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推断——
信息转化 合乎逻辑与事实
【案例精析 复盘避误区】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教你怎么答】
第一步 细读文,抓要素
行文
思路 段落大意 段落特点
引题
对巴巴的外形及特色做了具体介绍幷指出
巴巴作为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得到了孩子们
的喜爱。
引出下文要探讨的话题,激
发阅读兴趣。
行文
思路 段落大意 段落特点
论题
巴巴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
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
承接上文,由动物延伸到
人类。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微生物在我们的生命
历程中从未缺席。
论证方法丰富:海绵、北
极熊和登月属于举例论证,
名人名言属于引用论证。
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微生物使我们
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论据丰富:珊瑚礁里的微
生物、人类肠道中的菌群、
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我
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
结论 人不是单个的个体,是个复杂的聚合体,
人类辽阔博大,包罗万象。 先驳后立
第二步 析选项,明关键
第三步 回原文,细比对
明确常见设误类型,
找准分析方向,明确应对策略
信息推断常见命题设误类型:①推断前提错误;②推断过程不符合逻辑;③推断结
论不合理。
[分析方向一]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分析作为推断的依据
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应对策略】
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其次,
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
到了选项就成整体或局部了。(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语
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
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
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在解答题目时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
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分析方向二]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
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
现。
一、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
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常见的
关联词:如果……就……,若……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
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应对策略】
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两点:(1)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就
是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2)假设的前提和结
论是否对应文本中文意的假设和结论,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不能偷换前提
和结论。
二、条件推断
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
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
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
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
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应对策略】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或必要条件复句,还是
无条件复句。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思考三方面:(1)前后分句
是否构成条件关系;(2)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
要条件;(3)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三、因果推断(果因推断)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
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
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
用“因此”关联结论。
【应对策略】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
“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分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
避免某种结果,但有时目的是隐含信息,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关
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应对策略】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
和为了实现“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分析方向三]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
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根据选项结论
的语意来源,选项推断又分为文内推断和延伸推断。
一、文内推断
文内推断是选项前、后之间的关系,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
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
般由“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
【应对策略】文内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一般用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
等词的后面,看这些词语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内容相关信息推断出来,注
意两点:
1.结论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有与之匹
配的信息。如2018年全国卷ⅠT3C项:结论“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
进新思想生成”,“无助于”就过于绝对了,原文表述为“……可能无助于思想
的创新”。
2.结论与原文相悖。如2018年全国卷ⅠT3A项:结论“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原文第四段说它们之间是“相互渗入”“包含”与“统一”的,因此,与原文信
息相悖了。
二、延伸推断
延伸推断不是原文内部意思的推知与挖掘,而是由此及彼,由文内到文外,推
断出源于文内,实属文外的结论。这种推断既有有限的延伸,又是合理的推断,结
论一般由“启示”“将会”“应该”等词语领起。
【应对策略】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
真实性,这两点在前文已经论述,同时,考生还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格
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
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19分)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
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
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
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
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
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
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
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
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
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
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
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
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
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
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
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
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
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
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
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
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
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
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
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
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
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
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
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
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
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
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
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
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
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
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
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
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
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
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
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
“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
“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
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
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
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
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
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
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
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B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
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
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
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
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说法
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
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
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
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
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
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为
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
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
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
想而存在”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
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
对。D项,“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
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三第一段
“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
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
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
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
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
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
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
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
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
《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
联系的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
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D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作答本题,首先
要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
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
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的观点。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
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
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
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