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 2 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
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
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
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
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
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
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来的革命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
命精神。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突
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
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翩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
字,显得太缓慢;用“传”字,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
了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
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自由花”借喻充满生
机与活力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共产主
义事业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
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
种自由花”,都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
力。
②借代和引用。三首诗多次运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旌旗”,原是旗帜的
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
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
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革
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