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 2021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 I
江苏省如皋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革命使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
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受众身上。
观众在“参与”作品的同时,其智识与艺术家的智识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新的、不可预见的智识结果,
这成为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最基本的形式。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平台反馈到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乃至参与
到整个社会的智识机制建构中。由此,博物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 21 世纪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但是,通
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它们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
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
法(譬如仿效人类学通过多样化素材的叠加和分析),来重新观察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博物馆面对信
息时代所需要的智识精神。
回应受众的变化,策展强调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主要表现在策展内容、结构、过程、结果的开放。人
与艺术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种“双重凝视”。展览呈现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才完整,而策展人与艺术
家在展览尚未成形时,创作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览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观众
参与,被凝视,这样的状态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作品因此才完整。
在新知识形态时代,我们认为艺术博物馆提供的不仅是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而且是生产知识的
动力——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一个智识生长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博物馆运营指导思想,称为智识机制的
建构。
交互将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艺术发展形式。在艺术博物馆,交互是一种艺术创作理念,也是博物馆的
学术工作理念。博物馆与艺术家、观众形成社会化的沟通和教育,需要不断的交互,交互的概念更多考虑
2
的是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主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然,博物馆的智识建构对未来教育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几年博物馆陆续在教育概念里提出学习
概念,并探讨博物馆如何建造一种新的学习系统。在大学中,往往缺少创新的课程,博物馆在这个时期建
立这样一个“智识”系统,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博物馆的“大脑系统”去思考,并生成新的知识,从
而推动创造力!
(摘编自张子康《用博物馆的“大脑”去思考》《光明日报》2020 年 12 月 27 日)
材料二:
自 2008 年 IBM 公司将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当作主框架,建立起物与物之间的高度联
系之后,“智慧地球”的概念就诞生了。2014 年,IBM 公司和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展开合作,构建起了全球
第一所智慧博物馆。其主要依靠 IBM 公司提供的各种数据来优化博物馆相应的管理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实时运作管理形式。卢浮宫智慧博物馆建设开创先河后,世界各个国家也开始了解到智慧博物馆的重
要性,尤其是在历史普及与文化建设方面。因此,智慧博物馆建设逐渐开始广泛起来。
智慧博物馆依靠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传感技术,在智能博物馆平台整合各类型的数据,并在此基
础上更新优化博物馆管理服务模式。也正因为该方式,智能博物馆的文物设施感知能力越发增强,灵活能
动性也越高,可以在管理运行时和游客开展互动交流,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差异需求。
智慧博物馆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文博圈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省市已经在逐步铺展智能博物馆建
设计划。不过,由于移动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殊性,在建设智能博物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
问题,以保障智能博物馆建设的安全、稳定和顺畅。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有效实现了过去实体传统博物馆的更新换代,为其注入了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秉承合理、恰当的原则,不要为了追求更先进、更完善的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博物馆自
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博物馆是文化历史的殿堂,尊重历史是本心,其他任何技术手段方法都只是辅助手
段,只是为了更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功能,让人们了解博物馆的重要性。所以,只有科学使用移动互联网,
才能有效推进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智慧博物馆建设不可避免的就是数据开放,其也是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不过,在数据开放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用户信息的隐私性。第一,智慧博物馆数据开放应在我国信息部门的监督管理
下施行,以保证数据安全保护的专业性;第二,智慧博物馆应分析明确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政策法规的
3
详细内容,编制开放资源相关目录,确定管理制度与规划实施步骤,以保证智慧博物馆数据的安全性开放;
第三,调低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门槛,为公益性单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给予政策支持与倾向。
(摘编自丁航《移动互联网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分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年 16 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数字技术革命使技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既能够改变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又能够极大改变人类的
思维与行为。
B. 博物馆虽然可能不会直接解决 21 世纪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它们可以最终
解决一些问题。
C.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完全依靠 IBM 公司提供的各种数据优化博物馆相应的管理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实时运作管理形式。
D. 智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要科学使用移动互联网,推动数据开放,同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用户
信息的隐私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有些艺术博物馆内观众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将自的智识与艺术家的智识相互作用,可能会形成新的、不
可预见的智识。
B. 观众通过媒介与展览中的作品“双重凝视”,使得策展人与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还“未成形”的作品能
够“成形”、完整。
C. 交互将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艺术发展形式因为交互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主观角
度。
D. 移动互联网虽然能够有效实现实体传统博物馆的更新换代,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了博物馆自身存在的意义
和价值。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各方入网设备与系统兼容共享性要好,以保证接收方快速有效不失真地接收原信息。
B. 采用作为法律依据的数字化凭证(数字签名)以限制“垃圾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4
C. 中国美术馆准备展览牛年画作,展出前先在线预展部分作品并根据观众态度调整。
D. 利用文本水印、图像水印、音频水印、视频水印、三维水印等数字技术保护馆藏作品。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智识机制”下一个简要定义。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1. D 2. C 3. C
4. 智识机制:①艺术博物馆在②新知识形态时代既③提供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又提供生产知识动力的
创新思维模式、智识生长空间的④(运营指导)的机制。
5. 材料一侧重谈数字技术对受众参与形态、受众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材料二侧重谈数字技术对博物馆
的管理、服务、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峰海拔高程测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高程”,指的是测定
点在起算面以上的垂直高度,起算面不同,得到的高程值自然不同。好比给一个物体量“身高”,从哪里
算起,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
迄今为止,我国对珠峰一共进行了三次独立登顶测量。1975 年,测得珠峰高程 8848.13 米(扣除积雪
厚度 0.92 米);2005 年,测得珠峰高程 8844.43 米(扣除积雪厚度 3.5 米);2020 年,我国与尼泊尔大地测
量工作者分别进行了珠峰高程测量,经过联合数据处理,测得珠峰雪面高程 8848.86 米。
我国 3 次珠峰测量时参考的高程基准面是不同的。1975 年的珠峰测量以青岛验潮站 1950 年到 1956 年
验潮资料确定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高程起算面;与 1975 年测量的起算面相比,2005 年珠峰测量所参考的
平均海平面上升了约 2 9 厘米,此次 2020 年珠峰测量采用的则是全球平均海平面。与 2005 年测量采用的
起算面相比,此次起算面高出约 30 厘米。高程基准面之间的差异,会造成高程测量值的差异。我国高程
测量是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基准面,尼泊尔是以印度洋孟加拉湾平均海平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在 2020
年珠峰测量中,我国和尼泊尔两国大地测量工作者经过充分协商,均同意采用全球高程基准面作为这次珠
5
峰测量的高程起算面。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珠峰测量采用了最现代的测量技术,并且以国产装备为主,充分表明我国自主
研制的大地测量设备具备高寒和高原地区作业能力。
首次将地面重力测量沿着登峰路线测量到珠峰峰顶,并第一次利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测量了珠峰地区
的重力场。这为改善珠峰高程起算面本身的精度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资料,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量提供了重
要支撑。
首次采用我国国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终端测量珠峰,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参与珠峰测量。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由中、俄、美、欧四个卫星导航系统组成,目前能够测得珠峰峰顶相对于参考椭球面(即
近似表示地球大小和形状的椭球体表面)的高程,简称“大地高程”。而工程建设和大众常用的高程一般
称“海拔高程”。要想准确获得“海拔高程”,就需要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得的大地高,减去平均海平
面和参考椭球面的差距,也就是说,只有消除两种高程起算面之间的差异,才能获得我们常说的“海拔高
程”。
首次在珠峰地区实施了航空三维激光测量。这不仅考验了国产三维激光设备的高原和高寒地区作业能
力,也考验了我国高原航空测量的能力,航空三维激光测量可以测出珠峰三堆地形。更进一步,可以找到
珠峰雪面的最高点区域,为珠峰三维地形图的制作奠定基础,此外,国产雪深雷达也首次参与了珠峰的雪
深测量,为珠峰积雪厚度探测提供重要支持,也为珠峰岩面高程探测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要获得更科学、更严密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我们还大有可为,我们要对珠峰进行全面的雷达
雪深测量,并确定珠峰的岩面最高点,要尽可能在岩面最高点设置固定基准站,使得不同年份、不同测量
队完成的珠峰测量结果都相对于同一基准站,由此得到的岩面测量结果更具严密性和可比性,每次珠峰测
量都要通过三维激光测量找到珠峰雪面最高峰,作为珠峰雪面最高点。由于珠峰雪面高程每年都发生变化,
雪面最高点可能不同,但是结合雪深测量可以估算峰顶相同面积下的积雪容量,通过相同时间段积雪容量
变化分析,可以为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此外,无论是国际联合进行珠峰测量,还是我国独立进行测量,珠峰高程的大地水准面应当基于同一
基准面(最好是全球高程基准面),由此得到的高程可以较严格地反映珠峰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作为地球上的最高峰,珠峰测量难度极大,一直是测绘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精准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
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和社会效益,伴随我国国
力发展与科技进步,未来的珠峰高程测量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推动地球科学的研究。
6
(摘编自杨元喜、任夏《怎样给球峰量“身高”》,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国家对珠峰这座世界第一高峰的“身高”开展测量工作,到目前为止,对珠峰总共进行了 3 次独立
登顶测量。
B. 2020 年,我国与尼泊尔大地测量工作者共同进行了珠峰高程测量,约定以全球高程基准面为这次测量的
高程起算面。
C. 准确获得“海拔高程”,必须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得“大地高程”,减去平均海平面和参考椭球
面的差距。
D. 虽然珠峰雪面高程每年发生变化,雪面最高点可能不同,但通过进行全面的雷达雪深测量,可以确定岩
面最高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每次测得的珠峰高程值都不完全相同,是由高程测量的参考点和高程基准面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的。
B. 我国对珠峰高程的测量分别相隔 30 年和 15 年,从已有的测量结果看,珠峰的“身高”一直处于不断变
化之中。
C. 测绘人员首次利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测量珠峰地区的重力场,这直接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量提供了重要
支撑。
D. 我国测绘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精确测量珠峰,因为这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
水平。
3. 某同学看到这篇材料后,联想到以下诗句,其中不能..展现山峰高程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 岱宗秀维岳,崔翠刺云天。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 与以往两次测量相比,2020 年我国对珠峰高程测量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5. 从材料看,珠峰高程的测量结果如何才能更科学、更严密?请简要分析。
7
【答案】1. D 2. B 3. D
4. (1)数据方面,经过联合处理,采用的则是全球平均海平面和全球高程基准面,信息更可靠;我国北
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参与珠峰测量,采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终端测量珠峰,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海拔
高程。(2)技术方面,采用了最现代的测量技术,并且以国产装备为主,充分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地测
量设备具备高寒和高原地区作业能力:首次将地面重力测量沿着登峰路线测量到珠峰峰顶,第一次利用航
空重力测量技术测量了珠峰地区的重力场;首次在珠峰地区实施了航空三维激光测量,国产雪深雷达也首
次参与了珠峰的雪深测量。
5. (1)科研工作者方面要提供更精准的数据,让最高点固定基准站确定并统一,能够精准测量雪面最高
点,提升雪深测量和积雪容量固端水准。(2)国际方面,要让基准面趋于统一,尽量团结协作形成全球一
致性的参考规范或标准。(3)国家层面,要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以为精准测量提供更
精确的数据支撑。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一月学情暨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
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
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
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
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
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
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
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宗炳在此倡导
的“应目”“会心”和“畅神”三环节的整合相应之说,在清代叶燮的主张“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中获得回应。在宗炳与叶燮两人之间略作比较,“应目”与“感于目”“会心”与“会于心”之间单从字
8
面上看是无甚差别的,只是宗炳的“畅神”显示了对一种积极的深层心灵至乐的发现和肯定。
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
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冯友
兰指出:“哲学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观。……艺术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赏或赏玩。心观只是观,
所以纯是理智底;心赏或赏玩则带有情感。”这里被叠用的“心赏”与“赏玩”,实际上正是指心灵的情
感游戏,与康德有关想象力的自由游或之说相通。艺术作为心赏,在这里应是指一种在身体感觉中满足心
灵提升需要的自由游戏。这里的身体感觉是说,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
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而这里的心灵
鉴赏则是说,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
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
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张世英发现,现代西方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
是重感官美,声色之美;另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声色之美,可是单纯感官娱乐没有深层内涵。
这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里面。但后现代艺术完全丢掉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针对这种偏颇,他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
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
现实。”他主张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
层含义,“艺术生活化既不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
去提升。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全媒体时代
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或根据大致有四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践美学、客观美学等;
第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直觉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体验美学等;第三,现代西方心理学、艺
术中心论,如心理美学、艺术美学、否定美学等;第四,中国传统哲学,如意象美学、伦理美学、和谐美
学、和合美学等。
9
中国当代美学只能或应当是新实践美学,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为目的,充分吸
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新实
践美学也可称为人生美学。这一美学既克服实践美学的唯理性倾向,又克服了后实践美学的非理性的倾向。
这一美学将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层
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状
态。这里的“境界”既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意,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当代
西方哲学中的“本真”之意。
(摘编自邹其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它需要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接通,才能既有身体感觉
的满足,又有心灵的提升。
B. 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
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 文章提倡艺术生活化,就是说艺术必须深入生活,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吸纳生气,同时要按照艺术应
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D. 邹其吕认为,在新实践美学体系中,审美具有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理性的形而上的意象状态,
最高层次体现为超越性的境界状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注重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较
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 宗炳所说的“畅神”是欣赏活动中深层的心灵至乐,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单纯追求声色之乐的身体
感觉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C. 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鼓励人们要做到身心一致,奋发
有为积极向上,防止人格分裂。
D. 审美活动中,如果仅仅追求声色之美,那是形而下的意象追求,只有通过声色之美而感悟到背后的精神
10
力量,才是形而上的境界追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真正属于“心灵鉴赏”的一项是( )
A. 鉴宝现场,专家当即为群众的每一件文物报价。
B. 看油画《父亲》,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
C. 看电影《三打白骨精》,为六龄童的演技叫绝。
D. 看科幻电影,对人说:“全是编的,莫当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身感心赏之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A 2. C 3. B
4. 身感心赏之学是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融合的美学。
5. 首先提出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的问题;然后阐述中国古代美学中关于身体审
美感性和心灵鉴赏的融合的观点;接着阐述在当代,身体审美感性和心灵鉴赏融合的途径及其必要性。
江苏省泰州市 2020-2021 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G 技术超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超低时延的即时响应、超高容量的云端存储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实现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走向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最终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随着文化产品和服
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网络直播、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手机出
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2019 年全国 5.8 万家规模以
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86624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7.0%,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分行业类别看,增速超过 10%的行业有三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 68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0%;
文化投资运营 221 亿元,增长 13.8%;创意设计服务 12276 亿元,增长 11.3%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营
11
业收入 504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
与前 4 个移动网络通信时期相比,5G 作为万物互联时代的核心技术,拥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
数密度、超高移动性、超低能耗等功能特点。5G 的出现不仅仅是移动通信宽带的升级换代,而且给全行
业带来变革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面走向数字化智能时代。面对 5G 时代的到来,人们期望
早日实现万物皆媒、万物互联、万物虚拟带来的体验升级。万物互联不仅指的是端与端的连接,更是赋能
更多的场景连接。场景背后的数据呈现的是人们对事物表达的观念和看法,呈现出不同亚文化群体的文化
符号与价值观念。场景互联下的文化产业,将生产“亚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5G 数据接入
速率的即时性、有效性、互通性增加了更多场景的应用,尤其是 5G 技术所形成的与垂直行业、合作伙伴
共同围绕应用场景的协同创新,从而保证了场景互联的持续性创新,将从本质上颠覆用户体验,重新定义
文化消费体验。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智能化运用深入到生产生活之中,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益的服务。在文化产业融
合上,5G 技术可以在横向和纵向的文化产业行业类别、产业链进行 n 个排列组合,产生无限可能,为文
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文化生产内容上,在“万物互联”“大智物云”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云计算、
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将深度融合影响文化产业。如高清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提供的数字内
容,在即时传播的过程中产业链延伸拓展,有利于文化产业类型的丰富,带动相关产业内容和文化制造业
联动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数字技术赋能,如数字孪生、物联网、众包创新、
开源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数字化技术,更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优势与文化企业建立
合作发展运营的模式,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企业早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升级。而 5G 技术在文化产
业中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增强文化吸引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使传统
文化产业走向智能化多元化发展。
(摘编自黄永林、余欢《5G 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材料二:
12
2015-2019 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 我国文化行业消费者文化娱乐生活方式调查统计
材料三:
5G 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运用,将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当前各方面都十分
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杭州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备受关注。当地有著名卫视,能够
依托知名卫视以及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精品,推动当地文创业发展。杭州不仅有“宋城千古情”“最忆是杭
州”等著名演出,周边还有横店影视城,依靠大型演艺公司、文创产业园或影视城聚集,影响力、带动力
日渐增强。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杭州市也积极培育和吸纳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浙江省文化产业
人才发展规划(2017-2022 年)》指出,未来 5 年将大力扶持影视、传媒、出版、数字内容、演艺、设计、
广告、高端文化装备、工艺美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发展工作。此外,影视业国际化青年
人才培养计划等文创人才重点项目也在杭陆续落地,每年投入 3000 万元的“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更
是让蔡志忠、朱德庸、赖声川、黄玉郎、余华、麦家、赵志刚等数十位文化名人在杭州定居。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缺乏创新,原创能力不足,支持文化创作的体制机
制建设缓慢等问题,这也成为未来发展需要着重攻克的难关。国外一部电影常常要研究十年,放映十年,
主题公园再搞十年,我国却鲜有这样的大片能用 30 年到 50 年的时间去研究、打磨。潜心创作与迎合市场
的博弈要做好权衡,不能让点击量、收视率、票房成为指挥棒转移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慢
思考”。
(摘编自范周《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可比口径计算,2019 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的
增长比例最高。
B. 5G 是万物互联时代的核心技术,不仅给全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C. 5G 技术实现了万物皆媒、万物互联、万物虚拟带来的体验升级,重新定义了用户的文化消费体验。
D. 近年来,借助 5G 技术,杭州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3
A. 场景背后的数据呈现的是人们对事物表达的观念和看法,也呈现出单一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
念。
B. 数字技术赋能,互联网公司与文化企业合作发展的运营模式,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C. 2015-2019 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持续向好发展,与上一年相比,尤其以 2019 年的增加值为最多。
D. 根据有关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的调查,目前电视电影、网络和阅读是最受欢迎的三种文化娱乐方式。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5G 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一项是( )
A. 腾讯动漫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放《韩熙载夜宴图》《十二美人图》《海错图》等一系列经典 IP,启发动
画参赛选手运用 5G 技术对“故宫故事”进行二次元的改编和创作。
B. 读者通过《朗读者》丛书图书函、读者问卷调查表等反馈、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通过配套光盘
可以观看全书的视频片段。
C. Google 与 CyArk 合作利用 VR/AR 技术对全球濒危遗址进行 3D 建模,敦煌的部分洞窟得到了数字化保
护、传承和传播。
D. 河南安阳红旗渠景区联合中国联通,通过全景视频直播、智慧导览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衍生应用,以此增
强游客个性化服务的体验感。
4. 结合材料一,请简要概括 5G 技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5. 结合材料三,请谈一谈如何在 5G 时代更好地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答案】1. C 2. B 3. B
4. ①5G 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场景互联新体验:②5G 技术增强文化产业多维融合:③5G 技术推动传统文化
产业走向智能化多元化;④5G 技术使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5. ①依托文化精品,放大已具特色的模式效应;②积极培育和吸纳优秀文化产业人才;③鼓励创新和重视
原创能力,加快推进支持文化创作的体制机制建设;④放眼长远,潜心创作,弘扬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一)
14
车窗外
周国平
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
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③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
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
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
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
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
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
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
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
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
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
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⑦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
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
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
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
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⑧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
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
15
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14.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5. 第五段里的“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
16. 文章标题为“车窗外”,主要写乘车的爱好,但为何在第六段写航行江海之事?
17. 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是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请从“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两个角度探究作
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14. 内容:点明自己的喜好,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为何作者喜欢乘车时临窗观风景。结构:呼
应标题,开篇即明确文章写作话题。为结尾处的主旨句“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作铺垫。
15. “白日梦”是指作者在长途旅行中,随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在自己的心灵窗户里不召自来的早已遗忘
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是平时遭到我们忽略的心灵景观,表明作者对于乘火车临窗
看风景的喜爱。
16. 从另一种更漫长、更无聊的旅行角度,说明作者喜欢在车窗前观赏风景,在寂寞中触发出神遐想的心
境。表明作者的旅行与现代人的不同,他不讲究效率和舒适,他讲究的是享受。
17. 作者艺术性地看到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一方面在人生的工作车厢里拼
命干活和挣钱,一方面却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作者由此反思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童趣和
闲心,呼吁人们经常敞开心灵的窗户,用心鉴赏人生旅途和心灵世界的美好风景,不能辜负人生这趟美好
的旅行。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不仅推动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而且在谋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
简称“新基建”)来推进经济增长。
“新基建”能否真正实现既定目标,核心在于能否顺利出现技术革命。如果“新基建”投资符合新技
16
术革命的发展方向,那么“新基建”投资将有助于促进或者加快技术革命的出现,助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
产力加速变革就值得期待,但如果“新基建”投资偏离经济社会发展轨道,那么新技术革命可能就无法如
期出现。从这个角度看,“新基建”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是政策制定部门能够有效研判下一轮科技革命,
只有认清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演变路径及重点领域,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基建”有的放矢,这样的“新
基建”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否则可能会出现巨大浪费甚至巨大损失。
然而,技术创新是小概率事件。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技术革命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
等微观主体通常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研发创新的投入,世界主要国家大多注重对研究创新的支持,以提高企
业等微观主体的创新意愿,但政府的介入未必就能实现加速技术创新或者技术革命的目标。新能源汽车作
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在电池材料等重要领域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方
向仍不明朗。
(摘编自陈建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形成增长新动力》,《学习时报》2020 年 3 月 18 日)
材料二: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
用。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顺畅流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供基础性条件。基础设施犹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筋骨,节点布局合理、网络密度适宜、通道运行高效、传
输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筋骨就强健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就稳固有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设施”形式日益多样,但“基础”作用并未改变。在农业社会,水对于耕
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农耕水平与农民生活质量。我国古代修建的都江堰、郑国
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增强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业社会,
机械设备等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交通运输、管道运输、电力网络等成为重要基础设施。英国工
业革命后,原有水运体系难以满足运输需要,铁路迅速发展,加速了其工业化进程。进入信息时代,数据
和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成为重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可见,基础设施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才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
建设需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既科学安排又适度超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
然,配置各类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
撑。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在
17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其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基础设施
发展不够均衡、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尚需时日。还应看
到,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等需要,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先行。当前,既要合理扩大基建规模,又要抓紧补齐基建短板;既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又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统筹好存量与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
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支撑。
近年来,党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篇布局,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
板”“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加
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
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重要思路。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现代化水
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编自殷鹏《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人民日报》2020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三: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新基建”进入了加速推进的快车道。中经论坛特别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
共同围绕“新基建”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新基建”成为疫情期间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基建的区别是
什么?
“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新。“新基建”主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应用,并催生大
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扩大了新供给,形成新的经济模式,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
创意等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借助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甚至
推动产生新的新兴战略产业;三是领域新。“新基建”不同于以铁路、公路、桥梁等为主的传统基建,有
全新的应用领域,如全联网应用、天地通讯、智慧城市等。
18
加快推进“新基建”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应采取哪些有效举措加快“新基建”建设进度,进一步释
放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刘韵洁: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跟踪模仿向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阶段,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国
在未来网络与通信领域的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产业生态等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需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张新红:发展“新基建”,面临技术、资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具备条件的地
区和企业加快推进“新基建”的热情很高,但相关资料显示,真正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并不多,占基
建总投资的比重也不高。各地应加快研究制定专门的“新基建”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研究建立“新基建”
绩效考评体系,包括覆盖面、渗透率、质量、用户体验、普遍服务落实程度等多维度考察,及时了解建设
成效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摘编自《增强“新基建”带动性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网”2020 年 4 月 17 日)
1. 下列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主要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传统基建”则主要以铁路、
公路、桥梁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建设为主。
B. “新基建”不局限于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无形的平台、应用系统的建设;“传统基建”主要围
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形设施建设。
C. “新基建”能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推动产生新的新兴战略产业;“传统基建”则需要在原有
设施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D. “新基建对经济效率提升显著,在我国拥有较大发展空间;“传统基建”提供的主要是基建项目自身的
功能,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有所弱化。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政策制定部门能够有效研判下一轮科技革命,那么将会为接下来的“新基建”指明方向,更好地发
挥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
B. 由于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企业等微观主体在大规模研发创新上不愿过多投入,只要国家政府不断介入,
就能加速技术创新发展。
19
C. 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才
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
D. 我国的“新基建”虽然面临技术、资金、体制等困难,但目前已经进入加速推进的快车道,未来会给行
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具体明确地论证了“新基建”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
B. 材料一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旨在论述“新基建”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补贴。
C. 材料二开篇运用引用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基础设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D. 材料二列举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又立足当前国情分析,现实意义强。
4. 如果你是中经论坛的记者,有机会采访材料二的作者,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请根据材料二内容提出两个
采访问题。
5. 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请根据材料有关内容,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 A 2. B 3. B
4. ①你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怎样的作用?②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如何?③近
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5. ①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构建现代
化基础设施体系。③有效研判技术创新前景,加快研究制定专门的“新基建”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建立
“新基建”绩效考评体系。
、、、常州中学四校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
20
映。”这就说明了神话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所以当我们研究神话
的起源,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
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中国神话的“源”,求诸古籍记载,自然最早莫过于属于巫书性质的《山海经》。它实际上是从战国
初年到汉代初年这一段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推断可能是楚地和巴地的人所作,有巫师和文人
参与其事。但是追本溯源,还应当推寻到传说中夏禹、伯益那个历史时代。好些神话故事经由那个时代的
酋长而兼巫师身份的人物,口头直接传承下来乃是大有可能的。
根据我的研究,万物有灵论时期已是神话的初步发展阶段,《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大都属此阶段。
但在前万物有灵论时期,即已有萌芽状态的神话产生了。这个时期相当于马克思在《摩尔根一
书摘要》中所说的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亦即以生产方式为分期的旧石器时期的中期。这个时期产生的神
话,多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的对象,尤其着重叙写的是动物,性质和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我称这个时
期的神话为活物论神话,以别于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那时候的人们,刚从动物分离出来不久,还存在
着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的心理状态,视眼前的万物,不论是动物植物,或山川日月星辰风雨云霞等,都认
为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由此而在集体无意识中产生的叙写它们之间或它们与人类交往的故
事,就是最早时期的神话——活物论神话。原始的宗教思想萌芽于此,图腾主义也由此而来。但《山海经》
保留这种神话已经不多了,只还有两三个残片遗存其中,较多的是保留在先秦时代的寓言里。
真正能够称为中国神话之“源”而大略和《山海经》比肩的,乃是汉代初年刘安与其门客同撰的杂家
而兼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日除害、嫦娥奔月),首先
比较完整地见于这部书的记录。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其零星片段的资料被记录在各种古籍里,从汉
代初年到唐代末年,还络绎不绝。
中国神话的“流”,应当包括历史人物的神话、仙话中的神话、中国化的佛经人物神话、民间流传的
神话、后世产生的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神话以及神话小说。
比如历史人物的神话。史前时期“著名的”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鯀、禹等,他
们既具神话人物的身份,又兼历史人物的影子。拿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期来说,殷代的第一个开国帝
王成汤和他的贤臣伊尹,他们身上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从此以下,傅说、姜太公……他们既是历史上
实有的人物,而他们身上又各有程度不同的神话因素。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的源与流》)
21
材料二:
神话是先民描述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或传说。先民受生产力水平
低下的限制,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拟神化。
神话在本质上传达出了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著名的希腊神话,以“卡奥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神界家族为主线,将众多神、人、英
雄的故事编为一体,构成了世界上迄今最庞大的神话系统,并借此编织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使读者阅
读神话之际能尽悉希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奥秘的感悟和认知。
主神是神际关系网络的枢纽或中心,透视主神则是解析神话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严格地说,中国没
有统摄众神、使神际关系明确化、条理化的主神,与主神地位约略相当的是《史记》所载远古帝系中的黄
帝。黄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是善良和正义的象征,具有明晰可感的伦理示范性。希腊神话有明确
的主神——宙斯,但他却毫无美德可言。在中国古代意识中,应受崇拜的首先是品行和道德。合乎社会规
范的行为比知识本身更需要得到尊重。在这种民族精神的规约下,上古诸神大都由于不合乎正统伦理尺度
而逐渐湮没无闻,以黄帝为首的帝系神话则脱颖而出。希腊神话则具有较高的认知品格,这与希腊精神的
基本特征,即对“力”的崇尚和追求相一致。
神话不但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基于这样的理解,卡夫卡描写人变甲虫的
《变形记》、乔伊斯借鉴奥德修斯归乡情节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运用超现实神秘寓言方式写成的《百
年孤独》,都有“现代神话”的称谓。
在神话的研究史中,柏拉图被尊为古典神话学的奠基者。欧伊迈罗斯主张神本是曾经造福于人类的伟
人,理应受到敬重和崇拜。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即使有人关注神话,也多为取材于异
教传说来论证基督教原理,但丁的《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即为典型一例。得力于现代神话
学的诠释,一种新的理论才为世人所知,那便是“神话不再是文明的‘他者’或理性的对立面,而成了文
明之根和理性之源”。
(摘编自梁工《西方文论关键词:神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中的神话大多数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对象,重点叙写动物,在性质上与后世的童话、寓言相
近。
22
B. 对尧、舜、禹、汤、姜太公等我国信史时期实有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了神话的
因素。
C. 《变形记》等作品被称为“现代神话”,主要是因为传达了特定时空中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
特定理解。
D. 在古典神话学时期和中世纪,人们虽然能认识到神话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但尚不能理解神话对文明的积
极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神话的主要“源头”之一,《山海经》很可能在传说中的夏禹、伯益时代就初步创作成书了。
B. 活物论神话大致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要研究这一时期的神话,最好的材料是先秦时代的寓言。
C. 袁珂先生认为《淮南子》大略可与《山海经》比肩,主要是基于它成书时间早,保有神话丰富、完整。
D. 虽然但丁《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但其本人对希腊罗马神话虽然关注却并不信奉其宗教。
3. 下列诗句所运用的典故中,属于历史人物神话的一项是( )
A.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C.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D.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4. 读完以上材料,小张同学对我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打算据此制作一张读书卡片,
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表格,每空不超过 15 个字。
我国神话 希腊神话
体系
23
内涵
5. 相对于前辈学者袁珂先生,在对神话这一概念的认知上, 梁工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 D 2. A 3. B
4. (1) 不成系统,缺少严格意义的主神;系统完整,有明确主神; (2) 对“德”(或伦理规范亦可)的尊
崇;对“力”(或知识、认知亦可)的追求。
5. 继承: (1)认为神话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想象和幻想的特点;(2)认为神话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发展:
认识到神话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