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问天下谁是英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三年级举行整本书阅读读书报告会,主题为“问天下谁是英雄”。阅读书目为《三
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论语》《老人与海》《哈姆雷特》。
你对这些作品中哪个人物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连接阅读和写作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自己所
认为的名著中的英雄人物作出评述。写作时首先应明确“英雄”的内涵。何谓“英雄”?
《人物志》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值得注意的是,英雄是有其特定的
时代性和阶级性的,所以内涵必须界定。然后才能回答“天下谁是英雄”的问题。要分析
出称其为英雄的原因和理由,分析说理必须以作品记述为依据,如此才有说服力。
此外,本题在写作时应该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敬仰。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
也必将产生英雄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
出”。为此,这道作文题具有很强的文化味与时代感。
范文展示
时势造英雄——荆轲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时势造英雄——荆轲”。
荆轲,卒于公元前 227 年,却没人知道他生于何时,他的早年也许并不重要。他虽然
游说过卫元君,但没被采纳,来到燕国后整日与剑客、狗屠、善击筑者同处,表面看上去
懦弱无能、放浪形骸,可是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那些怪异的举动背后蕴含着内
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我想,举世也许没有值得他去倾诉的
人吧,所以他放弃城府,转向癫狂,甚至让人觉得他自甘堕落。然而他潦倒的外表下,英
雄的气概从未走远。隐士田光和好友高渐离对此深信不疑。这样胸藏大志、为人信重,无
意之间为他着上了英雄的底色。
英雄是大量偶然性堆砌起来的浪漫产物。读《刺客列传》,我不能不佩服太史公对英雄
产生机缘的理解之深。倘若秦王不侮辱太子丹,樊於期不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收留樊
於期,太子丹询问鞠武而鞠武不知田光、田光不赏识荆轲,荆轲真的将自甘堕落,胸无大
志,此后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易水送别,更是浪漫的千古绝唱。高渐离变徵之声与慷慨
羽声的深情演奏,无疑又为之注入了悲壮的情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想来所送之人亦为英雄好汉吧,不然如何衬得起此壮别之场景。而刺秦时,如此逼近成功,
最后却功亏一篑,又给人以巨大的遗憾,怎么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呢。时势造英雄,英雄又
因遗憾缺陷而逝。英雄故事如此离奇曲折与不幸浪漫,也是其传颂百代、经久不衰的重要
原因之一。
其实,英雄的产生也有其必然的因素。秦灭六国,殆尽之际,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孤
注一掷。尽管太子丹只是因为个人恩怨而出此刺秦下策,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国
事危殆、苟延残喘的挣扎成分。甚至,如果不是因为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这样的偶然因
素,刺杀行动是有可能成功的,而刺秦成功是有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的。所以刺秦不
是单纯的偶发事件,刺秦甚至是六国旧贵族的必然选择,就连张良也曾经做过,所以荆轲
才深得人心。
英雄的使命不可推脱。有人说荆轲其实很懦弱,这种说法并非无凭无据,他与盖聂论
剑,与鲁勾践争道,可都是落荒而逃的。可在田光和樊於期先后献身后,一切就变了。二
人用生命托举荆轲,他责无旁贷。二人以生命交付一项使命,荆轲也必须以生命去完成。
再怯懦的匹夫也明白,以生命尺度衡量的使命不可以单方面解约。士为知己者死,我隐约
看见,易水边离去的身影从未如此伟岸清晰。我知道,那是英雄的背影。
英雄的气度从容不迫。秦廷之上,舞阳色变震恐,荆轲从容不迫,为之掩饰;然后发
图,行刺。至于欲“生劫之”,其实是不现实的。君臣大惊失色,秦王目眩良久,自此不近
诸侯之人,刺杀虽然没有成功,然而影响却是强烈而久远的。
真正流传千古的英雄故事大多是悲剧,因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荆轲身上的悲剧元素太多了:早年辗转迁徙,居无定所,甚至改名换姓,隐于市井,这是
他爆发前的沉默与积淀;两位仁人义士先后为他慷慨自刎,一国之气运集于茕茕一身,这
对于荆轲来说是负担,也是幸福;接受太子丹的重托后,却又在临行前被质疑,更增添了
荆轲孤独之感,举目无亲,一去不返,易水之寒,何其悲壮!刺秦失败之后,身被八创,
倚柱而笑的凄凉,是无奈,更是无悔,这还不是英雄吗?
英雄是颗流星,顺势而生,悲壮而逝。
英雄,你也许不明其生,但必知其死。
英雄是游吟诗人口中缥缈的残歌,哀而不伤。
英雄起于一时,更流芳百世……
【作文点评】
作为读书报告会的交流发言,必须兼顾对文本内容的审读把握和发言诉诸听觉的双重
特点来写作,本文很好地做到了。首先,对英雄内涵的理解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
作者就将其拆分成分论点加以呈现,使人易于理解接受;并且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
清晰,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从英雄产生的偶然与必然到英雄壮举,再到悲剧结局,娓娓
道来。其次,多用短句,表述准确,简洁有力,结尾处更是独句成段,既绾系全文,又抒
发感慨与表达敬意,读来颇具感染力。
【模拟评分】
内容 20+表达 19+发展等级 19=58 分。
国士无双——韩信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诸军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这是萧相国
向沛公举荐韩信时说的话。“国士无双”四字也是对韩信一生最完整的总结。问天下谁是英
雄?我认为韩信便是。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汉高祖对韩信的评价。无论韩信结局如何悲惨,
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韩信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在我看来,“忍”如韩信,“勇”若韩
信,“忠”似韩信者,真英雄也。
“忍”如韩信者,真英雄也。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此言得之。韩信受胯下之辱
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八尺男儿于淮阴市中受辱于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韩信“忍”
了。然而他的“忍”并不意味着怕,而是一个识时务者的权衡,拿自己的“将以有为”的
生命与泼皮无赖去拼杀,实在不值得。试想,若韩信一怒之下,拔剑杀了屠夫,他定早被
官府处斩了,哪里还有后来叱咤风云的楚汉名将呢?这样的“忍”在他之后的带兵中也多
有体现。刘邦惨败之下,逃到韩信军营,一下子带走他的全部精锐。韩信什么也没说,“忍”
了。这种“忍”同样不是害怕,而是无私地成全,成全刘邦的统一大业;也是充分的自信,
自信自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组建一支“子弟兵”,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速度之快
让人惊叹。所以韩信的“忍”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
“勇”若韩信者,真英雄也。如刚才所说,韩信能忍,却不是懦夫;恰恰相反,韩信
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丈夫。韩信的勇,不是赤膊上阵,暴虎冯河;而是勇而有谋。韩信点
兵,多多益善。陈仓之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井陉之战——调虎离山,背水一战;
东进灭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潍水之战——以退为进,迂回包抄……哪一场战役不
是韩信用自己的勇与谋换来的呢?领军打仗,鲜有败绩,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孰能
不服?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说的虽然是张良,
用在韩信身上,也十分贴切。
“忠”似韩信者,真英雄也。据《史记》记载,韩信开始先投靠项羽,不被重用之后
才投靠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忠。相反,韩信被立为齐王之后,甚至在此之前,他完
全可以听从蒯通的劝告自立门户,另起炉灶,与楚汉形成鼎足之势,而且凭韩信的才能,
最后鹿死谁手,或未易量。可他却依然一心念着刘邦的知遇之恩,对刘邦忠心耿耿。直至
最后被夺了兵权,一贬再贬,从齐王到楚王,从楚王到淮阴侯,韩信也绝无二心。最后被
诬造反,实在只是帝王家的一面之词。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在现代也相当于“十大元帅”了,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
在汗青上谱写了不朽传奇。世人哭,哭你忍辱负重,知恩图报,展现坚忍不拔之志;哭你
历经坎坷,不屈不挠,却仍能勇立潮头,横扫千军如卷席;哭你忠而被谤,兔死狗烹,却
仍在历史的星空里熠熠闪光。
千载而下,英雄韩信犹令人感奋不已:信者,国士无双!
【作文点评】
本文的功力体现在概括精准,将英雄韩信立身行事的特点概括为“忍”“勇”“忠”三
个方面,其思路十分清晰,便于听众理解接受。在引论部分,作者首先从《史记》中萧何
和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入手,自然地引出自己对英雄内涵的理解,可谓“立”得稳。在本论
部分,作者选取了“胯下之辱”、“韩信点兵”以及刘邦对待韩信的一系列不公等典型事例,
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谓“站”得住。在结论部分,作者尽情表达对英雄的悲叹,“信者,
国士无双”,一语双关,可谓“收”得拢。
【模拟评分】
内容 19+表达 19+发展等级 19=57 分。
潇湘英雄斑竹泪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问天下谁是英雄?众人皆言,问鼎中原楚庄王,横槊赋诗曹孟德,代父从军
花木兰……我却道,貌若天仙“潇湘妃”,弱柳扶风林妹妹,大观园内林黛玉。何言哉?何
故哉?请君为我倾耳听。
长帆天际同一色,姑苏城外赴他乡。
英雄是要经受磨难的。林妹妹未及豆蔻年华,尚为孩童雏稚,便丧母别父,背井离乡,
同相识未久的老师贾雨村乘舟渡河,来到金陵。纵然路途渺茫,却为减轻父亲负担,孤身
离乡;纵然年纪尚小,却为彰显林家教养,举止有礼;纵然满腔悲情,却为照顾他人感受,
独自落泪。反观中国巨婴,稍不如意,纵身一跃,令人心惊肉跳……试问当今天下儿郎,有
谁能够一展幼翅,飞离父母温暖巢窝;有谁能够举止得体,谨言慎行,不恣意妄为;有谁
能够隐忍悲痛,负重前行,不轻言放弃。有人言,黛玉落泪,矫揉造作,黛玉让座,封建
迷信,此乃未设身处地也。我却道,黛玉小小年纪,一腔孤勇,独立自强,举止有礼,是
真正的少年英雄!
潇湘馆内情切切,敢为人先真性情。
脂粉香娃,闺阁千金,唯她卓尔不凡,才比咏絮。或是“冷月葬花魂”,或是“碾冰为
土玉为盆”,或是“花谢花飞花满天”,她不为封建礼教所羁,却独具一番风流别致的世外
之风。多情痴女,薄命淑女,唯她与众不同,敢言真情。戏语不避《西厢记》,芳心暗许《牡
丹亭》,无需媒妁言,诉情贾宝玉,向爱而生,为伊飘香。陈腐旧套,举世皆浊,唯她出泥
仍清,濯水不妖。视金银财宝如粪土,待经纶世务为混账,孤高自许,目无俗尘。再看当
今社会,盲盒、吃播、家暴妆……因风而起,低俗不堪。世人囿于世俗,谁能如那林妹妹一
般,即便弱柳扶风,仍挺直脊梁,敢为人先,冒天下之大不韪;即便飞蛾扑火,却仍坚守
自我,不仰他人鼻息。拥有如此真性情的林妹妹,我们怎能说她不是英雄呢?
三生石畔绛珠草,滴水之恩永生报。
西方灵河三生石畔,绛珠仙草弱不禁风;赤霞宫殿神瑛待者,感怀善心甘露灌溉。这
便是黛玉、宝玉的前世因缘。久延岁月,绛珠仙草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紧随神瑛待者下
凡历劫,纵身跃入那暗伏杀机的温柔富贵乡,倾尽毕生泪水、一生痴情,只为报答那灌溉
之恩。揆诸当下,忘恩负义者有之,恩将仇报者有之,过河拆桥者有之……谁能说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黛玉不是英雄?
红楼一梦,大观园中,茜纱窗内,绝世风华,遗世独立,潇湘英雄泪斑竹。
问天下谁是英雄?独立自强林妹妹,敢为人先潇湘妃,重情重义林黛玉!
【作文点评】
本文的亮色在于“三新”。一是选材新奇。作者将林妹妹视为英雄,看似故作惊人之语,
细品甚觉自有其理,真乃“亏他想得出来”(作家王蒙语)。二是构思新颖。作者将林黛玉
与现实社会中的巨婴之举、伪态世相、功利做派对比,在观照中生发出其现实意义,既入
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三是手法新巧。作者用章回小说拟定“回目”的手法提炼分论点,
着实是古朴典雅,吸人眼球。
【模拟评分】
内容 20+表达 19+发展等级 20=5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