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素养形成卷之文化传承主题训练卷-2021高考语文二轮提分三维强化训练卷(山东专用)(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提分三维强化训练卷 11 趋势预测卷之文化传承主题训练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汉服”一语,是 21 世纪以来由传统文化爱好者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由此引发的社会热潮反映出当下 社会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从广义的社会学范畴来说,汉服是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泛指 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主体,在社会演进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服饰特点后逐渐形成的华夏服饰体系。 狭义的汉服专指汉代服饰。“汉服”作为服饰名词首次出现在汉代文献中。据记载,西汉初年在荆楚 故地的长沙国至少存在两种服饰系统——汉服和楚服。这里的汉服应当是指以关中京畿地区为代表的服饰 系统,体现了来自汉代中央政府的服饰标准化规制,服饰的类型、款式、分布地域、发展渊源均与荆楚地 区的服饰传统有别。 考古发现表明,西汉初年的汉服系统中存在长度不等的上衣,但以斜直交领长服为主。根据上衣的厚 薄程度又有“襌衣”“袷衣”之称。以交领长服为例,其基本特点是服饰整体形态偏瘦长;领口交叉位置 下移,显现出内衣领口凸起的拥颈;腰际线较低,近臀部;小曲裾;下摆前长后短,前部长可及地,后部 较短、呈弧形内凹;窄细衣缘。这种款式特点与东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体系一脉相承。东周服饰呈现多元化 的地域特点,这些多元化的特点在西汉初年汉服的构建中均有所体现,汉服的基本特点均可从东周多元化 的服饰体系中找到渊源。如汉服中领口独特的拥颈表现形式常见于关中地区的秦文化,下摆后部内凹的款 式特点来自战国时期的海岱地区的齐文化,小曲裾的裾式特点则明显受到战国时期荆楚文化的影响。此外, 以红、黄、青、白四种色系为主的单色服饰作为汉服系统的色彩装饰特点,与战国时期的诸多服饰文化均 不相同。因此,以往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汉初服饰源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西汉初 年,汉服系统不仅渊源广泛,且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的服饰风格,与当时的楚服风格存在显著 差别,楚服系统自身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与战国时期的楚服风格日渐分离。 西汉中期,汉服持续吸取了楚服的款式特点,自身不断改进,形成了全新的汉服风格。同样作为代表 的交领长服的整体形态渐趋宽松适体,具体表现在:领口交叉位置逐渐上移,凸起的拥颈渐趋低平;袖口 由宽袖或窄袖演变为有着垂胡的阔袖;腰际线不断升高;小曲裾加长,形成细长曲裾;下摆逐渐外撒,后 部常见的内凹圆弧逐渐趋平,前后平齐。与此同时,楚服也同样对自身不断进行改进,呈现出以上诸多款 式特点。自此以后,汉服与楚服的款式差异日渐缩小,彼此吸收融合。 西汉中期不仅是汉代统一的服饰面貌的形成时期,也是又一全新的服饰文化格局的发端期。在这一格 局下除西域诸国和西南滇文化的服饰面貌仍保留着本土特点外,汉王朝统辖的大部分地区的服饰面貌趋于 统一,形成以交领右衽为基本特点的汉服体系。汉服体系中的礼服、常服、军服、劳作服饰、演艺服饰又 具有各自独特的款式特点,功能丰富而又明确。尽管如此,交领右衽仍是各类型服饰的核心款式特征。在 两汉四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汉服的类型和款式虽屡有变化,甚至出现背后开合穿着的圆领反闭服,但这 些并未撼动交领右衽服的核心地位,汉服的总体形制始终稳定发展。 史载龟兹国王及夫人自西汉元康元年入汉朝贺后,便“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可见西汉昭宣时 期的汉服已非单纯的服饰类型或是对某些具有共同款式特征的服饰类型的统称,而是汉家礼仪的重要内容, 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王方《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可叹的是占中国总人口比例 90% 以上的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在阔别了近四百年之后,在 21 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之中, 又重回中华大地。 中华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的浅层意义在于重拾我们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找回汉民族统一的外在 标识,重新确立中国独有的民族服饰体系。复兴汉服任重而道远,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 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而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其背后所承载的是中华礼仪、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长久以来,中国在进行对外活动时一直缺少一件能代表中国大国形象并体现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服 饰。近现代以来出现的旗袍、唐装、中山装等都是改良服装,它们没有与中国千年传统服饰衔接的过程, 它们承载不了中国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迫切需要恢复汉服,当今的汉服复兴运动不仅仅是单 纯的民间文化运动,更是受国家支持,并响应国家文化复兴和发展方针政策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 (摘编自张祥轩《浅析汉服复兴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服复兴运动逐渐发展壮大,反映出当下社会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复兴 和发展方针政策的响应。 B.西汉初年,在长沙国有两种居于主流的服饰系统——汉服和楚服,而汉服的类型、款式、分布地域、发 展渊源均与荆楚服饰传统有所不同。 C.汉初服饰并不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西汉初年的汉服系统继承了东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体系,呈现了多 元化的地域特点。 D.汉服系统最初和楚服系统区别较大,但在持续改进后,至西汉初年形成了全新的汉服风格,与楚服的款 式差异日渐缩小。 2.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下葬的四四号竹简记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B.拍摄背景为西汉初年长沙国的电影时,演员所着服装形态瘦长、阔袖、小曲裾、内衣领口低平的拥颈、 下摆前长后短。 C.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从中可以看出,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服饰就有交领右衽 的特征。 D.西汉早中期的考古发现,西南滇地的服饰文化自成系统,流行对襟式外衣、贯头式圆领内衣与短裤或筒 裙的搭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研究汉服的著作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儿童服饰考》(李雁) B.《宋代平民服饰研究》(安语昕) C.《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研究》(李媚) D.《中国服饰史》(沈从文、王仔)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请结合材料简述在当代复兴汉服的原因。(6 分) 【答案】1.A 2.B 3.C 4.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了“汉服”的概念;然后分别介绍了西汉初期和中期汉服的款式特点及改 进情况;最后提出西汉中期汉服已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标识。 5.①近四百年来,占中国总人口比例 90%以上的汉族的民族服饰没落;②复兴汉服有利于找回汉族统一的 外在标识,重新确立中国独有的民族服饰体系;③复兴汉服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展现汉服 背后所承载的中华礼仪、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④能使中国在进行对外活动时拥有一件代表国家形象的服 饰,有利于国家文化的复兴。 【分析】 1.B.“有两种居于主流的服饰系统”错误,原文说的是“长沙国至少存在两种服饰系统”,未明示两种服 饰是否为主流。C.“汉初服饰并不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以往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汉 初服饰源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西汉初年的汉服来源是多元的,其中包括战国时期的楚 文化。D.“至西汉初年……日渐缩小”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西汉中期,汉服持续吸取了楚服的款式特 点,自身不断改进,形成了全新的汉服风格……自此以后,汉服与楚服的款式差异日渐缩小,彼此吸收融 合”可知,是“西汉中期以后”,汉服与楚服的款式差异日渐缩小,彼此吸收融合。故选 A。 2.B.阔袖、内衣领口低平的拥颈是西汉中期汉服的特点,不能出现在拍摄背景为“西汉初年”长沙国的电 影中。故选 B。 3.由材料一中的“从广义的社会学范畴来说……华夏服饰体系”和材料二中的“汉服,在阔别了近四百年 之后……重回中华大地”,可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清代官员穿的是满族服饰。故选 C。 4.材料一第一段从广义的社会学范畴阐释了汉服的概念,第二段从狭义的角度介绍了汉服的概念,第三段 介绍了西汉初年汉服的特点,第四段介绍了西汉中期汉服的特点,第五段论述了在西汉中期形成了以交领 右衽为基本特点的汉服体系,第六段提出汉服是汉文化的重要标识。综上,可将第一、二段划为一层,第 三至五段划为一层,第六段划为一层,然后分别概括出每一层的含意即可。 5.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二,通读材料二可知,第一段说的是汉民族服饰缺失的现状,第二段从浅层和深 层两个方面阐释了复兴汉服的意义,第三段从外交层面论述汉服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复兴汉服的原因,据 此,筛选出每段中的关键句子,分点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有原文“可叹的是占中国总人口比例 90%以上的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在阔别了近四百年之后, 在 21 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之中,又重回中华大地”可知,近四百年来,占中国总人口比例 90%以上 的汉族的民族服饰没落;由原文“中华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的浅层意义在于重拾我们汉民族的民族 服饰,找回汉民族统一的外在标识,重新确立中国独有的民族服饰体系”可知,复兴汉服有利于找回汉族 统一的外在标识,重新确立中国独有的民族服饰体系;由原文“复兴汉服任重而道远,文化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 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而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其背后所承载的是中华礼仪、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可知, 复兴汉服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展现汉服背后所承载的中华礼仪、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由 原文“长久以来,中国在进行对外活动时一直缺少一件能代表中国大国形象并体现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 服饰。近现代以来出现的旗袍、唐装、中山装等都是改良服装,它们没有与中国千年传统服饰衔接的过程, 它们承载不了中国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迫切需要恢复汉服,当今的汉服复兴运动不仅仅是单 纯的民间文化运动,更是受国家支持,并响应国家文化复兴和发展方针政策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可知, 能使中国在进行对外活动时拥有一件代表国家形象的服饰,有利于国家文化的复兴。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走进范家门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 脚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 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 300 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 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 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 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 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替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 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 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水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 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 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 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 山——山沟里空气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 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注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 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 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 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 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 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 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 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 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 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 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 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 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 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真,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 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 于居住,但历史会赋子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 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 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空间印象入手,先谈范家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再通过写奇峰涧水,表现出范家门的山水特色。 B.文章重点写了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他招呼游客,讲二郎担山传说,真实表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C.文章既写到范家门的山石、树木荆条等物产,也写到了石桌石凳、石腊石臼等别具一格的陈设。 D.文章巧妙地揭示了范家门走上一条通往幸福路的原因:一是有好的领头人,二是这里的人们齐心协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通过描写胆大的人在玻璃桥上“吓得趴在上面爬行的容态,以小见大展现了范家门山峰的险峻。 B.文章第二段写神府洞天,既表现了范家门的神奇之处,同时也为下文写范家门人发掘这一宝贝作了铺垫。 C.文章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范家门的可喜变化,人们变乱采滥伐为保山护水,利用本地生态优势发展旅游。 D.文章最后一段写航拍影像中范家门的独特最象,寄予了作者的美好期望,预示了范家门的美好未来。 8.文中写景的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简要赏析画线的句子。(4 分) (1)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 (2)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 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9.作者说“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请结合 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6 分) 【答案】6.B 7.A 8.(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油菜黄花开得繁盛,杏花、桃花、槐花次第开放的场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老屋饱经风霜而又内涵丰富,而斜燕与老屋浑然一体的景象。 9.①“打造了现代”是指范家门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 进而走上一条通往幸福的路。②“保留了传统”是指范家门保留了具有文物与文化价值的老屋和悠扬婉转 的豫剧老腔。③这两方面相结合,使范家门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文化,旅游资 源得天独厚。 【分析】 6.B.“重点写了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重点写”不妥,从文章第八段的相关内容来看,这位讲二郎担 山故事的老者,并不是重点写的对象,属于略写;“讲二郎担山传说”是一个老人,但不是文中的“一位 满面风霜的老者”,选项张冠李戴;“真实表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的说法不正确,语段并没有描述故事 的具体的内容,而且“二郎担山”本身也是传说,所以谈不上“真实表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文章写这 位老人的目的是表现范家门的人们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故选 B。 7.A.“以小见大”的说法不正确。从原文第二自然段,“谷间一座 300 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 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等文字可知,作者采用的是侧面表现的手法展现范家门山峰的险峻。所 以,不是采用“以小见大”手法,而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故选 A。 8.第一句,“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 腾”,从“闹嚷”“先后登场”“扑棱”“喧腾”等动词看出,这些词语依次赋予油菜黄花、杏花桃花、 槐花、柳絮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显然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时节范门山景致如画,洋溢 着勃勃生机的特点。 第二句,“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 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从“如打开的书”“斜燕似书签”等语句看出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其中被比作打开的书的是“老屋”,被比作“书签”的是斜飞的燕子。老屋如书,显然是表现老屋的厚重 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而燕子如书签,表现的是老屋和燕子,这一静一动的事物,浑然交织成一幅完美 图画的意境。 9.探究的重点应该是对“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的理解。 所谓“既打造了现代”,根据文中“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 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 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 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分析,范门山人“打造了现代”是指范家门改掉了乱 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题目通过退耕还林,开发溶洞资源等,打 造了一条幸福之路,表现了范门山的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所谓“保留了传统”,根据文中“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 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 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实在新 鲜……”“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子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 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分析,范门山人“保留了传统”是指对带有传统文化 底蕴的东西的继承、保护,比如老屋、豫剧老腔等的保护、传承等。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正是继承与革新的 最佳注脚,即范家门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是范 门山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 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 果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从 (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 及者。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 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 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 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 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 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 《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太宗下 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汉书》 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极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 C.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 古交往甚密。 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且 治理得很好。 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 其才,将他重 新调回任秘书少监。 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 章》,广为流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2)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 14.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 分) 【答案】10.A 11.A 12.C 13.(1)就对他说:“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你凭借什么能担当此任?”师古说:“割(杀)鸡哪里(何 必)用牛刀。”(2)所有大家都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清楚,说明其深隐的本源。 14.①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勤于写作。②严谨缜密、追根溯源的治学态度。(答“严格考证”、“勇 于探究”也可,意思对即可)③太宗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分析】 10. “军国”是句子主语,“多务”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项;“凡有制诰”“皆成其手”一 句中,“制诰”是主语,“皆成其手”是“皆成(于)其手”的省略,“其手”是后置状语,不能跟前面 断开,且“师古”是下句主语,其前必须断开,排除 B。 句子大意是:当时军国政务繁多,凡是诏令,都经他亲手完成。他明于政务事理,所草拟的册奏工整美好, 是当时他人所不及的。故选 A。 11.A.“官品极高”说法错误,官品不高。故选 A。 12.C.“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错。原文是“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 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注意是“未出京”,未出京就重新任命。 故选 C。 13.(1)“因”,于是、就;“剧县”,政务繁重的县,难以治理的县;“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 凭什么;“克”,能够;“焉”,哪里。(2)“俄”,不久;“十一年”,贞观十一年;“进”,晋升。 14.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 主观方面,与他的性格有关。文中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 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 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 曲尽其源”“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颜师古有严谨缜 密、追根溯源的治学态度。 客观方面。从家庭来看,“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 精诂训,善属文”,可见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勤于写作。从治学时的外部环境看,“太 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 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不 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 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参 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可见他的成就离不开太宗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译文】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孙子。他的父亲颜思鲁,因学识文才受到人们 的称许,武德初年曾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训诂之学,擅长 写文章。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推荐,被任命为安养县的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轻体 弱,就对他说:“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凭什么能担当此任?”师古回答说:“割鸡焉用牛刀。”杨素 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师古到任后果然以办事能干,把地方治理得好而闻名。当时薛道衡是襄州总管,与 其祖有交情,又喜欢师古的文才,有所著作,曾让他指摘文章中的毛病,与他非常亲昵。跟随(高祖)平 定京城,两次升迁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当时军国政务繁多,凡是诏令,都经他亲手完成。他明于政务 事理,所草拟的册奏工整美好,是当时他人所不及的。太宗即位,提拔他为中书侍郎,封爵琅邪县男。师 古因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满,恢复中书侍郎之职。太宗认为经书典籍距离古圣人初创之时已经久远,在 长期的辗转传抄过程中文字谬误很多,命令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文字,师古做了很多订正,《五经》 定本撰成后,上奏皇上。太宗又召集诸儒重新进行详细的评议,当时诸儒对承袭的师说相习已久,都一起 非议五经定本。师古总是根据晋、宋以来的各种古今版本,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做了清楚明白的回答, 广征博引论据详明,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诸儒没有不叹服的。于是太宗把他考定的书颁布于天下,令读 书人学习。贞观七年(633),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所有大家都疑惑不解的奇文难 字,他都能一一辨析清楚,说明其深隐的本源。后来众人议论说师古收受贿赂,因此出京任郴州刺史。师 古还未走,太宗惜其才,对他说:“卿的学识,可称是优良的……不忍远弃,卿应当深刻地告诫自勉。” 于是重又授师古任秘书少监。不久又奉诏令与博士等撰定《五礼》,贞观十一年(637),《五礼》修成,师古 晋升为子爵。当时承乾为皇太子,命师古注释班固的《汉书》,师古对《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看重。 贞观十五年,太宗下诏,准备去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任封禅使,考证相关 礼仪,多依从师古的说法。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在当时广为流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释]题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 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鳯”字后便拂袖而去。看竹: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之子王 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5.下列对于《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 B.颔联写访人不遇,然而诗人却不懊恼,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 之心的诚笃真挚。 C.颈联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出门即见山,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暗合“高山流水”的典故,表明邻居 都是和他志同道合的知音。 D.尾联写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闭户著书,“松皮作龙鳞”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 之志的坚贞和持久。 1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用何技巧来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 奏技艺?王诗在塑造吕逸人时也用了相同的手法,请就此给出自己的分析。(6 分) 【答案】15.C 16.(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通过静谧无声的环境描写,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 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2)王维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实写吕逸人居住的环境:出门见山,流水淙淙, 长松参天。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吕逸人“绝风尘”的气节和坚贞不已的隐逸之趣。 【分析】 15.C.“东家流水入西邻”,说明吕逸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村,“暗合‘高山流水’的典故, 表明邻居都是和他志同道合的知音”的说法牵强附会,并无依据。故选 C。 1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 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表现琵琶女 高超的演奏技艺。 王诗颈联“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 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颈 联的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 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 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诗人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吕逸人“绝风尘” 的气节和坚贞不已的隐逸之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___________”, “人师”是“___________”,王阳明当属后者。 (2)《短歌行》中 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答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 可以亡身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1 分)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正如宋代诗人苏洄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刚入初秋,夏日的暑气还未 完全消散,突如其来的阵阵微风带来了千金难买的舒适与惬意。怡人的秋色慢慢铺陈开来,秋云飘逸,秋 水如镜,秋阳透亮,伴随丝丝凉意,我们知道,处暑到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去也,处暑节气的来临意味 着这场酷热与清凉的“抗争..”已接近尾声,炎热逐渐向凉爽过渡,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会受到短期 回热夭气的影响,正所谓“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秋老虎”的余威让天气得闷热、干燥,因此, 人们选择在处暑这一天煎药茶、吃鸭子以抵御“秋燥”,或是干脆远离市区,畅游郊野,迎秋赏景,与初 秋的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淡然。煎药茶、放河灯、举行开渔节、踏秋赏美…… 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这一天装点仪式感和烟火气,而作为报答,它轻轻吹走了最后的暑热,也为 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初秋记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所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C.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D.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简析其特点和作用。(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怡人的秋色慢慢铺陈开来,伴随丝丝凉意,处暑到了。”从语义 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答案】18.C 19.赋予自然物人的情态、心理,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秋意渐浓中万物的闲散而悠然的状态。 20.(1)运用多种修辞,对秋色的描写更具体、形象、生动;(2)多用短句,句式灵活、自如。 【分析】 18.文中“抗争”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A 项,表示引用;B 项,表示反语 C 项,表示特殊含义。D 项,表示突出强调。故选 C。 19.划线句“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淡然”,“疏散而淡然”一词运用了拟 人修辞,意思是,闲散而随意,把“云彩”人格化,表现出由夏入秋的季节变换中天高云淡的自然景象, 为下句写民俗活动做了铺垫。 20.原句和改句都描写了秋色、秋意渐生的特点。从修辞手法看,原句“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阳透亮” 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具体而细致的铺开描写“秋云”“秋水”“秋阳”的特点和状态,细致而生动; “秋云飘逸”运用了拟人修辞,“秋水如镜”运用了比喻修辞,两处修辞对怡人秋色的描写更生动而形象; 从句式看,原句“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阳透亮,伴随丝丝凉意,我们知道,处暑到了”运用了一系列 的短句,句式灵动自如,很好的体现了秋色慢慢铺陈开来的特点。改句的描写因为没有使用修辞而显得一 般,句式也显得死板、僵硬。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均被为人们所推崇,②我们年轻一代却和这种美德渐行 渐远。③生活上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也在同学中蔚然成风。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 训大家都能脱口而出,⑤但真正理解这句古训含意的又有多少人呢?⑥看着餐厅里倒掉的饭菜、灯火通明 的空教室、洗完手没关的水龙头……等等,⑦我们心痛过吗?是否想过要节约呢?⑧即使现在我们的国家 富强了,我们的家庭富裕了,⑨但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美德。⑩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只要节约一点点, 给社会带来的就是巨大的财富! 【答案】语句①修改为:“自古以来均为人们所推崇”或“自古以来均被人们推崇”;语句③修改为:“生 活上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也在同学中悄然形成”;语句⑥修改为:“看着餐厅里倒掉的饭菜、灯火 通明的空教室、洗完手没关的水龙头……;语句⑧修改为:“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了,我们的家庭富 裕了”。 【详解】 ①“自古以来均被为人们所推崇”句式杂糅,应删去“被”或“为……所”。 ③“不良风气也在同学中蔚然成风”不合逻辑。“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 风气(多指好的)。可将“蔚然成风”改为“悄然形成”。 ⑤“……”与“等等”重复赘余,只能取其一。 ⑧“即使……但……”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即使”改为“虽然”。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为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4 个专项规划和 8 个地方实施规划目 前已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文 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 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4 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省市编制了 8 个地方实施规划。”欧晓理在国 家发展改革委当日举行的专题发布会上表示,这也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 成。 【答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这也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详解】 压缩语段需要结合段落内容给段落分层,并从中找出:对象、事件、时间、地点、意义等。 本段第一层是第一句,交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第二句话交代了 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三句话指出了该体系的意义。据此可以概括出事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 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意义是: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一生大约会说汉字四亿次。有出处的汉字近十万个,是它们书写了百家经典、唐诗宋词,是它 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但在提笔忘字的今天,常用的汉字却不到四千个,很多汉字人 们甚至都已经不会认、不会写。万千汉字,犹如璀璨星辰,正在陨落。 近日,人民日报和某公司推出一款小游戏——汉字守护者,输入自己的名字,就能匹配一个汉字,其 中不少属于濒危汉字。该游戏倡导“以你之名,守护濒危汉字,守护文化星河”。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 中,成为“汉字守护者”。对此,有媒体赞赏,认为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有学者认为,以游 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要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 其实,汉字是陷入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以实验 人为笔名,写一篇文章向人民日报投稿,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例文】 守护汉字 实验人 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自然也就博大精深,汉字是文化流传至今的载体,而我们 的责任是去守护它。 守护汉字不仅是因为这是中国五千多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更是因为要守护汉字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历经改朝换代,中国文化也在这一次次的改变中不断积淀,最终形成如今深厚的底蕴。而 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记录并包含着中国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从甲骨文到行书,一共 7 种字体, 每种字体代表着每一个时期文化的进步,是智慧的结晶。如果把每一个字比喻成一颗繁星,那么十几万的 繁星汇成了璀璨的星海,使人魂牵梦萦,痴迷陶醉。 而每一个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只有学习好如何书写汉字,从一笔一画中探索文字的奥秘,我们才能 真正守护汉字。 守护汉字从学习规范书写开始。 如今,有许多人争着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却忽略了最诗情画意的汉字。一横、一竖、一撇、 一捺、粗细长短都值得探究。历史上,许多中国人向我们诠释了汉字书写的灵魂美。书法家王羲之,他的 作品流传至今,已经不只是字,更是珍贵的艺术品。苏轼大气潇洒的字也达到了一种个性的巅峰,为历代 仰慕。汉字是有趣的,每一个字的一笔一画都有他所蕴含的意蕴。一个个笔画如画家手里的画笔,一笔一 划,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亦或是巍峨雄伟的高山,又或是妙趣横生的奇幻森林。汉字能柔情 似水,亦能刚劲如铁,能深沉悲哀,亦能激昂澎湃。 然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人们开始习惯了用手 机打字、联系,却开始淡忘真正的汉字书写了,提笔忘字成了现代人普遍出现的毛病,所以守护汉字书写 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如今各形各色的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等都是要让我们知道,汉字不仅是一种字体,更是无可替代的 宝藏,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本身亦是一个美丽的存在。 守护汉字,从规范汉字书写开始,让我们使汉字更美丽地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审题】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由于材料意义的容 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衡量、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 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结合材料“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成为‘汉字守护者’。对此, 有媒体赞赏,认为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有学者认为,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 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要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选择确定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守护汉字,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 (2)汉字传承中国文化,凝聚强大力量; (3)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 (4)不必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