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高考试卷中还称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方法”等。古代诗歌
的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难以穷尽,学术界说法不一。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
为以下几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把表达技巧分为四类是为了学习的方便,其实它们的界限比较模糊,内涵是有交叉的,要融
会贯通的加以理解。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作用:(1)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2)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3)引发读者联想。
例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人以螺作比,将
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
之情。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
代本身。
作用:(1)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
(2)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3)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例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红”两
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
叹之情。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1)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
(2)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例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
“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1)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2)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例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独”;“去、
留”; “紫台、青冢”; “朔漠、黄昏”。一一对应。这两句大意是:王昭君离
汉和亲,西域到处都是茫茫的沙漠;死后身葬异地,只有一座孤坟,在落日的余晖
中更显凄凉。这两句诗可用于描写西域风光,也可用来咏叹昭君事迹。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例子:“霜禽欲下先偷眼”(林逋《山园小梅》)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把鹤对梅的喜爱表达到极点。拟物例
子:他夹着尾巴逃走了。(古诗文没有找到合适例子)。
6、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怕什么。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
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用:(1)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2)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3)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以
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的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
作用: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例子:“南村晴雪北村梅”(薛逢《元日田家》)写出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
美景。
9、通感: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和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
作用:(1)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效果。
(2)调动多种感觉,激发联想。
例子:“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夜色”和凉水一样,
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
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书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10、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表意委婉,含蓄隽永,增强抒情效果。
例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
禹锡《竹枝词》)诗中的“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
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留下的印象是“道是无情
却有情”。
11、反复:(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结构技巧,叫重章叠句)通过一遍一遍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
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
愁可言,但“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12、对比:(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进行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作用: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例子:“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
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
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3、顶真: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作用:(1)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2)议事说理,准确谨严。
(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4)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例子:“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译文:
楚山和秦山之上都有白云,白云到处长久地跟随着您。长久跟随您,您进入楚
山里,白云也跟着你渡过了湘水。湘水之上,有仙女穿着萝衣,白云可以躺卧
您要早回归。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了对友人的依
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二、表达方式
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抒情手法
1、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
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例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牺牲自己的高尚情
操。又如《声声慢》结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
之痛喷涌而出!
2、触景生情: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
例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女子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因为那迷茫和朦胧
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
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
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
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
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
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3、借景抒情: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借助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来。特点:
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故物皆著我之颜色。
例: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译文:郁孤台下这
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
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
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注释: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
“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
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相互交融,情景难辨。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特点: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
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
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
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
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
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
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
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
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
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
东去的一江春水。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
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
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②“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
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5、用典抒情:(也有观点认为它是修辞手法)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
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借古抒怀。例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尾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
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
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
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
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
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6、以景结情:(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结构技巧)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
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例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译文:随舞蹈的变换,
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但思乡之情一直没有变。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无数次的倾诉,
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诗人结句宕开一笔,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
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高高秋月照长城",这
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才使人感到那
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7、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
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
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例子:“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
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首诗的价
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8、借事抒情:指借用一件或几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经过及细节,来抒发作者内心
的感受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
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注释:行人:捎信的人。这首《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
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谏当朝。例子:“烟笼
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
淮》)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
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商女,是侍候他人
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
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
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
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
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
“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
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
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风调之中,表
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
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
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
虑的情怀。
(二)描写手法
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
静结合,相辅相成。动静结合例子: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对等,没有主次之分。以动衬静例子:(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
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在这里“动”是手段,“静”是目的。以静衬动例子:(李
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从
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
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
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更显
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2、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
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
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
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例子:(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
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
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
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
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
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
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
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分析: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
思念的预想。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
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3、正侧面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
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子: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
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
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秦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
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具体怎么美,很难描述,于是作者宕开一笔,不直接写秦罗
敷本身,而是写周围人为她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以想象空间。
4、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
"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
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
全局,体现广度。例子: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
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
卓然而立的品格。
5、白描: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的勾勒
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例子: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
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译文: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
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全诗运用白描
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阶级残酷
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6、细节: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
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
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例子: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
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
却将诗人的内心刻画的细致入微。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来到,诗人百无聊赖之际,
有意无意的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悠闲,实则反映
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7、渲染:(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狭义表现手法)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
酣畅,痛快淋漓。例子:白居易《琵琶行》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
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技艺的高超。
8、烘托:(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狭义表现手法)即“烘云托月”。从侧面用笔,对事
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例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
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
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雨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
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的不那么轻巧了,
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通过写它们来表现
微雨。
9、对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是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
测,达到委婉的艺术效果。例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
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三、表现手法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
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下面所讲的是狭义的表现手法。
1、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是个引子。因为凡是用来
起兴的内容大部分含有比的用法所以比兴连说。例子:单纯起兴:“孔雀东南飞,五
里一徘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兴连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
之落矣,其黄而陨。”
2、衬托: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
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
并举映衬,如以繁华衬繁华,以乐景衬乐情。例子:正衬:“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
文: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
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分析:五岳,天台山,天姥山
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李诗中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写五岳和天台山只
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高峻雄伟。反衬是运用矛盾的一方面去映衬
另一方面,如以恶衬善,以乐景写哀情。例子: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通过蝉噪和鸟鸣写山林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3、抑扬:(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结构技巧,叫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
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
赞扬,肯定,美化。一般分为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例子:欲抑先扬:“宣室求贤访
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室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
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分析:诗中前两句从正
面落笔,似在褒扬文帝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求贤
若渴,以及对贾生高度重视与赞扬。后两句则辛辣的讽刺了文帝的真正目的不是为寻
求治国之道,而是为探求鬼神的原本,其贬斥效果非常明显。欲扬先抑:“应怜屐齿
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
值》)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
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
墙头来。分析: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时,结果被拒之于门外。后两句却写诗人
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流露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诗人先遗憾后高兴,感情的
反差非常大。
4、联想: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诗人艾青在《诗论》中曾说“联想是
由事物唤起的类似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例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李白《静夜思》)诗人在这里运用相似联想,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
作铺在地上的浓霜。
5、想象:它是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指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
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过程。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
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四、结构技巧
1、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例子:“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这两句结尾,
抒发了追求自由自在,驰骋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2、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例子:“打起黄
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译文:我敲打
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
见亲人。分析: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
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
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
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
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
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
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
3、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例子: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
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
曹将军霸》(节选))译文: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
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皇上命令你
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
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注释:曹将军霸,即曹霸,著名画家。山:众多的意
思。貌不同:画得不—样,即画得不像。貌,在这里作动词用。赤墀(chí):宫殿
前的台阶。迥:高。阊(chāng)阖(hé):宫门。意匠:指画家的立意和构思。惨
澹(dàn):费心良苦。经营:即绘画的“经营位置,结构安排。这句是说曹霸在画
马前经过审慎的酝酿,胸有全局而后落笔作画。九重:代指皇宫,因天子有九重门。
真龙、古人称马高八尺为龙,这里比喻所画的玉花骢。分析: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
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
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首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
点明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这些都是为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做铺
垫。
4、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例子:“独
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译文:只有远离故
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
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
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分析:诗一开头就发感慨,
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
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
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5、过渡(承上启下):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是使文章
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例子:“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
逐舟行”(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译文: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
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
漂泊不定。
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
又失魂丧魄,六神无主,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后半夜的相思,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
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分析:上片写离别之苦,下
片写别后之思。离别之时,词人与好友依依不舍,“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聚散”二字承上启下,词人由前文的“聚”转入描写“散”。二人均如云边的孤雁,
无法找到可以理解自己的知己,又如水上浮萍一般,四处漂泊。相聚的时间如此短暂,
转眼就要分别,前路渺茫,离别之后,再聚不知要等到何时,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缠
绕在词人心头,挥之不去。
6、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做必要的回应。分为:首尾照应,文题照应。文题照应例
子:“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
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译文在“烘托”
出现了,在此不再赘述)注释:建业: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分析:首联两
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
了诗题中的“送”字。首尾照应例子:“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
游《诉衷情》)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此词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万
里觅封侯”相照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断何处”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7、线索:贯穿诗歌全部内容并促使其发展的枢纽。它可以是人物,事件,时间,空间,
物件,情感,景等。例子;2011 年河南高考真题“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
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周邦彦《关河令》)译文: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
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
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分析:从上下两片的首句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上片的情景发生在“渐向暝”时,下片写作者难以入眠的
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8、起承转合:(知识点不赘述)例子:唐·李绅《悯农》(之一)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第一句是起,起事
--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
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
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
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
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
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
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
收成。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
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民以食为天。”前三句诗,春种
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
中餐”这个“吃”的问题。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作者卒章显
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
序。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
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
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借景抒情 ④情景交融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
①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
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
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②以哀景写哀情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
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
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
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
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
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
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③以乐景衬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
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
具韵致。
④以哀景衬乐情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
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角度
一,提问方式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
样的情感?
④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如何写×种景的?
⑤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1、从调动感官的角度写景(诸觉结合):即从视觉(形色)、听觉(声)、嗅
觉(气味)、味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
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
与险。
2、从空间的角度写景: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高低结合。
3、从动静的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
4、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写景: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
5、从全景与特写景的角度写景: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
6、从色彩搭配的角度写景: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
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
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
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
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
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
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
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7、运用修辞手法写景:比喻 拟人 通感 夸张 对比 借代等。
8、运用的表现手法写景: 渲染 烘托 衬托 对比 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