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工智能 02. 金克木《国文教员》
03. 东汉大将霍光 04. 张说《幽州新岁作》
05. 围棋、身高发育 06.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1、梳理脉络,读懂文本,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论证方法,以及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3、客观题,辨析错误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主观题,审清题目要求,精准规范写全要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读懂文本“三步走”——
第一步,逐段圈定中心句(或概括段意;)
第二步,梳理脉络,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论证思路和方法;
第三步,把握作者观点——提倡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读懂文本是根本,“本立而道生”。
材料一:共6段,约850字.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 ①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
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
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
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 ②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
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
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
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 ③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
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
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
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
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 ④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
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
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
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 ⑤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
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
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
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
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 ⑥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
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
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
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第一步:概括段意
①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
②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③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④远期威胁是人工智能可能的反叛。
⑤终极威胁将是人类文明的灭亡。
⑥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第二步:梳理脉络 ① / ②③// ④ //⑤⑥ 总分结构
第三步:作者观点——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理清脉络,分析思路,读透文本
材料二共两段,约850字。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①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
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
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
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
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②这一
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
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
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
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③
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
据库瘫痪。
第一步:概括段意
①人类智能中“文学”的优势和“非同寻常”的表现,机器人做不到。
②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机器人没有。
第二步:梳理脉络 第1段共7句话,第2段有3句话,难点在于辨析论证方法。
第1段:①②③④ / ⑤⑥⑦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第3段:① ② ③
第三步:作者观点——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机器人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理清脉络,分析思路,读透文本
客观题,辨析错误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第3题属于新高考新题型尤其要重视,选项内容不在文中。
主观题,审清题目要求,精准规范写全要点。
第4、5题的题型也致力于创新突破:首先论证的思路、结构、方法
等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了主观题;其次下定义,探究不同观点的对
与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等等都会涉及。
做对得分是王道,“高分即高能”。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等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
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 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
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
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 “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
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分两问作答。同意/不同意【截然相反吗?】
【参考答案】同意。(2分)材料一作者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整体看是消极的,而材料二
作者的态度则是积极的。(4分)
不同意。(2分)材料一关注的是科技领域,指出的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呼吁人类不
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材料二关注的是人文领域,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主观题,审清题目要求,精准规范写全要点。
1、梳理文章脉络,分析写作特色,把握文章的主旨和
作者的情感态度;
2、客观题,于细微处窥见“差异”,培养敏感的直觉;
3、主观题,钻研高考真题,积累新题好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读懂小说,关键是抓住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的四要素,结合时代背
景、自然环境、人物关系,理解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
读懂散文,关键是掌握形散神聚的特点,披沙拣金把握好作者的所
见所闻、所思所感。
读懂文本是根本,做对得分是王道。
国文教员 金克木
①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
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
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
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
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
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
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
课。
②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
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
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
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③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
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
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
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
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
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
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
了文中的议论。
④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
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
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
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
“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⑤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
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
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
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
“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
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
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
•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
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
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
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
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
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
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
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
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
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
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
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
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
他?自己也不知道。
第一步:概括段意(关键词)
第二步:梳理脉络 ① ② / ③ ④ ⑤
总分结构:
第1、2段总体介绍国文教员油印教材,重视背诵,教法灵活轻松等特点。
第3、4、5段举例子,教我《洪水与猛兽》《老残游记》《病梅馆记》、古
诗词以及《鸿门宴》等事情,重视启发点拨,有趣味,也有深度。
最大特色:写人记事简洁清晰,
第三步:作者情感——潜移默化,影响良多。
8. 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
【参考答案】
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
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
结合主观题,高效筛选信息。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
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 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
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 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
潜移默化的影响。
D. 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
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选项A错在“先进”二字,文中塑造的国文教员身上“先进”的特征并不明显,“重在塑
造”“先进知识分子形象”的表述自然就更不准确了。
于细微处窥见“差异”
9.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
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参考答案】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
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
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新考点新分析
• 关于小说教学,除了传统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外,
还要关注其他文本资料(文学评论、随笔、后记等),包括文
体学知识、文章学知识等。
• 第8题和第9题的设问和答案是有内在联系的。第8题通过筛选概
括信息,得满分比较容易。而第9题需要在充分读懂第8题和题
干的基础上作答,尤其是考查了作者金克木的小说观念。
• 关于“文学评论”的题目“新世说”,要深度解读“世说”和
“新”两个关键词(即“世说”和“新”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钻研真题,积累好题,力求厚积薄发。
例一:《越野滑雪》(美国·海明威)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
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
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
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
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
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新题型反思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著名的创作手法术语,带有属于文章
学知识的范畴,但主要信息都在题干里。
要求考生把题干中信息筛选出来,八分之一是什么?八分之七是
什么?这种情节安排的效果是什么?
关注考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问啥答啥”,避免“答非所问”。
读懂题干,很重要;文本的整体感知,很重要;站在一定高度剖
析两者的关联更重要。对关系、联系的分析,考的是思维品质。
感谢观看
八省统考语文试卷分析 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