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备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Ⅱ专训(文学类创作鉴赏题) 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备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Ⅱ专训(文学类创作鉴赏题)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 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 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 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 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 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 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 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 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 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 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 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 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 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 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 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 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 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 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 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 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 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 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 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 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 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 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 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 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 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 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 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 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 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 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 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 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 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 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 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 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 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 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 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C) A. 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 真正乐趣。 B. 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 艺术功底。 C. 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 传的需要。 D. 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 的画家形象。 6.C【解析】本文虽是为丰子恺画展所作,但作者与丰子恺相交二十年,了解丰子恺且 敬重其为人,故而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其实,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流露,并不是 为了宣传而赞美。)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A.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和丰子恺的画一样,朱 自清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意。 B. 黄山谷即黄庭坚,“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形容一个人的个性如春风般和煦,借 此意在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诗句指人的胸怀坦白开朗就如同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 重在说明丰子恺先生的“和”,不是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阅读要找到对应文段,看看作者 对诗句的引用是为了表明作者的什么观点。) C.“月上柳梢头”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句子,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 时年轻人约会的情景。(元夕是现在的元宵节。) D. 文中所写诸人,热爱文艺,情趣高雅,虽然性格各异,却有“竹林七贤”那种不 羁的性格特征,颇具魏晋风骨。(竹林七贤放荡不羁,文中诸人表现并非如此,丰子恺更是 一团和气。) 8. 贾平凹对当今的散文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心目中好散文 的特点。(4 分) 8.①要有真情,散文应是有感而发,不可有太强的功利性。②要有趣味,要关注形式、 语言、节奏,可用闲笔。(每点 2 分,写对一个要点得 1 分,分析正确得 2 分。) 【解析】扣住文本二的两个重要观点句子,即可组织答案。 9. 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进行评论,请结合两 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9. ①丰子恺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 真实动人。②所写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③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 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每点 2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先要对文本二进行研读,看看贾平凹先生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是什么。 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 传世的散文之作。 这一句评评论好像是为朱光潜先生(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散文量身定做。我们读到 这里应该感受到,朱光潜先生的散文符合贾平凹先生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好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对《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进行评论呢?这就想到文本二的作用。文本 二中,贾平凹先生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创作看法,就是我们“对标”评论朱光潜先生散文的 方向。 贾平凹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看法是理论层面的,我们回答时要结合《丰子恺的人品与画 品》,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如何与贾平凹先生的观点相一致的。,实际上就是由理 论到实践的认知感悟。 比如: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 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 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 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 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 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 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 这一段,贾平凹先生认为散文创作要有真情。有些散文第一句读起来有诗意,但全篇 读起来味似嚼蜡,作者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有诗意的浮华,但不是真正的 诗意,因为它缺少一样东西:真情。而有素散文虽然“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 了我们东西,因为其有真情感慨。 总结起来,贾平凹的观点有二:一是思想内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语文风格,语言 不必有诗意的浮华,平白如话一样可以,或许其更真实些、自然些。 由这一评伦,我们可以想想丰子恺散文《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①是不是够真情?怎 样个真情法?丰子恺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 意, 真实动人。②语言风格是不是平白如话?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 人入胜。 再来看文本二的后半部分内容: 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 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 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读完之后我们已经很明确地感受到了贾平凹关于好散文的另一观点同,要有趣味,要 会说些闲话。 由这一评伦,我们可以想想丰子恺散文《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 是不是读来有趣,是 不是说了些闲话? 认真研读《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文,题目中的人品与画品,正式谈到“人品与画 品”的在第四段。第一到三段是谈及丰子恺的往事回忆,如第一段谈到最初相识与共事, 丰子恺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第二段写丰子恺具有浙江人的一股清气,生活别有趣味; 第三是写丰子恺在许多地方,都得益于弘一法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 格风采都颇近于老师。还有第五段,谈到了丰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与他的 画的关系,引出他的性格。 闲话特性:这些内容,事情片断众多,属“形散”,好像是在说些闲话,但是暗里都与 丰子恺的人品有关。 趣味特性:在讲一个本身有趣味的人的众多趣味故事,所写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 颇有趣味,人物形象饱满,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 贾平凹说的“趣味+闲话”这两点,《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文都具备。 由此可以找到第三个得分点。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 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 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 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 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 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 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 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 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 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 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 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 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 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 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 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 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 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 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 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 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 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 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 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 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 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 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 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 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 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 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 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 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 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 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 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 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 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 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 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 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 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 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 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 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 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 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 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 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 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 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 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 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 手>》,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 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 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 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 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 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 布局上的“窍门儿”。(6 分) 参考答案: 6. D “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 7. B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 8.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 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 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 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 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 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 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 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 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 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 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 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 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 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 月 1 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 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 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 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 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 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 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 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 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 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巳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 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 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 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 了石达开的 10 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 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 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 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 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 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 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 年被杀害。接着是 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 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 个人中只有董必武 再回过故地。毛泽东 1958 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 有 40 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 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 24 个年头,时在 1945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 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 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 来,红船航行到第 71 个年头,1992 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 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 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 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 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 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 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 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 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 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 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 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 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 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 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中共一大后,12 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 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 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叙议结合,深情回顾党 的发展历程,讴歌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1958 年,建国近 10 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 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 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 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 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 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 简要说明。(4 分) 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 列出评论要点。(6 分) 参考答案: 6.B (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是后来思想蜕化变质的,不能说他们在参 加“一大”时就是坏人,那时的他们还是革命的仁人志士。) 7.B (A 项中的《骆驼祥子》不是红色经典,C 项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 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D 项中“教科书关于散文‘形 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的表述错,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 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 无据。) 8.①形而下(物质)的“船”: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形而上 (精神)的“船”:是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评分参考:一点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 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 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评分参考:一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 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 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 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 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 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 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 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 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 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 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 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 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 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 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 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 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 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 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 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 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 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 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 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 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 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 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 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 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 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 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 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 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 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 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 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展开,叙 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 一个事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 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 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 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 种腔调。换句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 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选自《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 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虽多次描写却无雷同之感。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 骗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和丹雅两人对比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C.文章结尾写到阿妈斯炯的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有种“空洞的迷茫”,这种“迷茫”表 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比如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 回来,这既表明阿妈斯炯内心孤独与难过,又表明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 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 调动态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 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 D.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味地推进情节,而且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 8.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 分析作者心中“叙写”的特点。(4 分) 9.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6.C 【试题分析】C 项“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 态”错,这种“迷茫”不包含面对个人命运变化时的茫然失措。 7.D 【试题分析】A 文中只说今天的很多小说的叙述缺乏美学效应与观赏性,“因此没有可 读性”属偷换概念;B 叙写和叙述不是表里关系,“叙述强调完整性”于文无据;C“表达 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有误,小说有多重主题,除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 这一主题,还包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对人性温暖的呼唤。 8.【参考答案】(1)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之美。(2)小说叙 事要语留三分,意在言外,要有含蓄之美。(3)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或语言风 格。 (每点 2 分,两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9.【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 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 火星”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计找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2)运用反 复、叠词等手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树叶湿淋淋的”“水滴簌簌 落下”,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句,如“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 露的树根”,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饬之美(或:“句式整齐”)。(3)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 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 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 性。 (每点 2 分,其中结论 1 分,结合具体语言分析 1 分,答含蓄性亦可酌情给分,意 思对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