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ID:584058

大小:24.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第 5 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汇,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 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说 明方法及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 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掌握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1.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 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竺可桢及写作背景(请学生介绍,教师可补充)多媒体显示: 竺可桢 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 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 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背景资料 竺可桢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生产。1963 年,他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 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编纂了《物候学》一书。本文就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 年第 1 期竺可桢的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2.由背景中原题目顺势提问:“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和《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这个题目比较哪个更好呢?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阅读兴 趣。 3.检查字词(请学生读出课件展示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词义) 一、 初读课文,了解物候知识。 1. 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阅读要求,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 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 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 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 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 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二.把握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1.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快速再读课文,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由自然现象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 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 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 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 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 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读课文 6~10 段,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 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 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 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细读课文,辨别说明方法。 1.同学们回顾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作引用…… 2.方法点拨:掌握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规范)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权威性、科 学性。 • 作比较:把 XX 和 XX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 打比方:将 XX 比作 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事 物的特征/事理。 • 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有: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 在文章开头 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答题公式为: • 说明方法+本身作用+文本(事物特征) 3.提问:同学们:你能从文中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并再举例子。 四、研读段句,品析说明语言。 1.赏读文章第 1、2 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1)教师范读课文前两段。 精读 1、2 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 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 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 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 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 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 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 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 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 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 的程度。 生 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 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 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 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 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 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 有力的铺垫。 (2)教师可以举一例,课件展示: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都是拟 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 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某词能不能删去答题规范: 1、不能。2、解释(或定 性)在哪些方面进行限制(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等)3、如果删 掉……(与实际不符。)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课件展示:1.不能,“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说 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 的物候知识”若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2.不能。凡是总括了范围内的一切,指出了说明的范围。如果去掉,会让人觉得个别近海的 地方不是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 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 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 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五、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2.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 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 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 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 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 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2.用你们的慧眼、心灵去发现、倾听大自然,抛开年、月、日的因素,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 来判断一下,现在是什么时候? 3.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