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 1 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四子侍坐”一篇较之《论语》里的其他篇章已属较长的一篇,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仍属
于短小的文言文。如何把这篇短文读长,在这个师生论志的小片段里对五人之志做一个梳理
和探究,在“理想”这个重大的人生议题上与今日的青年读者们产生思想碰撞,让学生感受到
经典不远当下,“子曰”仍可予人启迪,是我上这一课的小小愿望。
【教材分析】
本课既出现在了人教版语文课本高二年级必修五的第六单元,也出现在了部编版语文课
本必修下的第一单元(而且是要求全篇背诵的第一课)。本篇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是
理解儒家思想及其文化价值的不可错过的一篇。在探索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把握其思想教育
的价值,当是教学的目标所在。
【学情分析】
1.对《论语》文本理解有一定难度。
2.对“三子”之志共鸣不大,对曾皙“春风沂水”的理想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揣摩对话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每一种理想的魅力所在。
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先贤的理想情怀,审视我和我的理想。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温故知新:那些你最熟悉的“子曰”(背诵回顾《论语》名句)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会会我们阔别已久的老朋友孔子,这一天他正和他的学生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坐在一起聊天,我们来听听他们在聊些什么。
二
明确教学目标
见上。
三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要求:
1.结合书内注释把握字词和文化常识,阅读全文,初步理解文意。
2.结合上下文,在每一处“曰”/“对曰”补充出说话者。
3. 在文章中找出四子言志的句子,并翻译给同学听听,相互学习和指正,把有分歧或不理
解之处标记出来。
(设计目的:自读与交流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意。)
可能存在的疑惑之处:
1.孔子说的“不吾知也”,指的是什么人不了解我呢?
2.“则何以哉”,是打算做些什么呢?这里的“打算”是怎样的打算?
明确:
1.是世人不了解我,未予我以重用。
2.打算此生做何事,而非今天明天做何事。这个打算是人生理想,是将要投身的事业。
四
探究“三子之志”
1.在文中找出“三子之志”并翻译。
(设计目的:突出本环节探讨的主要对象,了解学生的翻译情况。)
2.在冉有、公西华的“曰”前面加个修饰词。
(设计目的:感受三子不同性格,子路更像生气勃勃的英雄,冉有、公西华则是彬彬有礼的
君子。)
3.三子之志的异同探究。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理解三子理想。)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
“率尔”(直率/鲁莽,老师没点名就率先回答)
“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挑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来治理,可见子路喜
欢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个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人/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
“比及三年”,有目标达成的时间;“可使有勇(子路应该也是有勇、好勇之人),且知方也”,
有具体的目标,让人有勇气,知是非,这是很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可见子路知道对治国之志
不是随便说说,是确有壮志雄心。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小国家)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起子路的理想,冉有这个理想比较务实,这个“足民”着眼于让人
民生活物质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让能力更卓越的人来完成礼乐教化的重任,一则说明“礼乐”非易事,
二则可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品格。)
此处可设疑:子路和冉有的理想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明确:“由也为之”“求也为之”,“为”都是“治理”的意思,二人之志看起来大小有别,但是都
是要“治国”,都是宏图大志,都是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民的富足、国家的强大联系在了一
起,这是孔子教育的影响,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是把小我的价值实现是建立在为这个国
家创造福祉的事业上的。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平易谦和,不贸然就说“能做到”,而说我“愿意学”)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戴官帽、穿礼服,公西华非常具体地说出了自己想要从事的事务,
他对自己的理想勾勒得非常清晰,这里要注意:可以担当小相的人,必然是对“礼”非常了解
的人,而孔子正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公西华的“小”理想是对所学的践行,虽然不那么宏大,
不那么了不起,但是在具体的事务中实现自己恪守的政治理想,也是非常可贵的。更何况,
这或许只是公西华的谦逊呢?)
此处可设疑:
文章中,听完三人对答的曾皙问老师孔子“三子之言何如”,孔子怎么回答的?三子的理想,
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明确:孔子看来(恐怕也是我们的感受),三人同是要从政,都是要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国家
的治理与发展之中。
由此可以延伸:公西华和二位同窗都是相同的志向,做大事或者做不那么大的事,都可以成
为实现个人价值、贡献社会国家的有用的人。
(过渡)在孔子和弟子们聊天谈理想的时候,我感觉耳畔好像还有音乐,好像有人在旁边演
奏。(再次确认“闲坐”的谈话氛围,引出音乐爱好者曾皙)
那曾皙打算做什么呢?
五
探究“春风沂水”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设问:“异乎三子者之撰”,何异之有?
明确:曾皙的回答方式异于三子。他描述自己的理想没有与政治的直接关联,而是描绘了一
个有温度、有形象、有声音的“春风沂水”的和谐美好的画面。三子不是描述(撰),而他是
描绘。
曾皙:“鼓瑟”(情趣高雅、爱好音乐。)
“异于三子”(卓然不群。)
“春风沂水”(无心求仕;又或许是在曾皙期待的理想社会里,他已不必求仕呢。)
此时可以补充老师的感受:曾皙真的是一个深谙表达技巧的人,他以富有诗意的、更为委婉
动人的画面描述取代了有一说一的正面回答,耐人寻味,引人想象。
重点:关于曾皙的“春风沂水”的理想,我们该如何理解?
设问:假如现在我是在场的第五位同学,听到曾皙的回答,可能有点儿没明白,我会追问一
句,曾皙,你倒是说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啊,你要是曾皙,你会怎么回答我呢?(小组
讨论、分享)
理解一:完全无意从政,悠闲自在地乐享自然,也是一种人生啊!
(孔子包容弟子的每一种理想,即便不愿从政,能够在这美好的春日享有这样的闲适自在,
有何不可呢?别说你曾皙,我孔子也想要一起去呢,这样的生气勃勃、无忧无虑的日子,对
于我这个奔波半生的老人来说,也相当有吸引力啊!)
理解二:如此惬意的春游情形是曾皙对天下太平、民风淳厚的期许!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祈雨的舞雩台上不必祈雨,而是大人孩子结伴而行,洗澡之后吹吹
风,唱着歌开开心心回家去,可知风调雨顺,一切如意。太平盛世,人民富足,天下安定,
人们才都能获得自如惬意的生活啊,曾皙是把和谐美好的盛世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三位同
学其实是怀着同样的济世之心的!至于实现这理想的日子里是不是我曾皙大展身手的结果没
那么重要,我要这盛世太平,愿为这结果能做些什么都好啊!有我无我,都无妨啊!)
理解三:特定人选,特定地点,想必是古代的祭祀仪式,别有寄托吧。
(学者王充在其《论衡》中观点,认为曾皙描述的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答出古礼的形式,
意味着对老师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的一种形象化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礼治天下的心愿。)
理解四:我的三个同学说得都好严肃啊,那我就来说点轻松的吧!
(林语堂在《论孔子的幽默》一文中谈及孔子的平易幽默,和学生亲密融洽曾提及本文,就
认为曾皙只是随便说说,“大家很喜欢,就是因为孔子作近情语,不作门面语。别人说完了,
曾皙以为他的“志愿”不在做官,危立于朝廷宗庙之间,他先不好意思说。夫子说:‘没有关系,
我要听听各人言其志愿而已。’于是曾皙砰訇一声,把瑟放下,立起来说他的志愿。大约以
今人的话说来,他说:‘三四月间,穿了新衣服到阳明山中正公园。五六个大人,带了六七
个小孩子,在公共游泳池游一下,再到附近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吐一口气说,‘阿
点,我就要陪你去。’或作‘我最同意你的话。’在冉有公西华说正经话之后,曾皙这么一来放
松,就是幽默作用。孔子居然很赏识。”可见在林语堂心里,他觉得本就幽默的孔子很赏识
曾皙这样把闲谈当作闲谈的轻松态度。)
总结
在对曾皙理想的解读上,我们不主张偏离他孔门弟子的身份,而把他的表达误解为道家
逍遥遁世的思想。在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春秋末期,道家的思想确实有它的吸引力;但是
以孔子师徒为代表的儒家最可贵的正是他们“知不可而为之”的这种勇毅坚韧,他们对天下会
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加富足兴盛,更加安宁和谐有着强烈的追求。在这个春风沂水的画面里,
有的不是一个人的远离俗世避于自然,而是一群人的美好日常。这样的安宁从容的普通人的
生活,背后是一个富足有序、人人有条件不慌不忙的大同世界。曾皙只是没有像他的同学那
样正面地回答孔子我要做什么,而是回答了:我所做的,最后可以抵达何处。对于心中那个
理想的世界,我是像子路那样救一国于水火,还是像公西华那样做一个小相,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天下人有此惬意的春日可享。(这样的春日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人人心满意足、
安宁自在的日子,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春风怡人!)
(设计目的:引出前人对“春风沂水”的不同见解,启发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灵活设置:是否可以考虑,把文章里的对话以外修饰性的字眼都去掉?
(设计目的:体会《论语》言简义丰的艺术特点,感受简洁的修饰语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
“率尔”:孔子“哂”的理由就改变了。
“夫子哂之”: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可能就不同了,曾皙后来的问话就不存在了。
“鼓瑟希”:曾皙的个人形象就单薄了。
“喟然叹”:对“吾与点也”的理解的重要参考,有种发自肺腑的、情不自禁的由衷的肯定的意
味,没有这个词孔子就没有表情了。
六
探究“春风沂水”
通过学习本课你了解了四子之志后,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心里面最认同哪一种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理想都很珍贵,都包含着对理想生活的期待,都意味
着渴望自己获得一种价值的实现。曾皙很好,春风里放歌;子路也很好,困境里力挽狂澜。
但是这个世界要想有在春风里放心沐浴唱歌的曾皙,一定需要有愿意做个英雄的子路。总要
有人做子路。把自己的价值实现,跟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儒家价值观念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儒家讲究“积极用世”,说的就是要用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方式实现自
我。其实,四子之志又何尝不是孔子之志呢?这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一种勇毅的担当。
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我们心中无大志,谁更有资格有大志呢?愿你得做曾皙,敢做子路。
七
朗读经典
带着对先贤经世济国心系苍生的情怀的理解,带着对自我理想的重新审视,再次朗读课文,
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设计目的:感受先贤济世情怀,深味《论语》的言简意长。)
八
作业安排
推荐阅读:
林语堂《论孔子的幽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
(设计目的:亲近孔子,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
【教学后记】
《论语》之中,这一篇是独特的一篇。把它作为认识孔子师生或者理解儒家理想的入口,都
是不错的选择。而要与学生的当下联系起来,“志”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最佳纽带。青少年是最
当有志的群体,而反观当下,有志青年的“志”更多地只关注到了自己,背后是许多青少年只
关心着自己的事实。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后,对于享受“春风沂水”的兴
趣远远大于做那个救一国于水火的子路。教学过程中,我当然不能对孩子们进行“道德绑架”,
要求每个孩子建立何种理想;但是,必要的引导也让孩子们意识到“春风沂水”不会从天而降,
唯有发自内心地立志于更高远更广大的世界,我们才能取得更大意义上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