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沉醉好书似朝圣(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沉醉好书似朝圣(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ID:584556

大小:25.0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沉醉好书似朝圣 作文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第 ⑮ 段中说,史铁生描写过的地坛,“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 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 “精神的朝圣之地”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 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写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 关键句:史铁生描写过的地坛,“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 朝圣之地”,此句是前面的文章导入到具体写作论题的过渡句,材料目标:聚焦于考生的 精神的朝圣之地,侧重关注人的精神,关注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审美观。 审题 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引语,启发考生思考自己的“精神的朝圣之地”;第二句 切入写作的核心论题及情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 目,写一篇记叙文”,界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及文体。两句话句话紧密勾连,写作指向明 确。 朝圣,即朝拜圣像。原比喻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多指教徒 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许 多宗教认为特定地方有灵性。 “精神的朝圣之地”,即个人在精神上有启发的、有灵性的、向往的、得到放松的、 净化思想的、提升品味的的地方。它可以是具体的地理场所,如地坛、养老院、抗疫前线、 抗洪救灾前线,该场所必须具备以上任意一个或多个特性。也可以是抽象的作品,比如诗 歌、音乐、舞蹈等。或者一部小说,如屈原的《离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也可 以是个人的理想,如“站在领奖台”。 “由此生发你的联想和想象”,“联系现实生活”这两点非常重要。它提示了你的作 文材料可以从这里开发。这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可以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想象。如读《离骚》, 可以联想到屈原、当时的楚国,司马迁、贾谊等,也可以想象假如司马迁读《离骚》,会有 怎样的情形。联系现实,我们周围有没有屈原似的人,他们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公。 通过自己的思辨,我们体悟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为此坚持不渝。文体上要求记叙文。 并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这一点也不能忽视。考生所选切入角度要尽可能小,才可以做到 有故事情节,有细节描写。可以描写景物,刻画心理,插叙故事,描摹状态。可以适当虚 构,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写作要求符合 18 岁青年喜欢想象的思维特点, 写作内容符合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实际,写作题目画卷感强,富有审美性和文学意味, 利于有特长的考生发挥。文题虽然规定了具体的论题与情境,但立意的角度仍是自由开放 的。 立意 1.《离骚》——司马迁的精神救赎 2.周末社会实践完成了我的精神朝圣 3.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朝圣之地。 4.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不朽”的精神朝圣之地 5.降低自己对物质方面的“预期”,践行“简约”的生活,是一个人精神的朝圣之地, 做一个健康、元气满满的时代新人。 素材 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对“不朽”的精神朝圣。 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母题,“不朽”贯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批评家一致认为 莎士比亚读过柏拉图的作品,并深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以致读者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时候 都会感受到浓浓的柏拉图哲学气息,特别是其十四行诗中对“不朽”的精神追求,与柏拉 图哲学的精髓相吻合。莎士比亚对“不朽的精神追求”是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 说明了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永恒意义。莎士比亚对“不朽”的精神追求源自他对生命 的悲剧意识,对死亡的恐惧。人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承受生命,“不朽”意识正是这种精 神力量。至于如何实现"“不朽”,莎士比亚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方式:后代、爱情和诗歌。 2.博物馆,一座城市的精神朝圣。 有人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只能空有其表。此话着实 不假,众所周知,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对其漫漫历史的记录,亦 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基石。 3.公民精神的朝圣:评话剧《长夜》与《萨勒姆的女巫》。 《长夜》是一种外来务工者题材,聚焦于忏悔与新生。《萨勒姆的女巫》是外来剧目本 土化的经典,以美国历史上的”萨勒姆逐巫案”为原型。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 2015 年杭 州演出季的两场大戏,《萨勒姆的女巫》与《长夜》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共同的主题:公民精 神的诞生。这是一个偶然吗?《长夜》那种封闭结构、虚幻的花环式的梦想所催生出来的 乐观精神,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拯救嫂子”以一种类似的方式,把公民精神锁闭在一个 救世主的理想之中,一个无限反复的循环,既没有认知,也没有转化,甚至没能获得一种 有限的形式。而《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在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中已经被磨去了许多光彩,但 它仍然是对救主信仰的一个严厉拷问,推动着一种公民精神继续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4.电影《冈仁波齐》。 这些朝圣者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们的行为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看着他们在朝圣路上虔诚的身影,我的泪水几次从眼眶中溢出,以至于模糊了视线。 这些朝圣者是藏区最普通的一群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淳朴。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 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行为。但是,他们初心不改,向往幸福和美好,在他们看似平淡的生活 中,却通过一次朝圣之旅完成了人生中最神圣的精神的救赎和升华。从人生的整个阶段来 看,通过朝圣这一行为,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净化。实际上,这些朝圣的人们通过艰 苦的修行,摒弃了物欲的枷锁,通过追求精神的满足并使之升华,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范文展示 沉醉好书似朝圣 信仰宗教的人认为,特定的地方有灵性。于是,他们一步一叩、跋山涉水去朝圣。即 使是风雪酷暑、胼手胝足、口干舌燥也在所不惜。 沉醉好书中,就是精神的朝圣。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去静心体味,深入挖掘,去完成 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朝圣。它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朝圣。 周日明媚的午后,打开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静坐窗前,跟随着他的足迹,在古文 明的盛衰中,走一程没有终点的心灵的朝圣吧! 拨开凝重的硝烟,迎着壕堑后的零乱枪声,余秋雨先生一行人艰难地行进在南欧、北 非、中东、南亚一带那些曾经至善至美的古文明之地。随着越野车轮的印迹婉蜓向前,没 落衰败的文化遗迹也映入眼帘。它们像是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座悲凉的丰碑,又好似烟 花粲然绽放后留下的余烬。 越过地中海,去看看埃及吧。埃及文明是个谜。古埃及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是阿拉伯文化的源头之一。因为难以解读,也难以传承。因此,余秋雨先生不无感伤地说: “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留给后人的无奈叹息,恐怕更是 文明古国的子孙们心中永远挥不去的遗憾和耻辱吧?”又说,“看到作为一个曾为两河流域 文明创造过辉煌的国家,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度,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我感到 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啊!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余秋雨先生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 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古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两河流域文 明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今天,在中东,在古文明的发祥地,贫穷、饥饿、恐惧时刻笼罩着文明古国的后代子 孙们。 走过那么多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的路段,去看看举世闻名的“恒河晨浴” 吧。然而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美国《华盛 顿邮报》曾痛心地指出:“恒河是印度的母亲,如果她死去,印度再也没有未来”。 这一段不凡的文化朝圣之旅,在现实中的战乱、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中,在生灵涂 炭的哀怨里,愈发地沉重。 我沉浸在那一页页寂寥与苍涼的文字里,黄昏已经降临了。掩卷沉思,书里面没有鲜 活的色调、繁盛的景致。有的只是曾繁盛一时如今又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那些古文 明由灿烂到没落,岂是偶然? 是扩充和战争,造成这些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一时而后陨落!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以一位朝圣古文明者的姿态发出的一声长叹。在四万多公里 山重水复的路途中,他们一行人怀着怎样敬爱文明的心灵去朝圣文明的啊!这是一个文人的 精神的朝圣,也是我辈小人物的精神的朝圣。前辈们创造的灿烂文明,在一波又一波的败 家子的手中,被变卖、被焚烧、被砸烂、被遗忘、被歪曲,面对着满目疮痍的世界,我们 怎会无动于衷?但也似乎只能如此,遗憾! 不过,阅读就是一次没有终点的心灵的朝圣呢!山一程,水一程,前途路漫漫,静待 我们虔诚地匍匐向前。 读一本又一本的好书,让我们完成自己的精神的朝圣,荡涤世界的尘色与邪恶吧! 写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 关键句:史铁生描写过的地坛,“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 朝圣之地”,此句是前面的文章导入到具体写作论题的过渡句,材料目标:聚焦于考生的 精神的朝圣之地,侧重关注人的精神,关注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审美观。 审题 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引语,启发考生思考自己的“精神的朝圣之地”;第二句 切入写作的核心论题及情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 目,写一篇记叙文”,界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及文体。两句话句话紧密勾连,写作指向明 确。 朝圣,即朝拜圣像。原比喻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多指教徒 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许 多宗教认为特定地方有灵性。 “精神的朝圣之地”,即个人在精神上有启发的、有灵性的、向往的、得到放松的、 净化思想的、提升品味的的地方。它可以是具体的地理场所,如地坛、养老院、抗疫前线、 抗洪救灾前线,该场所必须具备以上任意一个或多个特性。也可以是抽象的作品,比如诗 歌、音乐、舞蹈等。或者一部小说,如屈原的《离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也可 以是个人的理想,如“站在领奖台”。 “由此生发你的联想和想象”,“联系现实生活”这两点非常重要。它提示了你的作 文材料可以从这里开发。这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可以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想象。如读《离骚》, 可以联想到屈原、当时的楚国,司马迁、贾谊等,也可以想象假如司马迁读《离骚》,会有 怎样的情形。联系现实,我们周围有没有屈原似的人,他们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公。 通过自己的思辨,我们体悟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为此坚持不渝。文体上要求记叙文。 并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这一点也不能忽视。考生所选切入角度要尽可能小,才可以做到 有故事情节,有细节描写。可以描写景物,刻画心理,插叙故事,描摹状态。可以适当虚 构,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写作要求符合 18 岁青年喜欢想象的思维特点, 写作内容符合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实际,写作题目画卷感强,富有审美性和文学意味, 利于有特长的考生发挥。文题虽然规定了具体的论题与情境,但立意的角度仍是自由开放 的。 立意 1.《离骚》——司马迁的精神救赎 2.周末社会实践完成了我的精神朝圣 3.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朝圣之地。 4.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不朽”的精神朝圣之地 5.降低自己对物质方面的“预期”,践行“简约”的生活,是一个人精神的朝圣之地, 做一个健康、元气满满的时代新人。 素材 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对“不朽”的精神朝圣。 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母题,“不朽”贯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批评家一致认为 莎士比亚读过柏拉图的作品,并深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以致读者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时候 都会感受到浓浓的柏拉图哲学气息,特别是其十四行诗中对“不朽”的精神追求,与柏拉 图哲学的精髓相吻合。莎士比亚对“不朽的精神追求”是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 说明了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永恒意义。莎士比亚对“不朽”的精神追求源自他对生命 的悲剧意识,对死亡的恐惧。人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承受生命,“不朽”意识正是这种精 神力量。至于如何实现"“不朽”,莎士比亚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方式:后代、爱情和诗歌。 2.博物馆,一座城市的精神朝圣。 有人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只能空有其表。此话着实 不假,众所周知,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对其漫漫历史的记录,亦 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基石。 3.公民精神的朝圣:评话剧《长夜》与《萨勒姆的女巫》。 《长夜》是一种外来务工者题材,聚焦于忏悔与新生。《萨勒姆的女巫》是外来剧目本 土化的经典,以美国历史上的”萨勒姆逐巫案”为原型。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 2015 年杭 州演出季的两场大戏,《萨勒姆的女巫》与《长夜》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共同的主题:公民精 神的诞生。这是一个偶然吗?《长夜》那种封闭结构、虚幻的花环式的梦想所催生出来的 乐观精神,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拯救嫂子”以一种类似的方式,把公民精神锁闭在一个 救世主的理想之中,一个无限反复的循环,既没有认知,也没有转化,甚至没能获得一种 有限的形式。而《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在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中已经被磨去了许多光彩,但 它仍然是对救主信仰的一个严厉拷问,推动着一种公民精神继续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4.电影《冈仁波齐》。 这些朝圣者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们的行为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看着他们在朝圣路上虔诚的身影,我的泪水几次从眼眶中溢出,以至于模糊了视线。 这些朝圣者是藏区最普通的一群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淳朴。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 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行为。但是,他们初心不改,向往幸福和美好,在他们看似平淡的生活 中,却通过一次朝圣之旅完成了人生中最神圣的精神的救赎和升华。从人生的整个阶段来 看,通过朝圣这一行为,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净化。实际上,这些朝圣的人们通过艰 苦的修行,摒弃了物欲的枷锁,通过追求精神的满足并使之升华,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