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 2 课《回延安》知识点梳理
词 语
1. 盏 zhǎn
2. 登 时 dē ng shí
3. 糜 子 méi zi
4. 油 馍 yóu mó
5. 脑 畔 nǎo pàn
6. 眼 眶 yǎn kuàng
词语释义
登时:立即,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眼睛周围的部位。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作品有《放歌集》《白毛女》(与丁毅等合著)等。
课文主要内容概括
当代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描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延安巨变,抒发了诗
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鉴赏
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①用表示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
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诗人运用的是“激
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
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
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
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
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
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
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诗人长大成人,因此,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
样,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根和树梢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诗人,同样是血肉相连,那
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这首诗也运用了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
——比兴、借代、拟人等,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
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诗人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
的?
①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②选取有代表性的老人、中青年和小娃娃
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③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
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换新衣”
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①用“换新衣”表示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使形象更加鲜明,又包含着丰富的
感情。②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诗人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
“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突出了延安的“特
殊性”,又能进一步表达诗人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联想到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
位,对延安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这样写不是打标语、喊口号,诗人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
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
毫无枯燥和说教之感,而是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
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 1956 年 3 月 9 日
于延安写的,当时诗人并没有离开延安,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①“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②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诗人怎能舍得呢?因此,诗人采用这样
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
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未来,
诗人顺着历史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
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课文主要内容概括
当代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描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延安巨变,抒发了诗
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图
课后习题解答
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
般人难以体会的。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
自己的情感的。
第一部分:回延安。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的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
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表
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的线
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
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①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
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些诗句中,“抓”“贴”“搂”“扑”,生动、形
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这些外在的动作,
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诗人与延安关系
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②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
脚步声。”描写出老人前来团聚时亲切、热烈的场面。
③语言描写:“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前一句写
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
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
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和亲切喜悦的感情。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
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示例:“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小节中“根”与“亲”、“妈”与“大”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形式也
非常活泼。另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当年的延安生活,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
人民的亲密关系。
2.语言上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几回回”
“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
方特色。
示例: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风物带有陕北的地方色彩,都是具有陕北地方特
色的生活场景或标签式事物;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表达方式来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
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声万声”是夸张,把延安比作“母亲”是比喻,抒发了
诗人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其中“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
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
喜悦之情。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
化之大。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出诗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
新颜的喜悦之情。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
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