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类题——
厘清逻辑,明辨论证
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关键能力·靶向突破
【典例剖析】
(2020·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
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
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
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
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的意识,是垃圾
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
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
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
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
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
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
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
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
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
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
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
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经媒体咨询的行业报告分析显示,未来三年垃圾分类相关产业市场的规模
预测将会超过2000亿元,且随着我国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该市场还将进一步
扩大。
仔细观察垃圾的“一生”,无外乎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五大阶
段,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其背后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市场。虽说我国的垃圾
分类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整个产业链条也将逐渐
趋于成熟。
垃圾分类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背后巨大的产业链条,更为重要的是,垃圾
分类将会是循环经济的开端。简单来说,厨余垃圾可以转化为沼气或者用于燃
烧发电,“塑料”可以粉碎之后再利用,甚至就连公认的有害垃圾废旧电池、
废旧电子产品也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如新能源汽车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也能
通过梯次利用的形式进入其他领域;但若没有垃圾分类,这些垃圾都将会混杂
在一起,将其重新分类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丧失了垃圾循环再
生的价值。
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改善生活环境的未来意义,也具
有实现循环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过对于刚刚步入垃圾分
类门槛的我国来说,垃圾分类的开启,是机遇,也是挑战。日本政府花了40年的
时间才在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成为世界的典范,我国作为后来者,也
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
能走向成功。
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关注,
相信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的全面覆盖将早日实现,循环经济
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摘编自盘和林《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值得展望》)
材料三:
垃圾分类可以只在部分城市和人群中实行吗?当然不行,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
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就在不久前,浙江省多个城市就开出了垃
圾分类的首张罚单。2019年3月,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巡查中发现某公
司建设项目工地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纸质快餐盒等混合投放在
工地的三个垃圾桶中,执法人员现场发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但该公司未在规
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执法人员对该公司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处以了1200元
罚款,这也是海宁市开出的首张垃圾分类处罚单。此外,近期浙江宁波、金华等地
也纷纷开出了多张垃圾分类的罚单。浙江省这几次的处罚依据的是去年4月份开
始施行的《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将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对垃圾
分类立法的城市。专家认为,上海市的立法有很多独特之处,将对全国各地垃圾分
类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条例》确定上海市全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
的责任主体,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餐厨垃圾应投放到专用的收集容器,房屋装修中
产生的废弃物按建筑垃圾单独投放。 《条例》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
单位,可处以五千至五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五十至二百元的罚款。上海市绿
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徐志平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
类是法定的职责,我们每个单位、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摘编自《垃圾分类从选择题变必答题多城市今年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法规》
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垃圾分类主要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可回收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
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不可回收包括有害的、有污染的和不能进行二次分解再造
的等。
B.中粮包装公司在铝制包装生产中,坚持“废材回收”的做法,生产过程中的
铝材边角废料及不合格铝罐,在处理后会交由第三方机构回收以便循环利用。
C.加强对市民环境教育和技术培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幼儿园、中小学校,
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体系,促进一代人文明习惯的养成。
D.为改变市民将生活垃圾“一包丢”的习惯,近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
十三次会议对《河北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
【高分攻略】
三步定答案
【满分展示】
答案:B
步骤 思路
第一步,据圈画,
定论点。
依据圈画的原文“可喜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
好。”可判定材料二的论点是: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我国
循环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第二步,据论点,
析论据。
分析各个选项:A选项是具体的垃圾分类;C选项是如何对市民和
中小学生推进垃圾分类的方法措施;D选项是河北省对生活垃圾
管理条例的初审。均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论点。
第三步,据关系,
核对错。
核对选项与论点的关系,只有B选项中粮包装公司的生产过程符
合原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核心论点。
2.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高分攻略】
三步定答案
【满分展示】
步骤 思路
第一步,读题干,
抓关键词语。
题干中“材料三”“论证上”为关键词,为我们指
明答题方向。
第二步,找文本,
扣相关区域。
回扣材料三,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因
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论证结构(并列式、
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论证类型(立论、驳
论)、论证思路(引论—本论—结论)等多方面联想,
找对应的答题思路。
第三步,分条组
织,优化答案 参照赋分,提炼信息,分项组织,形成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①以设问开篇,提出问题;②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依次阐述了浙江
和上海施行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处罚措施;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
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素养提升·类题精练
一、(2020·莱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
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
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
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
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
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
“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而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
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
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
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
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
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
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
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
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波浪。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
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
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
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
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
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
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
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
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
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
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
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
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
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
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
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
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
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
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
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
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
“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
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
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
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
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
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
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
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
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
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
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
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
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
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
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
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
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
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
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解析】选C。“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
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
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
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
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
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解析】选B。A项,“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
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
有。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
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
的价值标准”无关。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
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
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
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
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解析】选A。B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
当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项,说法太绝对;D项,“母亲节”
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参考答案: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
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
准。
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列举了“春节”“元宵节”
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现点,第一段中用“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视野”
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1)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
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
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可以
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
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二、(2020·青岛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19分)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
应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
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
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
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
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保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
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
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
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
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
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
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
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
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
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
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
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
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
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普
遍经验、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
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
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
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
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
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
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
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
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
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
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
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 “绛殊还泪”
“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
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
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
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
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
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
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
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
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 《老胡的事》里的小梅、 《丈夫》里的媳妇、
《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
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
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
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
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
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
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
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
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
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
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
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
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
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
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
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
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
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
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
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
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
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
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
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
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
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
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
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层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
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
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
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
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解析】选D。A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原文是“诗性应当是小说作为一
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于文无据。B项,“故事性越强则诗性
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说法绝对,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
C项,“取决于”表述不当,由原文“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
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
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可知,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且小
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
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
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
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
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解析】选B。A项,“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原文有“可以说早期
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
的”;C项,“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说法绝对化;D项,“孙犁的
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
细致入微的刻画”文中无据。
8.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 )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
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
的人,差点结了婚”,表现了一件极尽讽刺之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
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
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解析】选D。结合材料三“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
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
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
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
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可知,孙犁的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淡然与
美好的状态,《边城》展现出的是一种美好的爱情、人性的感召,突出美好善
良,这是符合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的。
★9.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4 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
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
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③例
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
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的意味。
10.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摒弃浮躁,淡
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
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
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
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
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