
背景及经历。划线句的前一句写“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由此可知
“这”指代的内容,86 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次
写下跋文,这距他上一次在太湖徜徉湖山胜处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而此时的钱穆已经远离故土,无法再回
去了,钱穆怀恋当年太湖边的闲逸心境,实为解乡愁,而乡愁的本真是生命的叩问:一是年老慨叹,二是
落叶难归根,三是对人生佳境的追忆。再加之他的跋文里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其中对
中国文化的感慨和担忧实比乡愁更深重,因此有了这句“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9.分析文章可知,湖与钱穆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可具体找到四个相关情节,一、钱穆从小生活在无锡荡口
古镇,那江南水乡氤氲的烟火气息,在他心里留下深刻印记。斑驳的石桥,轻荡的渔船,鲜美的鱼汤,故
乡烟火滋养着他的身躯,也滋润着他的心灵。二、成名后的钱穆,在太湖之滨完成了自己最有影响力的著
作之一。三、抗战时期,他颠沛流离,身体抱恙,久治不愈,于是回到故乡。受到家乡风土饮膳的滋养,
他的身体慢慢恢复。四、日后,他远离故土,但故乡湖畔的遐思却让他永藏心坎,受益终身。很显然,第
一个情节是记述荡口鹅肫荡优美热闹的自然景致,这些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
湖是故乡的意象。在这里有钱穆亲近自然的情怀。第二个情节是当时他任教于无锡江南大学,临近太湖,
距故乡荡口也不远,虽时局动荡,但却能偷得一段闲暇时光,反衬出自己对时局动荡的担忧。第三个部分
则是钱穆故居——荡口古镇,对湖畔古镇居民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回忆,使得钱穆思考历史人生、过去未来。
第四部分则是写其在晚年再次写下跋文时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时,依然不忘故乡荡湖,
让他反思中国文化的现状,思考中外思想的差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太子太傅....疏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
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祖混,陇西太守。父龛,冯湖太守,并有名誉。
皙博学多闻,与兄璆俱知名。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
及也还乡里,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就。璆娶石鉴从女,弃之,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
不得调。
皙与卫恒厚善,闻恒遇祸,自本郡赴丧。尝为《劝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而性沈
退,不慕荣利,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石鉴卒,王戎乃辟璆。华召皙为掾,又为司空、
下邳王晃所辟。华为司空,复以为贼曹属。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
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
时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
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
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
侧。
皙才学博通,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乱亡失。其《五经通论》《发蒙记》
《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于世云。
(节选自《晋书·束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B.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C.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D.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古人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是教导和保护太子的师傅。
C.茂才,原本作秀才,是汉代朝廷由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一种察举常科。
D.记室,秘书的代称,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束皙出身官宦世家。他是汉太子太傅疏广的后代,其祖父任过陇西太守,父亲任过冯翊太守,都有好的
声名。
B.束皙 擅长作赋。他写的《劝农》及《饼》等赋,文风俚俗,受到时人喜爱;以拟《客难》作的《玄
居释》受到张华的赞扬。
C.束皙博学多闻。几十车残缺的竹书,束皙遇到疑问就分别注释,都有义证;嵩高山下的竹简文字,他能
准确辨别。
D.束皙不慕荣利。他被举荐为孝廉、茂才,都没有应荐;赵王司马伦当相国时,请他为记室,束皙托病退
休回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
(2)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
14.束皙为什么“久不得调”?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3 分)
【答案】10.B 11.C 12.B
13.(1)最初掘墓的人点燃简策照明来寻取宝物,到官方收取时,好多都是残简断札。(2)束皙四十岁时
逝世,元城街上的人因纪念他而停业,他的弟子和朋友给他在墓旁竖立了碑。
14.①束皙的兄长束璆娶了石鉴侄女为妻,后将其抛弃;②石鉴深以为恨,进言州郡公府不能征召束氏兄
弟。
【分析】
10. “问……曰”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曰”后断句,排除 AC;“好学不倦”的主语是“阳
平束广微”,“莫及也”的主语是“人”,所以应在“好学不倦”后断句,排除 D。故选 B。
11.C 项,“由上而下”错,应是由下而上。故选 C。
12.B 项,“他写的《劝农》及《饼》等赋,文风俚俗,受到时人喜爱”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尝为《劝
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故选 B。
13.得分点:(1)发,挖掘;及,到;烬,残余。(2)补充主语“束皙”;废,停止;立碑墓侧,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14.通读全文可知,本题涉及的原文内容是“璆娶石鉴从女,弃之,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
等久不得调”,意思是:束璆娶了石鉴的侄女为妻,后又抛弃了她,石鉴以此为恨,私下讽谏州郡公府不
能征召束氏兄弟,所以束皙等人长期不能调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是汉太子太傅疏广的后代。王莽末年,疏广的曾孙孟达为逃难,从东海
迁徙居住到了沙鹿山的南面,就把疏字的足旁去掉,改娃为束。祖父束混,任过陇西太守。父亲束龛,任
过冯翊太守,都有好的声名。
束皙博学多闻,与兄长束璆都很知名。少年时在国学学习,有人问博士曹志说:“当今好学的人是谁
呢?”曹志回答说:“阳平人束广微好学不倦,别人赶不上他。”回到乡里,被举荐为孝廉、茂才,都不
就任。束璆娶了石鉴的侄女为妻,后又抛弃了她,石鉴以此为恨,私下讽谏州郡公府不能征召束氏兄弟,
所以束皙等人长期不能调用。
束皙和卫恒关系亲密,他听到卫恒遇灾祸死亡的消息,就从本郡出发赴丧。他曾经作《劝农》及《饼》
等赋,文词很粗俗,被当时的人轻视。但他生性沉静谦让,不羡慕荣利,作了《玄居释》来模拟《客难》
一文。张华看到文章后认为与众不同。石鉴死后,王戎就召用束璆。张华召用束皙为掾,又被司空、下邳
王司马晃所召用。(司马晃死后)张华为司空,又任他为贼曹属。
当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挖魏襄王的坟墓,有人说是安釐王的墓冢,得到数十车竹书。最初掘
墓的人点燃简策照明来寻取宝物,官方收取时,好多都是残简断札。文字已经残缺不全,不能再恢复原有
的次序。武帝下令将这些简策交付秘书来校勘补缀次第顺序,寻求考校其内容,然后写成通行的文字。束
皙当时任著作郎,得以观览竹简,遇到疑问就分别注释,都有义证。升任尚书郎。
当时有人在嵩高山下捡得竹简一枚,上有两行蝌蚪文字,众人互相传看,没有认识的人。司空张华以
此询问束皙,束皙说:“这是汉明帝刘庄显节陵中的策书文字。”一检验果然如此,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博
识。
赵王司马伦当相国,请他为记室。束皙托病退休回家,教授门徒。四十岁时逝世,元城街上的人因纪
念他而停业,他的弟子和朋友给他在墓旁竖立了墓碑。
束皙才学博通,著有《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战乱失散。另有《五经通论》《发
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流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
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
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前四句诗人先不谈画,而是极力赞扬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
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形容水势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和“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C.“舟人”两句诗人着意描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极力渲染风猛、浪高、水急,
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
凸显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6.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6 分)
【答案】15.D
16.诗歌最后两句意为“怎么能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下带走”。这里运用典故,诗人
以索靖自比,并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
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
【分析】
15.D 项,“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是错误的。“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
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故选 D。
16.本句运用了索靖观赏顾恺之画作,倾倒欲绝的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写出自己观赏王宰画作时的感
受,本句话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下带走!从而写出了自己观看王宰画
作时的感受,将王宰和顾恺之的画作相提并论,从而赞扬了昆仑方壶图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作者想
把吴淞半江水也剪下带走也写出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有两句直接描摹音乐,其中“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清脆激越,
“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
(3)《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致品。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别
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1 分)
我在 1998 年 7 月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柏杨曰》第一集序中曾说:历史的教训,因为人类的健忘
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
历史的功能如果纯粹从以上的角度来衡量,不但可读性大减,连值不值得书写都令人质疑。事实上,
历史的借镜固然微弱,但,人类的历史实在是世界进化的卷标,让你知道我们从怎么样的原点出发,历经
的路程以及终将要奔赴的方向。如果没有历史,人类的生存就茫茫无所归依,所有生存中的颠簸、匍匐、
挣扎、奋斗都是汹涌波涛中的一叶扁舟,没有舵手,也没有彼岸。从这个角度认知,历史的功能就是整个
世界的文明生产制作不可或缺的原创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绵长丰富的历史,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她不只是汪洋大海中
的一叶扁舟,简直是一艘惊动四海的航空母舰。人类能不能振衰起弊,和中国历史能不能创造新猷息息相
关。可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太长,暴君暴行接连不断。人民唯一能期待的就是遇到“明君”“以德化
民”。这实在是天大的骗术。
我用《柏杨曰》来读历史、提出我对传统历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除了锻炼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国
家的历史之外,也要设法使读历史的人摆脱为执掌大权的皇帝老爷张目、护短,甚至为他们的酷虐暴行提
供最没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论的习行。我仍然要说我的史观,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与尊严,说“人”
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第一段文字后的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D.“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仍然要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答案】18.A
19.①将“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比作“汪洋大海”,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把“中国历史”比作
“一叶扁舟”和“航空母舰”,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③“中国历史”与“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之
间,和“一叶扁舟”“航空母舰”与“汪洋大海”之间,各自存在的关系相似。
20.①内涵详略不同,改句意思单一;原句强调“苍生”“人”的立场和尊严,强调说“人”话。②语言
气势不同:改句语气平缓,原句语气短促而又强烈坚定,一气呵成。
【分析】
18.A 项,和例句都表示引文的省略;B 项,表示声音的延长;C 项,表示话语被打断;D 项,表示语言的
断断续续。故选 A。
19. “她不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简直是一艘惊动四海的航空母舰”,这里的“她”指的是“中国
历史”。此句运用比喻,将“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比作“汪洋大海”,二者的相似点是浩瀚、无边
无际;将“中国历史”比作“一叶扁舟”和“航空母舰”,“中国历史”只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小
部分,因此比作“一叶扁舟”;而“中国历史”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又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很重要的一
部分,甚至“人类能不能振衰起弊,和中国历史能不能创造新猷息息相关”,可见对于整个历史进程来说,
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将她比作“一艘惊动四海的航空母舰”,这两个比喻体现了比喻的相
似性。
20.原句是“我仍然要说我的史观,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与尊严,说‘人’话,从‘以人为本’
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而改句是“我仍然要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从内容上看,
原句内涵远比改句丰富,包含“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与尊严,说‘人’话”这三个层次的内容,
因而使得“以人为本”的内涵更具体,也更容易为人理解;同时,从句式上看,原句短句多,句子短促有
力,一气呵成,表达了坚定的立场,强烈的情感态度,而改句语句平缓。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4 分)
近日,有“中国画熊猫第一人”之誉的画家刘中,在距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 500 天之际,①呈奉历
时两年绘就的巨作《冰雪国宝万里图》长卷。②甫一亮相,便震惊四座。③画卷幅长逾 200 余米,将“熊
猫健儿”所展现的北京冬奥会全部体育项目尽收其中,堪称人类冰雪运动的视觉史册;④形态各异的“熊
猫健儿”将北京冬奥会 15 个运动大项及 109 个小项予以精彩演绎,使观众首次领略到憨态可掬的“国宝”
熊猫身手也可以如此强健;⑤五千余只“熊猫观众”象征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飘飞的瑞雪则昭告着全
球华人对成功举办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福!⑥作品体量巨大,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彰显出一位中
国美术家放眼全球、贯通古今、立足当代的开阔视野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坚守与担当。
【答案】语句②修改为:这幅巨作(或“这幅长卷”)甫一亮相,便震惊四座。语句③修改为:画卷幅长
逾 200 米。语句④修改为:使观众首次领略到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身手也可以如此矫健。语句⑥修改
为:立足当代、贯通古今、放眼全球。
【详解】
第②句,成分残缺,主语残缺,“甫一亮相”前加上“这幅巨作”。
第③句,成分赘余,语义重复,“逾 200 余米”中“逾”与“余”重复。
第④句,搭配不当,“熊猫身手也可以如此强健”中“强健”与“身手”不能搭配,属用词不当,把“强
健”改为“矫健”。
第⑥句,语序不当,应先“当代”,再“古今”,最后“全球”。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2019 年 8 月 23 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剧院座无虚席。一束光波伴着袅袅烟雾倾泻而下,照亮了舞台上
席地而坐、身披铠甲的将军。悠远的古琴声拉开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序幕。芭蕾舞剧《花木兰》凭借唯
美浪漫的色彩、精湛曼妙的舞姿、跌宕起伏的剧情,将中国传统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艺术形式完美融合,
征服了纽约的观众。纽约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接续历史又承接当代,因而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 年 8 月 23 日;②芭蕾舞剧《花木兰》在纽约演出;③它以中西艺术融合之美征
服纽约观众;④展现了中国的更加自信和开放。
【详解】
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
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
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
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
(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阅读文段可知,第一句交代了时间(2019 年 8 月 23 日)、地点(纽约);第二句是描述性文字,属于次要信
息;第三句交代了事件(芭蕾舞剧《花木兰》拉开序幕);第四、五句交代了结果(芭蕾舞剧《花木兰》通
过融合中西艺术征服纽约观众,向纽约观众展现中国的更加自信和开放);据此提取关键信息,并整合概括
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五四青年节,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后浪》刷屏了: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
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
“但是时代更有幸 遇见这样的你们”“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们
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
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
有火、眼里有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后浪”,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你们对他们或熟悉或陌生……其
实,你们也是“后浪”中的一员。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他或他们的事情。
要求:文体特征鲜明,有细节描写;可实写,可想象;内容充实,主题明确;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不少于 700 字。
【参考例文】
守好 366 平方米
《后浪》刷屏的时候,我正在岛上。
我是红旗岛的第五代守岛人。
红旗岛,在中国东南端,那些用放大镜在地图上也只能看见一个黑点,看不出轮廓的岛礁之一,因为
它只有 366 平方米。 岛上有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而我的工作就是守好这座塔。
我从父亲那里接下守塔这份工作已经两年了,岛上信号不好,时有时无,但我却总能收到大学同学的
信息,“刚子,还守啊?都两年了,什么时候回来聚聚?”每次看到这样的惦念,我总是心头一暖,而后
无奈地笑笑回句“谢了,不过再说吧,走不开。”——守岛人是不能离岛的。
过惯了城市中求学时缤纷多彩的生活,刚接过这件世代相传的工作时,心里怎会没有落差?带来的五
本书在补给船带来新的物资和我渴望的唯一娱乐来源——书籍之前,早已看完。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倒背
如流,甚至改写了小说的结尾。然而依旧排遣不去孤独与无聊。我用脚丈量岛上每一寸土地,一步、两步……
一共一百九十一歩便可走完一圈。我也曾埋怨,每日傍晚去燃油机库打开电源时,我蹲下抱紧自己,望着
眼前这个大家伙,轻轻叹息:“你要是能自动开关就好了,健康持续地运行下去,便也能放我得个自由。”
燃油机只是“呼呼”地转着电扇散热,我的话仿佛石沉大海,没有回应。
可那夜,我变了。
“今夜,有强对流暴雨袭击 030 海域,请渔船注意回港,注意避让……”电台所说的海域正是红旗岛
所在的海域,通常这种提示播出后,一整夜陪伴我的就只有暴风雨,一艘船也不会经过。叹气,坐回床上。
拿起书不再顾暇窗外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入夜很深了,塔外的风暴却更肆虐了,一阵阵强风裹挟着硕大的雨滴砸在白塔上,白塔纹丝不动,我
的心却揪着,不知怎的我隐约感觉有事要发生。我冲着窗卧着,耳朵支楞着努力捕捉除雨声外的其他声响。
“喀嗒”,声不大,却如突然没了亮光的窗外一起让我从床上弹起——不好!灯!
通向塔灯的楼梯只有一个,可塔底的两个灯却分别放在两个屋中,两个小建筑物之间仅有一根直径 10
厘米的钢管相连。站在钢管的一端,望着另一边灭了的灯;又看了看身边还有一盏亮的很好的灯,风刮着
雨几乎变成 45 度的斜线,“要不……反正还有一盏,今晚也不会有人驾船驶过。”可一想到在大浪中摇曳
不定的船望着单薄的一盏灯无法分辨方向便会遭遇不测,爷爷那句“人在塔在,只要守塔人活着,灯就要
亮着”响起在脑中。
搂着钢管,又湿又滑,加上狂风我几乎要被吹走,人在塔在……人在塔在……我默念着,一点点向前
挪着,也许三分钟或是十分钟,到达对面时浑身湿透,我咬住嘴唇自己却不断抖动,又是“咔嗒”一声,
灯再次亮起,我倒在地上。醒时已是天高云淡的明朗早晨,灯还亮着。
下了塔,我拿着手机和蓝天白云下的红白塔自拍合影,发了毕业后的第一条朋友圈——“看,我和我
的三百六十六平方米大房子,人在塔在,我在灯,永远会亮。我是‘后浪’,请祖国和‘前浪’相信,祖
国有我,红旗岛有我!”
【审题】
题目以《后浪》为题材,阐述了当今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考生要抓住关键点来理解出题者展示的“后
浪”的形象。当代青年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这个国家发展形式良好、机会多,只要努力,你就会有更
好的前途;青年未来拥有无限可能,因为这个国家机遇无限;中国最好看的风景就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有
无尽的激情和创造力……年轻人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正是拥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表现。材料提供
的价值观是:青年成长要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国家发展强大后,能给青少年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因
此,青少年必须树立爱国情怀,以更宽阔的胸怀、更激情的创造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材料最后一段很重要,它告诉我们,这些“后浪”人数众多,他们或平凡或伟大,我们对他们或熟悉或陌
生。这就意味着,考生要多着眼于我们“身边”那些青年,他们或许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但是
只要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只要他们像《后浪》中说的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
起来,甚至他们具备勇敢、善良等美好的品性,他们就是“后浪”中的一员。材料最后说“你们也是‘后
浪’中的一员”,启发考生要努力让自己具备这些品格,不负时代,不负此生。这是本次作文的“主题”。
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比之于议论文,更要求考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要想写出记
叙文,除了选材之外,还要注意情节的设置和人物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要有感染力。
【参考立意】
(1)青年有创新,国家有奔头;
(2)青年是中国最好看的风景;
(3)要配得上“后浪”的名字;
(4)做推动时代发展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