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与散文中的双线索结构分析题型,
附《马兰花》高考真题解析+对点专练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
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
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
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
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
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
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
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
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
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
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
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
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
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
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
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
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
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
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
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
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
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
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
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
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
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
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
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
试题精讲
(1)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想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B、E 项着重考查思想内容,C 项着重考查艺术特色,D 项对二者的考查兼而
有之。其中 A 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这是三孬对马兰花的提
醒,是人之常情,三孬不是反面人物。B 项“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
马兰花丈夫的这一行为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生活在行事上的正常反映,
并不是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现。D 项麻婶的女儿“又是一个精明的人”错,这一
点在文中没有依据,从麻婶女儿来信中可看出她知恩图报、通情达理,也是小说中要
颂扬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事物,
也可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还可以是某个事件、作者的情感。常见的有单线和
双线两种,如鲁迅的《药》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人物形象更
丰满,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本文以借钱和还钱为线索贯穿整个故
事。主要写马兰花一家为借钱而引发的冲突,在冲突中展现马兰花的性格特征和美好
品质,这是文章的明线;其次还写了麻婶生病、去世及麻婶女儿写信还钱的内容,补
充了相关情节,交代了故事结局,升华了主题,这是文章的暗线。
参考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
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钱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
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
生活的普遍性。这样的形象特征往往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出来。因此本题做题思路:
先找出文中对马兰花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到麻婶住院后的反应、
去看望麻婶却没有提六百元钱的事、与丈夫因六百元钱的事而发生矛盾、忍让丈夫但
也给丈夫讲理等,从这些事件和描写中,归纳、提炼出马兰花的性格特征。注意答题
模式:性格特征+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
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
有原则。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如有其他答案,能结合文章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①乐于助人。
麻婶钱不够时,她借钱给麻婶。(更多资料,请搜索关注:高中语文学习助手)②善
良博爱。去医院探望但没有讨要借款。③坚强、执着。虽租房住,在丈夫一再逼迫下
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作为探究题,本题主要考查对细节描写的个性化解读和分析能力。首先要在文中
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细节描写,结合上下文分析马兰花流泪的原因,这样写表现马
兰花怎样的性格品质和内心世界。三次眼泪描写的表达效果,可从形象、结构、主题
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与心情: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是受到丈夫指责
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
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
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
真情在”的主题。
鲁迅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和儿子病死是明线(正面描写),革命者夏瑜
因革命而惨遭杀害是暗线(侧面描写)。两条线索各自独立发展:第一部分明写华老栓买
“药”,暗写夏瑜牺牲;第二部分明写老栓夫妇煎“药”和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
瑜血被吃;第三部分明写刽子手康大叔和茶客们议“药”,暗写夏瑜在狱中的斗争;第四
部分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悲凉。但两条线索绝不是相互游
离的,而是通过物——人血馒头(既是夏瑜鲜血又是治小栓痨病的骗人之“药”)、人——
康大叔 (用钢刀子杀死夏瑜,又用夏瑜鲜血做骗人之“药”,欺骗老栓,用软刀子杀死小栓)
和场景——刑场、茶馆、坟地 (夏瑜、小栓同葬一处)由连接到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样写既节省笔墨,缩短篇幅;又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施耐庵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一回,也有明、暗两线
明 线 是 杨 志 一 伙 伪 装 行 商 力 求 如 期 “智 送 生 辰 纲 ”, 暗 线 是 晁 盖 、 吴 用
等 好 汉 巧 扮 贩 客 “智 取 生 辰 纲 ”。明 暗 两 线 各 自 发 展 ,到 黄 泥 冈 (好 汉 用 计 卖
酒 智 取 ,杨 志 一 伙 中 计 买 酒 醉 倒 )交 织 在 一 起 ,故 事 趋 向 高 潮 并 以 好 汉 智 取 成
功 而 迅 速 结 束 。 作 者 用 暗 线 伏 笔 置 疑 , 使 情 节 扑 朔 迷 离 , 跌 宕 起 伏 , 引 人 入
胜 ; 而 着 力 明 写 杨 志 精 明 老 练 , 实 则 衬 托 在 暗 线 上 活 动 的 吴 用 等 好 汉 的 “足
智 多 谋 ”。
法国作家都德的《柏林之围》则有虚、实两条线索
一方面是普鲁士军队步步进迫巴黎直至攻陷巴黎,这是客观现实,是实线;另一方面
则是小孙女和韦医生不断编造的法军节节胜利并将包围柏林的假捷报,它存在于主人公儒
夫上校虚幻的想象之中,是虚线。虚实两线同时并进,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
懦夫上校穿上军装站在阳台上迎接法军凯旋而归(虚),看到的却是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的残
酷现实(实),他幻想破灭,倒地而亡,小说以悲剧而告终。这种虚实两线并行发展互相对照
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既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使小说具有动人的悲剧色
彩。
对点精练
为什么不种点东西
袁省梅
哎,大哥,那些东西,卖不?我蹲在地边,正抓着小锄头乱锄时,抬头看见那人骑在三
轮车上,黑红的糙脸泛着油光,在栏杆外朝我笑。他的下巴点着北墙角下的一堆饮料桶啤
酒瓶,说,卖不?三轮车上的音响咕咚咕咚,山呼海啸,简直要淹没了我。我说,什么?我
觉得我的声音是从海底浮上来的,虚弱又无力。他嘣地跳下来,手里扯着个编织袋,径直
走进院子,走到那堆垃圾前,说清理了吧?这么好的院子,大哥,堆这东西,碍眼。挺会说
话。会说话,就能让人开心。我媳妇说的。我媳妇喜欢会说话的人,我却偏偏嘴笨得要死。
我说,好吧。我靠在香椿树上,看着他数完啤酒瓶,在地上记下一个数字。数完饮料桶,
在地上又记下一个数。他说,各是各的价,做事不能含糊,我就见不得眉眼不分头脑不清
的人,你跟他说什么呢?他看我一眼,说,你那是香椿树吧,我家院子也有一棵,比你这棵
要大,春天能掰不少椿茅,切碎了,腌着,啥时候想吃了,炒鸡蛋,凉拌,多放点油和辣
椒,能多吃一个馒头。我去的地方多了。哪个地方的饭菜也没咱这香椿炒鸡蛋好吃。我扭
头看着头顶的香椿树叶,阳光抚在树叶上,风从树叶上滑过。我第一次发现香椿树叶的嫩
芽是淡淡的紫红色。尤其这嫩茅,紫红色时最好吃,一旦绿了,就有点老了。他说,香椿
的香味很特别,一定要细细品,才能觉出香味来。世界上好多事都是一样的,得去品,幸
福要品,苦难也要品。你相信不大哥,苦难也得品,品着品着就觉出苦难的滋味也很特别。
他小心地绕过地上的数字,从三轮车上取来一杆秤,把捆好的纸箱子钩在秤钩上,叫我看
秤。我懒得动,离开香椿树。坐在台阶上,说,你拿走吧,别秤了。他不同意,一手提着
秤绳儿,一手把黑的秤砣在秤杆上挪,说,我不是捡垃圾的,我不做那事,我收废品。废
品不是垃圾。三轮车上的音响还在咕咚咕咚。我说你能不能把车上的音响关小点儿。他嘿
嘿笑笑,阳光煦暖、明亮。风儿柔和,绸子般轻轻飘。是三月还是四月了?都四月了,清明
都过了,你这园子咋还荒着?他把废品袋子嗵地扔到车上,说,你不该让园子荒了,眼里有
风景,做梦也会笑出声。他捡起我扔在地上的小锄头,说,这么好的园子,荒着,多可惜。
种什么呢?我不知道种什么。我从来没有种过庄稼。是我媳妇说喜欢带园子的房子,我才在
城郊买了这处房子。媳妇说,在院子里种点花种点瓜,夏天坐在瓜棚下,摇着蒲扇,看着
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嘤嘤嗡嗡,多好。可我哪里知道我搬来了,她却走了。你的园子你说
了算,黄瓜南瓜豆角芝麻玉米红薯,你喜欢什么就种什么,种什么也不能叫地荒着。他蹲
在地里,用那把生锈的小锄头一下一下地啃着硬的土。他说,要是我,就种豆角南瓜,我
喜欢黄色的南瓜花,一开,就忽闪忽闪的,我媳妇喜欢豆角花儿,说豆角花儿碎,紫不丢
丢的,一开一串一开一串。她说等攒够盖房子的钱了,就回老家去。小的锄头在他手里舞
弄得有力。太阳下,一股酸酸的腥味在园子绕开了。一会儿,我的小园子就翻了个遍。他
抹把头上的汗,给我要种子。他说,随便什么种子都行,最好是菜种子,以前在老家,我
就种菜,西红柿茄子辣椒,长得可好。我那地好,我也舍得出力。光有蛮力也不行,你知
道,干啥都得会管理。我一下拿出好几包种子,有蔬菜也有花卉。本来是准备跟媳妇一起
种的。我种花,你点豆;我浇水,你锄地媳妇说。多好的田园生活。可她看到这所园子时
又说,你把钱都买了房子,生意不做了?我一直不知道她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人不可能什
么都知道,对吧大哥?他点着种子,扭头对我说,可你有了这么个园子,你就得给它种花种
菜。别嫌麻烦,生活就是这样,拥有了,就得管好。种完了地,我把家里的废纸箱子旧报
纸旧书本,呼啦啦翻腾出一大堆。我说,这个都给你。他笑了,说你咋给屋子堆这么多废
品?人活着得学会清理,像这园子,勤清理杂草害虫,莱才能长好。他手上抓着大秤,黑铁
的秤砣在秤杆上晃来晃去,总想要哧溜砸下来的样子。我不由得退后几步。三轮车咕咚咕
咚要开走时,他突然想起什么,甩甩手,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片,给你,大哥,上面有我的
电话,饮料罐别人收两毛,我收三毛,谁也管不了我。他吸了一口烟,好像号令三军的大
人物一样,眯着眼说,很多人跟我有联系,他们家有了废品就给我电话。家里不要堆废品。
眼里全是废品,心就要长草。他又回头对我说,记得浇水,不要让园子荒着。我捏着他的
名片,看到那上面的名字:吴飞龙。名字下有一行小字:飞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把废物交给我,我还你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好大的口气。我想笑,眼
却湿了。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
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
上越发安静。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
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
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
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是邬先生。邬先
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
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
衫飘飘。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
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
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
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
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
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
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
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
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
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
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
邾镇人都知道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
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
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
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
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
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邬先生的女
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
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
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
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爷爷眼
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
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
大街上。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
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
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
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爷爷的病情
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
句话:留下那面墙啊。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
改造的画面。
2.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 分)
乞力马扎罗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
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
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或许飞机到我死都
不会来。”“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
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石炭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
看着她说,“我累了。”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
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
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
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
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
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
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
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夕阳西下,
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夫人
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 想要什么?”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
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
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
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
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
脂肪消除掉。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
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好多了。”“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
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
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
虚。“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
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
个小潭。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
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
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
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不再喝
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我想喝威士忌苏打。”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
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
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
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
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
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
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
顿。“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
我们最好马上出发。”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
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
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
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
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人听到深夜里的鬣
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
床边上。“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3.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 分)
参考答案
1.(1)明线是吴飞龙收购废品,帮我开荒种菜,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开导我。(1 分)暗
线是我为媳妇放弃生意、回归田园,但媳妇离我而去。(2 分)(2)①暗线补充衬托明线,
暗线中的媳妇与明线中的吴飞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积极形象,深化了小说主
题。(2 分)②明暗线交织,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合理,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 分)
2.(1)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
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3 分)(2)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对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
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3 分)
3. 实线: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2 分),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1
分);虚线: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2 分),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