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中语文新高考版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课件(120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中语文新高考版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课件(120张PPT)

ID:584239

大小:575.71 KB

页数:133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语文】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情解读 核心考点 考题取样 题型 统一命题 自主命题 文言实词 2020浙江,14 2020天津,7 客观题 文言虚词 2020浙江,15 2020天津,8 客观题 文言文断句 2020全国卷Ⅰ(Ⅱ、Ⅲ),10 2020山东,10 2020浙江,17 2020天津,9 客观题 主观题 正确理解古 代文化知识 2020全国卷Ⅰ(Ⅱ、Ⅲ),11 2020山东,11 客观题 考情解读 核心考点 考题取样 题型 统一命题 自主命题 概括分析文 本内容 2020全国卷Ⅰ(Ⅱ、Ⅲ),12 2020山东,12 2020浙江,16 2020天津,11 客观题 文言文翻译 2020全国卷Ⅰ(Ⅱ、Ⅲ),13 2020山东,13 2020浙江,18 2020天津,12 2020北京,8 客观题 主观题 筛选并整合 文中信息 2020山东,14 2020北京,11 2020天津,10 主观题 客观题 考情解读 命题 分析 预测 1.选材特点: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和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传记类文言 文的传主一般都是正面形象,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突出人物正直守节、不畏权贵等 高尚的精神品质。②材料浅显易懂,选文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传主一般是历史上 知名度较高的人物。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文言材料选自《宋史》,传主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苏轼。 2.考查内容:①设题角度稳定,以文言文断句、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概括分析文 本内容、文言文翻译等为主要考查内容;②不仅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考查 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以及翻译文言语句等;③在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等考点中 综合考查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④2020年山东卷和海南卷新增文 本理解主观题。通过对文中某一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等分析,考查考生 是否真正读懂文本。 考情解读 聚焦 学科 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备考要求:①关注历史名人,特别是对当代青少年有榜样作用的名人;② 注重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梳理和把握,在平时训练中掌握阅读方法,总结 命题规律,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③掌握一定的做 题技巧,比如文题比对、翻译原则等。 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了解高考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1.传主特点 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有官职在身,有不 凡的业绩,而且其道德品质堪称表率。他们大多具有贤良方正、清正廉明、 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等品质,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2.结构特点 传记的结构一般是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 字号、籍贯、科举功名、早期入仕经历等内容,有的还简要介绍其家庭背景, 如祖父、父亲等人的学识、为人、为官等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主要包括传主的生平简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 读书、习武、进入仕途等写起,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 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 件起始的词句,这些词句有助于考生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 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册封奖赏、死后评价及卒年谥号。这些文字有助 于考生把握人物的品质或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3.语言特点   古代人物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 的评价,一般用最简练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因此,考生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 一个字。 传记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 谥号等专有名词。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 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可以不必理会,翻译时也不要拆开。还要注意古 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 “通明”。 二、阅读人物传记的“三大步骤” 第一步 理清层次,快速读通。 1.“题文对读”,明确问题,扫清阅读障碍。 “题文对读”指做题时注意试题和文章协调配合、相互印证。选择题 的正确部分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错误部分常常是某个细节有误,也能起到 “观其大意”的作用。比如,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 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阅 读文本时,考生可以先浏览选项,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之处,这 样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 文章。又如,考生在阅读文本遇到需要断句的地方时,也可以浏览一下选项, 了解大部分的断点,扫清阅读障碍,理解文章意思。 2.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 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部分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 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考生要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写人 物有一个大致了解。 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 事情。因此,阅读时可以抓住表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 第二步 围绕事件,抓住评述,分析人物品性。 认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品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把人物放在具体 事件中,看人物在具体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把握人物在事件中的态度、行 为以及事件结果等,人物的个性品质也就显而易见了。另外,分析主要人物不 可放过次要人物,因为次要人物往往起到衬托、对比等作用,可以帮助考生从 侧面了解传主形象。 虽然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以叙述史实为主,但考生不应忽略传记的目 的在于借所记之人或所述之事说明事理,其中倾注了作者的态度和对人物的 评价等。因此,一旦传记末尾出现评述性语段,考生需要认真对待,从中体会 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情感倾向。 第三步 锁定原文区间,准确解答试题。 基本疏通文意后,考生要认真阅读试题,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 找到对应之处,锁定每个选项涉及的原文区间,一一比对,揣摩题意,精读原文, 调动知识积累,借助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准确解题。 真题解读[2020全国卷Ⅱ,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 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 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 丞。∥[第一层]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 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 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 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 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 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 . . . . . . 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 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 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 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 殿大学士、提举嵩 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 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第 二层]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 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 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第三层]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 . . . 阅读指导 第一步 理清层次,快速读通。 依据时间、地点、官职等变化,以及第3题每个选项的内容,考生可以疏 通文意,梳理全文层次,了解传主经历。第一层,交代王安中的表字、籍贯,以 及其敏捷才思等。第二层,交代王安中的事迹及仕途经历。第三层,交代王安 中去世,以及其诗文兼擅的文学成就。(可用“∥”在文中标示层与层之间的 分界) 1.开始读文,初步了解人物。读到“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时,未必能知道皇帝夸赞何人何事,这时读第3题A选项,会豁然开朗。 2.接着读下去,到了断句题,不必在文中苦苦思考,可以去看试题。通过 比对,发现四个选项实际上只有两处不同,一是“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二 是“即出民抵吏罪”。考生可先去看选项相同的地方,了解大意;再根据语境 以及句子结构等,准确断句。 3.再读下去,讲的是王安中弹劾蔡京。这时读第3题B选项,可以了解这件 事的大概,即便有细节错误,也不影响大局。依次将原文和C、D两项对照阅 读,基本可以理解全文。 4.古代文化知识题中的信息也能帮助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方士” “保任”的含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 围绕事件,抓住评述,分析人物品性。 结合第3题中的每个选项,可以对王安中有一个总体印象。 1.具有敏捷才思,极有文采,参见A项、D项。 2.正直无私,勇于进谏,参见B项。 3.仕途坎坷,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是王安中的人生转折点,此前他的仕途 较为顺利,一路升迁,此后仕途沉浮不定,参见C项。 第三步 锁定原文区间,准确解答试题。 在第3题“应考思路”中有讲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应考思路 (一)比较选项之间的差异,缩小断句的范围。 通过比对,发现四个选项实际上只有两处不同,一是“民讼诸府不胜考 掠之惨”,二是“即出民抵吏罪”。考生注意到这两处,可以缩小断句范围,只 要确定了这两处的断法,即可确定答案。 (二)根据语境,判断停顿;把握句子结构,巧妙断句。 通读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在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语意和句 子结构等来排除干扰项。“不胜”的意思是经受不住,“考掠之惨”的意思 是严刑拷打,“考掠之惨”应作“不胜”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由此可以排除 B、D两项。根据语境可知,“出民”和“抵吏罪”是王安中对此案件的两个 处理结果,“出民”“抵吏罪”都是动宾结构,中间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项。 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应考思路 (一)调动积累,联系课本,判断正误。 考生应该调动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联系和比对课文,合理推断。D 项,高中课本有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根据所学内容,回忆课文语句,不难判 断选项正确。 (二)前后勾连,合理推断,准确判断。 从命题方式上看,对有些选项中古代文化知识的判断不能靠“死记硬 背”,大多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A项,前有“上方乡神仙之事”,后有“妖 术”一词,可以推断此处“方士”的解说正确。B项,根据语境,“保任”确有 “担保责任”的意思。 (三)常情常理,合理猜想,准确排除。 考生应根据生活经验、历史知识等判断一些选项的正误。C项,皇室宗 族人口众多,旁支更多,不可能都居于“禁中”。“禁中”是封建帝王所居的 宫苑。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 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 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 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 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二)通读选项内容,锁定信息区间。 命题者根据原文内容设置了四个选项,对传主作四个方面的概括分析。 考生应该抓住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锁定其在原文中对 应的信息区间。一般情况下,选项的顺序和原文的顺序是一致的。 (三)紧扣概括,注重分析。 就近几年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概括”一般没有问题,错在“分析”。 因此,可根据“概括”的内容,聚焦“分析”,比对“分析”与原文内容在人物、 时间、事件、逻辑关系等方面有无差别。 (四)题文对照,准确判断。 A项,此项是对王安中具有敏捷才思的概括,对应原文第一层的内容。难 点在于原文“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中的“观”“称”后面有省略的内容, 考虑“廷臣”是一个群体,再联系下文,可知这里是王安中被称赞。选项分析 正确。 B项,此项概括分析王安中对蔡京的弹劾,对应原文“时上方乡神仙之 事……又迁承旨”。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投其所好,朝廷大臣等都 想借此攀附关系,王安中上书弹劾蔡京,蔡京恐惧,其子也哭请皇上恳求宽恕。 由此可知选项分析正确。 C项,此项概括分析王安中仕途经历,对应原文“宣和元年……复左中大 夫”。选项中的“金人前来归顺”说法错误,原文“金人来归燕”的意思是 金人来朝归还燕地。从“谋帅臣,安中请行”及后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故事发 生在金和宋之间。如果“归”理解成“前来归顺”,那么“归燕”就变成了 “前来归顺燕国(燕地)”,这于事理不通。 D项,此项是对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的概括分析,对应原文第 三层的内容。这层内容讲了王安中去世以及其文章厚实脱俗等内容,从中可 判断选项分析正确。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译文: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译文: 应考思路 (一)找准关键赋分点。 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思考赋分点在哪里,而赋分点往往取决于对句 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文中某些关键 词语,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现象,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第(1)题,关键词“蠹国害 民”(祸国殃民)、“悚然”(惊恐的样子)、“纳”(采纳)。第(2)题,关键词 “跋扈”(蛮横暴戾)、“第”(只是)、“曲意”(违心)。 (二)把握文言翻译技巧。 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把握文言翻译技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翻译时,考生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三)准确写出答案。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 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他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 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瑞祥,朝廷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所写的奏 表,称他是奇才。有一天,特地出示三道制诏让他草拟,王安中马上完成,皇上 就在草拟的诏令的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 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追踪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 姓受惊出门和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这个百姓到开封府诉讼, 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于是无辜而服罪。王安中查访得知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 冤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 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凭借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及亲戚邻里都借此攀附拉 关系。王安中上书请求从今以后招请山野道士,应当要求引荐人负担保责任; 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再次 上书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按照你的奏章办,但是临近天 宁节,等过了此节,就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知到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儿 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皇上因此迁升王安中为翰林学 士,又迁升他为承旨。宣和元年,(皇上)授予王安中尚书右丞一职;宣和三年,王 安中担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 皇上面前称赞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 燕山府知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 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弹劾 王安中勾结王黼、童贯以及没能预先觉察郭药师的背叛,王安中被免去现任 官职,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降级授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 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内 调到道州,不久让他闲居。绍兴初年,复职担任左中大夫。王安中的儿子王辟 章任泉州知州,迎接王安中前往,王安中不久后去世,享年五十九岁。王安中 写文章丰润敏捷,尤其擅长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百 韵来记载这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他)用大字书写在殿堂 屏风上,并把副本赏赐给全部侍臣。他就是如此被重视。 考点1 文言实词 考点2 文言虚词 考点3 文言文断句 考点4 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 考点5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考点6 文言文翻译 考点7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能力提升 考点1 文言实词 考查内容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文言实词主要是120个常见实词及初高中课本 中出现过的实词,但不限于课本中的实词。一般有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其中,前三种是近几年高考文言 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考查形式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命题者从文中选取四 个句子,给出其中某个实词的解释,要求考生选出解释错误或正确的一项(多 是让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二是结合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进行考查。如近 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是概括分析文本内容、文言文 翻译等题目,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考向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除本义外,实词 的多个义项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等形式延伸出来的。在具体语境 中确定多义实词的准确义项,要注意实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 字,义项“喜爱”“爱护”“爱惜”比较难区分。 典例1[2020浙江,14,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曾子固龙图【注】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 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 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 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 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 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 . 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 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 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 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 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 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 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 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 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 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 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 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 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 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 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 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 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 . . . 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 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 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 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浮:显现 B.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C.兵戈不试   试:使用 D.近揆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 可使用代入法进行判断,即先将选项给出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看句子翻译是 否通顺,将翻译好的句子放在文中看上下文的意思是否连贯。A项,把“显 现”代入语境中,“他的语言不显现他的内心”,而后面又说“所以顺着他 的语言追寻他的内心”,前后矛盾。“浮”在这里的意思是“超过”。 答案 A 方法点拨 双重代入,多角度推断词义 1.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双重代入,即将选项中给出的实词含义代入语句中,再把该语句代入相关语 段中,然后看翻译是否通顺,以此判断实词含义的正误。 如,难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2020北京,6(A)] 把“难免”代入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则语意不通。联系其前面“夫从韩、 魏之兵以攻赵,赵亡”,此处是说(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去 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那么灾难必然会降临韩、魏两国。根据语意,此处 “难”应是“灾难”的意思。 . 2.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 (1)联想迁移法。①课内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文言实词,考生 要回忆其在哪些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个意思贴近语境, 由此推断其在此处的含义。 如,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2018天津,8(C)] 联系《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赍钱三百万”中 “赍”的意思,可推知选项 中的解释“送”是正确的。 ②双音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 出现的单音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词来推断。 . ③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 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词义。 如,革带敝 敝:破旧[2020天津,7(B)] 联系成语“敝帚自珍”,推知选项解释正确。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 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毋使仓有告匮 匮:缺乏[2020天津,7(D)] 上文“宁使家有赢余”与该句构成对偶, 此处的“匮”应和“余”的意思 相反,可推知选项解释为“缺乏”是正确的。 . . (3)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 方法叫“成分分析法”。 如,“微”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中作谓语,而且后面有 宾语,译为“隐蔽,隐藏”;在“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中作定语,修饰 “风”,译为“微小,微弱”。 再如,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2018北京,8(B)] 从句子内容和结构来看,“戚”应是为动用法,故选项对“戚”的解释正确。 (4)音形替代法。在某个句子中,如果按照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 就可以从通假字方面入手,得出词语的意思。 . 如,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 适:出嫁[2020江苏,5(C)] 按照选项给出的“出嫁”来解释,明显解释不通。“适”如果按照“适 合”“闲适”等意思来解释,也不符合文意。这时,考生可根据通假字音同 音近的特点可以推断“适”同“侍”,译为“侍奉”,故选项对“适”的解 释错误。 . 考向2 古今异义 必备知识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 不同的现象。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 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类型 解读 示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 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现指“中华人民共 和国”。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 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 “金”,原来是金属的通称,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 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类型 解读 示例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 示的词义较强,现在表 示的词义较弱。 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谏太宗十思 疏》)中的“怨”,古义指“怨恨,仇恨”,现在 指“责怪”。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 示的词义较弱,现在表 示的词义较强。 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长恨歌》)中的“恨”,古义是“遗 憾”,今义是“仇恨,怨恨”。 感情色 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 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如“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中的 “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 “迎合”,贬义词。 续表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 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 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 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 狱,临因是知名。 (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 . . .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犯……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至时毕集诣狱 毕集:全部聚集.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请假”解 释为“请求休假”是错误的。原文具体语境:县里有犯罪情节较轻的十几 名囚犯,恰逢春末下了场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 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 县令一职。据此可知,“请假”应该解释为“请求代理”。 答案 C 方法点拨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四个技巧 1.关注单双音节词语。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多是 复音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实词,在现代汉 语中变成一个双音节实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 如,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2018浙江,14(A)] 根据语境,“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的意思 是“天下不崇尚儒学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发 言”是古今异义词,这里不是“发表意见”的意思,而是“开口”的意思。 此外,还要关注专有名词、单纯词等,比如“庆历”“蒹葭”“仓皇”等都 . . 是双音节词,但不能分开解释。 2.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 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 “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 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 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3.看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 鄙”,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 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代入分析。即可以根据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 单个词分别进行解释,然后把这两个词的最恰当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 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要求。 考向3 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乙 字叫本字。   高考所考的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同音通假,即声母、韵母都相 同,如“颁”通“斑”;②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如“莫”通“暮”;③叠韵通 假,即韵母相同,如“从”通“纵”;④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 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德宗在梁,耽使司马 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 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 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 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 .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 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 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署:暂代官职 B.乃规旄钺 规:谋划 C.耽每畋,从数百骑 畋:打猎 D.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亡:逃跑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署”,有 “部署、衙门、代理官职、署名”等意。从语境来看,此句前有“举明经, 补临清尉”,后有“度支判官”,前后都是讲任职经历,可推断选项的解释(暂 代官职)是正确的。B项,“规”本身有“谋划”的意思,再结合后面“旄 钺”(代指军权)的意思,可推断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C项,联想“畋不掩 群”(打猎时不把整群的鸟兽全部捕尽。比喻做事要留有余地),可推断选项 的解释(打猎)是正确的。D项,“亡”虽有“逃跑、灭亡”等意思,但把这些 意思代入原句解释不通,这就需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若能联想到“河曲 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可推知此处的“亡”通“无”(没有)。 答案 D 方法点拨 多管齐下,辨别真假 1.代入语境,分析字义。某个字如果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 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字。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 秦论》)中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 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译为“像影子一样”。 2.把握字音,确定通假现象。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 系。因此,判断通假现象可以从字音的角度分析。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 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缪”,通“穆”,这是双声通假;“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 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3.参考字形,定准通“谁”。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相同的部分,考生可以用增 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通假字的 意思。 (1)增加偏旁。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皇”,在句中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字,给“皇”添加偏旁 “忄”,这样就找出了“皇”的本字“惶”,意思是“恐惧”。再如“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 (2)更换偏旁。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 “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 “环”,意思是“绕”。 (3)取消偏旁。如“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 “廷”,意思是“朝廷”。 考点2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 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 范畴,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 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虚词 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 考查角度 高考题 ①课内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即将选文某 句中的虚词与所学课文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 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2020年浙江卷第15题 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 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 境选择。 2016年天津卷第9题 考查角度 高考题 ③选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即虚词所 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2018年北京卷第9题 ④题干给出一个虚词,提供几句有该虚词的 选项,看其解释是否正确。 2020年北京卷第7题 ⑤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虚词。 2020年全国卷Ⅱ第13题(2)小 题“故药师愈骄”中的“故” 续表 必备知识 正确认识文言虚词题的“4个关系” 1.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大多注重 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失误。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 而生的,考生在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 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2.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是“常见” 的,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着力于“常见”,理清基础知识, 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寻同与析异的关系。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多是 “比较异同”的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选项具有 “同中有异”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①句位相同,词性不同;②词性相 同,用法不同。因此,考生在答题时,既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句子中虚词 用法的共同点,又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句子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 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意义”。 4.选文与课文的关系。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基本都是选取课文 中的句子与选文中的句子两两比较。课文是“基础知识”,具有恒常性;选文 是“实际语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将 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句子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基础,才能 进行“迁移”,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典例4[2020天津,8,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 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 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 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 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 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 . . 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 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 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 将不闻。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 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 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 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 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 以辱先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积钱累月乃能就 设九宾于廷,乃敢上璧 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 .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 题每组的第一个句子均出自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二个句子均出自课本,依次出 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的 《鸿门宴》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考生如果能回忆起课本句子 的上下文语境,对课本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快速解题。 A项,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并列。B项,都是副词,表顺承,才。C项,副词,将要/ 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修饰,无实义。 答案 B 方法点拨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6个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 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 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故“而”用作转折连词,可译为 “可是,却”。 2.交换理解法。文言虚词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即给出 两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章,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 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一句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两个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相同的, 反之,则不同。 3.对称分析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 相同或相似。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 序》),“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 “以”应该和“而”的用法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句位分析法。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还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 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其”,在句首,一般作语 气副词;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 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史记·田单列传》)“相如因持璧却 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 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 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意思是 “于是,就”。 6.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 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 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 乎”“何……为”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以及部分兼词 “诸”“焉”等。 考点3 文言文断句 题型特点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考生平时要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 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从考查形式看,断句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取阅读材料中的几句话, 给出四个断句选项,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0题。 二是主观题,选取阅读材料的片段,要求考生进行断句。如2020年浙江卷第 17题。 必备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断句标志   该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①断句的材料中很少有标明句子起始的虚词;②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③错误项中一 般有2处或3处错误的划分点。 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 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重要的 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③误拆连动成分;④误拆修饰 限制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 考向1 客观断句题 典例5[2020全国卷Ⅰ,10,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 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 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 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 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 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 . . . . . . 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 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 “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 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 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 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 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 .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句子大 意的基础上,排除干扰项。首先可以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 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比对分析,根据语法知识,依托句子成分,判断句读。 “坐庭中”“噤未能言”的主语均为“士”,“噤未能言”语意完整,不可断 开;“轼宽其禁约”句子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故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 的主语是“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内侍”,所以“技”后应断 开,“内侍”后不应断开,排除D项。 答案 A 方法点拨 两步排除法,判定正确断句项   第一步,分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两两分 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二步,排除。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 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 排除错误选项。这一步可采用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找准动词、借助 虚词、依据对话标志等方法来排除。   主观断句类试题一般截取文中完整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篇幅不长,较浅易, 往往有断句标志,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查具体的标点符号, 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考向2 主观断句题 典例6[2020浙江,17,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帮】【典例1】文本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初步翻译语句大意,根 据标志性词语和文言句式结构特点等,将能断开的先断开;还可以抓句中的动 词(一个句子,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一般不会省略谓语);然后根据对上下文 的理解来破解难点。本题中,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呜呼”前后皆应 断开;“如公者”句中,“者”表句中停顿,其后可断可不断;“读书”“读执 事之文”“思之”“揽其变”等都是动宾结构,其后皆应断开;“以”在句中 为表目的的连词,其前应断开。 答案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方法点拨 文言断句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考生要正确断句,既要全面理解、 透彻分析文章内容,还要通过把握上下文以及词句本身的内容大致了解语句 的意思,以此判定语句停顿点的位置。   第二步,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重点 突破比较难的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 名、地名等。   第三步,分析语法,注意文言语句的特殊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 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 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 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 面要停顿。另外还可以从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式的角度判 定断点。   第四步,通读检验。断句结束后,要通读语句,检验语句是否连贯,看看有 没有表达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 考点4 正确理解古代文化知识   本考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举考试、古代教育、古代 职官、姻亲制度、礼仪风俗、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等。 必备知识 从近五年的考情看,古代文化知识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积累的能力。 由于该类题所考查的词语选自文言材料,故又考查考生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常用的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类串记法。对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课文中出现 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并进行精准高效的记忆,才能做好古代文化 知识题。考生可以按照古代文化知识的种类进行梳理记忆,如科举、礼仪、 官职等。 2.区分易混法。古代文化知识中常有一些易混的知识点,考生在记忆时 可以将相似或相近的古代文化知识单独列出,对比记忆,如“谥号”“庙 号”“年号”等。 3.表格记忆法。将某些具有关联性的古代文化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在识记时会更加系统、清晰、高效。如下面“常见官职变动词语简表”。 常见官职变动词语简表 表任命 授、拜、除、封、征、辟、补。 表升官 擢、拔、陟、升、迁、进。 表调动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 左迁、迁谪、谪、逐、贬、黜。 表罢免 夺、黜、罢、免、去、废。 表兼职 兼、领、权、行、假、署。 表辞官 辞、致仕(年老退休)、告老(年老退休)、退、归故里、乞骸骨。 典例7[2020全国卷Ⅰ,1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帮】【典例5】文本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 试题,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与选项进行认真比对,二要结合原文具体 内容来理解。B项,殿试“由丞相主持”错误,应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又称 “御试”“廷试”“廷对”等。殿试后,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 第,通常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 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答案 B 方法点拨 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常识,排除明显错误。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 会有一个错误选项,考生通过分析选项的表述,根据常识和历史知识来判断正 误。如“吏部”可以根据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第二步,分析推断,最终确定答案。对一些不好判断的古代文化知识,考 生可以通过分析语境和拆分词语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具体方法如下:   ①联系教材,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近几年的考情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 知识大多与教材有关,有的直接在课文中出现过,考生要对课文中出现过的古 代文化知识准确识记。做题时遇到不好判断的知识,可以回想一下其是否在 课文中出现过,看看其在选文中的意义是否与在课文中的意义相同。如“视 事”可联系《张衡传》中的“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可知,“视事”指官员 到职工作。   ②分析语境,判断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注重把握具体 语境,从相关背景、语句意思等来判断选项所给的解释是否符合语境,上下文 的意思是否贯通。   ③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古代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 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这个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意思能够初 步判断这个词语整体的意思。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 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考点5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物 品质、特点的概括,二是对文本涉及的人物、事件等内容的归纳或评价,三 是对文中相关事件的原因、结果的分析。题型多为客观题,要求考生从四 个选项中选出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必备知识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常见的设误方式   1.曲解文意。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会故意将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 思弄错,故意歪曲原文语句的意思。如2020年山东卷第12题D项中的“母 亲、兄弟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对应原文“忠贤令抚按严 追……母以哭子死”,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 子而死的,不是被迫害死的;且“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文中只 说“系其群从十四人”,“系”的意思是“拘囚”,不是“致死”。 2.颠倒顺序。把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的顺序故意颠倒。 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2题C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 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误,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比 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3.张冠李戴。命题人常常将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或非此时间、 地点发生的事情当作此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等。考生一定要围绕“什么 人,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梳理内容,看选项 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2题C项,“同 时又……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 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 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和纾缓旱灾并不“同时”。 4.无中生有或遗漏信息。命题人凭空添加或遗漏相关内容。如2020年 天津卷第11题C项,“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错误。原文中 对士农工商的论述,表明士农工商皆靠勤劳治家谋生,并没有说叶氏先祖中有 士农工商。 5.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或把多个 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考生在比对时要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如 2020年浙江卷第16题B项,“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如同庙堂礼器”错误。 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因触犯君主……理想郁结于心”说的是司马迁,“文风 典雅,如同庙堂礼器”说的是韩愈。 6.颠倒是非。针对某一问题,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中的相关表述相反。 如2017年天津卷第12题中的B项,“他追求好名声”错误,原文说他 “不好 徼名于世”,意思是他不喜欢在社会上求取好名声。 典例8[2020全国卷Ⅲ,1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 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 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 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 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 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 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 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 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 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 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 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 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 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 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 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 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 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 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 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对王彪之 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的概括分析。由原文“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 学……遂为郎”可知选项正确。B项,对王彪之不肯接受人犯这件事的概括 分析。由原文“时永嘉太守谢毅……时人比之张释之”可知选项正确。C 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 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可知,官员 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遵从朝廷要求,不能到任。D项,对应原文“及简文 崩……于是朝议乃定”,其中“大司马何容得异”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 “岂容大司马变更”。选项分析正确。 答案 C 方法点拨 解答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 1.整体阅读,把握时间节点。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首先会简要介绍人 物的姓名、字号、籍贯、成长和学习的经历等。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 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缀成文,这些片段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 述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出现,紧随其后的一般都是传主职位的变更、传主在 这个职位上所做的事情(比如上书言事、对待同僚的态度及做法、为百姓做 的事等),考生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梳理文本中与传主相关的 事件。最后,介绍传主的享年,有的文章还加以评论。 2.筛选品评语言,确定人物品格。古代人物传记中,会有朝廷、百姓以及传主 的同僚等对其的评价。考生在梳理传主的事件时,应注重对传主品格的分析 和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把握,比如通过传 主自身和身份的错位体现的品格(传主特定的身份、地位决定传主应该做的 事情中所体现的传主品格以及传主做的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所体 现的品格等);二是文中对传主品评的语言以及传主对自我定位的语言等。 3.比照原文,准确定位。本考点主要以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四个选项基本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一般先对人物品格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事例 部分往往是对文段中重要语句的翻译或概括。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文 段中与选项叙述部分相对应的语句,再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 句子结构,注意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切记不可凭印象做判断。 4.细致比照,正确抉择。将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重点关注人物与事 件是否一致,时间有没有颠倒,地点有没有混淆,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 物或事件的评价,选项中对关键词或关键句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遗漏关键信 息等。 考点6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题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的必考点。文 言文翻译题主要采取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但不排除用客观题的形式来 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如2020年北京卷第8题。 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命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得分点上兼顾词语和句式,重点突出对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13题(1)小题,“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 治病,活者甚众”,就考查了“粜”“挟”“活”等词语的意思。又如2020 年浙江卷第18题(2)小题,“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就考查 了关键词“学者”(求学的人)和词类活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等,以 及宾语前置结构“古之求”(正常语序为:求之古)。 2.选取文意连贯性、整体性较好的一个或一组句子。如2020年全国卷 Ⅰ第13题(2)小题,“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是对苏 轼文章的总结评价,相对独立,又和前文关联甚密。 典例9[2020全国卷Ⅲ,13,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帮】【典例8】文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译文: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正确翻译句子时,考 生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关键词“时疾”(流行病),“染 易”(传染),定语后置。(2)关键词“笃”(病重),“苦”(病痛),“营”(求)。这 句中的“笃”与《陈情表》中“刘病日笃”一句中的“笃”意思相同,“营” 与《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一句中的“营”意思一致。 答案 (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 之内也不准入宫。 (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方法点拨 文言文翻译的满分技巧 一、把握翻译的标准、原则 1.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 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 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 重“信”“达”两点。 2.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可以意译。直译, 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 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二、遵循翻译的规范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前要瞻前顾后,梳通文意,遵循 “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语境把握句意,以及人物、事件等。 第二步,由点及面,逐项突破。以词语、句式、句意为核心,先字字对译 实词,再分析虚词,然后落实句式。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通读检查,防止错漏。翻译完成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译、 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有没有语病等。 三、掌握翻译的“9字诀” 1.“留”。即保留文言语句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 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 侯之赏”,“劳苦而功高”与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相同,所以“劳苦功高” 这个成语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 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 2.“换”。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代汉语中 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 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注意翻译要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 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成正常语序,使译文通顺。考生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 种:①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如“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烛之武退秦师》)的正常语序为“若亡郑于君有益”。②定语后置,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将主 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 “未之有也”(《张衡传》)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4.“删”。即把句中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等删去。如句首语气词 “盖”“夫”等、音节助词“之”“于”等、连词“而”“则”等。比如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中“夫”为助词,无实义,起到引起 下文的作用,翻译时应删去。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偏义复词,翻译时应把只 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赘余或不合文意。如《孔 雀东南飞 并序》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义在 “母”,“父”是衬字;“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翻译时,“父” 和“弟”都要删去。 5.“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文言 语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语不同的地方,考生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补充 一些成分,使译文通顺。在翻译时需要补充成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 略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②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 等;③数词后面补充量词;④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 要加“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认为”等词。如果句子中的省略 成分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用括号括上。词类活用, 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能加括号。 6.“拆”。遇到复合词时,考生要记得它是两个词的组合,要先将其拆开,再 逐个翻译,切忌把它当成一个词来理解。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花源记》)中的“妻子”,在翻译时,考生要采用拆分法,翻译为“妻子和儿 女”。另外,并提句在翻译时也要采用拆分法。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翻译时,要对并提的部分进行拆分,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7.“加”。文言文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要在该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 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中, 在翻译时,“难”和“易”就可通过加字译为“困难”和“容易”。 8.“并”。文言文中有些使用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在翻译时要注 意适当合并。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可 以翻译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玉珍宝”。 9.“套”。文言文中有些是固定句式,在翻译时可以结合语境直接套用句式 翻译出来,如“以……为……”的意思是“把……当作……”,“有以……”的意 思是“有用来……”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 很多。在这些句子中,结构相同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 可以套用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戴朱缨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明白了“戴”的词性和词义,可 以推知“腰”是动词,意思是“佩带”。 考点7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 所写的人、事、理、情、时、地等信息,从而对试题所提供的选项信息进 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传记类文 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是筛选并整合主人公的品行、 性情、爱好、功绩等信息;非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主要是筛选并整合作者的情感、观点、景物特点等信息。 典例10[2020天津,10,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帮】【典例4】文本 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 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 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考向1 客观题中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筛选“符合 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句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常成于困约” 的意思,然后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常成于困约”的意思是常常成就于困 顿贫乏。①是弃官之后的做 法,不涉及困顿贫乏。②③④是陆氏先人在困顿贫乏中保持节俭品质的表现。 ⑥陈述了对奢侈之风不加约束的后果。据此,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 约”的句子是②③④。 答案 B 方法点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三个要点 1.读懂文段,明确大意。快速阅读文言文材料,大致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包 括人物性格、品行、主要事迹等,或者大致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景物特点等。 2.分析题干,界定概念。首先要分析题干,比如有的题目要求选出“分别表 现……的一组”,有的题目要求选出“全都表现……的一组”,其中“分别” 和“全都”显然不同;其次要界定所提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由此就可以断定 哪些选项符合要求,哪些选项不符合要求,从而选出答案。 3.重点精析,逐项排除。解题时,考生要对所给的信息逐条辨析,对没有把握 的信息可先放一放,因为在所提供的信息中,一般都会有干扰性最弱的信息, 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就能排除一两项;然后比对剩余的选项,对不同点进行重 点辨析,逐项排除。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干扰,提高效率,保证准确性。 考向2 主观题中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典例11[2020山东,14,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 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 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 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 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 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 . . . . . . 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 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 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 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 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 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 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 . . 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 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审读题干, 明确题干要求,注意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文中主要内容。第一问,由文中“以光 斗有德于畿辅”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一个原因是左光斗对京城附近 的人有恩德。第二问,由文中的“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可知,救助还 没有完全实施,左光斗已经被害,证明救助没有成功。 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方法点拨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远离4种误区 1.审题不准,答非所问。文言文的概括题,主要包括概括主要情节、概括形象 特点、探寻事件成因或影响、概括情感态度、探究写作目的等,答题时一定 要审清题干,避免答非所问。 2.读文不清,概括杂乱。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文言文,找准对应答题区域,防止 出现张冠李戴、概括杂乱乃至自相矛盾等问题。 3.思考不周,要点欠缺。探寻事件成因,既要考虑其内因还要考虑其外因;分 析某个情节的作用,要先概括情节内容,再分析情节对人物、主题等的作用。 4.照搬原句,不分层次。整合信息时,要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切忌照搬原句; 根据所赋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切忌答题不分点,没有层 次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