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打造你人生的减法
作文题
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
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一个看似随
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可能造就
了你未来的样子。
材料中“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生活中的现象。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常常是自我选择
的一种投射。这句话将材料的叙述转移到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人们总是关注
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这句话是对命题进行具体的诠释和限制。“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
息所环绕、所塑造”指出自己的喜好会受“同类信息”影响。人与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所
有的一切犹如就在你的身边,你应该更深入思考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这个世界的一切环绕
着你,塑造着你,你到底是总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还是在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
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作出新的选择呢?第二句,在“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
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的背景下,“一个看似随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
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是对“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诠释和
限制,同时也是本次写作的提示和写作的出发点。“可能造就了你未来的样子”提出了你
的选择是你未来样子的开始,命题者期待你作出正确恰当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考生可以针
对第二句话的提示去展开联想和思考构思作文。
参考立意: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同“趣”相应,同“好”相求;
3.用互联网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
4.借助互联网,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5.网上冲浪,浏览从心所欲;
6.同“趣”相应,惺惺相惜来点赞;
7.同“好”相求,情不自禁去分享;
参考素材:
哗哩哗哩在 2020 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发布了一个《后浪》的视频,里面有这样一句
话:“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千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
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又满是诱惑的时代,我们可以自由
选择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并能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爬山,一起滑雪,一起冲浪,一
起跳伞,一起健身,一起旅行。然而,懒惰、懦弱、贪图享乐、颓废等人性弱点,也在这
样的大数据时代暴露无遗。一旦人被低俗、快餐式的内容所包裹,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
被同类型的内容围绕,塑造,最终把我们拉入无垠的深渊中。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不被鼓励思考、鼓励上进、鼓励积极,而是在不可抗拒的诱
惑包围中,被鼓励着滑下去到达极乐。你只需要做的,是上下划着屏幕,浏览大数据推送
给你的资讯内容,在一次又一次的哈哈哈大笑中,结束了自己一天的“欢乐时光”。这才
是大数据算法最可怕的地方,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旦你没有幡然醒悟,最后被这海
市蜃楼所戏弄,一切都为时已晚。然而幸运的是,人是有主动选择性的,我们可以主动寻
找我们喜爱的内容,在每一次的浏览点击中,完成我们人生的升华。徐志摩曾说过:“我
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学会辨别
不良资讯,形成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不被大数据时代的推荐牵着鼻子走,人们总是关注自
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在“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效应传导塑造下,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
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
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问题是,最终你的个体样貌到底是否符合健康合格公民标准,
则完全取决于你能不能在“和而不同”中涵养公民人格。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
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喜欢吟诵的我,偶然收到朋友发给
我的“喜马拉雅”的吟诵链接。点击,出现信息提示:“点击这里,下载喜马拉雅 APP”。
“喜马拉雅”,好诱人的名字,按照提示下载、注册,于是我成为喜马拉雅“宝宝”(最
低听众级别)。从此,可以在喜马拉雅纵情浏览吟诵资料,贪婪的我如获至宝,一下子关注
了 90 个吟诵有声书,
华调、唐调、叶调……还有日本友人的吟诵,他们的吟诵大约来自于唐宋时期的中国,
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却远比中国做的好……这些全都是免费的,多好的平台。
“喜马拉雅”在一天天改变着我。在喜马拉雅,我认识了华峰、魏嘉瓒、叶嘉莹……
华老师苍凉,魏老师雄壮,叶老师优雅……我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与各位大咖神交。我
的吟诵越来越专业,不过我变得越来越挑剔,我不再满足于输入式学习,开始输出式学习
和交流分享,因为我对吟诵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一些创新,也有了自己的风格。最最重
要的,当我感动于自己的吟诵,我希望留下自己的声音,最少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一份回忆,
也许我的后人会因此怀念我,会因此喜欢上吟诵,会因此热爱传统文化。
录音、上传、分享朋友圈,竟然很快收获一波点赞。北京的小卜老师说:知道你是华
门弟子,我也是,你吟诵的《赤壁赋》真好,是华调么,我怎么没有听过?确实不是,那是
我的原创,这个调子来自苏州弹词,并非我要故意出新,实在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吟诵。我
想象自己是一位苏州的歌女,怀抱琵琶纵情歌唱,我看见每一个文字的后面都缩着苏轼的
一张笑脸。以我的功力,实在很难把文章的意蕴表达彻底,让作者见笑了。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好:你如果和别人一样,每天在手机上浪费三到五小时,在不超过
五个网站就可以搜索到的内容里汲取知识,那么,你凭什么抱怨和别人相同的命运呢?我
们的肉身是一个皮囊,是一个容器,往里面盛放什么,就呈现出什么状态。盛放经典,就
可以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如果多是鸡汤,那也只是人云亦云清汤寡味,如果放的是垃圾,
那也只能是垃圾。提及垃圾,我倒想起前几年网络爆红的上海沈巍,流浪汉,醉心于垃圾
分类,穿着腌臜,谈吐却难掩高贵的气质,国学经典熟稔于心,玄而又玄的知识谈起来头
头是道,虽有人起哄骂是精神病,但不以为意,依旧摩挲书本为乐,抬头仰观日月星辰,
低头吞吐春秋绝学,这状态这境界,可与庄子比肩,非嗜欲深者所能管窥。他的物质世界
接触垃圾,精神世界却是以经典为伴,比起那些衣着光鲜的绣花枕头之流,真是绝妙的对
比。
王东岳先生节目里有一句话,重塑你的认知,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那些后浪们,
你的审美如果不能被经典影响,不能被经典重塑,那只能被网络鸡汤、网红来影响,或者
被自己的家长、七大姑八大姨的思维来影响。而许多前浪,之所以现实中混得举步维艰,
往往又是和固有的思维认知息息相关。所以,要寻找别样的人们,获取知识,叩问经典,
不要成为被网红审美俘虏的乌合之众,不要成为井底之蛙。而一旦心灵鸡汤败坏了胃,形
成所谓的阅读舒适区,经典就很难消化了,甚至会本能拒绝经典。一旦我们接受的讯息,
长久形成低层次的审美,那必将是积重难返。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范文展示:
打造你人生的减法
当今时代,各种 App 高度智能。它们通过搜集你的喜好,站在高维解读你。你喜欢什
么,就推送什么。我们的人生,在无声无息中被各种“算法”塑造。
《未来简史》指出,今后的世界只有两种人:一是掌握算法的精英,一是被算法控制
的凡人。
知乎上问: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有个高票回答是:年轻人千万不要碰那
些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可放眼望去,多少青年沉溺于这些软件而不自知。应用宝数据、
抖音 6 亿下载量,微视 7 亿下载量,快手 22 亿下载量。这些根据人们好恶,通过“投喂”
同类信息而获取流量的软件,几乎人手一个。你不停刷,它不停推,每个都是你感兴趣的
点,一刷往往就是几个小时。
一旦你顺从了你的喜好,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舒适,你就很难沉下心读一本书,静下
心看一部经典电影。你明明知道这是有益处的,你明明知道那是有害处的,但你却难以选
择。
“暂时的快乐,总要好过那些远期才可以兑现的好处。”算法,利用你的喜好,设计
了你的平庸。而那些真正的强者,都是“反算法型”的。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喜好,他们做
事的依据不是凭简单的好恶,而是长期主义的“必须”。
采铜在《精进》里提到,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从两个维度衡量:收益值和半衰期。
比如,每天玩数小时游戏。这是收益值高的事,可以给人带来高愉悦感,但半衰期短,这
种愉悦的感觉很快会被空虚和负疚所替代。
再如,每天坚持写作一小时,这是低收益值的事,往往一两年都看不到进步,但长期
来看,终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从某一天开始,你会发现文章开始井喷式发表,你的人生
被改变,这是长半衰期的事。
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懂得筛选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来做,哪怕那些事一开始看来
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是无用的。因为他们有更大的格局,不再把人生局限于“一时、一人、
一事”,而是动态地来看待自己的一生,把人生当作一个宏大系统来打造。
“善弈者通盘无妙手”,懂得打造人生算法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正因此,他们能
超越好恶,摆脱“短期快感”的诱惑,他们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人生某个
节点的薄发,作前奏。而这样的人,也往往最能做到和而不同。
凭喜好做事,“喜好”有可能会造就你,但也常常会毁灭你。这种简单的直觉判断,
常带来人生的不确定性。而一个足够睿智的人,能透视人性,超越好恶,设计自己的人生。
你未来的样子,是交给“喜好”决定,还是自己来设计?我的回答是:成为人生的主人,
打造自己的算法。
行文结构:
本次作文课拟题为“打造你人生的减法”,指出“年轻人千万不要碰那些能获得短期
快感的软件。可放眼望去,多少青年沉溺于这些软件而不自知”,接着分析生活中有些人
“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后的消极影响,然后论指出“真正的强者,都是‘反算法
型’的。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喜好,他们做事的依据不是凭简单的好恶,而是长期主义的‘必
须’”,然后指出怎样做才能实现“人生的加法”,最后以“一个足够睿智的人,能透视
人性,超越好恶,设计自己的人生”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