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

ID:584601

大小:54.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为政以德》考点与对接试题 考点: 1.“德治”“法治”的概念 2.“德治”“法治”的内容 3.“德治”“法治”的方法 4.“德治”“法治”的例子 5.“德治”“法治”的特征 6.“德治”“法治”的结局 一、儒法互用 1.德治的内容:富民、教民、孝慈,举贤、正己——调节,补充 德与礼的主要手段:教育熏陶 2.法治的内容:刑罚,聚敛(强征暴敛),收税,杀无道,尚力 政与刑的主要手段:惩罚 二、为政以德(2.1) 1.孔子的德——习惯法规的“德”(博施恩惠,团结群体) 以德治国——当政者以身作则,为全民树榜样——好人政治 2.道家的“德”——自然 3.曹操能人政治——重能,不重出身、品德——法家 推荐对象——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三、德治与法治(2.3) 1.法治——专用政刑治民 2.德治——德礼治民 具体做法——躬行(以为民先) 自尽其孝,后教民以孝;自尽其悌,后教民悌;先宜家人,后教国人;先宜兄弟,后教国人。 3.格——人心归服 《礼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格心——亲近、归服、向往;遯(dùn)心——逃避 4.免而无耻——只管外在行为、结果,不及内心世界。 孟子:性善——心理 荀子:礼乐刑政,其实一也——法律(重视建立制度,甩开心理方面) 5.利弊 以德治国——礼坏乐崩 儒释道有利——软道理,弥补政刑不足 政刑——硬道理,有弊 四、物质与精神(13.9)(12.7) 1.先富后教:足民思想——处常 2.去食——临变(特定情境下的教民思想) 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有去食存信 3.信任——契约论:维持统治 去兵——被杀 去食——饿死 民信——取信于民 2 五、德治的方法(1.5) 1.敬——生活态度,情感要求 2.敬事,节用,使民——仁道,仁心 (1)敬事而信——认真做取信于民之事,不认做坏事。 (2)节用爱人:钱聚人散,钱散人聚——节俭财力,不独用,与民同享 (3)使民以时——农忙(不服役),农闲(服役) 3.非治道——法理权术 六、“均无贫”与“均贫富”(16.1) 1.寡、贫互易——“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贫,不均——财 寡(无人),不安——人 均——平均 2.均——康有为《论语注》:“均,各得其分”,即按不同等级、身份而有不同的分配。 3.均贫富——穷人立场,劫富济富: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4.均无贫——“富”(统治者)的立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七、儒法之争(11.17)(12.9) 1.法治——聚敛:过分剥削人民 2.德治——藏富于民,反对强征暴敛(爱民如子,宽徭薄税):温情脉脉 作用:缓冲、制衡法治,维护统治。 3.减税——彻 违其本意以讽君,切乎时务而忠告 有若的主张——藏富于民 民本思想——取之于民,仰仗于民 目的——牵制法家 八、正身及方法(13.6)(12.19)(2.20) 1.身正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李广父子带兵——身先士卒,个人魅力:德治 军法军令:法治 2.善 杀无道——法治 子善民善——德治 君子:风;小人:草。 3.敬、忠、劝 我——庄,孝慈,举善、教不能 彼——敬,忠,劝 孝慈则忠——今日只具有个体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义,而非以契约性和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德所 必需了。 理由——“孝慈则忠”存在宗法制国家,在秦汉后废除。 九、法治与德治的结局(14.5) 1.法治——尚力 德治——尚德 2.羿、奡尚力的结局——不得善终 3 禹稷尚德的结局——终有天下 3.《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十、《为政以德》课外补充 1.德治:以民为本,民本思想。 2.外儒内法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不全是孔子的儒家,而是有道家、法家、阴阳五行 家的思想在其中。 3.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 《伪尚书》:盛世施仁政,圣道怀柔致远,德也;乱世用重典,王道杀伐震慑,法也。德正本,法治标, 德法皆仁,标本兼治,天下太平也。 【解读】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行仁道,施教化,可使四方来朝;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 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弊端】法不严仁政生腐败,心不正重典庶民寒。 4.“刑乱世,用重典” 《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 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译文】大司寇的职责,负责建立和颁行治理天下的三法,以辅佐王惩罚(违法的)诸侯国,禁止四方各国(的 叛逆):一是惩罚(违法的)新建立之国用轻法,二是惩罚(违法的)旧国用中法,三是惩罚乱国用重法。 5.德主刑辅 【原文】 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 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 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 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侀(xíng)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孔子家语·刑政 第三十一》) 【译文】 仲弓请教孔子说:“我听说一味地施行刑罚就无法施行政教,成功的政治教化用不着刑罚。最严厉的刑 罚就无法施行政教,夏桀和商纣王的时候是这样;最成功的政治用不着刑罚,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是这样。 确实是这种情况吗?”孔子回答:“圣人治理国家,是教化百姓,必须刑罚和政治相互参照使用。最好是以 德行来教化百姓,而用礼制加以整治;其次是以政治来引导百姓,而用刑罚加以禁止,处罚那些不遵守刑法 的人。施行教化而不知改变,加以引导还不听从,损害道义,败坏风俗,于是就要使用刑罚。专用刑罚也 必须符合天道,施行刑罚时即使罪很轻也不能随意赦免。刑,就是侀;侀,是‘成型’、‘完成’的意思。 刑罚一旦施行就无法更改,所以君子对案件的审理要竭尽心力。” 【点评】 孔子政治思想的特征是“德主刑辅”。孔子主张德政,但也不排斥刑罚,认为“为政以德”是政治的 根本,刑罚是德政的必要补充。 6.刘邦“约法三章” (1)《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7. 诸葛亮的法律观 当年诸葛亮治理蜀国,有人对他说应该赦免罪犯。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国家靠的是大的恩德,而不 是小恩小惠。所以,西汉的匡衡(官至丞相)、东汉的吴汉(东汉开国元勋,官至大将军),不愿意赦免 罪犯。” 诸葛亮接着说,先帝(刘备)也曾经说过,他曾经和陈纪(东汉道德家)、郑玄(东汉经学大师)交 游,听到他们说了很多安邦定国的道理,其中并没有赦免罪犯这一条。像刘表(东汉军阀,占荆州)、刘 4 璋(东汉军阀,占四川)那样的,年年大赦,对于加强统治,又有什么用呢!蜀国人听到诸葛亮这么说, 认为他很贤能。 8.朱元璋的法律观 朱元璋:“吾治乱世,非猛不可。” 9.曾国藩的法律观 曾国藩说:“放牧马匹的人,会清除害群之马;放牧羊群的人,会清除害群之羊。管理老百姓的道理, 也是这样的。” 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 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 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 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 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十一、试题 (一)(2020 浙江卷)(6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民;②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解析】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 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 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答: (2)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 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简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 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 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 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 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 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 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5 分)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2】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 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5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依法治国。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 分) 答: 2.法、德都有优缺点,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4 分)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①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 分) 答: ②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 分) 答: 1.①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 分) ②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 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3 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 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 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3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 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 。(1 分) 1.南宫适 2.“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4 分) 答: 2.(1)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1 分)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 “武力侵暴”等亦可)。(1 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题目。(4 分)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6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 分) 答: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答: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1)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2)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3)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十一、延伸阅读:《吕氏春秋·知分》 (一)《吕氏春秋·知分》:“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 为用矣。”贤主对待“不肖”和“贤”两类人分别用怎样的治理方法? 1.使不肖以赏罚—— ;2.使贤以义—— 。 (一)1.使不肖以赏罚——法治;2.使贤以义——德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 吕氏春秋·知分①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 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 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 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 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 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 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 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 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 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 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②,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 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 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注释】 ①知分:了解生死的分量(意义)。本篇论述通达之士应明晓生死的分量。是道家伊尹学派的学说。 ②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7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困厄 B.直兵造.胸 造:制造 C.而迭.闻晋事 迭:多次 D.审.赏罚 审:慎重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 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5.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1)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答: (2)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答: 6.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6 分) 答: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1. B【解析】造:到,达到。 2.D 【解析】D……的人;A 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表疑问;B 连词,和/动词,亲附;C 助词,…… 的样子/代词,这样。 3.A【解析】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4.B【解析】“依然十分害怕死亡”理解有误。 5.(1)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 (2)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6.【示例一】次非面对两蛟夹绕船只,必死无疑的状况,临危不惧,刺杀蛟龙,保全了性命。我认为,这 种勇于面对强敌的做法值得学习。面对外界的凶险,与其害怕、逃避,不如放手一搏,这样才能战胜强敌, 闯过险境,得以生存。 【示例二】晏子面对武力逼迫、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 法来保全性命。我认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能随意改 变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8 【评分标准】概括做法 3 分,结合文本谈认识 3 分。(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 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 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 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 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 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 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 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 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禹仰脸朝天 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我对龙有什 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 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 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 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 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 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 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 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 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 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 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 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 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 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 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 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 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