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
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
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
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
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
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
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
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
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
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
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
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
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
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
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
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
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
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
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
文化记忧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
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
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
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 系
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 他
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
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
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
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
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
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
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
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
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
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
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
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
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
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
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
“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
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 祈
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
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
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
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
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
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
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1.C(“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
在这一时期才诞生”,更不可能在南朝之后才出现。故 C 项错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
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
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
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
为重要对象。
2.B(从“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旦起源的可靠性
依据”可知,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但不一定将传统原样保留故 B 项错
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3.C(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以传统节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为研究范畴“横
店影视城的明清营苑建筑群”不属于这范畴,故 C 项错误。)
4.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4 分)
4.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
心理诉求。(或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皇姑
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民族、地域身份认同)。(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
答案,有理有据,酌情给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5.示例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传
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中仪式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
示例二: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
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
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
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答对 3 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
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
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
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
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
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
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
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
五只新生白鹳,在落日中起飞。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
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
性白鹳。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
舍。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
徙,孤独地留在大地上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封又一封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夏
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
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地而起。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
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
护站,饲养一冬。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他修炉子,将掉皮的
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
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
—”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
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
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
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终于在一个天空灰蒙蒙的日子,携手飞离了结
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
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她为张黑脸做
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因为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
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
向南,走了很远很远。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
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闪烁。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
来是东方白鹳鲜艳的脚掌!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
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张黑脸指着它
们对德秀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俺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
咱把它们埋了吧。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雪下的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他们顶
风冒雪,干干歇歇,从中午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
出的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上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节选自中篇小说《候鸟的勇敢》,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代了天气转为秋凉,夏候鸟开始南飞
的背景。
B.小说详细地描写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
时分迁徙,这是表明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C.从作品描绘出的环境可以看出,在白山黑水之间,金瓮河,风光美丽,是得天独厚
的候鸟天堂。
D.“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地而起”意在表明东方白鹳的勇
敢顽强,为获得自由,付出巨大的努力。
6.B(曲解文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对受伤的白鹳的依依不舍,
更富有人情味。)
7.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候鸟的勇敢》很有诗意、也很有深意,采用象征的手法,不仅写自然的生态,还
有社会生态。
B.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两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映照关系,小说歌
颂鸟之爱情也歌颂人间爱情。
C.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等情节,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
于职守,也表现了他的爱鸟如命,淳朴善良。
D.迟子建的语言唯美自然,富有色彩美、画面感;作者手法细腻,也善于对人物心理
活动进行细致描绘。
7.D(迟子建的小说总是写得很流畅,她很少写复杂迂回的心理活动有关,即使写人
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很简洁)
8.“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4 分)
8.(1)情节上一波三折:首先是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
其中;然后是雌性白鹳去而复返,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起飞;最后是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
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2 分)
(2)艺术效果:照应题目“候鸟的勇敢”,突出了主旨,表现出两只东方白鹳大无畏的
勇敢,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2 分)
9.有人从《候鸟的勇敢》中读出了苍凉,有人却感觉到了温暖和希望。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 分)
9.苍凉:冬天的环境描写,如霜、雪渲染出苍凉感;情节中,迁徙时留下孤独受伤的
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很是苍凉;凄美的结局很苍凉,最终没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温暖与希望:雄性白鹳虽然受伤,却勇敢顽强,给人以希望;雌性白鹳毅然返回,看到
了爱情的力量;张黑脸与德秀爱情的美好以及张黑脸对候鸟的爱护给人以希望和温暖;从美
丽的金瓮河,众多的夏候鸟,看到自然生态的复苏希望。(选择一方面作答,也可两方面结
合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迁
太常博士。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
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
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
“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
为安抚使,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仁宗即位,
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因请以祥符
天书内之方中。真宗袝庙,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夷简言:“此未足以
报先帝。惟太后远奸邪,奖忠直,辅成圣德,所以报先帝者,宜莫若此也。”故事,郊祠毕,
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始与夷
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
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
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未几,感风眩,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
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敕乘马至殿门,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既薨,帝见群臣,
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B.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
C.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
D.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10.B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
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特指考中进士、举人。明清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榜眼、探花。
B.大理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专门掌管司法刑狱,长官
为
大理寺卿。
C.庙是指柑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的意思是送死者的牌位人祖庙,与其先祖共享祭
祀。
D.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初一;而“望”则一般在农历每月的
十五日。
11.A 解析:A.“特指考中进士、举人”错,特指考中进士,不包括举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吕夷简一心为国,勇于建言。面对寇准将要“变事”的言论,他认为这是有人故意诋
毁
寇准,不应加以理会,应将诋毁者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B.吕夷简政绩突出,得到赏识。两川灾荒期间,他出任安抚使,并获得提拔,因治事
认
真有声望,皇帝在屏风上记下了他的姓名,表示要重用他。
C.吕夷简为人机巧,受到牵连。宋仁宗罢免了太后任用的张耆和夏竦,两人就向郭皇
后
供出他也曾依附太后,最终他被贬官为武胜军节度使。
D.吕夷简深受皇恩,颇受礼遇。他身患风眩之症,皇帝剪掉自己的胡须赏赐给他,让
他
用来治病。三年春,皇帝又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外。
12.C 解析:C.“两人就向郭皇后供出他也曾依附太后”错,应是皇帝退朝后告诉郭皇
后,郭皇后不满吕夷简,在仁宗面前挑拨,吕夷简才被贬官为武胜军节度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l)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
(2)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
13.(l)按照惯例,郊外祭祀完毕,辅佐的大臣会得到升迁,吕夷简与同僚们都推辞
了这件事,此后成为惯例。(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故事”“迁官”“辞”各 1 分)
(2)等到宣布制令时,夷简正在朝会上领班,听到提名,大惊,不知原因。(译出大
意 1 分,关键词“宣制”“押班”“唱名”各 1 分)
14.刘太后和吕夷简认为的告慰宋真宗的方法分别是什么?(3 分)
14.刘太后想按照宋真宗生前习惯,依宫中规制来布置服饰玩物,用银罩覆盖牌位,来
告慰宋真宗;吕夷简认为只有太后疏远奸邪小人,嘉奖忠志之士,辅助成就圣德,才足以告
慰宋真宗。(3 分)
【参考译文】
吕夷简,字坦夫,先祖是莱州人。考中进士,补任绛州军事推官,改任大理寺丞。祥
符年间,改任太常博士。当时京城大规模营建宫观,在南方砍伐木材。有关官吏规定了运集
木材的期限,死去的工匠,被诬陷成逃跑,(官府)拘禁他们的妻子儿女。吕夷简请求皇帝
延缓劳役,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又上言:“隆冬牵运艰苦,须等到河流渐通,用兵卒轮流
运送。”真宗说:“看你的奏章,有为国爱民的志向啊。”提升为刑部员外郎。寇准做了永兴判
官,将罪犯施以黥刑并流放到湖南,道经京城,这些罪犯向朝廷告发寇准,说他要生事。吕
夷简说:“寇准治理地方急峻,这是想中伤寇准而已,应该置之不理,把他们流放到更远的
地方。”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吕夷简出使契丹,返回大宋,担任知制诰。两川饥荒,吕夷
简任安抚使,改任刑部郎中、兼任知开封府。他治事认真有声望,皇帝在屏风上记下他的姓
名,将要重用他。仁宗即位后,吕夷简晋升为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自迁移永定陵地,吕夷
简查验处治,允恭被诛杀,吕夷简以给事中参知政事,于是请求将祥符天书放在皇帝预筑的
墓穴中。真宗附祭先祖宗庙,太后想按照宋真宗生前的习惯,依宫中规制来布置服饰玩物,
用银罩覆盖牌位。夷简说:“这不足以报答先帝。只有太后疏远奸邪小人,嘉奖忠志之士,
辅助成就圣德,可以用来报答先帝的,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按照惯例,郊外祭祀完毕,
辅佐的大臣会得到升迁,吕夷简与同僚们都推辞了这件事,此后成为惯例。迁尚书礼部侍郎,
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帝开始与夷简谋划政务,因为张耆、夏竦都是太后所任用的人,
皇帝都加以罢免,皇帝退朝后告诉郭皇后。皇后说:“难道只有夷简不依附太后吗?只不过,
他多计谋、善于应变罢了。”因此夷简也被罢为武胜军节度使。等到宣布制令时,夷简正在
朝会上领班,听到提名,大惊,不知原因。年中夷简复任宰相。不久,吕夷简因风眩患病,
皇帝亲自写了诏书,“传言胡须可以治病,我剪掉胡须赏赐给你。”三年春,皇帝驾临延和殿
召见吕夷简,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外,吕夷简坚决请求退休,最后他以太尉的身份退休,
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朝会。吕夷简去世后,皇帝见到大臣们,流下了眼泪,说:“哪有像吕
夷简这样忧虑国家,忘记自己的人啊!”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郁郁
金•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
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
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
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
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
的感情基调。
B.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
C.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
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
D.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情。
15.C 项,“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分析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营造一种
凄清的气氛,表达诗人悲苦的心情。
16.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6 分)
16.用典: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
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
表达离乱之悲;
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每条 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均化用了《庄子•消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 2 ) 苏 轼 《 赤 壁 赋 》 中 侧 面 描 写 箫 声 凄 凉 悲 怆 的 两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这箫声让作者深感“愀然”。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17.(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炊烟只属于过去那个年代,只属于乡村宁静的生活。
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一家
烟囱里的炊烟升起,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不多时,整个村庄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
息:“喀喀”的切菜声、“噼噼啪啪”的柴火声,锅铲碰撞的铿铿声,父母催孩子的起床声……
伴随着初升的太阳,缕缕炊烟掠过屋顶,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它们亲密地拥抱着、
追逐着、嬉戏着,你扯它的衣服、它拉你的手,一起向高处、向远处,越走越淡。
去年,我回老家探望母亲,母亲一脸幸福地对我说:“你最喜欢吃烤红薯了,给你烤两
个吧!”那天,母亲在土灶里烤着红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神就会
把红薯烤糊烧黑。红薯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唉!人老了,手脚不麻利了,还是烤
糊了。”母亲的神态,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我吃着母亲亲手烤制的红薯,泪水在眼眶
里打转,这烤红薯分明是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每次离家前,母亲一大清早就会在厨房里
给我做饭,香味飘满了整个厨房。在外漂泊近三十年,那故乡的炊烟,那家的味道,常常萦
绕在我的心头,它是那一抹难以忘怀,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红灯笼、汉服、书法……新年伊始,华侨大学新生体验了农历新年浓浓的“中国味”。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她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弄错了。”
D.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18.A
19.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或动作,以便更好地描摹事物、抒发
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 分)
19.将“炊烟”人格化,把“亲密地拥抱、追逐、嬉戏、扯、拉”等人特有的心理和动作赋予炊
烟;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炊烟随风飘散时的画面,再现了故乡炊烟袅袅的景象,流露出作者浓
浓的乡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母亲在土灶里细心地烤着红薯”,从语义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0.细节描写不同,原文用“小心谨慎、翻来覆去、慢慢”细致地刻画了母亲的动作,突
出母亲生怕把红薯烤糊烧黑的心理;句型结构不同,改句为单句,而原文将状语部分“小心
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单独成句,既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又使语意清晰明确。(言之成
理即可酌情给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4 分)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至少 98.0%左右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
人卫生了。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借助这次疫情,
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此前,数次有关部门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
之效。“公筷公勺”数十年前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疫情过后,全社会要通过法律
法规手段及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也要更加重视开展文明生活教育。
21.第句,句式杂糅,删去“据”。第句,自相矛盾,删掉“至少”或“左右”。第句,缺少
成分,删掉“借助”或“使”。第句,语序不当,“数次”放在“有关部门”之后。(每句 1 分,共 4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从“制作版画,要先用刀具在版上刻出画面,
也可以用化学药品在版上腐蚀出画面,再复印到纸上”一句中,可概括出“版画是用刀刻或化
学药品腐蚀并印出来的图画”。结合“所用的版,可以是木版、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
“形成的作品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套色的”及各种制作方法等分析,可概括为“按照所用材
料、颜色和制作方法,可以相应地分成若干种类”。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70 个字。(5 分)
冰盖是覆盖着极厚冰层的广大陆地,冰盖的形成、消亡、融水量及其分布范围和成分的
变化,直接影响局部地区乃至全球的地质和自然环境变化。英国《自然•通讯》杂志 10 月
27 日在线发表一项研究成果,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科学家尼克•伍恩德令及其同事,
近期建造了一个简化的“地球系统模型”,参照该模型,结合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来进行
估算。他们发现,在二氧化碳浓度与今天相似(百万分之 400)的情况下,全球所有冰盖的
消失会导致的额外升温中位数为 0.43。
22.示例:英国《自然通讯》10 月 27 日发表一项研究成果(1 分),德国科学家团队
参照“地球系统模型”发现(2 分),全球所有冰盖消失会导致的额外升温中位数为 0.43°
C(2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据报道,某省中考体育分数即将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 100 分,消息传出,引来
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重视国民身体素质,身体才是硬道理",有人认为“进一步提高体
育分值,会让学校、家庭更重视体育",有人认为“此举可以解决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
有人认为“如果各校围绕体育考试科目进行训练,会形成新的应试科目",有人认为“此举很
可能使孩子们成为教育试错的牺牲品",有人认为"体育成绩不好不能上高中影响教育公平
"……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题解】(1)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信息意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2)审题
这则材料是富含思辨意味的材料,从有利的角度,首先,体现了“五育并举”中“体” 这一
极的意识,具有明显的回应时代的精神,其次,引起了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的全方位的重
视,最后落实到学生学校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体育课被边缘化”这一习常话题;从不利的角
度讲,首先,旧应试没有完全去除,又形成了对新应试的担忧,其次,不成熟的举措很可能
导致学生成为牺牲品,最后,对产生的新的教育不公平的担忧。该材料提供的是学生身边的
话题,容易拉近考生和材料的距离,使得考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具有强烈的思辨意识,
在考查辩证思维方面具有优势。
(3)参考立意
身体好是一切的基础;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在政策层面重视体育;
体育科目新应试不可取;
体育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探讨学生是否会成为教育试错的牺牲品……
(4)评分标准
中心论题:体育加分利弊,切入分 42 分。
能做辩证分析,比如以利为主看到弊或以弊为主看到利可以给到最高分。若是只谈利或
弊,最高给到 54。
主谈身体或体育,若能涉及一些考试教育,在 36 到 41 给分;若一点不涉及则 30 分左
右给分。
为什么要辩证,中考体育分连年增加这是趋势,证明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在没有最好
办法的情况下,做比不做好,所以,主流应该是肯定。当然,我们不反对谈弊,但否定初衷
又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一味地谈弊就显得思维莽撞和轻率了。能做到辩证分析,
至少能显得思维多角度而不死板,有接纳意识和变通意识。
【好词好句】
体育分值上涨正是为国民下一代搭建健身意识的策略。体育分值上涨倒逼学校、家长、
学生更加重视体育锻炼,更加愿意体育锻炼,更加喜欢体育锻炼。不仅如此,体育分值上涨
也为本就热爱体育的孩子提供了时间的平台、空间的发展,让很多被囿于学习牢笼的孩子拿
到培养自由体育兴趣的钥匙,在沉闷的学习中汲取新鲜空气......
体育分值上涨为全民素质教育铺下花路,促德智体美劳之全面发展,何尝不可“C 位出
道”?
学校开展应试型的体育课:单练跳台阶、仰卧起坐等重复麻木性内容,对体育锻炼益处
甚微,与分值上涨的初衷更是相悖。同时,也有学生因强制化的应试练习和分数紧逼而对体
育锻炼更加深恶痛绝。笔者希望学生能从心态上接受,也希望学校对此不要过于强硬和死板,,
给本不喜爱体育的孩子们一点喘息的机会。
——《体育何尝不可“c 位出道”》
题喻体育,体育应试化只能作折风燃沙。在《精神明亮的人》中,王开岭写道:“仓促
贴在社会面皮上的体制,像纸罩一样四下漏风,破绽百出。”拔高体育分数线的做法表面上
是重视体育,将“国民体育教育"推上风口浪尖,实则保不齐成为下一个“中小学生减负”政策,
在其背面的墙缝中“琳琅满目”的各式外习班大行其道,野蛮滋长。
育体于题,暴漏了教育不公平的衔冰斩水。诗人辛波斯卡写过“再单薄的漩涡也会觊觎
浩瀚”诚哉斯言,拔高体育分数线无疑加重了身体条件久佳的孩子追梦道路上的阻得。
——《题喻体育,育体于题》
中考体育加分是国家育人的风向标,风标一立,全国上下方“闻风而动”。对于体育教学
的落实,多年来并非没有作出努力、进行监督,可在“开学导向”的应试教育面前,各地教育
部与学校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体育教学边缘化,“体育强国”之梦,倘若无硬性规
定,恐怕难以实现。
体育加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若是操之过急,体育加分就不仅不能成为“健康中国”
和“多元育人”的铺路石,反而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个陷阱,加重学生及家长的负担。或许
我们应明确对新时代人才的标准,方能让体育加分发挥其效,又避免单一因素决定而违背教
育公平。
——《提体育分值,促全面发展》
清华教导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国家工作 50 年。”体育对于国家复兴尤为重要。
美国学生平均每天运动 2 小时,而中国为半小时;中国学生近视眼患病率高居全球榜首……
令人乍舌的数据提醒我们:体育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这不仅关乎国民身体健康,更关乎中国
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育强健体魄,铸复兴之魂》
【范文展示】
以分为形,行体育强身之效
某省中考体育分将提高至 100 分的消息传出,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认为提高分值会提升
人们重视程度,有人认为体育提高分会陷入“应试化”而我认为,中考体育提分无可厚非,我
们应以分为形,行体育强身之效。
诚然,体育科目提高分数会使体育可能成为新应试科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体育增分
折射出社会学校体育教育的不重视与缺乏。因此,教育者才不得不出此“下策”。面对校园内
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我们不妨借分数之名,真正开展体育教育工作,以行体育强身之
效。
追本湖源,体育提分不是强化应试,而是将体育种子深植人心。
毛泽东曾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思想”唤醒国人对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而现今的中考
体育加分也是同样敲响警钟。有人说,增加分数的体育科目会为体育套上应试的桎梏。但是
我想,不必如此担忧,体育提分是为了将体育种子深植人心。广东省南雄市某中学开展“阳
光跑操”活动,让学生不只是为考而跑,而是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因此,我们应认识到
体育提分是将体育种子深入人心。
审视当下,中学生体质下降的难题需由体育锻炼来破解。
……曾在教育大会上用“加强体育,五育并举”为打破中学生体质差的困局指明方向。审
视当下的体育锻炼,我们总能发现有学校家长的忽视,学生的不积极主动两座大山阻碍前进。
为了能促进体育,体育提分试势在必行。试想一下,体育提分必然会提升学校、家长的重视,
从而真正开展体育工作,形成促学生体魄发展的良性循环。这难道不是体育提分的一个巨大
优势影响吗?
回归校园,用“真教实练”念好体育之“经"。
“体育之教在于人。”要真正落实体育促体魄,必须让体育深植在实践的土壤中。可以说,
体育提分只是引子,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每位教育者的努力。从大学生的“阳光体育”到清华大
学将游泳列入必修课,我们不妨“取取经”,从实际教学出发,增设课程,完善器械设施,如
此,体育之“经”才能念好。
中考体育提分不是应试的体现,相反,我们应以分为形,行体育强身之效。
评语:本文观点明确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体育教育回归本位,“行强
身之效”,行文既有对材料不同观点的回应,又有对现实的考量。
育体育之魄 歌进步之章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早已摆脱“东亚病夫”的屈辱,一朝一夕间
成为手捧无数鲜花、奖章的体育强国。然而,在国际赛事上恣意驰骋、展现大国面貌,并不
意味着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步跟进。中考体育提高至 100 分,不仅育学生之体魄,更是国家进
步的里程标,是值得赋予积极评价并推广开来的做法。
中考体育总分提高至语数外同分,是一条倒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的反向逻辑,
正向激励了体育向教学中心聚拢。
进一步提高体育分值,从分数层面对学校、家庭进行引导,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分
数虽然无法用来评划学生的真正素养,但是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围绕分数
对学生进行体育素养评价,实际上迎合了家长的心理。从普遍层面讲,家长们在或多或少的
分数焦虑的刺激下,往往会重视孩子的体育成绩,从而增强体育培养。在教学一体的模式下,
学校亦会重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课不再成为“水课”,亦不会沦为语数外老师占用课程
的无尽借口,而是向教学中心聚拢,解决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
中考体育总分提高至语数外同分,通过激发学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中考体育分数引导学生们积极学习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培
育新一代全面型人才,为中国的未来注入更有力的强心剂。同时,体育运动的学习,有利于
育学生之体魄,提高用民身体素质。“身体才是硬道理”助推“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身体素质
层面提升国民素质,走进步之路。
诚然,中考体育分数的提升有诸多裨益,但我们仍应辩证看待。以分数为导向也许会助
长重视成果而否认过程的不良风气,改变素质教育的初衷……我们在支持政策推行的同时,
更应往重相关配套举措的科学引导。
一是应从日常入手进行平均化检测,而并非“一次大考定终身”。将平时体育成绩计入成
绩,更能反映学生体育素质。
二是应从素质教育层面入手,培育学生的运动兴趣,构造丰富多样化的体测形式。
体育中考提至 100 分,让国民素质提至 100 分,以育体育之魄,歌进步之章。
点评:本文围绕核心话题“体育中考增至 100 分”,从学生、家长、社会各角度论证其积
极意义,并辩证地提出该举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内容完整,富有思辨性。
体育改革背后的“教育阴影”
近年来,自从体育加入中考,各省市都在逐渐增加体育分数的占比,甚至乎,有报道称
某省中考体育将升至 100 分,与语数外“平起平坐”,引起了巨大争议。为什么一个看似直白
的重视体育教育的决定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呢?因为在争议漩涡的中心,存在的是一个困
扰了人们许久的“教育阴影”。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提高体育分数的占比,确确实实是教育部门重视身体素质教育的
一种直接体现,也实实在在地让学校、家庭、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能力的提高。这种措施,并
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撬动了社会对体育资源
的倾斜。因为体育分数的增加,孩子们被放回了操场,看着祖国的未来在操场上奔腾跳跃,
谁看了不要心怀希望感慨一句“青春真好”呢?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走近一问,“奔腾跳跃”的孩子们全是中考生,那么高中生呢?
——高中可是不用考体育!再一看,运动项目全是长跑、短跑、跳绳。为什么没有足球、篮
球、乒乓球呢?——中考体育又不考,练了没用。
“练了没用”,这就是我们当下教育的最大阴影所在。
笔者认为,将对体育的重视简单转化为分数占比的增加,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方式。在
实行初期,这种粗暴方式确实精准打击了当下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的软肋,但一旦考试
结束,一切又会恢复原样,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偏方,当改革进行到一定时期,它能起到的
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其次,也正是因为其太过粗暴的规划方式,忽视了对体能弱势群体的关
注和回应。初中作为基础教育,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大,但是身体疾病、先天不良对体
育分数的影响却显而易见。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体能鸿沟”,但是很遗憾,除了让有医疗证
明的孩子拿个及格分,教育部门并没有别的措施,而这点及格分显然是不足以安慰这类特殊
群体的。
综上,笔者认为,当下教育改革最大的问题便是处理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以及解决
好由于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的存在,而造成的与教育公平的矛盾。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要“重视国民身体素质,身体才是硬道理”,但要如何将之转化为
人们的实际行动,这就是难题所在,也是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思考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
相关的考试办法,合理调节体育、艺术与文化课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提高分数,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问题。但最根本还是加强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坚持锻炼、热爱运动的文化
氛围和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地让素质教育的光照亮这块“教育的阴影”。
评语:
文章开篇提出“教育阴影”的问题,在分析体育分数增加的好处的基础上,揭示出“阴影”
指的是什么,然后犀利指出这种方式的简单粗暴,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解决办法。思路清
晰连贯,一气呵成。尤其创设情境指出“练了没用”一段,在考场作文中让人眼前一亮。
体育“加分热”,需“冷思考”
近日,“某省中考体育分数即将与语数外同为 100 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如同平地惊雷,
轰动一时。对此,社会大众莫衷一是,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对此,笔者认为:对于“体育加
分”这一热点现象,我们还需要冷静思考,究其本源,审视利弊。
“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诚如此言,“体育加分”引发的热烈讨
论只是“冰山一角”,而其真正为大众密切关注的热点,是“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下的教育改
革,是人才选拔的新标准。
回顾往昔,体育始终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从建国之初的“身体是革命的本
钱”“强身健体当为先”到新时代要求的“四有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的重要性不可
置否。因此,近年来各大高校亦颇为重视体育教育的改革。清、北等双一流大学在入学考试
和期中评优考中增设诸多体育课程,甚至“强基计划”中将体考设置为必通的“入试考”……诸
如此类,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是大学,中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从连年递增的中考体育分数中可窥见一二。因此,该省的中考体育改革并非个例,从某
种程度上,这体现了该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而变的决心和魄力。
不可否认,该省改革体育考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何会引发公众的诸多争议甚至抵制
呢?
笔者认为,这与改革的力度过大、太过激进密不可分。以史为鉴,被后世广泛借鉴的“王
安石变法”最终在权贵和民众的讨伐声中走向失败,戈尔巴乔夫的冒进改革更是将苏联拽入
深渊……他们的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过急进,没有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公众的接
受度。在考试制度逐渐“内卷化”的时代背景下,笔试科目和体育之间的平衡成了普罗大众的
焦虑源头。“此举很可能使孩子们成为教育试错的牺牲品”“会形成新的应试科目”“影响教育公
平”……诸如此类的担心便不足为奇了。
“所有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应试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顽疾,也是体育
改革的一大难关。笔者认为,对于“体育加分”这一教育改革,我们不必“讳疾忌医”,一味抵
制,然采取极端的方法,不考虑社会代价的做法亦不可取。唯有渐进温和的方式,将体育的
重要性逐渐渗入民众思想中,体育改革便有希望可图。
体育加分热,还需“冷思考”,究其本源,审视利弊,加深理解,方得客观、正确的认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体育改革”道阻且长,需耐心试之。
点评:
体育加分热下的冷思考,确实足够冷静,能广泛联系历史与现实,分析该省体育加分之
举的利弊,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鲜明,首尾呼应。语言简洁而不失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