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5 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梳理
词 语
1.萌 发 méng fā
2.次 第 cì dì
3.翩 然 piā n rán
4.孕 育 yùn yù
5.农 谚 nóng yàn
6.海 棠 hǎi táng
7.悬 殊 xuán shū
8.销 声 匿 迹 xiā o shē ng nì jì
9.周 而 复 始 zhō u ér fù shǐ
10. 花 香 鸟 语 huā xiā ng niǎo yǔ
11. 草 长 莺 飞 cǎo zhǎng yī ng fē i
词语释义
萌发: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悬殊:相差很远。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竺可桢,他是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课文内容概括
现当代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
意义等,说明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应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鉴赏
1.课文第 1 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
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
置身于肃杀的秋天。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述具体情态,或概括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之
感。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做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
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
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
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
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
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
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
说明。
5.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
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说明与人们常识相
左的事实只举一个例子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6.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7.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文主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
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
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课文结构图
课后习题解答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
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 7—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
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
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
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
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
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
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
定义。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
“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
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
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主次
关系如何。)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
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
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举列子。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
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第 1 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
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
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 2 段文字中“根据”“长期
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