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天津市高三 3 月模拟(一模)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 1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 0 分钟。答题时,将第
1 卷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 1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乐语是古代学子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读书人学诗词便是伴随着吟诵开始,可
以说,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也是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
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 ),从“行吟泽畔”的屈原、“余亦能高咏”的李白、“独立苍茫
自眯诗”的杜甫,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然而, ,
吟诵只被视为辅佐学习文学的手段之一,并未成为学术的主流,真正关于吟诵的研究并不多。
加之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后,国文语法更改,西方朗诵万式随话剧进入中国,朗诵逐渐
替代了传统的吟诵。因而,诗词大家叶嘉莹会( ):“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
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
到,诗歌的生命会被( )。”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日常性 感慨 减损
B. 特殊性 感悟 减损
C. 日常性 感悟 消亡
D. 特殊性 感慨 消亡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项是
A. 本应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的吟诵诗词,但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B. 吟诵诗词本应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C. 吟诵诗词本应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它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D. 本应吟诵诗词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它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答案】1. A 2.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
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
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日常性”强调平时常做,“特殊性”强调不常做。这里强调读书人学诗词是伴随着吟诵开
始的,很平常。所以应选“日常性”;
“感慨”强调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语境强调“慨叹”而非“领
悟”,所以应选“感慨”;
“减损”强调部分损失,“消亡”强调消失、灭亡。文中说“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并
非“不能找到”,所以应选“减损”。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
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
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A 项,前面是名词性短语,与“但”搭配不当。
C 项,“它”与后文“吟诵”发生主语重复。
D 项,“它”与后文“吟诵”发生主语重复;“本应”位置不当。故选 B。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行吟泽畔”的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C.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D. “经史之学”中的“经”即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
写的纪传体通史,属于正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
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
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D 项,“‘史’为《史记》……”错误,“经史之学”中的“史”是“史书”。故选 D。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同的视角会引出不同的行动,进而带来不同的结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改变,
不光是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且是这些视角的不断变化,老的视角被抛弃,新的视角被接
受,从而带来这个世界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世界的视角比科学事实更加重要。
在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里,对这种视角变化的意义做过详细的解释。他认
为科学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完成了视角的转换,并把这种视角的转换叫做范式转移
(paradigm shift)。所谓范式,就是认知的模式。转移,就是改变。范式转移,就是认知模
式的改变。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个认知模式的转变,就是一种范式转移。
为什么范式重要,因为它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
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个范式
一旦形成,就会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
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但范式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往往像一株幼苗,还不能立刻被认出
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持有老范式的人会坚决地抵制新范式。但新科技产品的厂泛应用的
事买,证明范式转移势不可挡。所以这就是范式转移的特点,他会带动新的思维模式,扩展
你的认知疆界,这种范式的突破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世界。
下面介绍关于科技创新的范式转移案例。
第一是产品背后的科技的来源。高校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太低,
没有办法进入社会。而美国 1980 年推出了拜杜法案,规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归高校,高校
有处置权。同时高校在做科技转让时,也总结出了经验,最有效率的不是转让专利,而是转
让独家商业权益。技术的商业权益的转让,使得企业可以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做产品化的开
发,并且以此来获利。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原来积压在高校当中的转不出去的专利,能够被企
业来利用、开发了。
第二是开发者从大公司为主,变为小公司为主。我们以前的印象里都是只有大企业才能
做产品研发,因为当时有一个壁垒横在主力开发者的眼前:你不是大公司,你就没法花那么
多钱去买到这些专利,也没法调集这么多的资源进行研发。而拜杜法案使得大量的知识产权
可以被转让,同时,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不涉及专利,科学家可以继续做研究,所以转让
费用大大降低了。
因此,来申请转让的人就发生了变化。大公司要转让知识产权,派个律师来谈:但小公
司肯定是 CE 过来谈判,而且表态很坚决:我们为你的科技专门成立了公司,将全部精力都
放在科技产品化上。同时找到发明这个技术的科学家,邀请他到公司里来兼职做首席科学家,
并给予股权或者期权,这样科学家就有动力合作了。所以突然之间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的重心
就变了,最先进专利都集聚在小公司手里。
这就是成功的范式转移:不是科学家搞科技、大企业做研发,而是创新的小企业从高校
拿来科技,完成研发转化,把产品推向市场,推动了社会进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观察世界的老视角被抛弃,新视角被接受,这种视角的转换就是范式转移,而
这种新视角也并非永远新,也终将会被更新的视角取代。
B. 范式就是人类的认知模式,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
的,就是人类认知地球的不同范式。
C. 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
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都取决于范式。
D. 视角转换开启新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对世界有全新的认知,托马斯库恩认为,无论
从哪种意义上说,完成视角转换比任何科技成果都更加重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范式出现时,都必定要经历反对、抵制、质疑及反复的考验。例如:从地球是平
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一范式转移,就经历了上述种种过程。
B.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改变,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是因为视角的不断变
化。
C. 范式的转移不会一蹴而就,但新视角取代旧视角,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D. 老的范式束缚着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新的范式一旦形成,就会冲破一切束缚和
限制,彻底解放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A. 高校虽握有大量科技突破,但无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产品,于是美国 1980 年推出
拜杜法案,强制高校出让科技商业权益给小企业。
B. 拜杜法案实施后,规定高校科技专利转让可以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造成大企业对
高校的转让不感兴趣,最先进的专利都集中在小公司手里的被动局面。
C.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在加快,不过这并不是科学家的贡献,而是企业家的贡
献。
D. 拜杜法案出台前,美国 大企业做产品化研发,高校搞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低
下;法案出台后,转让费用低了,大批小企业也能参与其中,产品化效率大增。
【答案】4. D 5. C 6. D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
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
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
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D 项,范围扩大,“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错误。文中的表述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A 项,过于绝对,“都必定”错误。原文表述是“但范式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范式出
现的时候,往往像一株幼苗,还不能立刻被认出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持有老范式的人会
坚决地抵制新范式”,“往往”一词说明“都必定”的说法是错误的。
B 项,曲解文意,“不是因为……而是因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
认识的改变,不光是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且是这些视角的不断变化”,所以应该是“不光
是因为……而且是因为……”。
D 项,曲解文意,“新的范式一旦形成,就会冲破一切束缚和限制,彻底解放”错误。文
中的表述是“一个范式一旦形成,就会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
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
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 项,无中生有,“强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规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归高校,高校
有处置权”,所以不是“强制”,更不是“强制高校出让科技商业权益给小企业”。
B 项,无中生有,“被动局面”有误。文章的表述是“开发者从大公司为主,变为小公司
为主”,但并未说这是“被动局面”。
C 项,曲解文意,“不过这并不是科学家的贡献,而是企业家的贡献”错误。文中并未否
认科学家的贡献。
故选 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名将晚谬
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关羽手杀哀
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①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
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禽,以败大事。
西魏王思政镇守玉壁②,高欢连营四十里攻围之,饿冻而退。及思政徙荆州③,举韦孝
宽代己,欢举山东之众来攻,凡五十日,复以败归,皆思政功也。其后欲以长社④为行台治
所,致书于崔猷, 猷曰:“襄城控带京洛,当今要地,如其动静,易相应接。颖川⑤邻寇境,
又无山川之固,莫若顿兵襄城,而遣良将守颖川,则表里俱固,人心易安,纵有不虞,岂足
为患?”宇文泰⑥令依猷策,思政固请,且约:贼水攻期年、陆攻三年之内,朝廷不烦赴救。已
而陷于高澄,身为俘虏。
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攻围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
吴明彻当陈国衰削之余,北伐高齐,将略人才,公卿以为举首,师之所至,前无坚城,
数月之间,尽复江北之地。然其后攻周彭城,为王轨所困,欲遏归路。萧摩何请击之,明彻
不听,曰:“搴旗陷陈,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一旬之间,水路遂断。摩诃又请潜
军突围,复不许,遂为周人所执,将士三万皆没焉。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樊,樊城。②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③荆州,今湖北江陵。④长社,今河
南长葛。⑤颖川,今河南许昌。⑥宇文泰:西魏承相。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将晚谬 谬:犯错、出现失误
B. 欢举山东之众来攻 举:推举,选拔
C. 思政固请 固:坚持,坚决
D. 将十二万皆没焉 没:丧失,该里指被俘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败大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其后欲以长社为行台治所/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已而陷于高澄/不拘于时,学于余
D. 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蚯无爪牙之利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B. 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C. 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D. 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名将晚谬的一组是
①而不悟吕蒙、陆逊之作,竟堕孙权计中。
②其后欲以长社为行台治所。
③莫若顿兵襄城,而遣良将守颖川。
④思政固请,且约:喊水攻期年、陆攻三年之内,朝廷不烦赴救。
⑤师之所至,前无坚城,数月之间,尽复江北之地。
⑥萧摩诃请击之,明彻不听,曰:“寨旗陷陈,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1.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选文讲述了四个名将晚谬的事例,把名将先期的战绩和后来的溃败做了鲜明的对比,
有力地证明了文章开篇的观点。
B. 西魏的王思政在镇守玉壁和荆州时,曾在两地大败北齐的高欢;后来,他在选定行
台治所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终被北齐的高澄所败。
C. 赫赫有名的关羽功名曾盛极一时,最终却败给了东吴,不但身死人手,蜀汉大业也
遭重创。
D. 陈国衰弱时,陈将吴明彻率军伐高齐,尚能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但他后来率军攻
打北周的彭城时,却傲慢自负,不听人言,导致全军覆没。
12.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1)将略人才,公卿以为举首。
(2)然其后攻周彭城,为王轨所困,欲遏归路。
(3)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13.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他们所犯的错误。
【答案】7. B 8. C 9. D 10. A 11. B
12. (1)(吴明彻)的将略和才学,公卿们把它看作是一流的。
(2)然而他后来在进攻北周的彭城时,被王轨围困,王轨计划切断陈军的归路。
(3)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是我的事。
13. “居功自傲”“大意轻敌”“刚愎自用”“自矜功伐”“恃功矜能”“不懂进退”。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
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
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B 项,“举:推举,选拔”错误,“举”在这里是“带领、率领”的意思。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 项,连词,以致∕介词,因为 ;
B 项,代词,那,指玉壁之战∕反诘语气,难道;
C 项,加点的两个“于”都表被动;
D 项,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不译。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
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
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攻曹仁于樊”是状语后置结构,所以在其后断句,排除 AB;“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
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是三个主谓结构,且主语分别是“于禁”“羽”“曹操”,所以在它
们中间断句,排除 C。
译文:等到在樊城攻打曹仁时,又大破于禁等七军,关羽威震一时,最后竟逼得曹操准
备迁都许昌来避其锋芒。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
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③句是崔猷献的良计,排除 BC;⑤句说的是吴明彻早期的战绩,排除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
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
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
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曾在两地大败北齐的高欢”错误,两次大败高欢都在玉壁,且第二次玉壁的守将
也不是王思政,而是“韦孝宽”。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
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以为”,译为“把……作为”;“举首”,译为“一流的,顶端的”。
(2)“为……所”,译为被动句式;“遏”,译为“切断、阻断”。
(3)“长算远略”,译为“深谋远虑”;“也”,表判断。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考生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
向及范围,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依据“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可概括
为:居功自傲、大意轻敌、恃功矜能等。
依据“而攻围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可概括为:不懂进退。
依据“思政固请,且约:贼水攻期年、陆攻三年之内,朝廷不烦赴救。已而陷于高澄,身
为俘虏”“萧摩何请击之,明彻不听,曰:“搴旗陷陈,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一旬
之间,水路遂断。摩诃又请潜军突围,复不许,遂为周人所执”可概括为:刚愎自用、自大
轻敌。
考生的概括接近以上意思均可。
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威名赫赫、功高盖世的将领元帅,在晚年出现失误以致不能善终的,大多数
是因为居功自傲、大意轻敌。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在万马千军中亲手杀了袁绍帐下的名将
颜良、文丑。等到在樊城攻打曹仁时,又大破于禁等七军,关羽威震一时,最后竟逼得曹操
准备迁都许昌来避其锋芒,他的威名可谓无与伦比了。可是,高傲的关羽竟没有识破吕蒙、
陆逊的欺诈,最终堕入孙权的计谋之中,父子同时被擒,以致坏了刘备的大事。
西魏的王思政在守卫玉壁时,高欢连营四十里围攻他,最终因人困马乏、天气严寒而退
兵。当王思政移镇荆州时,举荐韦孝宽代替自己守卫玉壁城,高欢乘机率东魏重兵大举围攻
玉壁,经过五十天的激战,东魏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这都是王思政的功劳。在那以后,王
思政想把长社县作为行台治所,特意给崔猷写了一封信,崔猷回信说:“襄城郡控带京师和
洛阳,是现在的战略要害,一旦有敌情,也好相互接应。颍川郡临近敌境,又没有山川的险
固作为屏障,不如重兵驻守襄城,同时派遣良将守卫颍川,那么里外防守都很牢固,人心容
易安定下来,即使有难以预测的事情发生,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西魏丞相宇文泰命令依
照崔猷的计策出兵,可是王思政再三坚决请求,并立下军令状:敌人水攻一年、陆攻三年之
内,不再要求朝廷发兵救援。不久,颍川郡被高澄攻破,王思政自己也成了俘虏。
东魏将领慕容绍宗曾击败侯景,当时的将帅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但是在进攻颍川时,
却不懂得进退,最终投水自尽。
吴明彻在陈国非常衰弱的情况下,率兵向北攻打北齐,(吴明彻)的将略和才学,公卿
们把它看作是一流的。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收复
了江北的全部土地。但是,后来在进攻北周的彭城时,被王轨所困,王轨计划切断陈军的归
路。萧摩诃请求发兵击退王轨,可吴明彻没有采纳,还狂妄自大地说:“拔起敌旗,冲锋陷
阵,是将军你的事;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是我的事。”在十天之内,陈兵在水上的退路就
被切断了。萧摩诃又请求秘密突围,可吴明彻仍然不答应,最终吴明彻被北周军队活捉,三
万将士成了北周的俘虏。这四个人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
第 II 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试卷共 12 小题,共 117 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幽州胡马客①歌
李白(唐)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②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注释]①胡马客:指唐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招募的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李白曾在幽州客
居,本想投奔安禄山军前效力,后见其有不轨之心,遂离去。公元 775 年 11 月,安禄山起
兵造反。②赪(chēng):红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幽州胡马客吟”是乐府诗旧题,李白此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叙写时事,表
露心声。
B. 作者善于抓住典型特征刻画人物,如“妇女马上笑,颜如赦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
醉雕鞍”四句,就生动地刻画出军中女战士能征善战,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
C. 诗人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用汉代“匈奴”犯边的故事影射那里或将发生战乱,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D. 结尾“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两句,是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道出了戍边将士
厌倦战争,渴望过安足生活的心声。
15.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6. 唐代诗人张籍《没蕃故人》中的“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与李诗中的哪一句
描写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分析异同点。
【答案】14. B 15. 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
战争警醒,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与渴求和平的愿望;如“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
残”等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何时天
狼灭?父子得安闲”则表现了戍边将士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16. 与“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点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
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无
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只写了战后的现象:因为全军覆没,战后驻地的营帐都无人收拾,
失去主人的战马因认识残破的军旗而从战场上归来,侧面反映了战争的凄惨景象。相同点:
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战争的惨烈。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
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
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 项,“就生动地刻画出军中女战士能征善战,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错误。应是“表现了
边塞的风土人情”。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
感情。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
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
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
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着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月,
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
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
个小朝廷。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
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
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
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
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
“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
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
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
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
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
民不聊生的社会。
尽管匈奴的战事业已久远,然而幽燕胡儿蠢蠢欲动、杀气腾腾,看来另一场严酷的杀戮
恐怕在所难免。一旦战争再起,老百姓一定会再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所以李白在诗的结
尾处说“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既表现出诗人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和对平叛的期
望,同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战争警醒。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内容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在整体理解
诗歌的思想内容前提下,读懂诗句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分
析其中的表达技巧,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总结其异同之处。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的意思是:因为全军覆没,战后驻地的营帐都无人收拾,失
去主人的战马因认识残破的军旗而从战场上归来。这是用白描的手法凸显了战争的惨烈,表
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与本诗中的“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即“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
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不同的是“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是写“战后”情景,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而“白
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则是直写作战场面,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
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5)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高三学生百日誓师大会,邀请了校领导、家长参加,你作为学
生代表向同学们发出号召、表达决心,其中要引用两句古诗词。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同学们,我们唱着青春的歌一路走来,我们攀登坎坷书山,挥桨茫茫学海,逐梦之路将
浓缩为百日的时光。在这庄严神圣的一刻,我想起古人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庄重宣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发愤图强,铸就辉煌!
【答案】 (1). 知来者之可追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3). 梦入芙蓉浦 (4). 余音
袅袅, (5). 不绝如缕 (6). 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7).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 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
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
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义来识别字形。
本题注意“作客”“芙蓉浦”“袅袅”“沧”等字词的书写;同时第(5)题只要符合“发愤图强”
的语境均可。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沦桑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
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厂裹,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
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
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裸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
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
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
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
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些什么?陨石雨,沸腾的
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
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巧遇孤独的音
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竖琴、定晋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
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
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
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蓦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
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奖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
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
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古为河西四郡(张掖、
武威、酒泉、敦煌)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长河中对华夏文
明产生深远影响。张掖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荒漠与绿洲
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
者。北魏时,当地音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的《秦汉伎》,以《西凉乐》之名流传。唐代,丝绸
之路音乐文化交流,孕育出响彻世界的“唐乐”高峰,《十部乐》涵盖丝路沿线各民族的音乐。
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八声甘州》《甘州曲》等词牌、曲牌流传至今……
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
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了充盈着史诗情怀的《河西走廊之梦》,嘟嘟克苗引领的恢弘旋律,美
得让人流泪。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经过漫长
时光与元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沧海桑田,才产生了人类。人类
历史于元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不知道一匹解甲归田的军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辉煌的
曾经。它是一头漂亮极了的汗血宝马,通身黝黑发亮,偶尔抖一下耳朵,眨着长睫毛,安静
地承受着人类好奇的抚摸,却不知从哪里透着一副不羁的神情。在它的附近,两匹棕红色大
马在隔着栏杆亲昵。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轻轻从它的侧面摸上它的脸颊,如果摸向它的正面,它
的眼睛看不见,会受惊。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
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还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公元
前 121 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沦桑
巨变。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元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
递着李白的明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颜玉盆。翻飞射鸟兽,
花月醉雕鞍……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群山偃旗息鼓,人们
放马归山,解甲归田,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抖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
着一块块异常鲜无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
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在汉代酿酒古法
的基础上,民乐人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根食酿制了独具一方风味
的美酒。三十年陈的白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夕阳一样的淡淡金黄。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
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我想,从前,它一定
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
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
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
安详。
朋友们拎起一壶酒干杯,一位本地学者说,在我们刚刚经过的马蹄乡,他年轻时去探访
过,裕固族的朋友们听说来了他这个从来不会醉的年轻人,消息波浪式地传遍了草原,很多
人都跑到帐篷里请他喝酒,看他喝酒。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
对话,像一声声耳语。他们一个来自天津,一个来自西宁,隔着车子的过道,两人从一碗“炒
炮仗”开始,讲青海的面,天津的面。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
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
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
的我,从耳蜗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
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文章选自 2019 年 11 月 16 日《人民日报》)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第一节中的“耳朵却变得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既照应标题中的“聆听”,
又总领全文。
B. 文章第四节写作者站在河西走廊的丘陵上,听到风声里夹杂着长号、提琴、竖琴、
定音鼓等乐声,说明此地并不十分荒凉,还有乐队在演奏。
C. 这篇散文虚实结合,含有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内容,可谓“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这
些内容都是通过“聆听”产生的。
D. 民乐自古就出产独具风味的美酒,作者推断,这种酒在历史上肯定是当地的出征酒、
庆功酒、团圆酒。在和平安宁的今天,民乐美酒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E. 文章开头作者走在河西走廊聆听到一串九月风声里的驼铃声,文末以悠长的驼铃声
结束,首尾呼应,意蕴丰富。
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 作者在河西走廊聆听到了什么?
21. 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何用意?
22. 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答案】18. BC 19. 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①用“光阴煮海”这个新
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张掖经过几亿年的地壳运动,由汪洋大海变成了集雄、险、奇、幽、
美于一身的彩色丹霞地貌;②作者将“光阴”物化成人才能具有的行为 “煮” “熬”大海,巧妙
而形象地写出了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经历了大自然几亿年的风化、侵蚀,突出了时间之久、
变化之大;③“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从质
感、色泽、造型氛围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掖丹霞地貌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气势磅礴
的壮观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与惊叹。
20. ①九月风里的驼铃声;②脚下古老的土地下“叮叮咚咚”的流水声;③猎猎风声里苍
凉、悠远的乐声;④古往今来张掖的河西走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一曲曲动人的音律;⑤
军马场一匹解甲归田的汗血宝马的耳语;⑥李白的朗声吟诵;⑦半梦半醒间朋友的闲谈;⑧
熟悉的乡音、母亲的耳语。
21. ①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唐代焉支山下军民的活动,他们热情豪爽、不畏艰难的性格,
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作者引用诗句有力地证明了此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和作用,印证了 “回家”是人们共同的心声。②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酒从战争
符号变成和平生活象征的描写;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22. ①对河西走廊、丹霞地貌壮美景观的热爱与赞叹;②对河西走廊历史上曾经创造的
辉煌的缅怀与追忆;③对丝绸之路、商贸之旅、中西文化交融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崇
敬;④对国泰民安的祖国的赞美与祝愿。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
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说明此地并不十分荒凉,还有乐队在演奏”推断错误。乐声是作者的幻听,并非
真实具有;
C 项,“都是通过‘聆听’产生的”不准确。应是“大多是”通过“聆听”产生的。故选 B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定要结合语境,从句子的内容、所用手
法、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进行理解分析。
整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张掖经过几亿年的地壳运动,几亿年大自然的风化、侵蚀,由
汪洋大海变成了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彩色丹霞地貌。而作者却将这一过程比喻成
“光阴煮海”,不仅新奇生动,而且“煮”字与后面的“熬”字相呼应,不仅赋予光阴以人的情态,
更给人以“细煮慢熬”的过程感,从而突出了改变所经历的时间之久以及地貌的变化之大。
“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是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从质感、色泽、
造型氛围等角度对张掖丹霞地貌进行的生动描绘,突出了张掖丹霞地貌的千姿百态、色彩斑
斓、气势磅礴。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与惊叹。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
范围,然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要抓住“聆听”这一关键词语,然后回归文本,结合“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
“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
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巧遇孤独的音色”“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
一曲曲动人的音律……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
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
彻金戈铁马之声”“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元垠的麦浪
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明声吟诵……”“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对话,像
一声声耳语”“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等,进行
概括即可。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
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
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
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内容情感方面: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唐代焉支山下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
及战争的残酷,有力地证明了此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何时天狼灭,父子得
闲安”则写出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从而印证了“回家”是人们共同的心声。
结构方面:前文写“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写“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
后文写“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
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
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所以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方面:引用古代诗词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
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结合“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
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可体会出作者对河西走廊、丹霞地
貌壮美景观的热爱与赞叹;
结合“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蓦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
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奖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
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
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可体会出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上曾经创造的辉煌的缅
怀与追忆;
结合“古为河西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兵家必争
之地,在历史长河中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张掖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南枕祁连山,北依
合黎山、龙首山,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
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可体会出作者对丝绸之路、商贸之旅、中西文化交融对华
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崇敬;
结合“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
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可体
会出作者对国泰民安的祖国的赞美与祝愿。
六、语言知识运用
2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我国的素食文化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张骞通西域,带回
中亚、西亚的许多蔬菜瓜果,_____,使我国的素食原料品种、产量激增。这一时期,石磨
的普遍推广,使可制作丰富多彩的面食品种的面粉出现;植物油被用于烹制菜肴了;豆浆、
豆豉得以普及,豆腐也问世了。这些都为_____。从思想观念上看,西汉中叶的道教,东汉
时传入中国的佛教,以及魏晋时期文人骚客的崇尚清淡、断绝肉食的思想观念,_____。
【答案】 (1). ①促进了我国果菜种植业的发展。 (2). ②素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3). ③都对素食文化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
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①空,根据前文“带回中亚、西亚的许多蔬菜瓜果”、后文“使我国的素食原料品种、产
量激增”的提示,可知此空可填:促进了我国果菜种植业的发展。
第②空,根据前文“我国的素食文化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较快发展”可知,这里
强调“面粉”“植物油”“豆浆”“豆豉”“豆腐”的出现对“素食文化”发展的作用,而“面粉”“植物油”
“豆浆”“豆豉”“豆腐”本是素食的材料、物质基础。所以此空可填:素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
础。
第③空,这里是从“从思想观念”角度强调对素食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可填:都对素食
文化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4. 某中学举行“我喜欢的名著人物”读书沙龙活动,请你从《三国演义》《红楼梦》《堂
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这几本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
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谈谈你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主人公林黛玉纯如处子,
冰心玉壶,以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入到了读者心中。她的《葬花吟》哀婉凄楚,文采动人。在
菊花宴上大展才情,一举夺魁。我喜欢她坦诚,甚至尖利率真的性格。
示例二:《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
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葛亮。他一生为蜀国作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十
战九胜,神机妙算,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给我们没留下了智慧的千年回响。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
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
题、情节、环境等。题目要求“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谈谈你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
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情节并能彰显人物性格。比如《红楼梦》中,晴雯撕扇、宝玉摔玉、黛玉
葬花、湘云醉眠、宝钗扑蝶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无双,关羽的义薄云天,曹操的奸诈无比,都可以作为写
作的对象。关羽的“义”可以写桃园三结义、华容道释放曹操、离开曹操追随刘备等。
七、作文
25.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2020 年这个春节,一场疫情突然打乱了许多人的假期计划,人们被迫宅在家里,为不
断增加的确诊数字感到恐惧,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牵肠挂肚,为饱受病毒侵扰的武汉人
民忧心不已。为家人、亲朋及自己的健康惴惴不安……瘟疫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就像
这首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请结合上面所给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要求:
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②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
去的。——太宰治《人间失格》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也不可能事事如意。2020 年的新春伊始,更是如此。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疫情之下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看着那些不断攀升的数据,也许会不安、迷茫和
焦虑。但是,寒冰会消融,春林会繁盛,春暖花会开,否极泰会来,这些自然的原则与智慧,
告诉我们,一切都会过去的。
疫情之下,也总有一些爱和温暖,感动着我们。相信美好一定会来,相信胜利一定会来,
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作家梁晓声曾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
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对于他们来说,善良,不是故
意做给谁看,也不是想去感动谁,而是繁杂社会之中,给自己良心的一个交代。
有一段话说:“昨日阴霾,永远阻挡不了爱的光芒。哪怕只是星星点点的微光,也可以
汇聚成大爱的力量。每一个乐观的你,都是光源。”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有爱就充满了力
量。
在这个世界上,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东西,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团结,是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的感动。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是呀,疫情之下,没有人可以自我保全。唯有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才能取得最
后的胜利!
在抗击肺炎的战役中,“玻璃大王”曹德旺动员福耀集团海外的员工去日本、美国、德国
等国家到处去买口罩,支援疫区。还有很多海外华侨,看到祖国有难,想法设法在世界各地
购买医疗物资,运回中国。而这份团结,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团结,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善意和温暖。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人类!不少国家、社会各界友好人士也纷
纷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抗击疫情提供支持。团结一致,相信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等
春暖花开,我们再深情相拥。
有人笑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而当今的社会,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远了。”
然而,笑声背后的辛酸,却不仅仅是逐渐淡漠的邻里关系,更是人心铸成的一道道心门,将
人与人之间近在咫尺之心灵隔得远在天涯,隔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出了所谓的安
全感,也隔出了一个冰冷的世界。但你我知道,只要我们愿意将顺手的小事用心做好,将平
常之爱心播撒在身边,我们的世界便不再是孤岛一样的荒凉暗淡。也许,平常的爱心只是苏
州撑伞女孩的一把伞,它却可以撑起爱,撑起阳关,撑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许,平常的
爱心只是那位白衣少女的一次人工呼吸,这却可以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片道德,挽救人与
人之间的温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顺手的小事与平常的爱心便是善的桥梁。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经典台词:希望是好事,
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爱和希望,永远比病毒蔓延地更快。惟愿人间烟火
处,处处皆平安。
我们坚信: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
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
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
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本材料包含导语(时评)和引用(诗句)两部分,因为有说明议论文字,阅读理解起来
比较简单,任务驱动部分也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引用信息是一则现代诗歌,重点在于读
懂诗歌。这首诗节选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节选部分指出没有人
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一部
分,没有哪个个体可以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万物都是有联系的。然后指出任何人死亡都是
自己的损失,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都是整个人类的一员,所以当丧钟敲响的时候,不要问
丧钟为谁而鸣,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丧钟就是为你敲响的。这是在说个体不但与整体相连,
也和组成整体的个体紧密相连,大家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要注意互帮互助,一荣俱荣,一损
俱损。
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从以下角度参考以下立意:
①观个体看他体角度:物物相连:世上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事事相连: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地看问题,
能全面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人相连:个人在集体中通过与别人交往
和竞争而成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方为助己;搬开别人脚下
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国国相连:整个世界处在相互
依存的共同体中,彼此利害与共,命运相连;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②观个体看整体的角度:个体影响整体:个体与整体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细小的个体,
都可能影响败坏整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成全
个体: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失去了力量和源泉,
孤军奋战没有出路。整体影响个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③从要有公民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要有危机意识和悲悯情怀;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最终害人害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无数的“我”汇
成时代的洪流;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大河无水小河干,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会更有尊严。
可用素材:
1.曾经以为自己是一座被遗忘的孤岛。因为我不知收敛,毕露锋芒,所以向人类妄图建
造巴别塔一样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以至于茕茕孑立、孤影随生。可从我们降落在这个世间起,
就已经惊扰了世俗的湖?,波澜荡开,便再也无法归于宁静。我又怎能立身孤岛,不染凡尘
呢?谁不曾有过感动泪流、伤心痛哭之时,谁没有经历过朋友的两肋插刀、师友的春风化雨?
没有人能真正的成为一座孤岛。即有缘相会于世,便应看尽雨打芭蕉、落红吹雪,便应享尽
趟马青野、镜湖飞渡。我曾守尽荒芜,也曾看遍花开。因我相信,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2.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
缺的基本素质。纵是人心难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3.青春年少的我们,好比一群激情大于理智的水手,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需
要燃烧的激情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但请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理智,否则便只会渐渐迷失自
我。人与人的相处也一样,在矛盾来临时,按下冲动的火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如此,
孰是孰非便自有定论.正如前人所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4.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众
多的个体中,偏偏只遇到那些特别的人,我想,这便是缘分了。因为有缘,所以格外珍惜。
我一直坚信,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远,因为孤立的人生是难以自全的,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令人无法靠近。善待他人吧,从中,你也可以收获很多。既然无法“遗
世而独立”,那便接纳他人吧!
5.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17 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愿景。
这样“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联系在一起的时代确实来了,只是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整个时代都被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大幅度放低了媒体从业者的门槛。媒体人不再需要
科班出身,促成了自媒体的崛起,可当一个媒体人没有公信力、没有权威性、甚至没有真实
姓名的保障,道德的束缚轻捅即破,法律的约束又在路上,为了博取眼球,就算是漫无边际
也可大肆报道。自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充斥在你我周围,即使是假新闻,也会飞快传播。
一旦舆论提供了一个焦点,诸如“八达岭老虎伤人” “产妇坠楼”,网友们就会化身蝗虫,悄无
声息地蚕食着当事人,站在屏幕后的他们,在正义的大旗下,一口一口将当事人吞没,鲁迅
先生所描述的“人吃人”莫过于此。当下我们正通往波兹曼所预言的“娱乐至死”的过程中,可
在此之前,碎片化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每个人都是孤岛的时代,可我们是可以选择的,仍然有
人为慈善捐款,仍然有人扶起倒地的老人,仍然有人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选择去信任。我们
所企及的,应当是一个爱与崇高的时代。“不要问我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而鸣”,那才是我
们理想中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理想社会,碎片化仍是时代的烙印,可人道主义却是我们
的精神源泉。
行文结构:
文章以名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为中心展开论述,分析了近来发生的令世人关注痛心的
疫情事件,认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必然能够战胜疫情。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更形象地联系
了材料。文章中心明确,论述层次清晰,材料丰富。语言生动,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大量的引用名言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说服力。新颖典型的事例,强化了论证力量。
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明晰,首尾呼应,文笔娴熟、流畅,语言朴实,读来余味无穷。“没有
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