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8 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理解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
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他“妻
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
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
就是亚圣孟子。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孟子的“仁政”主张,
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积累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尽信《书》,不如无《书》。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
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
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
“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四、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 35 年(前 335 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
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 31 年(前 339)
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
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
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
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五、 听范读,读准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
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直”—“只”;“无”—“毋”,
“颁”—“斑”;“涂”—“途”
六、再读课文
1、将课文重点字词画出来并根据课文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七、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设计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
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
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
多高超之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二、 串讲、探讨第一自然段
(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就造成
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
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三、串讲、学习第二到第四个自然段
(1)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
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
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
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2)“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明确: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四、学习第五个自然段
(1)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
明确: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学习第六个自然段
(1)接着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
明确:孟子有进一步提出了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这也是“使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孟子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形、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
出了一幅称王天下的美好图景。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描绘出了“仁政”理想美好政治图景——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
七条措施。
六、学习第七个自然段
(1)第 7 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
“于国尽心”的反驳)。
(2)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
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
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
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
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写作特色
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
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
的内在联系。
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七、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
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
念。
八、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
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
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
量是不可战胜的。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