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Ⅱ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Ⅱ

ID:583846

大小:51.1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苏省 2021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Ⅱ 江苏省如皋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水 蒋子龙 午后,在黄土高原特有的蓝天骄阳下,面包车沿着五百里无定河岸缓缓爬行。无定河,浮浮漾漾,缓 缓而下。 “安静!先别下车!”发声者竟然是平时极少说话经常用相机挡住眼睛和嘴巴的祝冰教授。大家顺着 他的镜头望去: 在大道与高塬之间有块不大的三角地,三角地中央兀突突立着一盘石碾子,两个半大小子和一个略小 一些的姑娘,一位老太太,在说说笑笑地推着碾子碾米;一位少妇,头发在脑后,深绛色的斜襟短袄,一 动不动像尊雕像。背后的夕阳反射出满天红光,衬得她沉静秀异,神韵天然。 祝教授一声不吭,摇下车窗,按了许多次快门之后才让大家下车。十来位艺术家下车后大多都奔向左 侧看河,尤其是画家和摄影家,对风景的兴趣最炽烈,对在没有村庄的大道边、凭空出现的碾米一家人充 满好奇。 少妇起身,用簸箕从地上的口袋里舀出黍米,倒在碾盘的中间,又把碾子边上已经碾好的黏面用簸箕 收起,倒进老人的细箩里,一看便知这是那种能承担生活压力的俏女子。 “刚才拍了你,我晚上来给你送照片。” 到了榆林市内,祝教授先去照相馆洗照片,饭后向领队请了假,回房间提上那一坨雕塑用泥,坐出租 车去照相馆取了照片,然后直奔清水湾。 他,一张张地挑选,自己需要的留下,放进外套口袋,剩下的都送给少妇一家人,有老人的,有孩子 2 的,他们会高兴的…… 少妇这一晚上却有些心神不宁,主要是那个乱发教授临走前扔下的那句要给送照片来的话。如果他真 来,就得到大道边去接一下,不然这塬上一片黑灯瞎火,他往哪儿去找?如果他就是随便一说,这十冬腊 月的晚上,她一个人站在土坡上,岂不是冒傻气?犹豫再三,她还是穿上大衣,裹好围巾,拿着手电筒出 了屋门。 仗着路熟,她打开手电筒顺着坡道缓缓往下走,为了来人远远地就能看到,她没有去河边,而是站在 高坡上,手电的光柱指向从榆林来的方向。四野一片寂静,连无定河都没有一点击响,大道上没有一辆车, 眼看就到年根底下了,跑车的人谁不往家里跑啊? 她蓦地想到了自己的丈夫,这已经是他第四个春节没有回来过年了。 她的脑子里胡思乱想,却没有影响她看到从市里来的方向,真的出现了一对车灯,向着这边越驶越近, 她赶紧移步下坡迎上去。 车在她脚边停下来,祝教授慌忙从车里钻出来,声音里带着异乎寻常地感动:“不好意思,害得你等 候,冻坏了吧?”“快上车,里面暖和。” 少妇迟疑着,她以为对方把照片交给她不就可以返回了吗? 祝教授解释说:“我想到你家给你塑个像,只是打草稿,不会占用你太长的时间。方便不方便?” 少妇虽然还不完全明白“打草稿塑像”的意思,却不好拒绝他想到她家里去的要求,何况自己的母亲 下午邀请在先。于是她上了车,引导着爬坡上塬,来到自家院门前,她下车打开院门,让车开进院子,然 后将乱发贵客或者说是不速之客让进屋里。 祝教授从兜子里掏出照片放到桌上。拍照片是祝教授专业的一部分,相机又好,照片自然拍得很好, 而且人人有份,个个神态自然生动。大人孩子抢着看,一阵惊讶,一阵欢笑。 祝教授拿出一张自己的名片递给少妇:“我叫祝冰,是中国工艺美大的教师,搞雕塑的,还没有请教 你的芳名?” 少妇一边低头看着祝冰的名片,一边答道:“我叫孙秀禾。” 祝教授反客为主,把墙边的凳搬到屋子中间光线最好的地方,让孙秀禾身子微微向左侧着坐下。他将 3 桌子移到孙秀禾对面,把塑泥放到桌上,眼睛像刻刀一样在孙秀禾的脸上死死地盯了一会儿,两只手倏然 变得像魔术师一样灵巧有力,那坨泥在他的手里既柔软又坚硬,软到随着他的手指任意变化着形状,凡经 他捏出来的形状就硬到绝不扭塌。 屋子安静下来,老人和孩子们不再看照片,而是围在祝教授身边看那塑像,首先是孙秀禾的儿子嚷起 来:“像,像妈妈!” 其他孩子连同老太太也都随声附和:“是像,还真像!” 祝教授,不说话,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塑像上,拧着眉头,闪出一股兴奋和冲动,过了好一阵子,他停 下手,抬起头,端详着塑像,自言自语:“行了,今天就到这儿,回去再细加工。” 孙秀禾早就忍不住走过来看那塑像,心里一阵惊喜。这个教授真行,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就重新塑造了 一个孙秀禾。她太喜欢了,比自己更漂亮、更有精神。 祝教授开始收拾东西,把自己的零碎儿全放进随身带的大兜子,穿上毛背心和外套,从口袋里掏出一 个信封递到孙秀禾手里:“这个信封里有一张卡,信封上的数字就是密码,这不是你让我塑像的报酬,是 给孩子过年的红包。” 孙秀禾吃一惊,没想到这个教授还有这一手,坚决不要。但他强把卡塞进抽屉里,然后用自己的围巾 裹好塑像,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走出了院门。 她站在院门前,呆呆地望着黑乎乎的远处… 很快到了农历三月,塬上桃花开了,无定河的桃花水下来了。塬上的春耕春种也开始了,祝教授来看 她。 “以前不敢跟你说明,怕你不同意,这毕竟使用了你的肖像权,如果你不同意,我还要在面部做些改 动,改得在像与不像之间。可我不想改,我就想以你的面貌在博物馆立一个《大地之母》像,黄土高原上 的母亲。”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时极少说话、经常用相机挡住眼睛和嘴巴的祝教授让大家“安静!先别下车”,突出了他已经完全 被塬上美景所折服。 4 B. 文章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秀禾一家在场地中央说说笑笑推着碾子碾米的美好场景,突出了秀禾无忧无 虑的形象特点。 C. 小说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祝教授的专注、艺术家的炽烈兴趣衬托了少妇的美好;人物对塑像的赞扬 衬托了祝教授技艺高超。 D. “她站在院门前,呆呆地望着黑乎乎的远处句通过描写少妇的神态,表现了她当时的不知所措,刻画 了她复杂的心理。 7. 文中画线句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写出了季节已经从第一年底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与前面的冷天共同体现时间的变化。 B. 全句巧妙地照应了标题,桃花水就是农历三月桃花盛开时的流水,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C. 以花开水流写春天之景,以欢快之境渲染小说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祝冰教授的到来。 D. 桃花水与祝冰教授名字之“冰”暗合,祝教授完全陶醉在艺术的美好世界中,已被融化。 8. 如果祝教授所在学校校长在《大地之母》像落成时谈艺术家和人民的关系,他会讲哪些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9. “桃花水”即桃花盛开时江河里暴涨的水,本文并没有写桃花水,能不能把标题换成“无定河的水”? 为什么? 【答案】6. B 7. D 8. 艺术家要深入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的灵感;艺术家和人民都要扎根大地沃土,在广袤的大地上生存和 发展;艺术家和人民要多交流才能诞生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9. 示例一:不能。因为让秀禾期盼的祝教授隔了几个月终于要来塬上,让人十分开心,心情如桃花一般盛 开;桃花水写出了此时正是桃花盛开、一切美妙之时,也暗指《大地之母》像的成功就是教授盛开的艺术 之花;桃花水也指明了春耕春种的季节,从而侧面赞扬了黄土高原上辛劳的母亲们。 示例二:能。“无定河的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定”两字还与故事发生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吻 合,与文中多处写到的无定河及其水相照应。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检测语文试题 5 (二)现代文阅读 11(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楂林 张炜 早晨,莫凡起得很早,他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阿队听着听着,再也无心织网,咬着竹梭儿笑了。她要过书来看着,很费力地读出几个字,咕哝了一 句:“这么多的笔划儿,谁能念得出啊!” 莫凡有些惊讶地问:“你现在读几年级呀?” “四年级。” 莫凡失望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读完高中去考大学呀?” 阿队笑着嚷道:“谁考那个‘大学’!大学里有芦青河吗?有那么多小鱼大鱼,那么多鸟儿吗?能捉 迷藏吗?俺哪里也不去,俺就和爷爷在茅屋里住一辈子。” 莫凡不做声了。他心里在为这个聪明的姑娘惋惜。 晚上,林子里静下来了。一阵清风吹过来,使人觉得凉爽舒适极了。阿队领莫凡走到河滩上。河水在 “哗哗”地响着。阿队大声嚷着,像唱歌一般:“‘不用爷娘唤女声,但闻芦青河水鸣溅溅……’” 莫凡兴奋了。他问:“你刚听了几遍《木兰辞》,就全记下了吗?” 她真的从头背了起来!除了个别字音咬得不准、个别句子颠倒了外,其余的全对! 他非常激动,连连说:“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 阿队有些惊讶地看着他。停了一会儿,她笑着说:“咱不,咱要回山楂林……” “为什么非回山楂林里不可呢?”莫凡有些说不出的失望。 回去的路上,莫凡一个人想着心事。阿队却时时打断他的思绪,她看见一棵高高的大山楂树,就说: 6 “这是林子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爬到树梢上,能望老远老远!”莫凡心一动,和她一块儿往大树尖顶爬 去。 他们坐在树顶的一个粗杈儿上,四下里看着。啊,这就是芦青河边的夜啊,那广阔的原野上,一盏盏 灯光、一簇簇篝火。号子声从远处隐隐传来,是各种各样的嗓子喊出来的。那很远很远的地方,几点簇在 一起的星星闪烁、明灭。 莫凡把目光转向另一边,立刻惊住了!那一两公里之外的地方,竟真真切切地燃烧着一座火焰山! 阿队告诉他:“这是座矸石山,是开煤矿挖出来的土堆成的。” 莫凡望着那燃烧的矸石山、山旁那雄伟的井架,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又问:“工人们挖到山楂林这儿 怎么办呢?” 阿队着急地嚷开了:“哎呀,爷爷不会让的!我赶他们走……到那时候,我拿棍子啊,爷爷打猎枪 啊……” 莫凡盯着她的脸,沉重地说:“开发煤田就是开发能源——你懂吗,小阿队?你的棍子、还有爷爷的 猎枪,能阻挡得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吗?” 这个夜晚,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了,还可以听到她的啜泣声。 莫凡知道她在哭她的山楂林。 早上起来,阿队的两眼有些红肿,她直等他松闲下来的时候,才走上前去,她问了一句:“煤矿要怎 么开采,谁管了算呢?是个大干部吗?” 莫凡摇摇头:"不,是工程师,是他设计的。” 阿队生气了:“俺们自己的地方怎么还要别人来‘设计’啊?自己就不能‘设计’吗?他‘设计’, 他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吗?他知道山楂林有多么大吗?” 莫凡听着听着,突然眼睛一亮。他说:“你来‘设计’吧!你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山楂林有多么大 ——可你是工程师吗?” 阿队急得要哭了,嘴里连连说着:“我……我……突然,她把披在肩上的头发使劲一甩,转身向着前 面跑去了。等那身子渐渐隐没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才传过一声长长的呼喊: 7 “我要做工程师。” “工程师……工程师……”山楂林发出了一声声回应。 莫凡要回省城了。山楂林!芦青河!昔日印过他的脚印、洒过他的汗水,今日又牵动着他新的情思…… “阿队,我要回城了。你要好好学习,要有志气!” 阿队没有说话,依旧摆弄着手指。 莫凡看着她一头乌亮的头发、那两溜儿扑闪的长睫毛,他轻轻问:“阿队,你,这会儿在想什么呢?” 阿队停了一会儿,抬起头平静地说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莫凡笑了!他望着河水说:“你骗我,你刚才也‘思’了,也‘忆’了,对不?”阿队诚实地点点头, 说:“我在想,我今后要使劲儿学!我都十六岁了,我一年学别人两年的课,能行吗?” 莫凡语气坚定地说:“行!你知道你有多聪明!你一定会追上去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凡对十六岁的阿队才读到四年级这件事非常失望的原因,就是阿队还没读完小学,无法去读高中, 更不要说考大学。 B. “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一句,既是莫凡对阿队惊人记忆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学习充 满期待的鼓励。 C. 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还在啜泣,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棍子、爷爷的猎枪不能阻挡得住煤田开发 的滚滚洪流。 D. 阿队认为自己的家乡不需要别人来设计,立志想当工程师,想自己来设计家乡,只有这样,才能建设 美好的家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谁考那个‘大学’!”面对莫凡的疑问,阿队连用几个反问,交代自己不愿考大学的原因,表达了 她对山楂林的眷恋。 8 B. 文中描写芦青河边的夜晚,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广阔原野的宁静美好,与远处开采煤矿的景 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C. 小说通过肖像、动作,尤其是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又借莫凡的见闻感受,从侧面刻画出阿队纯净、 聪慧等美好的形象。 D. 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写对阿队而言,织网和读诗两件事分别指向劳动和知识,这两件事 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8. 文章多次写到《木兰辞》的相关诗句,这对塑造“阿队”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9.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山楂林”的丰富意蕴。 【答案】6. C 7. D 8. (1)开头通过《木兰辞》写出阿队对读书、对知识的朦胧渴望;(2)中间通过阿队背诵《木兰辞》写 出她的聪慧;(3)结尾通过阿队引用《木兰辞》中的话,表明阿队是个有理想,热爱家乡、渴望自己建设 家乡的优秀青年。 9. (1)“山楂林”首先是指阿队的家乡,这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2)“山楂林”是未经开发的美好 自然风光的代表,这里偏僻闭塞,还没有被工业化污染;(3)“山楂林”是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性的 象征。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一月学情暨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 板 赵树理 王家庄办理减租。地主王老四和佃户们按法令订过租约后,农会主席问王老四还有什么意见,王老四 叹了口气说:“那是法令,我还有什么意见?但思想我是打不通的!我的租是拿地板换的,为什么偏要叫 我少得些才能算拉倒?”农会主席和区干部给他解释了一会,都说粮食是劳力换的,不是地板换的。王老 四说:“他拿劳力换,叫他把我的地板缴回来,他们到空中生产去!我的思想打不通!” 9 小学教员王老三站起来面对着王老四讲道:老四!再不要提地板!不提地板不生气! 你知道!我常家窑那地板怎么样?都是红土夹沙地,老契上虽写的是荒山一处,可自从租给人家老常 他爷爷,十来年就开出三十多亩好地来;后来老王老孙来了,到老常这一辈三家种的地合起来已经够一顷 了。打多少粮食?光给我出租,每年就是六十石!如今啦,谁可给我六升呢? 大前年除了日本人和土匪部队扰乱,又遭了大旱灾,老王和老孙逃荒走了,老常饿死,他老婆领着孩 子走了,这庄上就没有人了。 那年九月间,八路军来打鬼子,咱不是还逃到常家窑吗?你可见来,蒿可长得不低,这年秋天,自然 是一颗租子也没有人给。谷囤子麦囤子,一个一个都见了底,我有点胆寒,没等过了年就把打杂的、做饭 的一齐都打发了。 过了年,接女婿住过了正月十五,囤底上的几颗粮食眼看扫不住了,我跟你三嫂着实发了愁。后来正 月快过完了,别人都在地里送粪,我跟你三嫂说:“要不咱就把咱那三亩菜地也种成庄稼吧?村边的好地, 收成好一点,俭省一点,三亩地也差不多够咱这三口人吃。”她也同意。第二天,我去地里看了一下,辣 子茄子秆都还在地里直撅撅长着,我打算收拾一下就往地里送粪。 老弟!我把这事情小看了,谁知道种地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光几畦茄子秆耽误了一前晌:用镰削,削 不下来;用斧砍,你从西边砍,它往东歪;用镢刨,一来根太深,二来枝枝碍事,刨不到根上。后来用镢 先把一边刨空了,搬倒,用脚踩住再用斧砍。弄了半晌还没有弄够一畦。邻家小刚,挑着箩头从地里回来, 看见我两只手抡着斧剁茄根,笑得合不住口,羞得我不敢抬头。他笑完了,就放下箩头拿起镢来刨给我看。 奇怪!茄秆上的枝枝偏不碍他的事!哪一枝碰镢把,就把那一枝碰掉了。他给我做了个样子就刨了一畦, 跟我半前晌做的一般多。我就照着他的样子刨。也行!也刨得起来了,只是刨了不几颗,两手上磨起两溜 泡来;咬着牙刨到晌午才算刨完,胳膊腿一齐疼,直直睡了一后晌。 第二天准备送粪。我胳膊疼得不想去插(插是往驮子里装的意思),叫你三嫂去。老弟!我说你可不要 笑,你三嫂给她娘守服,穿着白鞋,拿着铁锨走进马圈里,看准一个空子才敢往前挪一步,小心谨慎照顾 她那一对白鞋,她拿着一张锨,立插插不下去,一平插就从上面滑过去了,反过锨来往回刮也刮不住多少, 却不幸把她一对白鞋也埋住了。老弟!你不要笑!她把锨一扔,三脚两步跑出马圈来,又是顿,又是蹴, 又是用手绢擦。她擦了半天仍然有许多黄麻子点;手也已经磨起了一个泡来,气得她鼓嘟着嘴跑回去了。 只好自己干!不过我也不比人家强多少,平插立插也都是一样插不上,后来用上气力尽在堆上撞,才撞起 来些大片子。怕弄碎了不好插,就一片一片装进驮子里去。绝没有想起来这一下白搭了:备起马来没人抬 10 ——老婆才生了气,自然叫不出来,叫出来也没有用;邻居们也都不在家,干看没办法;后来在门口又等 到小刚担粪回来,他抬得起我抬不起,还是不算话。后来他有了主意,把粪又倒出半驮,等抬上以后他又 一锨一锨替我添满,这才算插出第一驮粪,地不够一百步远,一晌只能送三驮,因为插起来费事。 老弟!这么细细给你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粗枝大叶告诉你吧!粪送到地了,也下了雨,自己 不会犁种,好歹求人才算把谷种上。 谷苗出得很不赖,可惜锄不出来。我跟你三嫂天天去锄,好像尽管锄也只是那么一大片,在北头锄了 这院子大一片,南头的草长起来就找不见苗了。这一年是丰收年,到了秋收时候,北头锄出来那一小片, 比起四邻的自然不如,不过长的还像个谷,穗也秀得不大不小,可惜片子太小了。南头太不像话,在草里 也能寻着一些谷:秀了穗的,大的像猪尾巴,小的像纸烟头,高的挂在蒿秆上,低的钻进沙蓬里;没秀穗 的,跟抓地草锈成一片,活着的像马鬃,死了的像鱼刺,三亩地打了五斗。老弟!光我那一圈马粪也不止 卖五斗谷吧?我跟你三嫂一年才落下这点收成,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欠年,收完秋就没有吃的了。 村里人都打下两颗粮食了,就想叫小孩子们识几个字,叫干部来跟我商量拨工——他们给我种那三亩 地,我给他们教孩子。去年就这样拨了一年工,还是那三亩地,还种的是谷,到秋天打了八石五。老弟! 你看看人家这本领大不大?我觉着这才是走遍天下饿不死的真正本领啦! 老弟!在以前我也跟你想的一样,觉着我这轿上来马上去,遇事都要耍个排场,都是凭地板啦,现在 才知道是凭人家老常老孙啦! 老弟!再不要跟人家说地板能换粮食。地板什么也不能换,我那三亩菜地,地板不比你的赖,劳力不 行了,打的还不够粪钱;常家窑那顷把红土夹沙地,地板也不赖,没有人只能长蒿。 老弟!人家农会主席说得一点也不差,粮食确确实实是劳力换的,不信你今年自己种上二亩去试试!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老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试图帮王老四“打通思想”,劝说过程充满人情味,具有说服力。 B. “地主”“佃户”“八路”“鬼子”等词,清晰展现了时代特点,暗示了当时百姓生活的不易。 C. “谁可给我六升呢?”写出王老三对“减租”满是牢骚和不满,照应前文“不提地板不生气!” 11 D. 文中写王老三亲自种谷子及村里人拨工种谷子,结果形成对比,意在突出“粮食是劳力换的”。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多次出现“老弟!”的称谓,现场感强,符合“面对着王老四”讲话的情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 文章虽是面对面的交谈,但没有写王老四的回应,这样处理给读者留白,让读者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C. 文章第一段,作者向我们交待了谈话背景、谈话围绕的主题,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便于后文的展开。 D. 文章在写王老三的劳动过程时,特别注重细节刻画,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王老三整地及运粪的过程。 8. 本文在主体故事的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9. 文学史上有“赵树理方向”的提法,其较大特点就是“老百姓喜欢看”,请结合本文从选材及语言组织 方面分析“老百姓喜欢看”的原因。 【答案】6. C 7. A 8. ①以“帮助王老四打通思想”为行文线索,展开故事叙述,使主题更集中。②主体故事叙述过程中以时 间为顺序展开,讲述了王老三的遭遇,使叙事有条理。③主体故事行文过程以第一人称为主,采用有限视 角进行叙事,便于展现王老三对劳动的体验和感悟。 9. ①文章在选材上主要针对百姓关心的事情,紧扣“粮食确确实实是劳力换的”,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发 声,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事、物,“老百姓”读起来没有违和感,喜欢读,能读懂。②文章语言组织 上符合大众化要求,方言词、口语使用多,叙事平缓,符合百姓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感染力。 江苏省泰州市 2020-2021 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 王蒙 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 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 12 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佼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 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可亲。它的 表面,是凤凰与竹叶的提花图案,和它纤瘦的腰身一样清雅。那上面,凝聚着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手指的 辛劳。 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一九五七年。新婚前夕,她和鲁明一起到服装商店,鲁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件衣 服,要给她买下来,她却看花了眼,挑挑拣拣,转转看看,走出了这个商店,走进了别的商店,走出了别 的商店,又走进了这个商店,从商店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从那一端又走到了这一端,用了一个半小时, 最后还是买下了这件衣服。 新婚那天晚上,她穿了这件衣服,第二天便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 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 不久,丽珊也去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以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 唯有它孤单地静卧箱底。 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 ‘四旧’ 啊!” “我并不旧啊!我只被穿过一次,一点也不旧,更不是四旧!”紫衣想抗议,却发不出声音。 “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 什么是“也许”呢?紫衣服感到它未来的命运和这个“也许”有关系;但是它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 “也许”。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甲)丽珊又自语道。 不要氧化,而要“也许”!紫衣服无声地祝愿着。 终于,阴霾过去了,鲁明和丽珊快快活活地开始了他们的二度青春,他们重新发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 上。鲁明常常出差,从上海、从广州、从青岛、从巴黎和香港,给丽珊带来新潮合身的衣服。 13 换季时这些衣服进了樟木箱子,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 “您贵姓?”它们无声地问。 “我姓紫。”它无声地答。 “府上是?” “苏州。” “您的年纪?” “二十六。” “老奶奶,您真长寿!”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七嘴八舌地惊叹着。 它们没有再说下去,因为,它们看出来了,紫衣服的神情里流露着忧伤。 丽珊好像懂得了它的心情,把新衣放好关箱以后又打开了箱子,把紫衣服翻出来看了又看。它听到了 丽珊的心声: “不论什么样的新衣服,我最珍爱的,仍然只有这一件。” “以后……”她说出了声。 对于紫衣服,“以后”比“也许”的含义要更浅显些,它听到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充满了 期望。它在箱底,温情脉脉地等待着。 丽珊唯一的儿子早就发现了妈妈这件压箱底的衣服。 “妈妈,多好看的衣服,你怎不穿呀?” “等你长大了,我把这件衣服送给你。” “我……可这是女的穿的衣服呀?!” 以后儿子长大了。念大学,工作。有了女朋友,要结婚了。这就是丽珊所说的“以后”。在儿子预定 的婚期的前几天,樟木箱子被打开了,压在箱底的紫绸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 “这件衣服好看吗?”丽珊问儿子。 14 儿子猜出了妈妈的心意,笑着说:“挺好。” “送给你的未婚妻吧。”丽珊说,“我年轻时只穿过一次。”同时,丽珊在心里说:“那是我新婚的 纪念,也是我少女时期的纪念!” 紫绸衣听懂了丽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话,它快活得眩晕,它将成为两代人生活、青春、爱情的纪念。 儿子拿给了未婚妻。紫衣服想欢呼,“我真正的主人原来是你!我真正的青春,原来是在八十年代!” “我不要,新衣服还穿不完呢。”未婚妻讲得很干脆,“当然,我谢谢妈妈的心意。” 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 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禁目瞪口呆。 最后,紫衣服又回到丽珊手里。儿子的解释是委婉的:“这是你们的纪念,它应该跟着你们。” “这样好,这样好。”鲁明爽朗地大笑着说,“你给出去,我还舍不得呢。”他对丽珊说。 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 的回忆。当丽珊与鲁明说话的时候,它感觉到了一点潮湿,一点咸,一点苦与很多的温热。它明白这是丽 珊的眼泪。眼泪润泽了并且融化了紫绸衣永久期待的灵魂。眼泪正在加速氧化的过程,它恍然悟到,氧化 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乙)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 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 衣服是叫人穿的,得不到穿的衣服是不幸的。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颜色、图案和制作等方面描写紫绸花服,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也从侧面让人了解到 衣服主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与生活情趣。 B. 文中紫绸花服与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和香港丝袜的一段对话,暗示着当时的中 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C. 小说选取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不仅映照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一段历史, 演绎了一代人的命运。 D. 小说结尾意蕴深远,紫绸花服长期被深藏在木箱深处,不被丽珊穿在身上,这是造成它不幸命运最根 15 本的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写男女主人公挑选衣服时重复着“走出了”“走进了”“那一端”“这一端”等几个词, 但并不显得冗余,侧面表现了紫绸花服与众不同和难以超越的特点。 B. 文中“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也许”一词意蕴丰富,于“留白”中给读者以思考,也体现 了女主人公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 C. 小说女主人公丽珊把珍藏了二十六年的紫绸花服送给儿子的未婚妻,但遭到其拒绝,于对比中,体现 了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识的缺乏。 D. 作者笔走侧锋,聚焦于一件紫绸花服,既逼真地描摹它的遭际命运,也借此审视历史,体察人物,寄 寓象征,着力把握其精神实质。 8. 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体现了特定对象的不同心理,试加以分析。 9. 紫绸花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说。 【答案】6. D 7. C 8. 甲:对紫绸花服可能被氧化的担心和惋惜,对自己不能穿紫绸花服的遗憾、失落,对时光易逝、人生价 值难以实现的惆怅。乙:自我价值贬损的苦涩,曾经燃烧过激情的无悔,有些美好终将逝去的平静与坦然, 9. ①紫绸花服跌宕起伏的经历,凝聚着女主人公(一代人)温馨、艰难和执着的生活记忆;②紫绸花服, 见证了女主人公(一代人)对美好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对亲情的呵护; ③紫绸花服被“我”长久收藏、被赠予后遭拒的命运,隐喻着当时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对自身价值与命 运的感叹与反思;④紫绸花服与其他衣服杂存的复杂关系,寄寓作者对传统继承与创新,守正与包容的态 度。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毁誉 16 季羡林 ①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②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 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 ③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 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④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 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⑤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⑥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 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还是“则怒”。喜, 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⑦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 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因此,他 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 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生活环境等不同,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不会一样。 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如此等等。在这种 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 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以免误会。 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 糊涂粥。 (选自季羡林著《谈人生》,有删减) 18. 请简要说明第二段中“置之度内”的含义。 17 19. 第七段中,对于某学者的结怨,作者是“一笑置之”,这与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矛盾吗?请 简要说明。 20.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案】18. 作者主张对于别人的毁誉不能一味的心胸开阔;而应对毁誉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弄清楚谁 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然后,决定是“则喜”还是“则怒”,各人自 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19. 不矛盾。因为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对这种毁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知道了是谁在因为现在所占的“位 置”而毁他,而且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向这位学者道歉。只能“一笑置之、置之度外。” 20. 先引入毁誉话题并提出异样的论点“针对毁誉应该置之度内”;接着借助四、到七段的四个例子,论 证面对毁誉需要细致的分析(必要性);最后提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良宵①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18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注】:①本诗选自《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本诗的写作背景为 1958 年,昌耀成为“右 派”后被遣送到日月山下劳动改造,被土伯特人贡保收留,贡保全家对这个年轻书生十分友善。1962 年, 经过三年强制劳改,他被转到祁连县劳教农场就业。1965 年,他重新找到贡保一家。1973 年,昌耀与贡 保的三女儿成婚,入赘贡保家中。诗集中《良宵》这首诗的落款为:“1962.9.14 于祁连山”,但有学者 研究认为,该诗明显属于昌耀成熟期的文体风格,可能是诗人在八十年代初对自身命运的回溯和书写。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似是对他者的诘问,又如同喃喃自语;既点出了诗人被 放逐的处境,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思索。 B.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写在一个小雨霏霏的夜晚,青草散发着清香,诗人受伤的心灵被 大自然拥抱着、安慰着。 C.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爱情”不会因放逐 而心灰意冷,诗人经历了命运的折磨,仍能在空气和阳光中获得新生。 D. 本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诗人所抒发的不仅是爱情的情感,也是借“爱情”表达自己对当年被 19 流放所遭遇苦难经历的回忆与哭诉。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一连用了四个否定词,对浪漫的想象进行了否定, 再次暗示了自己身处困境的遭遇。 B.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对白是本诗的主要形式,诗人面对“朋友”的又一次 提问,给出了更坚定更豪迈的回答。 C.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以华丽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不屈服于命运 的刚毅情怀。 D.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化用古诗中的“纤纤擢素手”,这既是诗人对爱情的真挚与渴望, 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更高呼求。 8. 本诗在抒情时,多次进行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人称变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9. 本诗在网上的通行版本中,没有“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使月光下的 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三句。你认为这三句话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请结合诗歌谈 谈你的看法。 【答案】6. D 7. C 8. ①诗歌多次进行人称变换,让对白在诗人和“朋友”之间自然展开,使行文富有变化;②便于自由地抒 发内心情感,更好地感染读者;③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使得诗歌变得多元而充满矛盾。 9. 观点一:有必要。①这三句话与诗歌第三句所写都是“良宵”的组成部分,起到呼应标题的作用,而且 这三句话与下文之间的过渡也更加自然;②突出了想象中良宵的浪漫美好,与放逐的诗人受伤的心灵形成 鲜明对比,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美好的想象来抚慰自己痛苦、孤独的灵魂。 观点二:没有必要。①这三句话放在“朋友”前面问出的两个问题之后,显得铺排过多,有刻意刻画、过 度修饰之嫌;②如果删去这三句话,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问答更简短有力,情感的变化起伏也更加跌宕, 这既符合昌耀诗歌“崇高苍劲”的风格,也有利于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 、、、常州中学四校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祖父 汪曾祺 我的祖父名嘉勋,字铭甫。他的本名我只在名帖上见过。我们那里有个风俗,大年初一,多数店铺要 把东家的名帖投到常有来往的别家店铺。初一,店铺是不开门的,都是天不亮由门缝里插进去。名帖是前 两天由店铺的“相公”(学生)在一张一张八寸长、五寸宽的大红纸上用一个木头戳子蘸了墨汁盖上去的, 楷字,字有核桃大。我有时也愿意盖几张。盖名帖使人感到年就到了。我盖一张,总要端详一下那三个乌 黑的欧体正字:汪嘉勋,好像对这三个字很有感情。 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他没有能考取更高的功名,大概是终身遗 憾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个创业的人。 我们家原是徽州人(据说全国姓汪的原来都是徽州人),迁居高邮,从我祖父往上数,才七代。祠堂里 的祖宗牌位没有多少块。高邮汪家上几代功名似都不过举人,所做的官也只是“教谕”“训导”之类的 “学官”,因此,在邑中不算望族。我的曾祖父曾在外地坐过馆,后来做“盐票”亏了本,甚至把家产都 赔尽了。听我父亲说,我们后来的家业是祖父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创出来的。 创业不外两途:置田地,开店铺。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两千多亩,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 一部分在北乡,北乡田瘦,有的只能长草,谓之“草田”。年轻时他是亲自管田的,常常下乡。后来请人 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过问。 祖父所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过年 贴的春联是祖父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域”。祖 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 散,常言“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 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的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 我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 21 祖父是很有名的眼科医生。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他有一球眼药,有一个柚子大,黑咕隆咚的。祖 父给人看了眼,开了方子,祖母就用一把大剪子从黑柚子的窟窿里抠出耳屎大一小块,用纸包了交给病人, 嘱咐病人用清水化开,用灯草点在眼里。这一球眼药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据说很灵。祖父为人看眼病是 不收钱也不受礼的。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他爱喝一点好茶,西湖龙井。饭食很简单。他 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较大的方凳, 便是他的餐桌。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 鱼)汤下面。面下在白汤里,汤里的长鱼捞出来便是酒菜——他每顿用一个五彩釉画公鸡的茶盅喝一盅酒。 没有长鱼,就用咸鸭蛋下酒。一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纸 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汪铭甫的俭省,在我们县是有名的。 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他有一套商代的彝鼎,是祭器。不大,但都有铭文。难得 的是五件能配成一套。我们县里有钱人家办丧事,六七开吊,常来借去在供桌上摆一天。有一个大霁红花 瓶,高可四尺,是明代物。我小时候天天看见,放在“老爷柜”(神案)上,不过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名 贵,和老爷柜上的锡香炉烛台同等看待之。他有一个奇怪古董:浑天仪。不是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 北京观象台的那种大家伙,只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铜的溜圆的圆球,上面有许多星星,下面有一个把,安 在紫檀木座上。就放在他床前的小条桌上。我曾趴在桌上细细地看过,没有什么好看。是明代御造的。其 珍贵处在一次一共只造了几个。祖父不知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还为此起了一个斋名“浑天仪室”,让我父 亲刻了一块长方形的图章。祖父有两件宝。一是一块蕉叶白大端砚。据我父亲说,颜色正如芭蕉叶的背面。 是夏之蓉的旧物。一是《云麾将军碑》,据说是个很早的拓本,海内无二,这两样东西祖父视为性命,每 遇“兵荒”,就叫我父亲首先用油布包了埋起来。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 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的桌上放的两部书, 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理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 周刊》。 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 有一年,为了避乱,他和我父亲这一房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即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菩提庵里,就住 在小说所写“一花一世界”那间小屋里。这样他就常常让我陪他说说闲话。有一天,他喝了酒,忽然说起 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我没怎么听明白,又不敢问个究竟。后来我问父亲:“是有那么 22 一回事吗?”父亲说:“有!是一个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 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汪家在高邮本不算望族,后来曾祖父又因做“盐票”而赔尽家产,突出了祖父赤手空拳创立家 业的不易。 B. 文中所写祖父喝酒背唐诗的场景,塑造了一个苦闷又无奈的读书人形象,与上文“功名道断”的“终 身遗憾”相呼应。 C. 文中运用对比,既写祖父生活节俭,又写他很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通过表面的矛盾表现祖父轻物质、 重精神的特点。 D.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是因为祖父既学儒、佛,又关注新思想,他的思想新旧间 杂,很难说清楚。 7. 下列对文中所录药店三副对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副对联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且前两副运用藏头的手法,暗合“万全”“保全”堂名,突出了祖父 富于才华的特点。 B. “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以“万花”“全树”显药材的齐全,以“仙掌露”“上林春”显药材 的名贵和药效的显著。 C. “保我黎民,全登寿域”,表现了祖父对百姓健康长寿的美好期待和医药济世的情怀,塑造了其善良 仁爱的儒商形象。 D. “修合虽无人 见,存心自有天知”,既表现了万全堂对药材加工品质和信誉的追求,也暗含对同行药 材不地道的批评。 8. 文末划线句“因此我觉得我 祖父是个人”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9.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追求的散文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因为祖父身上有着“普通人”的真性情。谈起风流韵事,老泪纵横,虽历经沧桑,但真性情不曾泯灭。 23 ②因为此时的祖父与我的距离拉近。祖父一直是我崇敬的对象,我和他有距离感。而此时祖父向我倾诉情 感往事,这拉近了祖孙二人的距离。 9. ①选材“淡而有味”,虽是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但“祖父看眼病”、“祖父喝酒背唐诗”等这些事例典 型而有味地表现祖父丰满形象。②人物“淡而有味”,祖父性情散淡,但也是一个文雅有内涵的儒商。③ 主旨“淡而有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平凡普通的祖父,但却表达了对祖父肯定且崇敬的深厚情感。④语言 “淡而有味”。语言平实简约,但文白相间,气韵生动,真实有情。⑤文章看似平铺直叙,但将浓烈的感 情蕴于平淡的叙述中,含蓄深厚。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