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名校联考重点班写作训练及范文汇编
(题目+立意+范文)
6、对“修己以敬”的思考
① 敬,通警,其小篆字形,右边从攴(pū),像以手执杖或执鞭,正在自己敲打自己,义为自我鞭策;左
边从苟(jí),义为紧急、急迫,转义为不可丝毫怠慢。(摘编自《汉语词典》)
② 敬:以攴促言行真善美,苟,慎言也。(百度百科)
③《论语》:“修己以敬。”
④《周易·卷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意思是:君子要以敬心使内在的品格
端直,用义德使外在的行为方正。“敬”是立身之道,“义”是处世之方,君子有了“敬”与“义”,就会得
到众人信赖支持,不会孤立无援。
读了以上与“敬”有关的解释,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
体自定,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本题所给的材料是关于“敬”的解释和说法,
第①个是从“敬”字金文和小篆的字形法的角度说明,右边从攴,含义是自我鞭策。左边从苟,义为紧急、
急迫,转义为不可丝毫怠慢。合起来为“不可丝毫怠慢进行自我鞭策”。
第②个是百度百科解释,“敬”字以攴促言行真善美,苟,慎言也。合起来是“要慎言,促言行真善美”,
也就是要慎言,促言行真善美,提高个人修养。
第③个,是论语中一句话,“修已以敬,”在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时,孔子回答--“修已以敬”。意思是:
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孔子认为,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
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做到这些就是君子。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
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是提高自己的修养,
目的是在于治国平天下。可做如下立意:
①端正自己,鞭策自己;
②提高自我修养;
③尊敬他人;
④互相尊重等等。
【写作示例】
内敬外净
庄子曾喟叹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此言得之,我们的一生只是造物主的短暂
恩赐,时光飘忽即逝,从未瞬间停留。那在这弹指而消的刹那芳华中,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拔节生长,变
得更加优秀卓越呢?在此,请允许我谈一谈:内怀敬心助事成,外秉净绳择友居。
内怀敬心,可助事成。正如《荀子》所言:“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古今成
大事者,必在胸中怀揣一颗敬心,方能踏平坎坷,一往无前。在这“敬”字中,我仿佛看到了左思穷十年
之功“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著成的《三都赋》,仿佛看到了列宾费二十年时间绘
制数百张草图而画出的《涅瓦河边的普希金》,仿佛看到了梁思成尽三十载光阴大量翻阅古籍、考察建筑而
编就的《营造法式注释》。同学们,有所作为方不负青春,心内怀敬,可助我们尽力做事,不留遗憾。
外秉净绳,可择友居。魏征曾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就是告诉我们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深远
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择友之时,一定要以“净”为准绳。这“净”的内涵中,包括着白居易、元稹“文章
合为时而著”,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的担当精神;包括着东林学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共
同拯救时代的爱国精神;包括着闻一多、华罗庚 “布东考古布西算”,共同砥砺研究的求索精神。同学们,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谨记,择净友,修洁身;交损友,毁品行。
揆诸现实,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一定也见过不少同学由于不能做到以上两点而遭遇了成长过程中的
坎壈:有同学因为在对待学习时缺少一颗敬之心,导致成绩起伏;亦有同学因为在择友时缺少一根净之绳,
导致所交不良。因此,正如诗人郭小川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我们一定要将“内敬,
外净”的思想同时践行,方能学有所成,交有所慎,正道直行,俯仰无愧。
不由想到《诗经》中的那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人要像雕琢玉器一样不断打
磨自己的品格。对于正处在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我们来说,就应该用这种切磋琢磨的精神来要求自己——
内敬其心,外净其友,方可成为一个既可成事,又可成人的翩翩君子。
青春都一晌,内敬外净,助我遏云高唱。
7、实用抑或审美?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
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
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立意参考】
(一)从古人类生存学家角度:
①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②实用,是物质的基本特性。
(二)从数学家角度:
①生活留心皆是美
②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③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④要面包,更要水仙;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
(三)从辩证说理的角度:
①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②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最佳角度:首选辩证分析角度,其次选数学家的角度。
【下水范文】
你欣赏多姿火光的姿态,最美
葛福安
古人类学家和数学家,谁更懂得人类?按理说,自然是古人类学家,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因为专业,
所以懂得,广告上就是这么说的。然而,看到著名数学家勒内·托姆的这个故事,知道了他对“人类为什
么保存火种”的答案,我觉得,对于人类的理解,古人类学家却未有托姆“专业”。托姆理解到人类“尚美”
的本性,他认为美而保存火种是人的本质天性。我觉得,这种理解,更能抵达人类之终极。
“尚美之心”,应该是自人之为人时起,就已“人皆有之”的。保存火种,为着“取暖御寒”,为着“鲜
美肉食”,固然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但是,人会在 “取暖御寒”之时追求衣服的审美,也会在“品尝
美食”时注意自己的吃相。有人云:“人是审美的动物。”此应该不为虚言。“人猿相揖别”,不止是“几个
石头磨过”,而应该是心生“美意”。所以,两位古人类学家“专家气”十足,“趣味性”不够;而托姆则虽
已成数学大家,仍不失童心,他的思考与理解,更能接近人的本质,“童心”仍未泯灭。
至于那两位古人类学家“童心”泯灭与否,故事未有提及,我们不妨作出假想:听得托姆的回答,两
位古人类学家“颔首然之”,那即可证他们两个仍是“童心在焉”,只是未从“美”的角度思考而已;如果
他俩“哂之斥之”,以为托姆是“吃饱了撑的,饿你三天,让你眼里冒出‘灿烂多姿’的火光!”那么,我
倒不觉得托姆尴尬,倒是替那两位所谓“古人类学家”感到悲哀,他们真的离“人类”远矣!
真的不要让自己远离“人类”!保存火种,自然可以获得温饱,但还有最美最美的灿烂多姿火光,它灵
动,美丽,它蓬勃,充满生机,在夜幕之下,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绽放出生命原本就有的美丽。努力学习,
自然可以获得一个上好的高考成绩,也可以得到令你怦然心动的一纸大学通知书,但是,努力学习的过程,
就是美丽的,它用计时以日的方式书写着我们的成长日志,也让我们获得成绩之外的丰富意义,这里有奋
斗,有泪水,更有美丽。追求实用,自然可以让我们成为“有用之人”,但是,爱美懂美,更会书写出我们
有情趣、有品位、有美感的“美丽人生”。
不妨再让我们作一假想:如果你我都坐在两位人类学家和托姆中间,如果你把这三件事情都一一进行
体验,那时,我会感受到火光的炽热带给你的温暖,也会垂涎于那火种“烧出的鲜美肉食”,但是,相比之
下,在我看来,你欣赏“灿烂多姿火光”的姿态,才是最美最美的。
8、才高致远还是行稳致远?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
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鸡》为沛
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
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
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
“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
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立意参考】
(1)肯定王勃,强调其“才高”:“才高致远”
a、写出千古奇文,文坛留名,可算“致远”;
b、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
c、经历人生坎坷,领悟生活哲理,保持乐观豁达,故能写出境界开阔、文辞优美之作,达到人生高度,
亦为“致远”。
(2)否定王勃,强调需“器识”:虽“才高”,但“器识”不足,难以“致远”——器才并重,方能致远
a、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令人遗憾,不算“致远”;
b、个性有缺,浮躁浅露,见识短,缺少敬畏之心,难以“致远”;
c、境界不高,器量不足,行而不稳,不能谨言慎行,难以“致远”。
【佳作示例】
才高不逾矩 行稳方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课堂上分享我对王勃的才华以及人生经历的看法。
王勃六岁能诗,九岁撰写《指瑕》十卷,十六岁科试及第,如此光鲜的履历似乎昭示着这个才华横溢
的年轻人光明远大的前途,而一篇《檄英王鸡》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后私杀官奴更是将他的仕途再次推向
谷底,二十六岁的光阴在一潭夹杂着近半生抑郁不得志的悲哀的死水里戛然而止。
观览他的一生,才华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但罪魁祸首绝非他的才华,而是惊世之才下那颗狂傲不
守规矩的“浮躁浅露”之心。由此我认为:才高亦不逾矩,行稳方能致远。
孔子曾提出他在每个年龄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在古稀之年他所要达到的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道出他心中最重要的准则——遵守规矩。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王勃写下《檄英王鸡》一文本就是在身份上的有所僭越,可非但初次被贬官的经历没有给他沉痛的教
训,反而他逾矩更甚,私杀官奴,最终不仅自己被一贬再贬,其父也深受连累。社会之所以需要规矩,是
因为它能很好地从客观上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棱角,而是要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打磨自
己,修炼出一套正确的行事之道。王勃一再突破规矩的约束,必然导致他仕途的坎坷,因为才华乃至其它
闪光点,都不应该成为随意逾矩的理由和借口。
其实,将身子埋得愈低,愈稳沉愈能望见前方的道路。躬身之举,可以让我们掩盖锋芒,保全自
我。君不见韩信历胯下之辱方成一番伟业,他的身虽弯,但志从未弯;君不见秦王扫六合时放纵威风,
却终究落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雨果先生曾说“有些人,无论身体的姿势如何,灵魂却
总是双膝跪下的”;相反,有些人无论姿势怎样,哪怕双膝跪下,灵魂却仍昂然挺立。后者的躬身之举,
让他们自我得以保全,能达到心之所向之地。将“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奉为圭臬,把“乐不可极,
极乐而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谨训牢记心间,躬下身子,方能行稳致远。
裴行俭在王勃时,认为“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诚如斯言。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先培养器量
见识,一路上稳步前进,方能行得长远。苏轼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苏轼在为人方面从不对王安石加
以讽刺攻击,他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一再遭贬,却始终保持着旷达宁静的心态,践行着大度器识的处世哲学,
赢得后人的无限感喟与钦佩,这就与王勃的“浮躁浅露”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我们青年人亦应学会遵守规矩,形成大度器识的哲学并始终践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